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園園
221700 江蘇省徐州市豐縣人民醫(yī)院急診科,江蘇徐州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狀動脈急性缺氧、缺血導致心肌急性壞死的心血管疾病,是急診科高發(fā)且危重的疾病類型,具有較高的危險性、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和致死率[1]。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過程中開展有效的護理措施十分必要。以往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實施急診常規(guī)護理,雖取得一定效果,但患者入院候診時間相對較長,護理效果難以達到預期。而急診優(yōu)質護理是從整體出發(fā)的綜合性護理干預措施,注重優(yōu)化各項護理環(huán)節(jié),與常規(guī)護理相比,其更具有規(guī)范性及全面性,對于提高救治效率具有重要意義[2-3]。本研究分析急診優(yōu)質護理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應用效果,現報告如下。
選取2019年2月-2021年2月于江蘇省徐州市豐縣人民醫(yī)院接受救治的82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使用擲骰子法將其分為兩組,各41 例。對照組男22 例,女19 例;年齡37~75 歲,平均(58.38±4.75)歲;心肌梗死部位:前間壁2例,高側壁6 例,下壁12 例,前壁21 例;體重44~85 kg,平均(68.56±3.82)kg。觀 組男23 例,女18 例;年 齡38~76 歲,平均(58.49±4.86)歲;心肌梗死部位:前間壁心肌梗死3例,高側壁8例,下壁11例,前壁19例;體重45~86 kg,平均(68.42±3.75)kg。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颊呒凹覍俸炇鹬橥鈺?,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①患者確診為急性心肌梗死;②患者為急性心肌梗死首次發(fā)病,且于院外發(fā)??;③患者發(fā)病時間<3 h。
排除標準:①臨床資料不完整者;②合并嚴重腦出血、心功能損傷及心血管疾病者;③合并嚴重器質性疾病者;④中途退出研究者。
方法:①對照組實施急診常規(guī)護理,密切監(jiān)測患者生命體征,協(xié)助其完成各項檢查,同時通過口頭宣教的方式為患者介紹疾病相關知識,說明治療藥物的用法用量,叮囑患者嚴格遵照醫(yī)囑應用藥物,為患者發(fā)放健康知識宣傳手冊,告知患者和家屬自行閱讀。②觀察組實施急診優(yōu)質護理。a.加強培訓:定期為護理人員開展急救護理技術培訓,加強其急救意識的培養(yǎng)。b.接診護理:實施專人專崗值班模式,設置雙重報告制度,優(yōu)化出診流程,同步開展評估、分診措施,保證接到急救任務后能夠迅速到達現場。c.現場救治護理:初步檢查患者呼吸道情況、呼吸頻率、血壓、精神狀態(tài)及肢體活動情況等,明確患者病情以及救治重點,同時通過網絡傳輸視頻或圖片,通知相應科室做好準備。實時掌握患者病情,加強對患者呼吸道的護理,及時清除分泌物,保證呼吸道通暢;迅速建立2 條以上靜脈通路,使用毛毯保暖,及時供氧,保證患者有效循環(huán);對于活動性出血患者,迅速使用擴張血管藥物或應用彈力帶加壓止血;對病情變化進行觀察,密切關注患者面色變化及心電監(jiān)護儀。d.心理護理:接到急救電話后,迅速掌握相關重要信息,并耐心安撫患者及家屬,指導其配合救治,為患者提供精神鼓勵,穩(wěn)定情緒。轉運過程中適當說明病情狀況,減輕患者緊張情緒。e.轉運護理:轉運過程中聯(lián)系心電圖及檢驗科等輔助科室,精準匯報轉運距離,制定最快速的檢查方案。入院后做好分級分區(qū)評估,向院內負責人進行電話反饋,做好不同分級分區(qū)的救治準備工作。
觀察指標:①救治時間:比較兩組出診反應時間、分診評估時間、輸液通道建立時間、急診停留時間及總救治時間。②救治效果:比較兩組院內再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率、再急性心肌梗死率及救治有效率。③護理滿意度評分:使用我院自制的護理滿意度評分量表進行評價,包括健康教育、救治配合、護理態(tài)度、護理技術及綜合素質,各項評分1~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越滿意。
統(tǒng)計學方法:數據應用SPSS 23.0 統(tǒng)計學軟件予以處理;計數資料以[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救治時間比較:觀察組出診反應時間、分診評估時間、輸液通道建立時間、急診停留時間及總救治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救治時間比較(±s)
表1 兩組救治時間比較(±s)
組別 n 出診反應時間(s) 分診評估時間(min) 輸液通道建立時間(min) 急診停留時間(min) 總救治時間(min)觀察組 41 47.46±7.28 1.32±0.14 4.63±1.05 9.29±2.85 38.27±5.23對照組 41 68.89±9.17 2.39±0.65 7.32±1.58 15.86±3.27 56.15±7.38 t 11.719 10.304 9.079 9.698 12.657 P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兩組救治效果比較:觀察組院內再PCI率、院內再急性心肌梗死率低于對照組,救治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救治效果比較[n(%)]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評分比較:觀察組患者各項滿意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評分比較(±s,分)
表3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評分比較(±s,分)
組別 n 健康教育 救治配合 護理態(tài)度 護理技術 綜合素質觀察組 41 93.27±4.23 92.46±4.28 93.63±4.05 91.32±5.14 92.29±4.85對照組 41 87.15±5.38 85.89±6.17 86.32±5.58 84.39±6.65 85.86±5.27 t 5.725 5.602 6.788 5.279 5.748 P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急性心肌梗死是常見的心血管疾病,發(fā)病后冠狀動脈持續(xù)缺氧、缺血,主要表現為循環(huán)障礙、心律失常及心肌壞死等癥狀。急性心肌梗死具有起病急、病情進展迅速等特點,患者往往伴有明顯的胸痛癥狀,且疼痛較為劇烈,同時還伴有不同程度的出汗及煩躁不安等現象,病情嚴重者可能出現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或心臟破裂等并發(fā)癥,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4-5]。臨床救治急性心肌梗死的關鍵在于及時改善患者缺血、缺氧的心肌組織,緩解瀕死心肌。同時配合急救護理,是控制患者病情進展及提高救治效果的重要手段[6-7]。
急診優(yōu)質護理能夠充分落實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根據患者實際情況、結合病情特點,開展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措施,可有效提高護理質量。開展急診優(yōu)質護理更加重視專人專崗接診,可通過電話疏導患者及家屬的緊張情緒,有助于急救人員到達現場后有條不紊地開展護理與救治措施,根據患者心理狀態(tài)、心肌梗死特點等制定優(yōu)質護理方案,顯著提高救治效率[8-10]。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救治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分析原因:開展急診優(yōu)質護理能夠全面評估患者實際情況,初步診斷患者病情,根據患者生命體征給予對應的出血抑制、恢復循環(huán)及改善呼吸等治療措施,主動與患者及家屬溝通,穩(wěn)定其情緒,減輕患者對吸氧管道、監(jiān)護儀器等的設備恐懼感;密切監(jiān)測患者實際情況,根據轉運進程進行分區(qū)分級評估,與院內通過互聯(lián)網連接,為院內救治爭取時間,積極應對相關突發(fā)事件[11-12]。本研究中,觀察組院內再PCI率、再急性心肌梗死率均低于對照組,救治有效率及護理滿意度各項評分均高于對照組。主要是由于急診優(yōu)質護理以滿足患者實際身心需求為導向,能夠為患者提供優(yōu)質、整體的護理服務,在多維度現場確認和院內連接匯報的基礎上,完善院內和院外救治流程,有效保障患者預后[13-15]。
綜上所述,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過程中應用急診優(yōu)質護理,能夠有效縮短救治時間,降低患者院內再PCI 率和急性心肌梗死再發(fā)率,患者滿意度較高,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