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偉
(晉能控股煤業(yè)集團四臺礦,山西 大同 037003)
煤礦傾斜工作面的長度200 m,40°是其平均傾角,1 450 m 是走向長度,煤層平均厚度達到4 m,底板巖層為粉砂巖,頂板巖層為砂質泥巖;井下巷道斷面總體接近于矩形,具體的尺寸規(guī)格是凈寬與凈高分別為6 000 mm 和4 800 mm,巷道頂?shù)装鍘r層評定為軟弱狀態(tài),所以對圍巖變形量的要求很高,必須進行特別的分析和設計來對圍巖進行控制。
1)兩幫變形破壞形式。采掘工作進行時,煤礦井下巷道圍巖由于周邊受力物的變化會產生應力場整體改變,覆巖的自重產生的重力會施加于兩幫位置,若兩幫圍巖不能夠有效承擔其力量,彈塑性變形極易發(fā)生,內部彈性和塑性區(qū)域的形成也將是必然,甚至是發(fā)生拉裂破壞等情況,不斷增加頂?shù)装宓淖冃瘟?,具體變形破壞如圖1-1、圖1-2。由于巷道頂?shù)装鍘r層變現(xiàn)為松軟狀態(tài),給頂?shù)装鍘砗艽蟛环€(wěn)定性;另外巷道兩幫圍巖大概率會發(fā)生剪切破壞活動,圍巖發(fā)生塑性剪切破壞,導致兩幫圍巖發(fā)生移動變形[1-3]。
2)頂板變形破壞形式。在回采巷道開始工作后,水平方向的力協(xié)同覆巖載荷施加在頂板巖層,逐步導致拉應力產生,若達到巖層承受最大值,則將會有拉裂破壞在頂板發(fā)生,由于兩幫圍巖的極大不穩(wěn)定性,拉伸變形、冒落會逐漸發(fā)生[4-6],如圖1-3、圖1-4。
圖1 兩幫及頂板破壞示意圖
通過具體的井下地質情況,得到巷道巖層軟弱的特征,在施工階段應力發(fā)生變化,前期弱結構的變形隨著力的不斷變化逐漸引發(fā)變形破壞的發(fā)生,其中,弱結構體具體指應力、幾何和巖性弱結構三部分。目前主要分析其中的巖性弱結構部分,具體受力力學模型如圖2 所示[7],可計算推導出各巖層彎矩、巷道上下邊緣應力等參數(shù)。分析可知,頂板巖層的主要受力來源分兩部分,分別是圍巖壓力以及水平地應力,所以,結合具體工程實踐,巷道失穩(wěn)破壞的產生認定為圍巖壓力和水平地應力共同作用結果,這個分析結果對于下一步設計支護方案很大意義。
圖2 頂板弱結構受力力學模型圖
通過結合井下具體地質條件以及分析結論,現(xiàn)對回風順槽的錨網(wǎng)索支護方案參數(shù)確定如下。
1)兩幫支護:設計選定玻璃鋼錨桿作為回采幫,具體規(guī)格直徑22 mm、長度1 500 mm,間隔規(guī)格1 000 mm、900 mm,端頭錨固作為錨固方式,采用150 N·m的預緊力矩;對于煤柱幫錨桿選擇,采用規(guī)格為直徑16 mm、長度1 500 mm 的圓鋼錨桿,間隔規(guī)格1 000 mm、900 mm,同樣端頭錨固作為錨固方式,采用150 N·m 的預緊扭矩。
2)頂板支護:設計中選定為左旋無縱筋螺紋鋼錨桿,具體規(guī)格為直徑22 mm、長度2 100 mm,間隔規(guī)格1 000 mm、900 mm,設計中具體的錨固工作采用的是樹脂加長錨固的方式完成的,采用250 N·m 的預緊扭矩;錨索使用上采用的是高強低松弛特征的1×7 股鋼絞線,具體的規(guī)格數(shù)據(jù)為直徑17.8 mm、長度6 500 mm,間隔排布的具體數(shù)據(jù)是2 500 mm、1 800 mm,2排錨桿的中間布置錨索,錨固工作具體采用150 kN預緊力[8-9]。
具體井下回風順槽的支護參數(shù)見圖3。
圖3 支護斷面圖(單位:mm)
為對該支護方案進行前期驗證,研究中與巷道具體地質情況相結合,通過FLAC3D 軟件進行具體的數(shù)值分析工作,在完成具體數(shù)值模型的建立工作后,對模型進行設定和邊界限制,例如具體應力情況等,模型相關工作結束后,進入下階段具體場景模擬運算和分析[10]。
通過軟件分析最終結果,會反映出新提出支護方案下,井下回風順槽的應力分布等數(shù)據(jù)如圖4 所示。
分析圖4 得到,采用設計的支護方案后,兩幫移近量最大值約23 mm,底板及頂板的變化量最大值分別約為11 mm 以及17.5 mm,結果表明,兩幫以及頂?shù)装遄冃瘟棵黠@降低,說明頂?shù)装寮皟蓭妥兓谠摲N支護方案作用中控制效果顯著;并且從圖4 中還得到,巷道頂?shù)装搴蛢蓭退苄詤^(qū)沒有擴大發(fā)展,錨桿(索)主動支護生效;綜上,研究的支護方案對于圍巖的控制的可行性很高,圍巖的穩(wěn)定性得到有效的保證[11]。
圖4 巷道圍巖位移及塑性區(qū)分布圖(單位:mm)
為了對研究的支護方案進行實踐驗證,結合軟件最后分析結果,巷道在掘進過程的圍巖發(fā)生小變形量;為深入驗證,特別在回采期間檢測巷道圍巖變化狀態(tài),在工作面前100 m 分別設定兩個測站,得到的圍巖變形-距回采工作面距離曲線如圖5 所示[12-13]。
圖5 巷道圍巖變形-距回采工作面距離曲線圖
通過圖5 得到,在采掘工作中,兩幫和頂?shù)装遄冃瘟颗c工作面的距離呈現(xiàn)正相關,當兩者之間的距離超過65 m 后,圍巖變形量受到影響變小,導致變形量的變??;在65 m 以內,兩幫和頂?shù)装遄冃嗡俾适遣粩嘣黾拥?;?0 m 位置,超前支承壓力達到峰值,兩幫和頂板變化量達到最大的182 mm 和140 mm,該變形量完全能夠達到具體使用要求指標。
針對回風順槽圍巖的不穩(wěn)定性問題,通過理論和模擬實驗兩種分析渠道進行支護方案的設計,并對其有效性和可行性進行驗證,最終得出:
1)得出巷道圍巖壓力和水平地應力共同作用導致巷道失穩(wěn)破壞。所以兩幫和頂板巖層的具體形態(tài)會對巷道的穩(wěn)定性產生影響。
2)通過模擬分析結果和實際巷道環(huán)境狀態(tài)結合,設計的支護方案的可行性很高。從實際檢測數(shù)據(jù)得到,兩幫和頂?shù)装遄冃瘟侩S著工作面的距離變大而增大,當兩者之間的距離超過65 m,圍巖變形量受到影響變小導致變形量變小;在65 m 以內,兩幫和頂?shù)装遄冃嗡俾适遣粩嘣黾拥模辉?0 m 位置,超前支承壓力達到峰值,處于安全要求內。證明了該支護方案下巷道圍巖發(fā)生的變形完全能夠達到具體使用要求指標,巷道圍巖的穩(wěn)定性得到有效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