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瑞隆,曹立,趙玉武,鄧江山
患者女性,83歲,2016年、2020年和2021年3次因缺血性卒中急診入院接受了血管內(nèi)治療。
既往史:高血壓病史30年,血壓最高達185/101 mmHg(1 mmHg=0.133 kPa),血壓平素控制在130~140/80~95 mmHg。有心臟期前收縮病史(具體不詳)1年,否認心房顫動病史。長期服用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鈣、索他洛爾等藥物。
第1次血管內(nèi)治療:2016年9月2日患者因“突發(fā)言語不能伴左側肢體無力半小時”入院。入院查體:血壓162/82 mmHg。嗜睡,雙眼右側凝視,構音障礙。左側肌張力降低,肌力1級,Babinski征陽性;右側肌張力正常,肌力5級,Babinski征陰性。NIHSS 13分。
診療經(jīng)過:患者從發(fā)病到急診時間為25 min,入院29 min完成CT/CTA檢查,提示右側大腦中動脈M1段閉塞,排除溶栓禁忌,給予rt-PA 50 mg(0.9 mg/kg;體質(zhì)量57 kg)靜脈溶栓,橋接血管內(nèi)治療,時間節(jié)點見圖1。DSA顯示右側大腦中動脈M1段閉塞,遠端分支不顯影。引入微導絲、微導管,造影確認遠端真腔,微導管內(nèi)引入Solitaire AB(4 mm×20 mm)取栓支架到位,5 min后回撤支架,取出少量血栓,用50 mL注射器于導引導管尾端輔助負壓抽吸,抽出較多血栓。造影顯示右側大腦中動脈開通,遠端分支顯影,TICI 3級(圖2A~B)。術后1 d復查頭顱CT未見出血,加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療,術后2 d復查頭顱MRI可見右側額、頂、顳、島葉及基底節(jié)區(qū)梗死灶(亞急性期)(圖2C)。
圖1 患者3次缺血性卒中發(fā)病及治療時間軸
圖2 患者3次缺血性卒中后影像學檢查及介入治療效果
其他輔助檢查:動態(tài)心電圖(2016-09-06)提示有房性期前收縮(時呈成對),房性心動過速(短期陣發(fā)性),終止后呈竇性搏動,恢復時間<2 s。心電圖(2016-09-09)顯示心房顫動,ST段水平壓低(Ⅱ、Ⅲ、aVF、V4~V6導聯(lián)ST段壓低均≥0.05 mV)。心臟超聲(2016-09-09):左心房擴大、右心房擴大,二尖瓣反流(輕度-中度)。補充診斷心房顫動,心內(nèi)科會診建議行射頻消融術治療心律失常,家屬拒絕。根據(jù)充血性心力衰竭、高血壓、年齡>75歲、糖尿病、卒中或TIA病史-血管疾病、年齡65~74歲、女性(congestive heart failure,hypertension,age>75,diabetes mellitus,prior stroke and TIA- vascular disease,age 65-74 years,female sex catefory,CHA2DS2-VASc)評分6分,心房顫動抗凝治療出血評分系統(tǒng)[高血壓、肝腎功能異常、卒中、出血病史或出血傾向、INR異常、高齡、藥物或酒精(hypertension,abnormal renal and liver function,stroke,bleeding,labile INRs,elderly,drugs or alcohol,HAS-BLED)]3分,自2016年9月9日改用口服華法林抗凝并監(jiān)測INR,經(jīng)華法林抗凝、瑞舒伐他汀鈣調(diào)節(jié)血脂、控制血壓等治療,患者神經(jīng)系統(tǒng)癥狀消失,于2周后出院。出院時NIHSS 0分,mRS 0分。出院后繼續(xù)服用華法林抗凝,瑞舒伐他汀鈣調(diào)節(jié)血脂,酒石酸美托洛爾緩釋片、硝苯地平控釋片降壓等藥物治療。
第2次血管內(nèi)治療:2020年9月22日患者因“醒后發(fā)現(xiàn)言語含糊伴雙下肢乏力1小時”再次入院。
入院查體:血壓150/80 mmHg,神志清楚,言語含糊,左側肢體肌力5-級,右側肢體肌力5級,雙側病理征陰性。NIHSS 4分。
診療經(jīng)過:到院35 min完成頭顱CT/CTA檢查,提示右側大腦中動脈M1段閉塞,直接進行了血管內(nèi)治療,時間節(jié)點見圖1。DSA顯示右側大腦中動脈M1段上干不顯影,予以Solitaire AB(4 mm×20 mm)取栓支架聯(lián)合壓力泵負壓抽吸,重復操作2次,病變段完全開通,DSA顯示前向血流恢復良好,TICI 3級(圖2A~B),Dyna CT檢查未見出血。予替羅非班4 mL/h靜脈泵入。術后24 h復查頭顱CT未見出血,加用利伐沙班(15 mg/d)抗凝。術后第3天復查頭顱MRI提示右側額、頂葉多發(fā)斑點狀DWI序列高信號(圖2D)。術后7 d出院時NIHSS 0分,mRS 0分。出院后繼續(xù)服用利伐沙班(15 mg/d)抗凝,阿托伐他汀鈣片降脂,酒石酸美托洛爾緩釋片降壓治療。
第3次血管內(nèi)治療:2021年10月18日患者因“午睡醒后發(fā)現(xiàn)左側肢體乏力1.5小時”第3次入院。
入院查體:血壓158/90 mmHg,神志清楚,言語含糊,左側鼻唇溝淺,左側肢體肌力4級,右側肢體肌力5級,左側Babinski征陽性,右側Babinski征陰性。NIHSS 5分。
診療經(jīng)過:到院12 min完成頭顱CT/CTA/CTP檢查,提示右側大腦中動脈M1段閉塞,(Mistar軟件后處理顯示低灌注缺血區(qū)144.4 mL,核心梗死區(qū)47.7 mL,缺血半暗帶96.7 mL;不匹配比例(低灌注區(qū)/核心梗死區(qū))為3.03)。直接進行了血管內(nèi)治療,時間節(jié)點見圖1。DSA顯示右側大腦中動脈M1段閉塞,遠端分支不顯影,予Reco(4 mm×20 mm)取栓支架聯(lián)合中間導管負壓抽吸,一次操作后造影顯示前向血流恢復良好,TICI 3級(圖2A~B)。術后24 h復查CT未見出血,加用低分子肝素抗凝,術后第3天復查頭顱MRI,DWI序列未見明顯高信號(圖2E)。術后7 d出院時NIHSS 0分,mRS 0分。出院后繼續(xù)應用利伐沙班(15 mg/d)抗凝,阿托伐他汀鈣片調(diào)節(jié)血脂,酒石酸美托洛爾緩釋片、沙庫巴曲纈沙坦降壓等治療。
確診診斷:
急性缺血性卒中
右側大腦中動脈供血區(qū)
心源性梗死
高血壓3級(極高危)
心房顫動
大血管閉塞(large vessel occlusion,LVO)占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病因的20%,病情進展快,死亡率和致殘率高。LVO-AIS治療的關鍵在于盡早開通血管以挽救缺血半暗帶[1-3],靜脈溶栓(intravenous thrombolysis,IVT)和血管內(nèi)治療(endovascular treatment,EVT)是有效的治療方法。早期血管再通的治療方法主要是IVT,時間越早獲益越大[4],但在大血管閉塞患者中,IVT治療血管再通率較低,在時間窗內(nèi)或多模式影像指導下進行EVT挽救缺血半暗帶是目前LVO-AIS的重要治療手段[2,5]。指南推薦對NIHSS≥6分、前循環(huán)、發(fā)病6 h內(nèi)或發(fā)病6~24 h符合影像學篩選標準的LVO-AIS患者進行EVT[6-7]。
本例患者第1次發(fā)病入院時NIHSS 13分,CTA提示右側大腦中動脈M1段閉塞,發(fā)病-入院時間25 min,時間窗內(nèi)予IVT橋接EVT治療方案。2020年和2021年第2、3次發(fā)病均為醒后卒中,最后正常時間到入院時間超過6 h,分別予以多模式CT評估,符合推薦標準,進行了直接EVT[8]?;颊叩?、3次入院時NIHSS<6分,EVT血管開通順利,術后恢復良好。
對低NIHSS的LVO-AIS患者是否進行EVT,臨床觀點認為應充分評估其進展風險。本例患者閉塞部位為大腦中動脈M1段近端,CTP顯示缺血半暗帶體積較大,積極EVT治療有利于防止神經(jīng)功能惡化。2021年,Seners等[9]進行的多中心回顧性研究發(fā)現(xiàn),大血管閉塞性輕型卒中(NIHSS<6分)患者的病情進展與閉塞部位和血栓長度有關,近端大血管閉塞(頸內(nèi)動脈和大腦中動脈M1段)以及血栓長度超過9 mm是神經(jīng)功能惡化的預測因素。
有效的側支循環(huán)可維持腦灌注,減少腦梗死體積,是預后的獨立影響因素[10]。有側支循環(huán)才有缺血半暗帶的存在[11]。全面地評估LVOAIS側支循環(huán)狀態(tài)對臨床治療的選擇有重要意義。70%的AIS患者在發(fā)病后3~5 d的CTP評估中可發(fā)現(xiàn)側支循環(huán)不良[12],這可能與梗死后炎癥反應、免疫調(diào)節(jié)和顱內(nèi)壓力升高有關。此例患者3次AIS均為右側大腦中動脈M1段閉塞,DSA可見側支循環(huán)代償,且代償情況一次比一次好,第1次EVT再通時間較短,第2、3次為醒后卒中,雖然從最后正常到血管再通時間較長,但側支循環(huán)代償較好,這可能是患者預后良好的重要因素。
大血管閉塞的原因很多,主要是動脈粥樣硬化和心源性栓塞。此例患者第1次入院后發(fā)現(xiàn)陣發(fā)性心房顫動,根據(jù)CHA2DS2-VASc與HAS-BLED評分,予以華法林抗凝治療,因需要定期監(jiān)測INR,后期改用達比加群酯110 mg,每天2次,患者在服用一段時間后因胃腸道反應自行停藥,這可能是第2次AIS的原因。心房顫動相關卒中的二級預防需要規(guī)范的抗凝治療,非維生素K拮抗劑口服抗凝藥物(nonvitamin K antagonist oral anticoagulants,NOACs)適合非瓣膜性心房顫動患者的卒中預防[13]。本例患者無心臟瓣膜疾病,心臟超聲提示二尖瓣輕到中度反流,無NOACs禁忌,且服用NOACs不需要監(jiān)測INR,依從性更好。發(fā)生第2次卒中后,在充分評估卒中、出血風險后改用了利伐沙班(15 mg/d)抗凝治療?;颊甙l(fā)生第3次AIS,考慮原因為低劑量抗凝,沒有使用利伐沙班20 mg/d的足量用藥。基于高齡患者出血風險,患者第3次出院后仍維持原抗凝方案,建議患者必要時行左心耳封堵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