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娜 程 鳴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提出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時代要求。陜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對外傳播是踐行陜西文化“走出去”的戰(zhàn)略,能有效提升陜西文化軟實力和樹立陜西省的國際形象。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外宣翻譯工作是文化對外傳播和跨文化交流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外宣翻譯作品是國際受眾了解陜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渠道和媒介。因此,研究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外宣翻譯及對外傳播路徑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
作為中華民族發(fā)祥地之一,陜西省歷史悠久,幾千年來孕育了深厚的文化底蘊,民族民俗文化源遠流長、種類紛繁、特色鮮明,長期以來,陜西省一直是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代表地區(qū)。近年來,陜西省深入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加快建立了一大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命名傳承人,積極建立了有效的傳承機制,已建立起世界、國家、省、市、縣多級非遺名錄體系,陜西非遺項目門類多達幾十種,擁有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3項,國家級74項,省、市及縣級幾千項。
雖然陜西省建立了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網以及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外宣資料及出版物的英文版匱乏且譯文質量參差不齊,不利于陜西文化更深刻地“走出去”,更不利于傳統(tǒng)文化的對外傳播。近年來,陜西各地一直在加大非遺文化保護和傳承工作的力度,每年各地各級政府開展了豐富多彩的非遺活動,讓非遺走進更多家庭,讓更多老百姓了解古老而鮮活的非遺文化,但是外宣工作多面向當地居民和國內其他地方的游客,外宣資料鮮有英譯或其他語言的版本,外宣力度和維度明顯不夠。優(yōu)秀的外宣翻譯工作需要由具備較強外譯能力的人才來完成。陜西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大多分散在陜西各區(qū)縣,傳承人無論是年齡還是學歷都不具備學習外語的條件。陜西專門的翻譯服務人才大多對非遺文化了解得不深入,陜西高校在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過程中較少涉及本地民俗文化的翻譯培訓,從而導致專門的非遺翻譯人才匱乏。
1.外宣文本中的文化專有項沒有得到恰當的翻譯
在這種情況下,國外受眾可能會對非遺文化產生誤解,無法理解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真正含義,更無法感受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蘊含的民族文化與當地特色。
例1.許多外宣文本中將“西安鼓樂”譯為Xi’an Drum Music,這樣翻譯會讓國外讀者認為“西安鼓樂”是一種以鼓為主要樂器的音樂。事實上,西安鼓樂是一種由打擊樂器和吹奏樂器混合演奏的大型樂種。
2.外宣文本對非遺的介紹不深入,停留在表面
雖然陜西省非遺文化獨特,但是目前非遺外譯的方法過于淺顯,未能把陜西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充分表現出來,國外受眾對非遺項目僅僅形成了表層印象,無法全面準確地了解陜西省非遺項目。
例2.在一篇介紹秦腔的外宣文章中寫道:“Performing skills in Shaanxi Opera include blowing fire,changing face,whipping sweep lamp flower,beating a bowl,ceiling a lamp, blowing face ash and playing with prop teeth. ”
從陜西人的角度可能會將這句話翻譯為“秦腔中的表演技巧包括吹火、變臉、鞭掃燈花、打碗、頂燈、吹面灰和牙技”。但是國外受眾并沒有身處中華文化環(huán)境中,他們只能對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產生表層體驗,甚至有些人在看到這段話時一頭霧水。
3.外宣文本中存在翻譯混亂現象
外宣翻譯人員對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理解不夠透徹,加之翻譯軟件的不專業(yè)性,導致外宣文本中出現了許多翻譯混亂和誤解原意的現象。
4.陜西非遺文化的對外傳播主題分散
陜西國家級非遺項目紛繁多樣,以往的非遺項目未按照陜西非遺的主題進行系統(tǒng)性的外譯,而且對單一的非遺項目也未能進行深度解析,使國際受眾只是粗略地、零星地了解了一些陜西有代表性的非遺項目名稱,外宣人員未能真正體會并貫徹執(zhí)行新時代建設文化強國的時代要求。
無論是各種語料庫、數據庫還是紙質媒體、網絡媒體,國際主流媒體對陜西非遺文化的關注度都比較低,這一方面反映出國際受眾對陜西非遺的需求小,另一方面說明國際社會對陜西本土文化乃至中國文化的認同感不足,甚至長期以來對中國文化存在偏見和歧視,負面報道頻頻出現。目前,陜西國家級非遺的對外傳播不但要加強并提升非遺項目的外宣翻譯質量,更要形成國際受眾對陜西文化的認同,充分展示陜西文化的獨特魅力和博大精深,助力中外文明交流互鑒。
陜西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包含民間文學、民間音樂、傳統(tǒng)技藝及民俗活動等多種形式。作為一種傳播行為,非遺文化的對外傳播必須遵循傳播學規(guī)律。1948年,美國傳播學理論先驅哈羅德·拉斯韋爾提出信息傳播過程中著名的“5W” 模式,即傳播主體who,傳播內容says what,傳播途徑in which channel,傳播受眾to whom,傳播效果with what effect。后來,美國學者理查德·布雷多克在此基礎上增加了what environment(傳播環(huán)境)與what aim(傳播動機)兩要素,構建了“7W”傳播過程及傳播要素。這個傳播學的“7W” 模式與地方文化外宣翻譯的關系極其密切,本文把具有代表性且受眾較廣的陜西國家級非遺項目外宣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基于“7W” 傳播模式的陜西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外宣翻譯路徑研究。
陜西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外宣翻譯研究的目的是在國際環(huán)境中傳播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大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受眾面和影響力,促使更多人尤其是全世界的年輕人知曉、喜歡并鐘情于陜西非遺,從而對內能夠讓歷史悠久的非遺文化得到保護并傳承下去,對外能夠提升陜西省的文化自信,加強非遺旅游資源的吸引力,并且增強國人的民族自豪感,推動世界文化和諧發(fā)展,進而樹立良好的陜西省國際形象。
傳播主體是文化傳播活動的倡導者和發(fā)起人,對整個傳播活動起著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傳播主體需要對傳播內容進行甄別、加工和處理,確保傳播信息的權威性和科學性。陜西省非遺傳播主體一直以來以政府機構及主流媒體為主導,近十年來,陜西省多次派非遺文化交流團赴多個國家和地區(qū)開展形式多樣的非遺文化交流活動。隨著網絡媒體的興起,陜西省也開辦了多個英文、雙語視頻節(jié)目,介紹陜西具有代表性的傳統(tǒng)手工技藝及美術類非遺項目,如陜西剪紙、西安鼓樂、鳳翔泥塑、華縣皮影戲等。陜西省文化旅游廳非遺保護中心建立了陜西省非遺數據庫、陜西省非遺網;相關部門還建立了陜西省非遺陳列館、西安市非遺博物館以及舉辦了有關各種非遺美食、非遺手工技藝、非遺音樂、非遺美術作品的展覽。但是相比于其他省市,傳播主體對陜西非遺文化國際傳播的重視程度遠遠不足,傳播力度不強,而國內宣傳的網站、圖書或展覽僅有非遺項目的漢語介紹,英文缺失,國外受眾無法形成對陜西非遺項目的深入體驗,無法全面了解陜西省非遺的文化內涵及價值。在此過程中,國家或地方可以組建由翻譯者、非遺研究專家、非遺繼承人以及其他相關專業(yè)人士組成的專業(yè)團隊,盡力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準確恰當的翻譯,并在保留本土文化特色的基礎上讓外國受眾更易于理解與接受。
在陜西省非物質文化外宣發(fā)展的初步階段,傳播者可選擇不同種類的、具有代表性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傳播,比如秦腔、眉戶曲子戲、同州梆子、華陰老腔等傳統(tǒng)戲劇,在此基礎上,傳播者可優(yōu)先選擇秦腔這一更具代表性的戲劇進行傳播。同時,傳播過程中全面、系統(tǒng)地介紹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傳播陜西文化的網站可以增加陜西省非物質文化傳播專題板塊,可通過圖片、文字、短視頻等方式,也可利用3D和VR技術讓國外受眾得到更立體的體驗,以此避免傳播內容單一、數量不足,信息碎片化、系統(tǒng)性弱的問題。
傳播內容也叫傳播對象,包括語言和非語言的內容。非遺文化的傳播內容就是傳播主體對非遺相關的一系列語言和非語言的內容進行建構。要實現最大化的非遺國際傳播,傳播內容的有效建構至關重要,新時代更需要最大限度地賦予非遺更多的社會意義,努力豐富非遺文化的傳播內容,賦予其豐富的傳播價值和時代意義。傳播主體在相關圖書、非遺宣傳網站、社交媒體等載體上應更多地以英文或中英雙語的形式分門別類且系統(tǒng)地介紹陜西國家級非遺項目,不僅傳播內容需要涵蓋各個類別的非遺項目,而且傳播主體在收集、整理、歸納并翻譯非遺項目文本時應多多關注其歷史背景、流傳區(qū)域、基本特征、主要價值及保護傳承現狀等方面的信息,充分挖掘非遺項目內在的精神、文化底蘊以及文化價值。另外,傳播主體需要優(yōu)化提煉陜西非遺文化內容。陜西非遺項目數量多,如果不加選擇地對外傳播全部內容會耗時耗力,所以傳播主體在外宣時應挑選非遺項目中兼具傳統(tǒng)文化特色、現代審美理念以及世界性的項目進行傳播。傳播內容不僅要追求信息準確性,更要顧及目標受眾的文化背景、認知習慣,使得內容具備趣味性、簡潔性和感染力,引起受眾的共鳴共情。
目前陜西省進行非物質文化傳播的主要途徑為我國的文化宣傳網站和出國交流活動。但是我國現有的文化宣傳網站很少,國外受眾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傳播發(fā)揮的作用十分有限。出國交流成本高昂,由于語言的限制,其傳播效果也十分有限。在移動互聯時代,傳播主體可以投入網絡傳播領域。陜西省非物質文化的傳播主體可以在B站、CGTN頻道、Twitter、YouTube、Tiktok、Snapchat開通賬號,通過分享視頻的方式在這些社交平臺上進行傳播。同時,要以建設陜西省非遺文化國際傳播網站、圖書印刷品文字資料的對外譯介以及依托陜西省豐富的旅游業(yè)打造多元化的傳播途徑,多管齊下地對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傳播,早日打通國際傳播渠道。
文化傳播的接收者即傳播受眾,他們主動地接收信息、傳播再加工的信息,進而反饋傳播活動,因此傳播受眾在傳播活動中占有重要地位。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受眾面對海量信息,會挑選自己喜歡或需要的傳播內容,因此,傳播主體要有意識地區(qū)分受眾,根據受眾對中國文化的不同認知水平、不同的文化預期以及對文化的多樣化需求確定恰當且正確的傳播內容、傳播渠道、傳播策略,對非遺文化進行有的放矢的傳播,確保非遺文化傳播的質量與效果。
傳播環(huán)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傳播主體、傳播內容和外宣效果。非遺外宣翻譯工作者在面對紛繁復雜的非遺文化時,需要根據其時間差異、空間差異,采用音譯、直譯、意譯、今譯、史譯等多種方法組合的方式,積極重構翻譯實踐,爭取在非遺外譯過程及外譯文本中再現非遺原文本中所體現的與當代時空的差異之處和相似之處,盡最大可能降低源信息傳遞的損失,滿足不同受眾的需求,優(yōu)化傳播效果。
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來說,傳播效果就是非遺的外宣翻譯作品通過不同渠道向國外受眾傳播之后,通過追蹤調研和大數據比對,調查國外受眾在各個社交平臺及文化國際傳播網站的閱讀量、瀏覽量、點擊量和感興趣情況,其數據越高,說明非遺對外傳播效果越好,越受外國人的喜愛。我們可以參考各項數據與反饋,再結合受眾感興趣情況與特點確定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傳播的內容,根據多樣化的受眾需求,采用適當的外譯策略,并進行多渠道的傳播,經過多方面的協作共同助推陜西民族文化走向世界。
陜西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陜西特色民族文化的絢爛瑰寶,在全球一體化日益加深的進程中,中國文化“走出去”并被世界其他國家接受和吸納的重大意義日益凸顯,傳播學的“7W”要素緊密相關,構成了文化對外傳播的生態(tài)鏈。通過研究陜西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外宣翻譯情況,并結合“7W”要素,分別從非遺文化的傳播目的、傳播環(huán)境、傳播內容、傳播主體、傳播途徑、傳播受眾及傳播效果角度,提出陜西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外譯及傳播路徑,助推陜西非遺文化外譯的國際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