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萍
(南京林業(yè)大學,江蘇 南京 210037)
一個國家或地區(qū)的科研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代表著其核心競爭力。不僅在國家和地區(qū)之間,在國家和地區(qū)內部同樣如此。因此,面臨日益嚴峻的競爭環(huán)境,國內各個地區(qū)應該充分了解本區(qū)域的科研實力,聚焦提升科研競爭力,最簡單、直觀的體現就是提升中文科技期刊的國際影響力。
精品期刊頂尖論文平臺——領跑者5000(F5000)是科技部2000年左右開始的項目,由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與各精品科技期刊編輯單位共同完成。其目的在于進一步提升“中國精品科技期刊”品牌價值,鞏固精品期刊學術影響力,構建展示精品期刊最高學術水準的舞臺,促進學術交流和知識傳播。平臺集中展示我國精品期刊上發(fā)表的最高端學術研究成果,是開展科技評價工作的有力工具,同時也是開展科研管理、科技政策以及相關研究的新途徑[1]。盡管一個地區(qū)科技期刊的影響力不能完全等同于該地區(qū)的科研實力,但其作為傳播科技知識和信息的載體,已經成為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的重要驅動力,是衡量一個區(qū)域科技能力和綜合實力的重要標志之一[2-3]。由此來看,某一省份入選F5000的成果總量與趨勢,可視為當地科研實力以及對國內外高影響力科研成果吸引力和黏度的測度標準。
本文將江蘇省出版的科技期刊2013—2017年入選F5000項目的優(yōu)秀學術論文(以下簡稱“江蘇科技期刊F5000”)作為審視這一時間段高影響力科研成果的依據,探究江蘇科技期刊F5000論文的基本特征和發(fā)展趨勢,剖析高影響力科研成果產出和傳播的主要影響因素。
為探究江蘇科研的發(fā)展近況,從兩個方面展開分析。首先,通過描述和可視化的方式呈現出江蘇科技期刊F5000論文的基本特征;其次,將作者的合作網絡納入分析框架中,探究F5000論文作者的合作情況。
根據2013—2017年度入圍的中國科技精品期刊名錄,利用文獻題錄信息統計分析工具查重,人工閱讀摘要和原文,檢索出江蘇科技期刊F5000論文共計348篇。通過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NKI)獲取國內公開發(fā)表的F5000江蘇地區(qū)期刊文獻的題目、發(fā)表時間、作者、基金和摘要等信息,并將檢索文獻導出。利用書目共現分析系統(Bibliographic Items Co-occurrence Matrix Builder,BICOMB 2.0)[4],提取數據源文件、整理關鍵詞信息,對每篇文獻中作者的共現情況進行搜索統計生成共現矩陣,采用Ucinet 6.0軟件中的 NetDraw按照中心度排列各個作者之間的關系并繪制圖譜,最后使用STATA 14.0對數據進行描述性分析,以表格和圖形形式呈現。
從提取的數據樣本來看,2013—2017年,分別有107,97,68,69和7篇論文被推薦為F5000論文。由于各年F5000收錄文獻總量并不統一,因此,江蘇入選F5000的絕對數量并不能代表江蘇科研實力的總體水平和變化趨勢。提取全國F5000論文各年的收錄情況可知:2013—2017年全國F5000論文收錄篇數分別為4 357篇、3 592篇、2 223篇、2 225篇和3 489篇,故江蘇科技期刊F5000論文的各年占比分別為2.46%,2.70%,3.06%,3.10%及0.20%。由此可見,江蘇科技期刊F5000論文總體占比較低,這與江蘇省目前的科研實力不相匹配(如果以教育部公布的高校獲2018年國家科技獎統計結果來衡量高教科研實力,江蘇省高居第2位)[5],這也對江蘇省科技期刊精品化建設提出了現實要求。
文章分別從期刊來源、學科分類、被引(網絡下載)情況等方面探討入選的江蘇科技期刊F5000論文的基本特征。
從期刊來源來看,共有19種期刊論文收入江蘇科技期刊F5000中,且每個期刊至少有2篇。近年來,F5000的期刊來源相對固定,說明國內中文科技期刊發(fā)展相對穩(wěn)定,江蘇科技期刊總體質量變化不大。其次,選入F5000期刊的收錄篇數差異較大,《電力系統自動化》集中了68篇文獻,其后是《中國血吸蟲病防治雜志》和《土壤學報》,分別為56和45篇。
從入選論文所在學科分類及分布(見圖1)來看,學科分布較為分散,348篇文獻集中了60個科目。而這60個科目的F5000收錄數量也大不相同,一些優(yōu)勢學科積累了大量的文獻。使用K均值聚類法[6]將以上學科以歐式距離聚類,將學科發(fā)文量區(qū)分為5個層次(見表1),觀測不同層級的學科特點??梢园l(fā)現,工科和醫(yī)學占有優(yōu)勢,其中工程科技和醫(yī)藥衛(wèi)生科技兩大科目文獻數目最多,分別收錄了120和114篇文獻;第2層次除了工科和醫(yī)學,基礎科學也在列;第3層次為14~31篇。而第4、第5層次學科較多,且分布分散。整體來看,學科分布有顯著差異,一些優(yōu)勢學科如工程科技和醫(yī)藥衛(wèi)生科技的論文更容易有較高的被引用而被收錄進F5000。
圖1 江蘇科技期刊F5000論文的學科分布
表1 學科發(fā)文量5層次
另外,入圍的348篇論文中有基金資助的論文占總文獻的72.66%。將支持3篇及以上的基金結果統計可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支持率最高,共支持了144篇文獻;其次為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fā)展規(guī)劃項目和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分別支持了43和42篇文獻。這些論文的支持基金以國家級基金為主,省級較少,市/縣級幾乎沒有。分析認為,基礎性、資源性學科的發(fā)展多依賴于國家力量,產業(yè)性明顯或發(fā)展較快的學科,其發(fā)展更依賴于產業(yè)的需求支持。這對精品期刊建設中的辦刊目標、服務目標、發(fā)展目標等都有指導意義。
引用和下載量是期刊論文傳播效果的重要指標。從論文被引用及網絡下載情況來看,統計時間段引用最高的為《分布式發(fā)電、微網與智能配電網的發(fā)展與挑戰(zhàn)》《構建中國智能電網技術思考》《分布式發(fā)電供能系統若干問題研究》《微網綜合控制與分析》,均有900篇以上的引用量,且呈現繼續(xù)上升的增長趨勢。從學科分布來看,這些高引用文獻均來源于電力工業(yè)學科;而從中國知網的下載量來看,高下載量與高引用量文獻雖然并非完全一致,但所列文獻表現出了相似的特征,例如下載量最高的文獻為《從智能電網到能源互聯網:基本概念與研究框架》,有18 778次下載;下載量在6 000次以上的文獻學科分布依然以電力工業(yè)為主,也有少許汽車工業(yè)和礦業(yè)工程類文獻,但均屬于工程科技類學科文獻。這與我國近年來國家電網的快速發(fā)展有密切關系,也與發(fā)文期刊《電力系統自動化》期刊品牌力量和傳播力緊密相關。
2.3.1 研究機構
從研究機構分布來看,共有534個機構貢獻了348篇高影響力論文。從機構間的合作關系來看,這些論文的作者機構數范圍為1~13個。其中由來自2個及以上機構作者合作完成的文獻共213篇(占61.2%)??梢?,跨單位研究已經是科研工作的常態(tài)。學科交叉融合發(fā)展促進跨單位研究更利于不同觀點、不同視野的研究者加入,利于文章的多元性和全面性,從而形成更高質量的研究論文??鐔挝惠^多的研究中,《酒石酸布托啡諾鎮(zhèn)痛專家共識》的合作機構最多,有13個合作機構,且13個合作機構來自9個地區(qū)。從高跨單位合作的研究文獻看,首先都聚集于醫(yī)藥衛(wèi)生科技類文獻。此外,大型調查類文獻容易聚集更多單位研究者參與,呈現跨地區(qū)合作成果。這一特點奠定了科技期刊傳播力提升的較好基礎,同行交流和形成科技成果產出聚集態(tài)勢是當下提升科研競爭力的有效措施。
2.3.2 第一作者分析
科技論文的第一作者在一定程度上對科研成果貢獻了較多的力量。任何一項優(yōu)秀研究均需要一位優(yōu)秀的科研帶頭人,在2013—2017年江蘇科技期刊F5000論文中,第一作者共317人(對于以第一作者身份入選江蘇科技期刊F5000多篇論文者,本文僅報告該作者收入F5000第一篇文獻時的信息)。從第一作者的職稱看,教授占比最高,其次為副教授和研究員。值得注意的是,入選江蘇科技期刊F5000論文作者不僅限于學界,從圖2中可以發(fā)現,醫(yī)藥界和工程技術類實業(yè)工作人員也有較高的入選比例。第一作者的學歷分布中,博士占比明顯較高,碩士占有一定比例,本科非常少。
圖2 第一作者職稱分布
調查的348篇論文共涉及1 344位作者(共出現1 704次,人均1.27次,4.9人/篇),其中1 167位作者(占86.83%)參與一篇文獻的研究,3位作者(占0.22%)參與10篇及以上文獻的研究。其中發(fā)文最多的作者共發(fā)文18篇。
表2 作者參加研究與文獻數量關系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科研難度也逐步加深,僅憑個人的力量難以實現學術上的突破。尤其對于理工科目而言,海量的數據個人難以獨立搜集或處理,復雜的研究實驗個人難以獨立進行,加上資源的限制和匱乏,現階段的科學研究者大多傾向于以團隊合作的方式開展研究。另外,由于學科體系的劃分,個人知識結構的限制,導致研究者很難對一個問題采取多角度和更加全面的分析,學科壁壘導致研究的局限性,不利于人類知識的進步和探究及認知世界。于是,跨學科研究和科研人員的合作不斷增多。對發(fā)表3篇以上的高產作者及其發(fā)表論文的合著網絡關系進行可視化(見圖3)[9],觀測圖形發(fā)現共有6組閉環(huán)結構,其規(guī)模差異較大。在此分別定義為合作礁(含2~3個節(jié)點的連接體)、合作島(含4~6個節(jié)點的連接體)和合作大陸(具有35個節(jié)點)。
圖3 作者合作網絡
合作礁(含2~3個節(jié)點的連接體)主要有3支研究團隊。第1支團隊主要研究領域為微網和分布式發(fā)電供能等相關領域,已經形成了比較穩(wěn)定的合作關系;除此之外,王成山作為研究的主導人還參與了另外兩篇研究。第2支研究團隊研究領域主要為主動配電網,產生了3篇研究成果,值得注意的是3篇文章的第一、二作者均是該團隊的領軍人物。第3支研究團隊是以張建云、王國慶和賀瑞敏3位作者為核心的研究團隊,以水資源為研究中心。
第2種合作類型為合作島(含4~6個節(jié)點的連接體)。由江蘇省血吸蟲病防治研究所、衛(wèi)健委寄生蟲病預防和控制技術重點實驗室和江蘇省寄生蟲分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組成,致力于瘧疾問題的研究,已經形成了以江蘇省瘧疾疫情預警系統及預防機制等為主題的一系列優(yōu)秀成果。
第3種合作類型為合作大陸(具有35個節(jié)點)。由國家和包括江蘇省在內的各地方血吸蟲病防治研究所組成,在針對血吸蟲病的相關研究中已經打破了地域和學科的限制,形成了強大的合作網絡。此外,在合作大陸的中心聚集了大量的學術明星,吸引了各地的研究者參與研究。其中,周曉農有29個節(jié)點,即在發(fā)文3篇以上的64個作者中,其中有29個作者與其合作過。此外,合作大陸、合作島的研究大多受到了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的基金支持,也反映出國家和區(qū)域社會發(fā)展需求是研究者合作的一個重大動力。
此次考察的348篇高影響力論文研究重心集中在長三角地區(qū),以南京、杭州、上海和無錫為主要的研究陣地。此外,網絡合作符合地緣臨近優(yōu)勢假說,也就是以長三角地區(qū)為研究中心,距離長三角越近的地區(qū)網絡越密集;而越偏遠的地區(qū),合作度越低。進而,將胡煥庸線[10]和秦嶺-淮河南北方分界線加入地圖可知,合作節(jié)點均在胡煥庸線以東,即江蘇科技期刊高影響力論文的研究者均在東部沿海地區(qū);秦嶺-淮河以北僅有北京和西安兩座城市的研究機構產出高影響力論文。這反映了科研成果產出地的分布,同時也說明了江蘇科技期刊對國內高影響力作者(團隊)的吸引力偏好。
從樣本論文的學科分布、期刊來源和資金支持來看,雖然種類較多,但是分化異常明顯,其中工科類和醫(yī)藥類文獻占比較高。因此,在注重發(fā)展優(yōu)勢學科的同時,也應當注重基礎學科等相關學科的發(fā)展,對其給予更多支持和投入。另外,從現實評價體系及其發(fā)揮的作用看,目前各類具體的評價指標并不能完全反映學科的發(fā)展現況,更不能引導和支持中文科技期刊的精品化發(fā)展,只有建立符合國情、服務于國家整體科研實力的評價和傳播體系,才能促進地區(qū)整體科研實力的躍升,進而推動科技期刊的高影響力建設。
從描述性分析中可以發(fā)現,目前高影響力論文的基金以國家層面為主,省市縣基金非常少。科學研究,特別是基礎性科學需要較大的物質、人力和時間投入,其中,資金投入起到了基礎性的作用。因此,在國家層面資金支持的基礎上,增加來自地方的基金支持是提升江蘇學科整體實力的一劑良藥。這也要求科研活動按照國家-省區(qū)-縣市等不同層面定位,引導科研人員采取立體式、目標導向的路徑開展工作、傳播成果,同時提示中文科技期刊也應該保持辦刊初心,在內容定位方面及時調整,使得中文科技期刊形成立體式建設框架和成果評價指標。
衡量一門學科的發(fā)展,有兩個重要的參數指標:一是,在這門學科中所發(fā)表的文獻數量;二是,發(fā)表這些文獻的科學家與文獻之間的關系[11]。從2013—2017年入選F5000論文的描述性結果來看,江蘇中文科技期刊文獻量呈下降趨勢,尤其是近兩年文獻量縮減嚴重。這與當前國內評價體系的偏好有關,也說明中文科技期刊缺少穩(wěn)定的研究團隊數量。由普賴斯定律和洛特卡定律考察高產作者和核心作者與發(fā)文量的關系可知,結果均遠低于50%的閾值,其中核心作者僅占14.94%??萍计诳慕ㄔO要素中,稿源是根本,作者群的建設是關鍵,因此,無論在何種評價體系下,通過期刊品牌影響力促進研究者之間建立協作關系、加強合作,是提升論文質量和促進科學研究的重要手段。
從研究者的合作網絡可視化分析發(fā)現:一方面,合作團隊很少,僅有6支團隊構成了一定的網絡結構,其中還包括3個僅有2人或3人組成的合作礁式的網絡;另一方面,網絡之間聯系很少,網絡呈現閉環(huán)型,6支團隊之間非常分散,并無任何合作。另外,網絡體現了一種集中趨勢,在合作大陸中積聚了主要的合作力量,節(jié)點數高達35個。近年來,江蘇中文科技期刊高影響力論文數量和作者合作度方面,缺乏穩(wěn)定的高產研究團隊。
科技期刊是科研工作的龍頭和龍尾[12], 期刊集中反映了我國的科學水平及世界科技的最新信息,因此,研究期刊工作中的一些規(guī)律性、宏觀質量和整體規(guī)劃,以及如何趕上國際水平更好地為科技事業(yè)服務等問題,不僅僅是期刊建設者的任務,更是科研工作者、政府部門需要關注和支持的工作。通過合作交流、有效傳播和效益驅動促進學術共同體形成,達到資源共享,在科研成果傳播鏈中發(fā)揮各自的力量,實現中文科技期刊發(fā)展越來越好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