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來源=當代唐人藝術中心、策展人崔燦燦以及前言、展廳文字等 編輯=關月
羅中立,1947年生于重慶,1982年畢業(yè)于四川美院油畫系,1983-1986年在比利時安特衛(wèi)普美院研修,現(xiàn)工作、生活于重慶。曾任四川美術學院院長、中國美協(xié)副主席、中國油畫學會副主席,重慶市文聯(lián)主席、重慶市美協(xié)主席。
策展人,寫作者。策劃的主要展覽和活動從2012年開始近百場,群展包括夜走黑橋、鄉(xiāng)村洗剪吹、FUCKOFF II、不在圖像中行動、六環(huán)比五環(huán)多一環(huán)、十夜、萬丈高樓平地起,2015-2019過年特別項目系列、策展課、九層塔、新一代的工作方法、小城之春等。
重返起點:羅中立回顧展 1965-2022
2022.6.8-7.18
崔燦燦
當代唐人藝術中心 北京第一和第二空間
1980 年,羅中立以一幅《父親》震驚中國畫壇,并獲“第二屆全國青年美展”一等獎。該作品以紀念碑式的宏偉構圖,飽含深情地刻畫出中國農(nóng)民的典型形象,深深打動了無數(shù)中國人的心。
近日,“重返起點:羅中立回顧展1965-2022”在北京當代唐人藝術中心開幕,本次展覽是羅中立在北京首次舉辦的大型回顧展,也是羅中立迄今為止最全面的一次作品回顧,共展出作品200 余件。展覽以《父親》手稿為起點,討論了羅中立50 多年的藝術歷程中,往復循環(huán)的主題和藝術思潮,重思個人的進退,重返那段由《父親》開啟的“重返人性”的起點。
《父親》是展覽的起點,也是整場展覽圍繞的中心。1978 年,改革開放之初,針對寫實主義的教條,美術界涌現(xiàn)出兩種現(xiàn)象。一種是對現(xiàn)實主義的反叛,受西方現(xiàn)代主義的影響,重啟形式主義,藝術與民主進程的對話,掀起新壁畫運動等。另一類是對現(xiàn)實主義的校正,從漫長的西方寫實主義中汲取營養(yǎng),例如傷痕美術、生活流和鄉(xiāng)土現(xiàn)實主義等,《父親》無疑是其中的代表。
“一雙牛羊般的眼睛卻死死盯著糞池,這時,我心里一陣猛烈的震動,同情、憐憫、感慨……一起狂亂地向我襲來,我要為他們喊叫!”
——羅中立
本頁 上圖:羅中立《父親》215×150 cm 1980 年中國美術館藏
1980 年代是一個“人性”重啟的年代,《父親》的出現(xiàn)標志著一場藝術和社會變革的巨大震蕩。這個廣為人知的標志性作品,也成為一種新的藝術工作的開端:在視覺上,它第一次以“偉人像”的巨大尺幅、紀念碑式的方式、“超寫實”的手法刻畫了一位普通農(nóng)民的面孔。在精神上,長達幾十年的集體主義敘事轉向?qū)€人境遇的描述?!陡赣H》 對個人苦難的傾訴,觸及了那個時期人們心靈上的傷痛,成為被“紅光亮”和“高大全”所遮蔽的,數(shù)千年來億萬中國人所經(jīng)歷的苦難滄桑。
左下:《父親》系列手稿紙本素描 20.5×29 cm 1979 年
中下:《父親》系列手稿紙本素描 43.5×30 cm 1979 年
右下:《父親》系列手稿最終定稿 紙本素描 68.5×43.5cm 1980 年
本頁 上圖:羅中立《歲月》布面油畫 200×180 cm 1995 年
《父親》的出現(xiàn),并非一蹴而就。這個單元亦是一次研究的重返,通過對《父親》和《歲月》系列手稿的集中展出,從里程碑般的歷史時刻重返畫室中創(chuàng)作的時光,再現(xiàn)藝術家漫長的打磨、反復的徘徊與確定。展覽中的素描與彩繪手稿揭秘了這幅“當代美術史上的里程碑”的創(chuàng)作過程:畫家曾描繪老農(nóng)辛勤勞作、休息時喝水的場景,并寫下“粒粒皆辛苦”的感悟;畫中人物手中的水壺,經(jīng)過推敲后修改為粗瓷碗。
和《父親》的明星效應相比,同年完成的《歲月》更能將我們的目光引向創(chuàng)作本身,引向抽絲剝繭的過程,最終如何在藝術語言中創(chuàng)造歷史。
《父親》的草稿有兩個原型,一個是除夕前夜,羅中立在重慶沙坪壩的公廁旁見到的一位“守糞的農(nóng)民”;一個是他在60 年代去大巴山下鄉(xiāng)時,寄住的房主鄧開選。兩個農(nóng)民的形象奠定了《父親》最初的樣貌。幾年后,羅中立這樣回憶到,“守糞老人‘古銅色的皮膚,輪廓分明的線條,精壯的氣勢’和大巴山人(鄧開選)的堅毅形象——對勞動的忠誠,對生活的執(zhí)著,仿佛是那個變革的時代中最動人的寫照?!毙碌墓适?,總激發(fā)著新的藝術形式。在之后的手稿中,羅中立決定放大人物的頭像,隨之“戲劇化”和“文學化”的場景被縮減,寫實主義的肖像替代了現(xiàn)實主義情節(jié)。
在下一張手稿的方框中,羅中立進一步確定了從側面肖像到正面肖像的構圖。借鑒克羅斯照相寫實主義的風格,“彝族老人”臉上的皺紋成為這張時代面孔中的細節(jié)。最終在不同色調(diào)的冷暖對比中,《父親》 的形象全面確定,像是攝影中的決定性瞬間,成為1980 年代的永恒。
如果說《父親》是上世紀80 年代羅中立的代名詞,那么“巴山系列”則是90 年代羅中立最為重要的關鍵詞。1966 年,羅中立離開故鄉(xiāng),第一次來到大巴山,住進了農(nóng)民鄧開選的家。兩年后,羅中立從川美附中畢業(yè),欣然去了位于大巴山的四川達縣鋼鐵廠,開始了十年的巴山生活,后來也創(chuàng)作了許多以此為題材的作品。在展覽中展出的《砍柴》《推磨》等作品中,羅中立以樸實的筆觸,描繪巴山人健美的身形、熾熱的精神氣質(zhì)。
左下:《父親》系列手稿紙本素描 22×30 cm 1979 年
右下:《父親》系列手稿紙本素描 26.5×38.5 cm 1978 年
本頁左上:羅中立《重讀美術史-西方部分》布面油畫 150×130cm 2007 年
右上:羅中立《自行車系列》布面油畫 130×150cm 1996 年
以“重返起點”為線索,到“個人的進與退”、“幾則故事”、“旅人日記”呈現(xiàn)更細微和輕便的紙本作品如何塑造了羅中立變革性的藝術語言。
下圖:羅中立《砍柴》布面油畫 150×130cm 1999 年
“勞動”系列開宗明義地指出羅中立對于巴山的現(xiàn)實立場和人文關懷,對于樸實的農(nóng)民和辛勤勞動的歌頌?!耙篃簟庇謱⒅黝}引向大巴山的精神和信仰世界?!皭矍椤眴卧橇_中立“重返人性”的題眼,對原始欲望的坦然宣告。“鄉(xiāng)村舊事”以消逝的光感、對舊題材的反復描述,重現(xiàn)了巴山正在消失的傳統(tǒng)。下一個單元中早期連環(huán)畫和近期組圖的對比,從文學故事轉向語法的分析。最后,“與美術史對話”呈現(xiàn)了羅中立對現(xiàn)實和題材的超越,對個人和歷史的回溯。
——節(jié)選自策展人崔燦燦文章《重返起點》
策展人崔燦燦以羅中立長達50 多年的繪畫歷史,展現(xiàn)藝術家不同時期不同系列作品間的變化,以便讓觀眾看到藝術和歷史語境的變遷。正像他所說的,“重返起點”既是對羅中立個人創(chuàng)作的倒敘,又將藝術重新返還回產(chǎn)生和激蕩它的歷史之中,試圖尋找出個人和歷史、藝術的上下文之間的關系。這段巡回的歷史,羅中立藝術50 多年間的進與退,成為展覽“重返起點”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