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強
(那不勒斯美院)
在人類文化發(fā)展的進程中,藝術是人類文化之中的璀璨明珠。在人類經(jīng)歷戰(zhàn)爭、災難、疾病、成就、輝煌中,藝術作為一種精神支柱它發(fā)光發(fā)熱,溫暖了人這一上帝的棄子孤獨的靈魂,體現(xiàn)了人對美好事物的無限向往與追求。它基于現(xiàn)實且超越了現(xiàn)實,反映著現(xiàn)實,記錄著歷史是人類作為人的尊嚴與智行的綜合體現(xiàn),是人類超越動物,超越自然,超越自身的學習、探索、創(chuàng)新和追求。而在所有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之中,筆者對浪漫主義繪畫情有獨鐘。
貢布里希說過,“實際上并沒有藝術,只有藝術家而已。而所謂的藝術家,從前是用有色土在洞窟的石壁上大致畫個野牛形狀,現(xiàn)在則用畫筆顏料,為企業(yè)家設計廣告畫;過去也好,現(xiàn)在也好,藝術家還做其他許多工作。只是我們要牢牢記住,藝術這個名稱用于不同時期和不同地方,所指的事物會大不相同,只要我們心中明白根本沒有大寫的藝術其物,那么把上述工作統(tǒng)統(tǒng)叫做藝術倒也無妨”。[1]在這些“根本沒有大寫的藝術其物”中,推動著不同時代的藝術家進行繪畫創(chuàng)作的是,在藝術家所處的時代下,自身經(jīng)歷與時代背景共同造就而成的心理活動,我們可以把這種活動稱之為幻想、感受或情緒,是一種欲望、一種生命力的傾瀉的美?!坝谩⒉_’的這個名稱來表示在一個虛構和夢想世界面前、在美的假象(作為對生成的解脫)世界面前的欣喜若狂的堅持”。[2]是藝術家作為藝術家用自己的方式對世界的辯護,“唯在審美上才有一種對世界的辯護”。[3]
藝術家這面客體的“鏡子”在感性與理性的共同作用下反映著作為主體的美的過程。“即反思的直觀中部分是感性的,部分是理性的愉快,或者鑒賞趣味”。[4],美,從人類認知的方式上去把握,一部分是感性的,一部分是理性的,它因理性賦予了作品客觀性,又因感性讓人動容,在靈魂上生共鳴,也正因為美的感性才賦予了繪畫千變萬化的風格。
我們就以十九世紀的浪漫主義繪畫為例,簡要介紹一下浪漫主義繪畫及其共同特點,然后再逐個分析該流派不同藝術家的作品中所表達的不同情緒。我們要介紹的浪漫主義流派的藝術家主要有德拉克羅瓦、透納和戈雅。
浪漫主義的定義:“浪漫主義”作為一種思潮最早出現(xiàn)于德國的文學作品當中?!袄寺迸c“古典”在思想上與藝術風格上兩者相互對立,互為正反。
“在藝術上,浪漫主義是對傳統(tǒng)古典主義的反叛與決裂,拋棄了希臘羅馬在藝術上追求的冰冷與嚴肅之感,推翻了希臘羅馬眾神林立的時代,將人的價值與個性提高到了空前的地位,人作為先于一切的標準。浪漫主義是對新古典主義專制的逆反。標志著與往昔一切想法的徹底決裂,浪漫主義藝術以強烈的感覺、激情和想象反抗著傳統(tǒng)古典主義藝術下冰冷而殘酷的理性王國”。[5]“在十八世紀中,浪漫主義運動開始登上歷史舞臺,從法國大革命開始,通過大革命中對英雄的崇拜,浪漫主義思潮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從1824年起,德拉克洛瓦的《希阿島的屠殺》使浪漫主義自成一派。經(jīng)歷一段狂熱時期后,浪漫主義于1850年左右進入衰微。對個體主義的歌頌風靡歐洲,德國、英國和法國起了主要作用,由于浪漫主義過度強調藝術對現(xiàn)實的超越與反叛這種極端的個人主義,從而導致了藝術家在浪漫主義的影響下嚴重脫離了現(xiàn)實的孤單和過激的生活態(tài)度,可以說浪漫主義是導致藝術家被詛咒的一種神話”。[6]從浪漫主義的定義我們大致就可以了解到,它是一種反傳統(tǒng)反古典的,以藝術家強烈個人主觀審美感受為前提的藝術流派,從浪漫主義的特點我們也就可以看出該流派下藝術家的風格普遍特點為藝術家個人強烈的主觀感受、激情和想象,是對冰冷的傳統(tǒng)理性王國的沖擊和反抗。下面簡要分析浪漫主義流派中不同藝術家的作品特點。
德拉克羅瓦全名為歐仁·德拉克洛瓦(1798~1863年),其生平大致為:“1798年生于夏朗東·圣莫里斯,1863年逝于巴黎。在巴黎各沙龍,結識了司湯達、梅里美、雨果、維尼和奈瓦爾等,并與喬治·桑和肖邦結下了深厚友誼”。[7]筆者將從主題、色彩和構圖三方面簡要分析德拉克羅瓦在其代表作《自由引導人民》(圖1)這幅作品中表達的主要情緒。
圖1 歐仁·德拉克洛瓦《自由引導人民》1830年
《自由指引人民》是以戰(zhàn)爭為主題、以法國大革命為歷史背景,體現(xiàn)了大革命中不論年齡、身份、性別和階層的人對自由的追求與渴望,也體現(xiàn)了戰(zhàn)爭的殘酷。女性主題人物手中的大紅色旗幟與正下方人物天藍的衣物形成鮮明對比,使整個畫面基調色彩奔放熱烈。繪畫中央女性人物手中的兩面旗幟、不同位置的天空背景與其他人物的皮膚與衣物顏色亦冷暖對比鮮明,畫面四周的背景以及襯托物大面積黑色灰色的運用、主題人物的衣著皮膚以及中心背景大面積高明度色彩應用也使畫面明暗對比鮮明。構圖主題為一個裸露著胸脯的女性,她目光堅定,表情從容,手持紅藍兩面旗幟象征的是自由與民主;另外一只手中握著一把槍,象征著不屈與反抗。同時與不同人物的表情對比中更加強了該幅作品作者想要表達的主題基調,即悲壯。戰(zhàn)爭往往帶來慘烈與悲傷,而該幅作品從色彩和主體人物上都是對比強烈鮮明,一反傳統(tǒng)的戰(zhàn)爭題材中帶來的壓抑沉悶的主觀感受,特別是畫中裸露胸膛的女性人物更是為該幅作品定下在戰(zhàn)爭中浪漫且悲壯的主題情緒基調。
威廉·透納(1775~1851年),浪漫主義風景畫家,水彩畫家和版畫家,英國人。透納的作品中強烈的風格和濃烈的情感。對后印象派繪畫產生就巨大的影響。在以歷史畫為主流的十八世紀,其作品并不受重視在當時,現(xiàn)在則被公認為歷史上偉大的風景畫家,其代表作為《海上的暴風雪》(1842年)(圖2)。
圖2 威廉·透納 《海上的暴風雪》1842年
《海上的暴風雪》是以自然風景為主題,黑色紅色黃色大面積色塊的對比使畫面色彩凝集、厚重,沒有明確的描繪主題,畫面筆觸虛無奔放是對特定自然極端天氣的反應,這也反應著畫家內心狂野波瀾的心理體驗。構圖為平面構圖。整幅作品的特點為灑脫肆意的縹緲筆觸以及奔流著的以紅色、黑色、黃色為主的色塊對視覺的巨大沖擊,是一種視覺的觸摸,使觀者通過筆觸和大面積的色塊,仿佛置身在海上暴風雪這樣的極端天氣的真實環(huán)境中,讓人感到狂野暴躁與興奮不安,仿佛一切都在旋轉與奔流,處于虛無與不確定中。通過上述對該幅作品的主題、色彩及筆觸的分析,我們能通感到在該作品中,藝術家主要表達的情緒為在極端自然環(huán)境中,心理上的狂暴、不安與虛無,這也構成了這幅作品的主要情緒基調。
弗朗西斯科·戈雅(1746~1828年),是一位西班牙浪漫主義流派的,也是西班牙皇室的宮廷畫家。在半島戰(zhàn)爭時留在了馬德里,其間曾為當時西班牙王位覬覦者約瑟夫·波拿巴繪制畫像。戈雅一生的風格奇異多變,從早期巴洛克式的畫風到后期類似表現(xiàn)主義的作畫作,他的畫風總在改變。對后世的現(xiàn)實主義畫派、浪漫主義畫派和印象派都有很大的影響,愛德華·馬奈、巴勃羅·畢加索及弗蘭西斯·培根等畫家的畫風均受戈雅的啟發(fā)。
戈雅的代表作為《五月三日的槍殺》(1814年)(圖3),我們將繼續(xù)從這幅作品的主題、色彩、構圖以及主體物來分析畫家所要表達的主觀情緒。
圖3 弗朗西斯科·戈雅《五月三日的槍殺》1814年
《五月三日的槍殺》這幅作品同德拉克羅瓦的《自由引導人民》一樣,都選用戰(zhàn)爭為主題,作品背景為自1808年開始的半島戰(zhàn)爭,它描繪了西班牙人反抗,被法國軍隊槍殺的場景。與《自由引導人民》所不同的是,本幅作品表現(xiàn)的是戰(zhàn)場上無辜民眾槍決的場景,同樣是表現(xiàn)了愛國主義英雄主義情懷,但是卻多了一份無助和悲慘。畫面以暖色調為主,大面積的紅色鮮血,以及畫面中暖黃色的燈光奠定了整個畫面的基調,這不是出于偶然,而是畫家的精心安排。這洋溢著溫暖的畫面基調,反映的卻是冰冷殘酷的戰(zhàn)爭和屠殺。畫面以殘酷冰冷的主題與溫暖鮮明的色調形成對比,同樣采用中心構圖,主體人物為左側張開雙臂表示投降的西班牙民眾。作者采用中心構圖以及主體人物周圍大面積暖色的應用,更加突出在如背景一般漆黑恐怖的歷史時刻,普通民眾面對屠殺時的驚恐與殺戮者的冷血殘酷。作品的主體為人物,一邊為被殺戮者,另一邊為殺戮者,而畫家并沒有為殺戮者描繪面孔,也沒有刻畫表情,而被殺戮者有的睜大雙眼萬分驚恐,有的雙手抱頭痛哭,有的慘死在血泊之中,這都表達了作者對無情戰(zhàn)爭的無聲控訴,和對普通民眾的同情。綜合殘酷的戰(zhàn)爭主題,主體人物痛苦驚恐的表情和烘托畫面氛圍的色彩位置選擇來看,《五月三日的槍殺》這一作品中的主要情緒基調為戰(zhàn)爭中的痛苦、驚恐與殘酷。
通過上述簡要的分析我們大致了解了浪漫主義的起源、發(fā)展以及德拉克羅瓦、透納和戈雅三位浪漫主義藝術家各自的代表作,從主題、色彩、構圖等方面簡要分析了《自由引導人民》、《海上的暴風雪》與《五月三日的槍殺》三幅作品中所表達的浪漫主義情懷,和反叛不羈的、崇尚自由與革命的浪漫主義精神?!袄寺髁x是愛出風頭的,是怪癖,是為《歐那尼》一劇而戰(zhàn)的戰(zhàn)場;是倦怠,是生之厭倦,是薩丹納帕路斯之死。不管是德拉克洛瓦的繪畫、柏遼茲的音樂還是拜倫的詩所描述的薩丹納帕路斯之死。它是帝國、戰(zhàn)爭和屠殺,是不同世界的沖突。它是浪漫主義的英雄——反叛者、厄運纏身的人(l’homme fatal)、受詛咒的靈魂;是海盜、曼弗雷德們、異教徒們、拉臘們、該隱,是拜倫詩中的那些英雄”。[8]通過對美的不斷追求與反叛,我們需要做的是更多的感受、更多的愛與更多的反思與沉淀,在理性與感性上、在形式與內容上、在表象與本質上、在這相互對立又統(tǒng)一的基礎之上去感受美,認識美,從而創(chuàng)作出更加優(yōu)秀的藝術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