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珊
腦卒中患者在臨床上常表現(xiàn)為永久性腦功能障礙體征,具有發(fā)病率高及死亡率高的特點,其為我國第一位死亡原因的疾病,患病率高達0.57%,其致殘率高達72.54%~81.32%,其中51.32%~71.23%的患者有明顯殘疾等遺留癥狀[1]。其遺留的偏癱等肢體運動障礙一直是困擾臨床的一大難題,目前國外對腦卒中的治療,尤其對患者恢復期治療主要以藥物和康復為主[2,3]。近幾年,中醫(yī)外治法逐漸應用于腦卒中的治療中,并且效果顯著。本文選取大連市中醫(yī)醫(yī)院腦病康復科60 例腦卒中偏癱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中藥熏洗配合中醫(yī)康復指導治療腦卒中偏癱患者的效果進行研究,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 年1 月~2021 年1 月大連市中醫(yī)醫(yī)院腦病康復科60 例腦卒中偏癱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各30 例。對照組男15 例,女15 例;年齡55~75 歲,平均年齡(65.09±3.99)歲。試驗組男15 例,女15 例;年齡55~74 歲,平均年齡(65.04±3.99)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n,)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n,)
注:兩組比較,P>0.05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經過頭部CT 或磁共振成像(MRI)證實,患者性別不限;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中肢體功能缺損嚴重;患者意識清醒,生命體征平穩(wěn),聽力無明顯障礙,能配合康復鍛煉等基礎治療者;患者對本次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不符合上述診斷標準和納入標準者;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者;可逆性神經功能缺損者;代謝障礙等疾病者;出血性腦血管疾病者;心臟、肝臟及造血、內分泌系統(tǒng)等嚴重疾病者;疑似精神障礙者。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患者采用常規(guī)干預,具體如下:①運動療法:患者接受上肢痙攣抑制康復訓練以及軀干和下肢痙攣抑制康復訓練、姿勢改變適應康復訓練等治療;②肢體功能訓練:患者首先進行基本肢體功能康復訓練。在肢體正確的康復姿勢下患者通過改變關節(jié)活動,鍛煉其同側肢體的四肢協(xié)調性,然后進行關節(jié)運動,如肩部擴張伸展、旋轉,手腕和肘部活動康復訓練。當患者生命體征穩(wěn)定時進行站立行走,促進其膝關節(jié)康復。根據患者身體狀態(tài)調整康復情況,運動35 min/次。
1.3.2 試驗組 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采取中藥熏洗配合中醫(yī)康復指導。中藥熏洗方劑:紅花15 g,羌活10 g,黃芪20 g,當歸20 g,黃柏10 g,路路通20 g,艾葉20 g。將藥物浸泡30 min 之后煎煮30 min,每日泡腳,療程為30 d。中醫(yī)推拿手法:手法以拿、揉手行穴位點按為主,可以選擇曲池、手三里、外關、合谷穴,再配合太沖、三陰交、承山、承扶、殷門穴,手法要平穩(wěn),使患者逐漸得氣,不可引起肌肉收縮,30 min/次,1 次/d。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4.1 平衡功能、起立和行走計時測試及肌力爆發(fā)速度評分 ①平衡功能評分:治療后采用平衡功能評定量表測定患者的平衡功能,量表中有14 個評價項目,各項目得分,依大小分別為0~5 分,滿分90 分。評分<30 分存在墜落危險;0~30 分僅限于輪椅活動;31~60 分可以進行輔助行走;61~90 分患者基本獨立活動。②起立和行走計時測試評分:治療后分別進行起立、行走計時測試,測量患者起立、行走的功能。患者從帶扶手的椅子上站立,座椅高度約為55 cm,當患者越過檢測起始線時同步按下秒表,步行5 m 后患者轉身坐下,當向后靠在椅背上時按下秒表。使用秒表測量患者背部離開所需時間,總共測試2 次,并計算平均值,得分越高表明患者起立、行走的功能越差。③肌力爆發(fā)速度評分:治療后測定患者30、60°/s 角速度進行向心離心等速肌力峰力矩,每次測試共需要慢、中兩個不同的速率測試方式,峰力矩是指患者肌肉收縮所產生的最大得力矩輸出,單位為N?m,在等速肌力測試中具有很高的準確性。峰值力矩被認為是肌肉等速測試的黃金指標,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的肌力爆發(fā)速度越好。
1.4.2 四肢簡化功能、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及手部運動能力評分 ①四肢簡化功能評分:參照臨床康復醫(yī)學診療規(guī)范,包括上肢、下肢項目,每個項目有不同數量的小項目,每個小項目的評分標準為0~5 分,共5 個判定等級。0~1 分表示患者姿勢不能保持、運動協(xié)調性差;2~3 分表示患者姿勢保持欠穩(wěn)定、運動協(xié)調性較差;4~5 分表示患者姿勢保持穩(wěn)定、無反射,運動協(xié)調性正常??偡譃?00 分,其中上肢為50 分,下肢為50 分。功能完好為100 分;患肢輕度運動障礙為90~99 分;患肢中等運動障礙為70~89 分;患肢明顯運動障礙為50~69 分;患肢嚴重運動障礙為0~49 分。②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采用生活能力量表進行評定,包括排便、進食、活動、及沐浴等8 個項,每項得分0~5 分,分為6 級,得分越低表明患者的生活能力越差。生活能力正常為100 分;輕度功能缺陷為80~99 分;中度功能缺陷為患者70~79 分;嚴重功能缺陷為患者60~69 分;極嚴重功能缺陷為0~59 分。③手部運動能力評分,采用Fugl-Meyer 評定法(FMA)中的手、腕功能的評分進行評定,此量表對手功能評分分為3 大項15 小項,每項最高為2 分,共30 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手部運動能力越好。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平衡功能、起立和行走計時測試及肌力爆發(fā)速度評分比較 試驗組患者平衡功能、起立和行走計時測試及肌力爆發(fā)速度評分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平衡功能、起立和行走計時測試及肌力爆發(fā)速度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平衡功能、起立和行走計時測試及肌力爆發(fā)速度評分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 兩組四肢簡化功能、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及手部運動能力評分比較 試驗組患者四肢簡化功能、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及手部運動能力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四肢簡化功能、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及手部運動能力評分比較(,分)
表3 兩組四肢簡化功能、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及手部運動能力評分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腦卒中為臨床高發(fā)疾病,發(fā)病后康復治療對患者非常重要[4]。中藥熏洗為中醫(yī)傳統(tǒng)外治法,通過藥物和溫熱作用與身體密切接觸,同時溫度使皮膚毛細血管擴張[5],藥物通過皮膚黏膜直接作用于機體,起到活血化瘀、疏通經絡的作用,同時還可以條暢氣血、溫經除濕[6]。本次研究中藥熏洗方劑中紅花活血化瘀止痛,羌活祛風除濕,黃芪補氣,當歸活血、通經,黃柏燥濕、滋陰降火,路路通祛風活絡、利水,艾葉溫經,以上藥物合用起到疏通經絡、祛風除濕、解毒的作用,同時配合肢體康復訓練,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以及自理能力[7,8]。同時進行中醫(yī)康復指導,在常規(guī)康復的同時加入穴位按摩,可以更好的疏通患者的經絡,提高患者的運動能力[9,10]。中醫(yī)康復指導可以積極調動患者的自我康復信心,其強調挖掘腦卒中患者的內在潛能與中藥熏洗相結合,取得較好的臨床效果[11,12]。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患者平衡功能、起立和行走計時測試及肌力爆發(fā)速度評分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患者四肢簡化功能、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及手部運動能力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采取中藥熏洗配合中醫(yī)康復指導對腦卒中偏癱的患者治療效果顯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及生活活動能力,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