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琪 王玉婷 李志利 黃楚月 呂政融 樊志敏
南京中醫(yī)藥大學附屬南京中醫(yī)院,江蘇南京 210000
近年來腸癌發(fā)病率和病死率攀升,手術仍為主要治療方式,但患者術后常出現腸功能紊亂,具體表現為便秘、泄瀉、大便失禁等,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也造成患者巨大精神負擔?,F代醫(yī)學常從前切除綜合征入手改善紊亂癥狀[1],以對癥治療為主導,但療效有限[2]。中醫(yī)藥治療腸癌術后腸功能紊亂以辨證論治為依據,因人制宜,在提升生活質量、減輕患者經濟負擔等方面卓有成效[3],但缺乏系統(tǒng)的用藥規(guī)律整理。中醫(yī)傳承輔助平臺將信息資料錄入、保存、提取、統(tǒng)計和分析等功能融為一體[4],數據客觀真實,廣泛運用于中醫(yī)藥研究中,本研究選用中醫(yī)傳承輔助平臺(V2.50)對名老中醫(yī)治療腸癌術后腸功能紊亂經驗方加以整理總結[5],指導臨床用藥選擇。
查找中國知網(CKNI)、萬方、維普數據庫三大數據庫自建庫至2021年9月所有治療腸癌術后腸功能紊亂的中藥口服處方,以“中醫(yī)藥”“腸癌”“結直腸腫瘤”等為檢索詞檢索,共檢索312篇相關文獻。
①文獻中記錄腸癌患者術后運用中藥方劑口服治療腸功能紊亂的完整病例,診斷明確,有腸癌病理分期并實施手術;②具有腸功能紊亂癥狀,腹瀉每日>3次,質稀不成形或大便每周<2次,干結難解,影響生活;③記錄方藥為首診用藥,有明確的復診記錄反饋癥情改善。
①臨床試驗類文獻;②未經過手術治療的病例;③患者復診療效改善不顯著的病例;④方劑用量不明確,病例缺乏完整性;⑤同一作者相同病例只納入1篇。
將數據按納入與排除標準初步整理,運用中醫(yī)傳承輔助平臺(V2.50)登記整理主要癥狀及中藥用法用量,具有別稱的中藥參照《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規(guī)范。由2名研究員共同完成數據錄入與審核,猶疑部分與第3名研究員協(xié)商判斷。
提取中醫(yī)傳承輔助平臺系統(tǒng)中關于腸癌術后腸功能紊亂的處方,運用軟件的“數據報表”和“統(tǒng)計分析”功能,對方藥進行頻次、四氣、五味、歸經統(tǒng)計,系統(tǒng)聚類分析和關聯規(guī)則分析。
本研究最終納入102張有效處方,包含283味中藥,累計用藥頻次1557味次。
對所有中藥降序分析,頻次前5位的依次為白術、茯苓、黨參、黃芪、薏苡仁,頻次≥20次的有19味藥物,所涉藥物以健脾滲濕、清熱解毒、行氣散瘀藥為主,見表1。
表1 使用頻數≥20次的中藥匯總
四氣以溫、平性藥物占比最大,熱性最少,見表2。五味以甘、苦占比最大,而咸味最少,見表3。歸經多歸于脾,其次為胃、肺、肝經,見表4。
表2 中藥四氣統(tǒng)計
表3 中藥五味統(tǒng)計
表4 中藥歸經統(tǒng)計
運用關聯規(guī)則分析,設置支持度為25,置信度為0.8,獲得藥物組合和用藥規(guī)則共57條,其中共28條藥對和組合出現頻次≥30,見表5,支持度最高的為白術,茯苓藥對。該支持度下的網絡圖可見圖1。獲得藥對與藥物關聯規(guī)則共21條,見表6。
表6 中藥治療腸癌術后腸功能紊亂的常用藥物關聯規(guī)則
圖1 常用藥物組合網絡圖
表5 頻次≥30的藥對及藥物組合
運用聚類分析方法,設置相關度為8,懲罰度為2進行熵聚類,在核心組合基礎上獲得10個潛在新處方,其中處方1、2、3以溫中健脾補腎為主,處方 4、5以平補脾胃為主,處方 6、7、8以清熱解毒利濕為主,處方9以活血通絡化濕為主,處方10以陰陽并補為主。見表7。
表7 新處方組合
腸癌術后腸功能紊亂是術后常見并發(fā)癥,可能原因包括:腸道菌群失調;盆底神經受損致使肛門控糞能力下降;術后盆腔發(fā)生炎性反應、吻合口水腫和盆腔積液刺激;腸道儲糞功能不足等,臨床出現排便困難或排便次數過多[6]。運用中醫(yī)藥調節(jié)機體氣血陰陽,糾正臟腑功能失調,尤以改善術后患者的排便急迫感、不盡感、肛周墜脹感等為佳[7]。
中醫(yī)理論認為腸癌屬“鎖肛痔”“腸蕈”等范疇,其病位在腸,腸道功能受損,腸道泌別清濁失調,損及脾胃,脾失健運,體虛濕蘊,久病則血瘀毒聚[8],病情復雜。手術多損傷氣血陰陽,臨床當屬虛證,應遵循“虛則補之”的治療原則。數據研究表明所用方藥中四氣以溫、平為主,五味中以甘、苦為主,“脾為濕土,得陽則運”,溫平之藥能啟動脾陽,醒脾,促進腸道恢復?!捌⒖酀?,急食苦以燥之”,濕性重者不易速去,苦藥可燥濕助脾,使中焦脾土陽氣升發(fā),水濕得化,通體得安[9]。
腸癌術后腸功能紊亂,病位在大腸,與脾胃相關,用藥歸經以脾、胃、肺、肝居多。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脾胃同屬中焦,為氣血生化之源,氣機升降之樞紐,運用健脾升清、和胃除濕法,使腸道運化如常。肺與大腸相表里,大腸的傳導功能正常與肺氣的宣發(fā)肅降相關,“濕結在氣,病在肺,嬌臟之氣,久郁濕熱,腑氣不通;苦辛化燥,病在腸,燥濕并見則大便不爽”[10]。運用宣肺理氣等法,促進腸道的正常傳導。術后患者憂思悲愁,情緒也是致病因素之一。肝主疏泄,肝氣調達則憂愁自解,同時肝主藏血,可改善疲勞、抵御外邪[11],常用疏肝理氣法調暢情志,心身共調,綜合改善癥狀[12]。
通過統(tǒng)計分析可知,白術、茯苓、黨參、黃芪、薏苡仁在腸癌術后腸功能紊亂治療中應用最多。白術、茯苓、人參為四君子湯的主要組成成分,《醫(yī)方集解》中記載:“此手足太陰、足陽明藥也”,臨床實踐表明其補脾益氣療效確切。黨參甘溫,補益元氣,《本草綱目拾遺》言:“黨參功用,可代人參”[13],且黨參能夠“振動中氣而無剛燥之弊”[14]。白術苦溫燥脾補氣,茯苓甘淡滲濕瀉熱,三藥均可改善免疫,抗癌解毒[15-17],諸藥合用則“氣足脾運,飲食倍進,則余臟受蔭,而色澤身強矣”。黃芪可顯著提高機體的抗應激能力[18],并可延緩衰老,廣泛用于中氣下陷、久瀉脫肛等,作為黃芪主要活性成分的黃芪多糖也被證實具有調節(jié)免疫、抗腫瘤等藥理作用[19]。薏苡仁亦能增加機體免疫[20],其主要成分為薏苡仁多糖和薏苡仁油脂,李亞輝等[21]通過分子對接明確薏苡仁防治大腸癌可能與甘油醛-3-磷酸脫氫酶最相關。既往研究均表明,“白術、茯苓、黨參、黃芪、薏苡仁”可改善腸功能紊亂引起的腹瀉、便秘等復雜癥狀,具有改善免疫、調節(jié)腸道等治療腸癌術后腸功能紊亂的共性。
從藥對及藥物組合規(guī)律可知,四君子湯使用較多,該方是中醫(yī)補益脾胃治法的基石[22],在脾胃系疾病治療中舉足輕重?,F代藥理學顯示四君子湯整體具有調節(jié)胃腸功能、增強機體免疫力、抗腫瘤、抗衰老等作用[23],且對于胃腸黏膜損傷、消化性系統(tǒng)惡性腫瘤、功能性胃腸病、非酒精性脂肪等疾病顯示出了多途徑、多靶點的效應機制[24]。李瑞芝等[25]研究表明四君子湯可通過降低COX-2、VEGF、AQP-1的表達,進而阻止新生血管、淋巴管的形成,降低腫瘤侵襲、轉移能力,達到治療腸癌,緩解相關癥狀的效果。
通過以上分析共挖掘10個潛在新處方,其中處方1、2、3以溫中健脾補腎為主,處方4、5以平補脾胃為主,處方6、7、8以清熱解毒利濕為主,處方9以活血通絡化濕為主,處方10以陰陽并補為主。體現了腸癌術后腸功能紊亂與虛、濕、毒、瘀多因素相關,臨床病機雖復雜,但針對不同個體治法隨證變化,組方簡而不繁。
綜上,本研究運用頻次、四氣、五味、歸經分析,關聯規(guī)則和系統(tǒng)聚類分析等對中藥治療腸癌術后腸功能紊亂的臨床處方進行系統(tǒng)挖掘,探究其治則及用藥規(guī)律,并在前人基礎上提煉新方,為臨床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