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積極培育網絡科普隊伍更有效服務科普事業(yè)發(fā)展
      ——科技部、中國科協在京舉辦網絡科普工作座談會

      2022-09-19 12:33:38科技部科技人才與科學科普司科技部國外人才研究中心
      國際人才交流 2022年8期
      關鍵詞:科普科學

      文/科技部科技人才與科學科普司 科技部國外人才研究中心

      科學技術部副部長、國家外國專家局局長李萌在網絡科普工作座談會上講話

      7月27日,由科技部、中國科協主辦的網絡科普工作座談會在北京舉辦??茖W技術部副部長、國家外國專家局局長李萌,中國科協黨組副書記徐延豪出席座談會并講話。

      李萌在講話中提出,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科學普及工作,深刻指出“科技創(chuàng)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chuàng)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為我國新時代科普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在新媒體時代,科普工作的主體、渠道和傳播模式都發(fā)生了新的變化,網絡空間成為科普工作的重要陣地,網絡科普的影響力越來越顯著,為科普注入了新的活力,特別是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等關鍵時刻,在普及防疫知識和技能、解疑釋惑上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李萌要求,網絡科普工作能力要圍繞建設科技強國的戰(zhàn)略目標和人民群眾的多樣化需求不斷提高。一是要自覺承擔起“創(chuàng)新發(fā)展重要一翼”的責任和使命,切實發(fā)揮好科學普及的基礎性作用,推動提升國家創(chuàng)新體系效能。二是聚焦國家重大戰(zhàn)略、經濟社會發(fā)展、人民幸福生活等,持續(xù)拓展網絡科普內容深度廣度,加大優(yōu)質內容的生產和傳播,不斷提升公眾對新技術、新產業(yè)的理解和把握,引導社會形成支持科技創(chuàng)新的良性生態(tài)。三是加強網絡科普研究,積極發(fā)現和培育優(yōu)質創(chuàng)作主體,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到科普事業(yè)中來。四是政府部門要加強對網絡科普的服務引導,建立聯動機制,搭建交流平臺,密切與新媒體平臺和網絡科普“大V”聯系。

      李萌強調,要積極培育網絡科普隊伍,更有效地服務于科普事業(yè)發(fā)展。要構建科普工作新格局,強化頂層設計和統籌組織,精心設計科普人才、項目、基地等抓手,構建政府、社會、市場等協同推進的社會化科普發(fā)展格局。網絡“大V”要積極弘揚正能量,不斷強化價值引領,旗幟鮮明地反對和抵制偽科學、反科學行為。新媒體平臺要進一步強化主體責任,不斷優(yōu)化平臺科學性把關的算法,健全科普作品科學性的咨詢機制。

      7月27日,由科技部、中國科協主辦的網絡科普工作座談會在北京舉辦

      徐延豪對在座的各位網絡“大V”和各平臺媒體表示感謝。他表示,科普是中國科協非常重要的一項工作,今后要進一步加強對新媒體時代科普工作的研究,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為基本遵循持續(xù)推動工作開展,營造良好的科普生態(tài)和社會環(huán)境,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座談會上,網絡科普“大V”袁嵐峰、韓曉樂、戴偉(英)、李永樂、畢嘯天和“學習強國”代表杜大力、“科普中國”代表寧方剛、“B站”代表谷雨、新華社記者陳芳、《光明日報》記者楊舒、《科技日報》記者陳磊,圍繞“新媒體時代下的科學普及”作了專題發(fā)言。中科院院士劉嘉麒、中國醫(yī)學科學院腫瘤醫(yī)院田艷濤、中科院西南生物多樣性中心劉耀文等多位活躍在科普一線的科技工作者和中央廣電總臺、人民網、新華網、快手、知乎、抖音、新浪微博平臺代表作了補充發(fā)言。大家介紹了自己開展的工作、經驗做法、取得的成效和感悟,并積極建言獻策。

      本刊特將部分代表發(fā)言內容整理如下,以饗廣大讀者。

      創(chuàng)造三種環(huán)境鼓勵年輕人做科普

      袁嵐峰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國家科學研究中心副研究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傳播系副主任、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研究中心副主任、科普專家、《科技袁人》節(jié)目主講人

      我在1992年14歲的時候進入中國科技大學,先后在美國康奈爾大學、普林斯頓大學進行博士后研究,2006年我回到中國科技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國家科學研究中心。2015年,我開始寫科普文章,更多朋友是通過《科技袁人》這個科普視頻節(jié)目熟悉我,2021年我出了一本書——《量子信息簡話》。

      我經常會遇到一個問題:“您是哪個領域的,”我發(fā)現這個問題沒法回答。我做科普的特點就是題材廣泛,比如我在2015年寫的《中國科技實力正以多快的加速度逼近美國》,幫助大家了解中國科技的世界地位;2018年3月14日,斯蒂芬·霍金去世那天我寫了一篇紀念文章——《紀念霍金:人是一根會思想的蘆葦》;2018年我還通過寫《理解黎曼猜想》向公眾介紹黎曼猜想這個“硬科普”;2019年于敏老先生去世以后,我又做了一系列節(jié)目介紹他與氫彈的關系……所以我的科普更多是介紹科學思維方式,因為它和具體的科學知識同等重要。倡導科學的思維方式,就是要實事求是、理性均衡,要經常反對愚昧、反對極端。

      如何讓年輕人喜歡做科普?我認為需要創(chuàng)造三種環(huán)境。第一,要創(chuàng)造支持科普的社會環(huán)境,讓科普工作者在社會上獲得尊重,有成就感,讓他們在價值觀上覺得自己的工作是被認可的。第二,要創(chuàng)造支持科普的市場環(huán)境,讓科普工作者能夠賺到錢,至少能夠養(yǎng)活自己,讓社會普遍接受科普作家是一個正當的職業(yè)、有值得考慮的職業(yè)前景。第三,要創(chuàng)造支持科普的工作環(huán)境,讓科普工作者有職業(yè)上升通道,能夠和社會其他專業(yè)工作者平等相處、平等對話。

      中國科協黨組副書記徐延豪在網絡科普工作座談會上講話

      科學是骨架,人文是血肉

      韓曉樂

      中南民族大學化學與材料學院副教授、化學工程與工藝系副主任

      有研究表明,青年和網絡的互動呈現出“4個80%”的規(guī)律:80%的網民是青少年;影響青少年世界觀、人生觀所構成信息的80%來源于網絡;青年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的80%基于網絡;在互聯網龐大的運營團隊中80%是青年,所以青年是網絡的原住民。在新媒體時代,我們要鼓勵和樹立在科普工作中作出突出表現的青年人才,更要發(fā)掘和培養(yǎng)具有非常良好協調能力的“接口人才”,為新時期科普工作注入新的力量。

      新媒體時代,很多的科普創(chuàng)作者迎來了春天,但同時科學傳播呈現碎片化趨勢,連續(xù)性缺失。為了迎合流量,很多科學傳播內容的娛樂性增強,科學的嚴謹性和理論的價值觀正在不停解構。算法化讓很多學習者被動飽受一家之言的炮轟從而強化了偏見。我呼吁科普工作者要成為社會的良知,堅持科學知識的嚴謹性和連續(xù)性,以受眾端也就是客戶端的需求為主體,牢牢樹立“內容為王”的理念。

      在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的背景下,新時代科學普及工作任重道遠,對此,我建議:第一,夯實科普理論體系,構建有效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科普的學術體系與傳播體系。第二,打造一支引領中國科普事業(yè)發(fā)展的“國家隊”,凝聚科普英才,為新時代的科學普及工作貢獻力量。第三,推進高校踐行其社會服務功能,打造一批一流的科普課程,實現課程育人;同時充分利用社會和高校的資源優(yōu)勢,建設特色科普基地。第四,加快構建科普人才的培養(yǎng)和評價機制,積極育才造士,讓中國特色的科普事業(yè)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同向共進。第五,科學是骨架,人文是血肉,在做好傳播科學知識的同時,不僅要講好中國科技故事的“道”,還要提升講好中國科技故事的“術”。

      科普應是“你在哪兒,我去找你”

      戴偉(英國)

      北京化工大學化工資源有效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北京化工大學科普實驗中心主任,英國皇家化學會北京分會主席

      英國開展科學傳播有很長的歷史,最早是偉大的物理學家、化學家法拉第給老百姓們演示科學實驗、在圣誕節(jié)給孩子們講課,現在還有不少法拉第的徒弟們在英國一流大學堅持做化學實驗。十多年前我在中國開始做科普,剛開始我到處跑,除了西藏外,在中國大陸的每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都講過科普課。后來我意識到中國這么大、學生這么多,應該依托專業(yè)的科普傳播平臺,用網絡科普比如通過短視頻的方式提高工作效率。通過科普短視頻傳播科學相對公平,人們有網絡就可以看到,可緩解科普資源分布不均的問題,同時還提供與觀眾溝通交流的機會,效果很好。

      科普最重要的不是“我在哪兒等你”,而是“你在哪兒,我去找你”。雖然很多人會上各種專業(yè)平臺,但是他們的科學興趣仍未被有效激發(fā),有的家長沒想到他的孩子這么喜歡科學。所以做科普不是單純依靠專業(yè)平臺,要去尋找人。我們在一些電視和網絡媒體開設科普節(jié)目,邀請明星一起線上線下做化學實驗,吸引了很多青少年和公眾關注化學化工。

      如何選擇實驗?給兩個不同導演同一個劇本,他們拍出來的電影是一模一樣嗎?完全不一樣。同樣,化學實驗背后的化學方程式是一樣的,但是提高實驗趣味性、更好貼近生活、達到破除謠言并保障實驗安全開展是需要引起關注的幾個方面。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問題需要有創(chuàng)造性的想象力,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所以希望我們的視頻能啟發(fā)觀眾思考,從而提出一個問題,這樣我們可以再制作另一個視頻來回答問題。

      做科普還面臨一些普遍難題,那就是觀眾要求千差萬別,有的希望多講一些科學知識,有的希望形式偏娛樂一些,要滿足所有的人很難。此外,我們知道如何評價科研是一個容易引起很大爭論的問題,如何正確評價科普工作和效果更難,而且這恐怕對想做科普的年輕人有負面影響。

      科普是一件正確的事,更是一件有意義的事

      李永樂

      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物理教師

      我在2006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物理系,2009年畢業(yè)于清華大學工程系,然后加入了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成為一名物理教師。2014年,受“可汗學院”公開課的啟發(fā),我開始利用互聯網分享資料,錄制教學微課,作為我教學改革的嘗試。隨著智能手機廣泛普及、網絡速度大幅提高,短視頻時代正式來臨。區(qū)別于傳統自媒體平臺采用的粉絲制,新媒體平臺大多采用推薦制,如果視頻播放量好、完成度高、評論度多,就會自動推薦給更多的人。這樣一來即使是草根創(chuàng)作者,只要創(chuàng)作的內容足夠吸引人,也能夠在短時間內收獲很多觀看量。2017年,我的一段視頻 《閏年是怎么回事》,被平臺的算法發(fā)現了,一天內播放量2000多萬次,也被人民日報等媒體轉發(fā)了。再后來我又陸續(xù)上傳了一些科普視頻,積累了2000多萬粉絲,視頻的總播放量有百億次,于是我就成了別人口中的科普“大V”。我是這個時代的幸運兒。

      由于日常工作繁忙,我做科普逐漸找到了一種適合的方式。那就是利用課余時間,拿相機和三腳架找一個沒人的教室,用粉筆和黑板為大家做科普傳播。為了提高大家的興趣,我總是從現實中的一個現象出發(fā),一點點來揭示它背后的道理。我無論講什么都不會零散地講述知識,而是首先提出一個問題讓受眾去思考,然后為了解決問題提出一種理論,再去講述這個理論的來龍去脈,最終用科學理論去解決最開始的問題。我對比較有趣的科學故事往往會多花一點筆墨,因為這樣才能把受眾和科學家的距離拉近一點,讓科學充滿人文。有人給我發(fā)信息說,看了我講概率論之后就戒掉了賭博;看了我講消化道腫瘤科普知識后,進行了胃腸鏡篩查;看了我講的蒲豐投針實驗,喜歡上了數學;甚至還有一些老師鼓勵孩子們在假期看我的視頻,并且做筆記。這一切都讓我感到非常欣慰。我相信只有熱愛科學的國家才能迸發(fā)出無限的創(chuàng)造力,才能有光明的未來。所以科學普及是一件正確的事,更是一件有意義的事。

      科普就像修路

      畢嘯天

      清華大學化工系博士生

      我的網名叫“畢導”,是一名科普博主,也是清華大學化學工程系的博士生。在我們普遍的評價體系里面,大家通常會認為做科研很累、很難,是一份崇高的事業(yè);而做科普往往給人一種“我上我也行”的感覺,不就是把科研成果講一下嗎?寫寫作文、錄個視頻誰不會?但其實科普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行業(yè),科研和科普一樣,都是要遵從科學精神,從業(yè)者都要有基本的科學素養(yǎng)。

      好的科普首先要與觀眾密切相關,而非自說自話,需要從滿足觀眾好奇心的問題出發(fā)來引出一個科學知識,讓觀眾在快樂當中獲取知識。其次,好的科普是簡化的、生動的,比如我看過一個例子解釋什么是量子糾纏,他說有這么一雙襪子,今天早上出門的時候你穿了左腳,我穿了右腳。這個時候不管我們兩個人離得多遠,只要我看見我腳上襪子的顏色,我就知道你腳上襪子的顏色,這時候我們兩個人的襪子就出現了量子糾纏。再次,科普是面向科學背景較少的觀眾,所以好的科普就是從更加底層的視角出發(fā),把復雜的理論講成一個觀眾容易接受的故事。最后,好的科普是展現跨多個領域的綜合思考,能給我們充實感、啟發(fā)感和震撼感,這也對科普工作者的知識面提出了更高要求。

      科普讓更多的人看到世界更加豐富有趣,感受到世界的思維模式和美感,讓人類多一份好奇心。如何做好科普我有兩點建議。第一,為科普“大V”創(chuàng)造更多與政府互動合作的機會。有官方的資源和把關,加上新媒體從業(yè)者有效傳播,可以給大家?guī)砀每吹目破兆髌贰5诙?,我國科技領域的官方網站可以增加基礎知識的科普內容,這方面國外做得更好,比如在NASA官網,我不僅能了解NASA各種項目,還能學習天文學的各類科普知識;哈勃望遠鏡的官網有關于宇宙大爆炸、暗物質、暗能量等各種關于宇宙的基礎科學知識。就像修路,我覺得做基礎知識的科普,也許就是在修通往孩子們內心的科學之路。

      學習強國構建科學傳播共同體

      杜大力

      中宣部“學習強國”學習平臺副總編輯

      “學習強國”2019年1月1日上線,目前擁有2.8億用戶,日活量10億左右。“學習強國”這幾年辦科普媒體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努力。

      第一,匯聚傳播主體,整合優(yōu)質資源,致力挖掘海量“知識礦藏”,構建具有強大傳播力的科學傳播共同體。我們采取UGC模式,我們的個人用戶和機構用戶每天提供大量優(yōu)質內容;我們還和5000多家媒體合作,有800多個“學習強國號”,打造體系全面、內涵豐富的知識信息庫?!皩W習強國”科技頻道上線三年多時間,推出近7萬篇(條)科學信息內容,這個不斷沉淀生產的科學知識礦藏為眾多各類用戶提供源源不斷的科學養(yǎng)料。

      第二,創(chuàng)新服務手段,增強交互體驗,致力架設“雙向奔赴”的科普橋梁,構建具有強大影響力的科學傳播共同體。通過對科學內容深度挖掘、高度提煉、廣度推送,用豐富的內容產品滿足公眾對權威科學知識的渴求。將科學傳播從線上向線下延伸,建立科學與公眾“雙向奔赴”的強鏈接,用內容創(chuàng)新、活動創(chuàng)新、模式創(chuàng)新推動科學傳播更好貼近公眾、服務公眾。我們有“每日科普”欄目,分為不同專題專區(qū),還有互動答題、提問征集等板塊,線下我們還建設科普基地。

      第三,強化價值引領,塑造科學思維,致力筑牢主流輿論陣地,構建具有強大引導力、公信力的科學傳播共同體。我認為目前科普工作還需要在以下四方面提高認識:一是科學和人文不是割裂的,科學的產生要有很好的人文環(huán)境,科學必須在自由的心態(tài)下才能產生。二是不要混淆科學和技術,我們容易把科學單純當成技術。三是傳播科學知識需要弘揚科學精神,要有獨立思考的習慣、質疑權威的態(tài)度勇氣和理性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四是讓科學成為公眾的理性思維和行動的底層邏輯,自覺習慣。

      共建共享,共促新時代科學傳播

      寧方剛

      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公司總經理

      多年來,“科普中國”平臺始終致力于運用現代的科技手段提升科普傳播能力,拓展公眾獲取科學知識的渠道,在培育弘揚科學家精神,培養(yǎng)科技創(chuàng)新、人才隊伍,提升公民科學素質等方面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為推進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強提供了有效的支撐?!度窨茖W素質行動綱要(2021—2035年)》對“科普中國”的建設提出了明確要求,要構建國家級科學傳播網絡平臺和科學辟謠的平臺。

      “科普中國”通過輸出品牌活動,打造核心產品,沉淀了巨量的科普資源,科普供給服務能力和社會影響力日益提升。一是實現規(guī)模化發(fā)展。截至2022年7月,“科普中國”的內容資源總量達到54TB,視頻2.5萬余個,全平臺粉絲量達到4118萬,微信閱讀量達到億級,積極拓展了全媒體傳播矩陣。二是打造科學辟謠的權威平臺。組織廣大科技工作者參與科普辟謠,生產原創(chuàng)的辟謠資源,形成獨具特色的線索辟謠傳播的工作模式。目前科學辟謠專家?guī)鞂<铱側藬狄呀涍_到了1600余人。三是持續(xù)提升科普創(chuàng)作者組織力?!翱破罩袊备S新媒體時代發(fā)展,堅持以人為中心,按照隊伍、內容、渠道一體化的工作理念,加強科技工作者、“科普中國”平臺、網絡平臺之間的全方位協同。通過開展創(chuàng)作培育計劃,創(chuàng)作出版扶持計劃,創(chuàng)作聯合行動、創(chuàng)作學院青年之創(chuàng)作大賽等活動,組織動員廣大科技工作者開展創(chuàng)作。目前已經有6000多位創(chuàng)作者入駐。四是“典贊·科普中國”品牌活動成為經典。該活動創(chuàng)始于2015年,每年揭曉年度科普人物、科普作品、科普事件、科學辟謠榜等,已成為科普領域影響力最大的品牌活動之一。2021年,首次聯合科技部、中科院、工程院、人民日報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等七家單位共同主辦,144家單位參與推薦,共計1300多項參評項目,推選力量再創(chuàng)新高。

      科普是具有時代特征的長期事業(yè)和系統工程,“科普中國”作為國家級科學傳播平臺和科學辟謠平臺,有責任有義務更多參與政府部門的科普工作,助力“清朗”行動落實,樹立新時代科技傳播載體的良好形象引領。

      用青少年喜愛的方式講科普

      谷雨

      上海嗶哩嗶哩科技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長

      B站是深受中國青少年喜愛的綜合性視頻網站,有2.72億月活用戶,中國一半“Z世代”的年輕人都是B站的熱心用戶。目前B站泛知識類內容已經達到49%,科學科普板塊一直是B站知識類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2020年我們建立了一個科學科普分區(qū),2021年內容增長了19倍,2021年科學量達到了80億次,其中點贊數3億,在B站很多科普工作者受到極大歡迎。

      B站有幾個特點:第一,彈幕是重要標簽。簡單看彈幕是把評論搬到畫面上,但實際上用戶可以在觀看視頻的同時和其他觀眾交流,讓單向輸出的視頻變成了像研討會一樣的討論空間,產生更多思想上的碰撞。第二,專業(yè)科技工作者入駐。他們不僅分享最新的科學技術知識,而且鼓舞和激勵年輕人更加熱愛科學。第三,自制科學科普類作品。從《我在故宮修文物》在B站火爆開始,B站一直十分重視站內紀錄片內容的建設,目前已經成了國內最大的紀錄片出品方和播映方之一,上線的紀錄片作品達到了3459部,其中科學科普類2589部,占全部紀錄片總量的74.8%。第四,動畫類科幻科普內容成為核心。B站目前是國內最大的國產原創(chuàng)動畫出品方之一,《靈籠》《納米核心》《我的三體》等科幻作品都受到了廣大用戶的歡迎和喜愛。第五,釋放對未來的暢想。比如,著名的沙盒游戲《我的世界》通過紅石制造出電路,在游戲中模擬神經網絡,制造出人工智能機器。

      我有三點建議:第一,互聯網視頻平臺正在成為青少年接受科學科普教育的重要陣地,建議從國家層面統籌謀劃協調科技和教育系統,更多的科技科普工作者用更多權威性、專業(yè)性的內容資源,占領站穩(wěn)這塊基地。第二,嘗試建立有效的平臺和學校的銜接機制,讓視頻網站中權威專業(yè)、生動活潑的優(yōu)質內容通過直播,提供電子教參等方式有序進入校園,成為校內科學教育可利用的重要資源。第三,鼓勵更多專家學者加入科普隊伍,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各位科學家、院士能夠用大量精力投入科普事業(yè),帶動和示范效應之大難以估量。

      猜你喜歡
      科普科學
      科普達人養(yǎng)成記
      學生天地(2020年23期)2020-06-01 02:13:30
      點擊科學
      點擊科學
      科學大爆炸
      小小藝術家(2019年6期)2019-06-24 17:39:44
      科學
      科普連連看
      科普連連看
      科學拔牙
      微科普
      杭州科技(2014年4期)2014-02-27 15:26:52
      微科普
      杭州科技(2014年3期)2014-02-27 15:26:45
      长沙县| 荣成市| 英德市| 辽宁省| 双流县| 台东县| 高青县| 岱山县| 犍为县| 柳江县| 绥江县| 清流县| 澄城县| 邯郸县| 云和县| 临颍县| 沁水县| 邹城市| 岳池县| 汾西县| 海晏县| 仁化县| 罗山县| 临漳县| 乐陵市| 井陉县| 霸州市| 临西县| 宝坻区| 甘泉县| 福建省| 溧水县| 和顺县| 清原| 郯城县| 青田县| 济源市| 礼泉县| 德保县| 安仁县| 鞍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