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臨沂商城實驗學(xué)校/伊馨宇
“一桿秤,不招搖,吳縣人心最公道,奸商小人自難逃?!边@是流傳在吳縣當(dāng)?shù)氐拿裰{。
吳縣桿秤小有名氣,據(jù)說乾隆皇帝下江南時還欽賜吳縣作坊“天下第一秤”的牌匾,于是數(shù)百年來,桿秤一頭稱著吳縣人的驕傲,一頭稱著買賣人的心。
吳縣有兩位遠近聞名的做秤師傅,一位是王師傅,一位是李師傅。王師傅個子不高,身材頗為圓潤,渾身透著一種鄉(xiāng)下人特有的純樸與憨厚。他從不跟人置氣,每當(dāng)對方怒氣沖沖時,他總是靦腆地抿抿嘴,一言不發(fā),因此鄉(xiāng)人拖著去聲長音送他一個外號——忘師傅。
“忘師傅”的作坊很好找,倒是不容易忘。穿過村頭那條小溪,從迎面的兩棵垂柳間望過去,青磚白瓦,黛石鋪路,也許是因為走的人多,這條路總是光潔如新。王師傅制秤,只用碗口粗的橡木,紋路也要古色古香,氤氳著吳縣特有的文化氣息,再經(jīng)七七四十九天的切割、打磨、潤色,一柄秤的雛形始現(xiàn)。最后,他還要親自挑選秤砣,刻上“公正”二字,填以朱紅。欣賞這秤的人只需摸一摸,不自覺地將鼻子靠近它,吸一口氣,便滿意地說:“就這味兒,瓷實!”
可因為工期長,光顧王師傅店的顧客并不多,秤的價格又低,王師傅的手頭自然不算寬裕。
不了解他的人總埋怨他:“忘師傅啊,你可別把制我那桿秤的事忘了啊!”王師傅回答:“記著呢。”了解他的人則說:“王師傅啊,秤不著急用,抽你的空就行!”王師傅的回答依然是:“記著呢?!?/p>
人們都說,王師傅是一等技術(shù),三等收入,但王師傅不慌不忙,就像門前那兩棵老柳樹一樣,枝條漫不經(jīng)心地在輕風(fēng)中搖曳。
李師傅就不同了,他的作坊顯眼一些,村中心商業(yè)街上最高大的門樓就是,門兩邊還各有一只一人多高的大石獅子。李師傅大個子、大背頭,不管什么時候,不論穿著什么樣的衣服,他總是喜歡打著寬大的領(lǐng)帶飄來晃去。他說話聲音洪亮,人似乎也更加熱情痛快,每當(dāng)遇到熟人定制桿秤,他總是哈哈一笑,大聲說道:“您就瞧好吧,獨一無二!”
李師傅還會給客人“獨家尊享”,他在秤桿上刻下定制者的名字,讓定制者感覺“很有范兒”。不得不說,李師傅天分極高,跟著師傅學(xué)了一年就掌握了王師傅學(xué)了大半輩子的技法。李師傅做出來的秤都是“私人定制”,即來即走,拿著也輕便。秤的價格和王師傅的一樣,但交貨時贈送小紅繩結(jié),因此李師傅的作坊前車水馬龍,熱鬧非凡。
20世紀(jì)80年代初,不知怎的,吳縣桿秤的銷量突然大了起來,外地客商紛紛前來訂購。李師傅雇了不少學(xué)徒,從批發(fā)商那兒購了一批廉價的木頭,流水線生產(chǎn),五分鐘出一桿秤?!疤煜碌谝怀印币幌伦由⒉嫉饺珖鞯?,某電視節(jié)目對李師傅的工廠和工藝進行了宣傳報道,李師傅說自己會堅守初心,把公正公道的文化傳承下去。
王師傅似乎真的被遺忘在了時光的洪流里。
好多年過去了,大批電子秤逐漸取代了手工桿秤,李師傅的秤不斷被退回,其中還有很多客戶當(dāng)著李師傅的面把秤桿折斷了,大罵道:“丟人啊!咱再缺錢、缺東西,可咱不缺德,短斤少兩的事咱不干!”“天下第一秤,稱的是良心!桿子輕,人心彎,吳縣人再窮不耍奸!”
李師傅的秤讓他鼓了錢包,卻失了人心,丟了公道。這時,有人想起了“忘師傅”的桿秤。
“要說還是王師傅的秤好啊,使慣了,烏亮烏亮的!摸著瓷實,用著踏實!”
越來越多的人以擁有王師傅的桿秤為榮,后來,電視上再次播放節(jié)目時,畫面中是王師傅徒手掂量稱重的報道。在眾人的贊許聲中,他還是不習(xí)慣多說話。
主持人說:“忘師傅啊,你‘忘了功利,記著公道’的匠人精神可不能丟??!”
“記著呢!”他的回答還是這仨字。
是啊,在心里記著的公道,人們忘不了。以至拙抱樸之心勤懇做事,“至拙”終成“大巧”;而以取巧之技待人,則如金沙中的灰塵,必將被歷史滌蕩殆盡。
(答案見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