譚根梅 齊凌 紀德香 李菲
Ph 陽性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Philadelphiachromosome-positive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Ph+ALL)占ALL 的20%~30%,既往多藥化療的完全緩解(complete response,CR)率為50%~80%,5年總生存(overall survival,OS)率不足20%[1]。經化療達CR 后行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被認為是Ph+ALL 患者的一線治療方法,可將5年OS 率提高至50%[2]。然而Ph+ALL 發(fā)病率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增加,在60 歲以上的老年ALL 患者中發(fā)病率高達50%[3],老年患者由于存在基礎疾病多、各臟器及骨髓造血功能相對差等多種自身不利因素,多數患者無法耐受移植治療,且是否存在合適的供者、非復發(fā)死亡、急性和慢性移植物抗宿主反應(graft versus host response,GVHD)的發(fā)生等多種因素限制了移植普遍應用性。酪氨酸激酶(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TKIs)的臨床應用顯著提高了Ph+ALL 患者的治療療效。TKIs 聯(lián)合標準化療的CR 率可達91%~98%,5年OS 率可提高到40%~70%[4-5]。隨著更多的二代TKIs 面市,Ph+ALL 患者治療也有了更多的選擇。甲磺酸氟馬替尼是我國自主研發(fā)的二代TKI,與伊馬替尼相比,對BCR-ABL1 激酶具有更高的選擇性和效率[6],其在慢性髓系白血病慢性期患者中療效確切,且安全性好,但氟馬替尼在Ph+ALL 患者中的治療鮮有報道。本文旨在通過對本中心收治的25 例氟馬替尼聯(lián)合多藥化療治療Ph+ALL 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進一步探討氟馬替尼在Ph+ALL 中的治療療效和安全性。
分析2019年12月至2022年2月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收治的25 例接受氟馬替尼聯(lián)合CALLG-2008 化療方案治療的成人Ph+ALL 患者為研究對象,收集患者性別、年齡、初始白細胞計數、ALL 相關基因突變、ABL 激酶區(qū)突變、BCR-ABL 融合基因類型及誘導化療28 天、3 個月和6 個月BCR-ABL 轉錄本水平等臨床資料。
1.2.1 診斷依據 診斷標準參照2021年中國成人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診斷與治療指南[7],采用MICM 診斷模式進行診斷分型。采用熒光原位雜交、RT-PCR定性定量檢測BCR-ABL 融合基因。二代基因測序檢測ABL 激酶區(qū)突變。采用高通量測序檢測基因突變情況,采用流式細胞術檢測微小殘留病灶(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水平。
1.2.2 化療方案 參照CALLG-2008 化療方案[8],予以氟馬替尼聯(lián)合多藥化療。具體方案如下:誘導化療采用VI(D)CP 方案,即長春新堿、去甲氧柔紅霉素(或柔紅霉素)、環(huán)磷酰胺、地塞米松或潑尼松。鞏固治療采用CAM(環(huán)磷酰胺、阿糖胞苷、6-巰基嘌呤)、HD-MTX(大劑量甲氨蝶呤)、IA(去甲氧柔紅霉素、阿糖胞苷)等化療方案。部分患者達CR 后行allo-HSCT。治療期間采用甲氨蝶呤、地塞米松及阿糖胞苷三聯(lián)鞘內注射預防中樞神經系統(tǒng)白血病。
1.2.3 有效性評估及隨訪 ALL 療效評估主要參考美國國立綜合癌癥網絡(NCCN)的ALL 療效評判標準。CR 定義為外周血常規(guī)示中性粒細胞絕對值≥1.0×109/L,血小板≥100×109/L,外周血白細胞分類中無原始細胞;骨髓原始細胞<5%;無髓外白血病持續(xù)存在。血液學復發(fā)定義為緩解后骨髓中出現(xiàn)白血病幼稚細胞或出現(xiàn)髓外浸潤。主要分子學反應(major molecular response,MMR)定義為BCR-ABL 拷貝數定量≤0.1%(ABL 轉錄本<10 000)或患者達到CR 后,BCR-ABL 轉錄本水平較基線水平至少降低3 個數量級。完全分子學反應(complete molecular response,CMR)定義為患者達CR 后,無法檢測到BCR-ABL拷貝數。OS 時間指患者行氟馬替尼治療開始至隨訪截止的時間,死亡患者計算至死亡日,失訪患者則計算至失訪當日。無復發(fā)生存時間(recurrence-free survival,RFS)指自達CR 至血液學復發(fā)或死亡的時間,無上述事件發(fā)生者計算至末次隨訪日。疾病復發(fā):已取得CR 的患者外周血或骨髓又出現(xiàn)原始細胞(比例>5%),或出現(xiàn)髓外疾病。疾病復發(fā)或進展患者檢測ABL 激酶區(qū)突變情況。隨訪截至2022年2月。
1.2.4 安全性評估 所有不良事件按照美國國立癌癥研究所(NCI)常見不良事件術語標準(NCI CTC AE)5.0 版進行報告和分級。觀察聯(lián)合氟馬替尼的主要不良反應,包括血液學不良反應中3 級以上白細胞、血紅蛋白、血小板減少;非血液學不良反應中腹瀉、轉氨酶升高、惡心、嘔吐、疲乏、肌肉/骨關節(jié)痛、皮疹、頭痛、水腫、黃疸、胸腔積液等。
采用SPSS 24.0 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對計量資料行Shapiro-Wilk 檢驗評估樣本是否符合正態(tài)分布,正態(tài)分布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偏態(tài)分布采用中位數和四分位數M(P25,P75)進行相關數據描述,Mann-WhitneyU檢驗用于兩組間差異的比較。以P<0.05 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共納入25 例Ph+ALL 患者,其中男性9 例(36%)、女性16 例(64%);中位年齡45(40~54)歲;中位白細胞計數 23.75(7.20~110.63)×109/L;初治患者23 例(92%),經伊馬替尼聯(lián)合化療后復發(fā)再次行氟馬替尼聯(lián)合化療的患者2 例(8%)。遺傳學特征中正常染色體核型7 例(28%),單純Ph 陽性12 例(48%),Ph 陽性合并其他染色體異常6 例(24%)。BCR-ABL 融合基因轉錄本的P190 陽性患者19 例(76%),中位P190/ABL 21.86%(10.25%~40.64%),中位年齡45(39~54)歲,中位白細胞計數34.8(7.97~135.26)×109/L;P210 陽性患者6 例(24%),中位P210/ABL 55.85%(37.57%~126.90%),中位年齡45.5(40.5~54.5)歲,中位白細胞計數16.75(2.58~82.59)×109/L。具體臨床特征見表1。通過二代測序檢測出15 例患者伴隨14 種ALL 相關基因突變,分別為IKZF1、ASXL1、BCOR、BCORL1、DIS3、CSF3R、SETD2、JAK3、ATM 、BRIP1 、STAT5B 、EGFR 、CHD8、NOTCH1。
表1 25 例Ph+ALL 患者的一般臨床特征
25 例患者中,88%患者在誘導化療28 天后獲得CR,MMR 率為68%,CMR 率為60%;治療3 個月后,CR 率為91.67%,MMR 率為79.17%,CMR 率為75%;治療6 個月后,患者的CR 率、MMR 率和CMR 率分別為90.48%、80.95% 和80.95%。21 例患者于初次誘導期聯(lián)合氟馬替尼,化療28 天CR 率為100%;4 例患者因粒細胞缺乏伴持續(xù)性發(fā)熱于第1 個療程誘導結束后聯(lián)合氟馬替尼,誘導化療28 天CR 率為25%。
患者中位隨訪時間180(75.6~458.1)天,其中有2 例患者失訪,4 例患者死亡。隨訪時總OS 率為82.61%,RFS 率為73.91%。23 例患者中,34.8%患者進行allo-HSCT,移植組隨訪時OS 率為87.5%,非移植組隨訪時OS 率為80%,兩者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治療期間,4 例患者達CR 后復發(fā),中位復發(fā)時間167.40(120.00~257.25)天,1 例患者合并中樞神經系統(tǒng)白血病,4 例患者死亡。4 例復發(fā)的患者中,有2 例患者死亡,1 例患者ABL 激酶區(qū)突變檢測提示p.E255V、p.F359V、p.T315I 位點突變,改用普納替尼+VCP 化療,于化療第15 天因重癥肺炎、膿毒血癥、呼吸衰竭而死亡;1 例患者ABL 激酶區(qū)突變檢測提示p.T315I、p.F359V 位點突變,復發(fā)后行CAR-T 治療,于回輸細胞第10 天出現(xiàn)Ⅳ度骨髓抑制伴嚴重肺部感染,后出現(xiàn)呼吸循環(huán)衰竭而死亡;另外2 例患者復發(fā)后接受CAR-T 治療,1 例目前療效評估為CR,另1 例患者目前處于移植治療期。另外2 例死亡的患者中,1 例患者于allo-HSCT 后,出現(xiàn)腸道Ⅳ度急性GVHD、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桿菌敗血癥、血栓性微血管病、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1 例患者于大劑量MTX 化療后,骨髓抑制期出現(xiàn)嗜麥芽窄單胞菌敗血癥、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所有患者的治療及轉歸詳見圖1。
血液學不良反應:在氟馬替尼聯(lián)合化療治療過程中,22 例(88%)患者出現(xiàn)Ⅳ度骨髓抑制,其粒細胞缺乏中位持續(xù)時間10(8.75~13.00)天,另外3 例患者出現(xiàn)Ⅰ~Ⅱ度骨髓抑制。
非血液學不良反應:25 例患者在治療過程中,9例(36%)出現(xiàn)腹瀉,7 例(28%)出現(xiàn)轉氨酶升高及乏力,5 例(20%)出現(xiàn)惡心,3 例(12%)出現(xiàn)頭痛和嘔吐,2 例(8%)出現(xiàn)肌肉或關節(jié)酸痛,分別有1 例(4%)患者出現(xiàn)皮疹、胸腔積液、水腫和黃疸,未見肺動脈栓塞、QT 間期延長及心包積液等不良反應,經對癥治療后均好轉。具體不良反應見表2。
表2 氟馬替尼聯(lián)合多藥化療治療成人Ph+ALL 患者的不良反應 例(%)
氟馬替尼是一種高選擇性的ABL 激酶抑制劑,比伊馬替尼具有更強的抑制細胞內BCR-ABL 酪氨酸激酶活性作用[9]。在結構上,氟馬替尼的吡啶基取代了伊馬替尼的苯環(huán),并在伊馬替尼的分子結構引入了三氟甲基[10],三氟甲基位于ABL 激酶的疏水囊中,其通過疏水作用與ABL 激酶中的殘基I293、L298、L354 和V379 相互作用[11],阻斷細胞信號傳導,抑制BCR-ABL 陽性細胞增殖,并誘導白血病細胞凋亡[12]。此外對比尼洛替尼分子結構,其三氟甲基深入ABL激酶疏水囊中的程度高于尼洛替尼,從而顯示出比尼洛替尼更高的抗野生型BCR-ABL1 激酶的效應[13]。目前,氟馬替尼的有關研究大多集中在慢性髓系白血病的患者。在一項納入8 個RCT 研究共2 775 例慢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Meta 分析中也表明[14],與尼洛替尼、達沙替尼和伊馬替尼相比,氟馬替尼3 個月早期分子學反應和1年無進展生存期更高,嚴重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更低,MMR 與完全細胞遺傳學反應率明顯優(yōu)于伊馬替尼,與其他二代TKIs 具有同等或近似療效。
Ph+ALL 有著復發(fā)率高、無病生存期短、預后差等特點,在目前的臨床工作中,TKIs 聯(lián)合化療是Ph+ALL 患者治療的一線選擇[4]。既往有關TKIs 聯(lián)合化療在初治Ph+ALL 患者的前瞻性臨床試驗中表明[15],僅通過化療,Ph+ALL 患者化療28 天CR 率為45%~90%,5年OS 率<20%;伊馬替尼、達沙替尼、尼洛替尼、普納替尼聯(lián)合化療,其CR 率可分別提高至91%~98%、93%~97%、91%、95%~100%,治療3 個月的CMR 率分別為30%~50%、65%、77%、77%[16-17],OS 率為33%~50%(5年)、36%~46%(5年)[18]、72%(2年)[19]、76%(3年)[20]。一項氟馬替尼治療Ph+ALL 的研究顯示[21],9 例初治和復發(fā)Ph+ALL 患者28 天CR 率為 100%,CMR 率為 44.4%,MMR 率為 22.2%,3 個月內總的 CMR 率 66.7%。在本研究中,21 例于誘導期聯(lián)合氟馬替尼治療的患者,28 天CR 率高達100%;25 例患者在治療3 個月MMR 率為79.17%,CMR 率為75%,較伊馬替尼的分子學緩解率更高,與達沙替尼、尼洛替尼相比具有類似的療效。此外本研究隨訪時的OS 率為82.61%,RFS 率為73.91%,在對比氟馬替尼與其他TKI 對患者長期生存率的影響上,由于隨訪時間有限,后期還需要對患者進行更長時間的隨訪觀察。
目前,TKI 聯(lián)合化療序貫allo-HSCT 仍作為Ph+ALL 的標準治療方案[22]。然而,近年來有研究對比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autologous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uto-HSCT)與同胞全相合造血干細胞移植(sibling 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MSD-HSCT)治療Ph+ALL 患者的療效,對于移植前經TKIs 聯(lián)合化療治療后3 個月內達CMR 且持續(xù)至移植的患者,兩組間3年的OS 率、無白血病生存率、累積復發(fā)率及非復發(fā)死亡率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而對于3 個月內未達CMR 的患者,auto-HSCT 患者3年的累積復發(fā)率明顯高于MSDHSCT 組[23]。在一項納入872 例患者的TKI 聯(lián)合auto-HSCT 或allo-HSCT 治療Ph+ALL 患者的Meta分析中表明,auto-HSCT 組與allo-HSCT 組相比,二者無病生存率、OS 率、非復發(fā)死亡率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24]。因此,對于TKI 聯(lián)合化療治療3 個月內獲得CMR 的患者,后期序貫auto-HSCT 可獲得與allo-HSCT 類似的療效。同時,在TKI 聯(lián)合hyper-CVAD方案一線治療Ph+ALL 患者的臨床研究中,3 個月內達CMR 的患者,即使未行移植治療,4年的OS 率仍可高達66%,中位OS 超過10年,這進一步挑戰(zhàn)了allo-HSCT 在Ph+ALL 的治療地位[25]。本研究中,氟馬替尼聯(lián)合化療非移植組隨訪時生存率(80%)與移植組隨訪時生存率(87.5%)相比,兩者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因此,allo-HSCT 在經氟馬替尼聯(lián)合化療治療的Ph+ALL 患者中的價值,仍需要更多的多中心研究加以驗證[26-27]。
有研究表明[11],氟馬替尼在體外對BCR-ABL1 激酶區(qū)突變者表現(xiàn)出更強的效應,尤其是對ABL 激酶ATP 結合區(qū)的突變(如V299L、F317L 和F317I),而對c-src 激酶(src 激酶抑制與胸腔積液發(fā)生相關)、VEGFR2(與心血管事件發(fā)生相關)無抑制作用,對ckit 和PDGFRβ 激酶的抑制作用弱于伊馬替尼,因此其血液學毒性及水腫發(fā)生率更低,相對于其他二代TKIs,如達沙替尼、尼洛替尼而言,其脫靶現(xiàn)象更少,安全性更高。在臨床用藥的不良反應方面,伊馬替尼相關腎臟功能損害以及水腫、皮疹、乏力、頭痛等的發(fā)生,達沙替尼使用后出現(xiàn)胸腔積液,尼洛替尼相關動脈血管栓塞事件及有癥狀的QT 間期延長等限制了其在臨床中使用。本研究中氟馬替尼的不良反應主要是感染、腹瀉、轉氨酶升高、乏力及惡心嘔吐,經過對癥治療后患者的一般情況均好轉,氟馬替尼與生存質量相關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未發(fā)生肺動脈栓塞、QT 間期延長及心包積液等不良反應,這與目前氟馬替尼在CML-CP 相關研究所報道的結果類似。
綜上所述,本研究中氟馬替尼聯(lián)合多藥化療方案治療Ph+ALL 安全有效,可作為患者治療選擇之一,然而本研究臨床病例及隨訪時間有限,亟需后續(xù)多中心研究和長期隨訪以進一步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