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中,領導問你“周末有什么安排”,這是什么意思?多年不聯系的初中同學給你發(fā)了一條微信問“在嗎”,是要干嗎?有過幾面之緣的朋友,跟你說“下次一起吃飯”,請問下次是哪次?當我們身處社交窘境中,究竟該如何回復?
成年人的社交場合中,難免會有些心口不一的時候,我們把這個時候說的話統稱為“黑話”,即大家約定俗成的潛臺詞。比如,職場中,領導問你“周末有什么安排”,這是什么意思?多年不聯系的初中同學給你發(fā)了一條微信問“在嗎”,你應該如何回復?有過幾面之緣的朋友,跟你說“下次一起吃飯”,請問下次是哪次?帶著這些疑問,我們一起走進“現代社交黑話”課堂。
聞弦歌而知雅意,“語境學”是“社交黑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的一句話,在不同的語境下大相徑庭。其中,社交中最容易出現的一句就是“在嗎”。
“很久不聯系的同學、朋友如果突然給你發(fā)了一句‘在嗎’,要么是結婚找你湊份子錢,要么是借錢,要么就是讓你幫忙點拼多多。”程序員大宇找到了簡單粗暴但非常有效的解決辦法,“如果不熟的人在沒有前因后果的情況下,只發(fā)一句‘在嗎’,我就不搭理他。等他說具體事情才會回他,因為我不確定我應不應該在。”
而比“在嗎”目的性更明確、壓迫感也更強的升級版是“有時間嗎”。網友小孟調侃道:“如果同事或者領導突然拍著我的肩膀問‘你有時間嗎’,我就會心里一咯噔,這意味著他們要給我安排工作了?!?/p>
“語境學”中還有一些特殊詞匯,比如“好”字的使用。僅回復一個“好”,表明說話人情緒低落或被逼無奈;回復“好的”,類似職場萬能金句“收到”;回復“好滴”,則能顯得說話人性格活潑,狀態(tài)積極向上。
有時,即便是關系再好的朋友,也可能囿于經歷的差異而難以共情。所謂的“糊弄學”,指的是以看起來不敷衍的方式,去應對生活中難以推托之事。那么在社交中,如何區(qū)分對方是不是在糊弄你?“糊弄學”分為低級糊弄和高級糊弄,低級糊弄多通過單一語氣詞+ 重復關鍵詞的方式來敷衍對方。
某白領達達分享了她的“糊弄”經驗:每次別人和你說一件事,你只需要抓住關鍵詞反問回去,就會顯得你聽得非常認真。例如別人對你說:“我領導總是強迫我加班。”你可以回復:“???加班呀?”
而相對應的高級“糊弄學”約等同于客套話。“‘我盡量’可以理解為‘最好別指望我’。‘在路上了’約等于‘還沒出門’。說下次請你吃飯,到時候肯定不會約的?!庇浾咄鹾{侃。
“職場學”是“社交黑話”中最難的一個課時。都說職場如戰(zhàn)場,談笑風生間攻城略地,不動聲色。僅僅幾句對白,短暫交鋒,兵不血刃。一家新媒體公司的領導說:“下屬不提具體工作進度,回復‘正在做’,那就是還沒做。”某資深HR 說:“面試時,面試官如果詢問對方‘我們單位離你家遠不遠’,代表這家公司有加班的需求?!?/p>
有意思的是,在采訪者中,領導和下屬對“社交黑話”的理解截然不同。領導的視角基于委婉的暗示,是一種約定俗成的意向傳達。例如,領導說“周末有什么安排”意味著“我想給你安排點任務”。對于下屬來說,職場“社交黑話”則更偏向一種難以參透又虛無縹緲的暗示,有時甚至得反著聽?!坝幸淮晤I導問我,你這個片子著急播出嗎,我說不太急。領導說,有一些小細節(jié)咱們可以探討,你也再琢磨琢磨?!本帉鹜虏郏啊僮聊プ聊ァ偷扔谠陬I導的指導下,我要重新做一個完全不一樣的片子?!?/p>
在過度社交、人情難卻、工作繁重的快節(jié)奏生活狀態(tài)下,年輕人不時有分身乏術之感,難以面面俱到?,F實中,中年人往往對“社交黑話”適應良好,年輕人則更希望大家有話直說。
60 后盧先生認為,在職場中“社交黑話”有其價值,可以給彼此留一點轉圜的余地?!坝植皇鞘裁茨闼牢一畹拿軟_突,沒必要當面硬碰硬。大家委婉一點,互相留點臉面,以后再打交道也相對容易一些”。
90 后小陳則說:“我不喜歡‘社交黑話’。工作生活中能直接說清楚的事情,為什么要靠感覺去猜呢?”
在傳播學中,語言的意義從來不是由字面意思所決定,而是一個大環(huán)境下約定俗成的結果,因此它永遠無法脫離實際情況而獨立存在。作為當下必不可少的交流方式,“社交黑話”一方面是維護關系的黏合劑,傳達了彼此心知肚明的暗語,另一方面確實也是給“社交菜鳥”們設置了門檻和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