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宇
(廣州理工學院,廣東廣州 510000)
當前,粵港澳高等鋼琴教育逐漸開始強調“合作共贏”的理念,香港、澳門的鋼琴教授何司能、代百生先后赴廣州高校開設講座,香港鋼琴演奏家楊習禮在星海音樂廳舉辦個人專場音樂會,對比前幾年,高校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呈現(xiàn)遞增態(tài)勢,鋼琴教師也普遍認為在聆聽大師班過程中收益頗豐。但是,目前關于鋼琴課程的合作僅僅停留在音樂會、大師班層面,因此,筆者認為關于鋼琴課程的教師互聘、課程互選與學分互認機制的搭建仍是需要專家學者繼續(xù)研究與付諸實踐的重要課題。
學分互認意為合作高校之間相互選課,成績合格后所得學分可在高校間相互承認與認可。筆者認為,學分互認與轉換機制的搭建是促進粵港澳大灣區(qū)優(yōu)質鋼琴教育資源共享、彌補高校因師資力量不足而導致的學生學習積極性下降以及縮小高校學生之間的技巧以及作品藝術處理能力差距的重要舉措之一。
近年來,教育部大力推進課程思政建設,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課程思政對鋼琴課程的教學大綱以及人才培養(yǎng)方案改革的影響體現(xiàn)在以下幾點:(1)廣東地區(qū)的高校鋼琴教師在教學曲目選擇上,側重于嶺南本土音樂改編的鋼琴作品的學習,比如陳培勛的《旱天雷》就是根據廣東音樂開創(chuàng)者嚴老烈先生創(chuàng)作的揚琴曲改編而成。學生不僅學習了廣東樂種音樂,也是對本土民族器樂的音色、演奏技法以及風格定性、相關的歷史淵源展開學習的途徑之一;(2)在授課內容與形式上,加強對學生綜合藝術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與鍛造。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做好美育工作,要堅持立德樹人,扎根時代生活,遵循美育特點,弘揚中華美育精神,讓祖國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長?!苯陙?,大中小學把素質教育提上日程,并開始重視學生的美育教育,音樂作為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授課內容從以前的注重技巧學習轉型為審美教育,即讓學生學會鑒別、欣賞什么是優(yōu)美動聽的音色、什么是美的演奏效果。即把傳統(tǒng)的鋼琴教學與音樂美學乃至姊妹藝術文學、繪畫相關聯(lián)。(3)從師資力量來看,廣東省高校鋼琴骨干教師多為九大音樂學院以及知名師范大學的碩士研究生,海外留學生占比較少,教師的求學經歷決定了他們傳承的多是中國本土音樂文脈與中國的鋼琴教學法與理論知識。
與之相比,港澳高校鋼琴教學存在一定的差異性,首先,在課程設置方面,西方的音樂史、和聲與曲式、復調與配器為鋼琴學生的必修課程,經過系統(tǒng)的學習,學生對于西方的音樂理論知識以及鋼琴技巧十分精通,對于中國鋼琴名曲知之甚少;其次,從師資力量來看,鋼琴方向骨干教師大部分是海外留學生以及外籍教師,教學采用的是歐洲的教學法;再次,和廣東地區(qū)相比,缺少了對于將來志愿做基礎教育工作的學生來說十分實用的即興伴奏與鋼琴教學法兩門課程的學習經歷。
(1)音樂文化同根同源
粵港澳共處嶺南文化圈、粵語語言圈、珠江三角洲平原,文化、語言和地理上的密切聯(lián)系使得三地大學間的交流與合作從未間斷過。新中國成立以來,這種交流對于推動粵港澳的融合發(fā)展起到了關鍵作用。
具體就高等鋼琴教育來說,現(xiàn)在粵港澳三地高校藝術教育家普遍認為:要想突破技巧學習的瓶頸,必須從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yǎng)著手。此觀點得到澳門理工學院的代百生教授、香港老藝術家朱道忠先生以及廣東民樂教育家黃日進先生一致認同。改變三地教師的教育理念以及一貫以來對于手指肌肉能力以及技巧的強調,把目光聚焦美育范疇是三地高等鋼琴教育亟須解決的關鍵問題。
(2)音樂理論知識的雷同性
中國音樂類高校開設的必修核心課程之中,基本樂理、和聲、曲式、復調與配器是一條系統(tǒng)的完整的理論學習線路,這些理論課程大多是從西方國家以及俄羅斯引進來的。因此,與香港、澳門的理論學習區(qū)別不大。在這個前提下,如果進行教師互聘以及學生互相選課,學生比較容易適應,也能比較輕松地完成與鋼琴課程密切相關的理論知識的補充與學習并順利通過考核,拿到學分。
經過比較,發(fā)現(xiàn)粵港澳三地的高等鋼琴教育既各具特色,又存在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因此,建立粵港澳高校課程互通聯(lián)盟,開辟資源、技術要點、重要知識點的互通通道,實現(xiàn)教師互聘、學生自由選課,有一定的必要性與現(xiàn)實意義。
廣州大學城是粵港澳大灣區(qū)推行學分互認機制的典型范例,從成立之初直到現(xiàn)在一直堅持推行學分制,經過合作院校的不懈努力成為其他城市爭相效仿的典范。大學城迄今已走過近二十年的發(fā)展歷程,先后吸引了12所高校進駐,是國家一流的大學園區(qū)。廣州大學城得以順利推行學分互認制度主要緣于以下幾個要素:(1)廣東省教育廳頒布了一系列與課程互選、學分互認息息相關的文件。(2)設立課程互選管理辦公室,合作高校教務處指派工作人員負責處理課程資源共享事宜。(3)各校在完善校園網基礎上,群策群力開發(fā)了全新的課程互選管理系統(tǒng),為廣大師生員工的學習生活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雖然廣州大學城在學分互認機制構建方面積攢了許多成功的經驗,但在發(fā)展進程中也不免出現(xiàn)疲軟的現(xiàn)象。具體包括:(1)近年來,所謂的協(xié)同育人大多是聘請香港、澳門高校的專家學者赴內地開設講座、大師班與音樂會,是具體事項的合作,而非全方位的深度合作。(2)粵港澳三地之間的合作辦學具有天然的地理優(yōu)勢和語言優(yōu)勢,但疫情導致香港至今仍未通關,人員流動困難。(3)高校的定位不盡相同,有些高校與職業(yè)生涯掛鉤,培育應用型人才,有些高校則以藝術類學科見長,培養(yǎng)研究型與表演型人才。學科及辦學層次、側重點的差異給課程互選、學分互認、教學大綱與人才培養(yǎng)方案的統(tǒng)一制定帶來了難度。(4)查閱星海音樂學院推出的可供課程互選的課程,多為選修課而非核心主干課程,而且學生并非免費選課,而是以每個學分80-160元不等的價格來購買,導致很多音樂系學生處于觀望狀態(tài),真正選課的學生人數(shù)較少。
粵港澳音樂類高校想要達成深度協(xié)作,首當其沖需要政府作為推手,三方高校相關領導共同協(xié)商并簽署一份具有法律效力的合作協(xié)議,協(xié)議具體內容涵蓋如何搭建鋼琴課程的學分互認與轉換機制通道、選取哪幾所高校先行試點以及如何鋪開實施范圍。合作協(xié)議為學分制的實施奠定了政策基調。
(1)在相關專家的指導下,申報講授相關課程的教師共同備課、執(zhí)筆撰寫教學大綱、選定教材對于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很有裨益。近年來,國家大力提倡五育并舉,小學國測隨之加入了音樂、體育、美術三個學科,針對音樂學科的國測內容主要包括音樂欣賞與音樂表現(xiàn)兩個模塊。與之相應的是教育部對于基礎教育的音樂教師藝術綜合素養(yǎng)要求水漲船高。因此,將即興伴奏、鋼琴基礎與琴法教學這些實用性極強的課程納入學分互認體系勢在必行。
(2)厘清鋼琴方向主干課程先修后續(xù)的順序,并從中找出可以嘗試跨校選修的課程。學生在大一剛進校的時候,先進行為期一年的鋼琴基礎與琴法教學學習,掌握音階、琶音基本練習,學習車爾尼練習曲599、849以及小奏鳴曲,為后面的即興伴奏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大三進行為期一年的即興伴奏學習,掌握I、IV、V三個正三和弦以及II、VI、III、VII四個副三和弦在主要的大小調的正確和弦連接、如何為旋律的骨干音配和聲以及三種主要的伴奏音型。即興伴奏的學習對于即將成為基礎教育工作者的學生來說至關重要。學習這兩門課程的學生人數(shù)多,范圍廣,考核標準的設定易于統(tǒng)一,因此,筆者認為,這兩門課程可以嘗試跨校選修。
(3)鼓勵有一定教學經驗的中青年骨干鋼琴教師積極申報講授跨校選修課程,在為她們提供一定學時的師資培訓的同時,在課時費方面實行一定的獎勵與優(yōu)惠政策,并為開課之后的考勤、登分等相關事宜提供便利。
(4)在授課教師上交教學大綱、教案以后,由相關學科組專業(yè)負責人對教學資料里的教學進度、教學內容以及課程設計進行嚴格審核,并督促教師進行整改,在整改合格后方能敲定本課程是否能夠如期開設。
(5)目前,廣東省一些音樂類高校提倡校內申辦考證點,通過督促學生報考教師資格證、演員證、器樂考級以及菲伯爾鋼琴基礎教程中級講師證等考試,提高學生的綜合音樂素養(yǎng)以及就業(yè)率,同時也為學校創(chuàng)收。其中大部分的考試需要學生接受12學時以上的培訓作為前期基礎,筆者認為,如果參加相關的考級、考證的證書可以得到學校教務處認可并能兌換為鋼琴相關課程的學分是提高學生考級考證積極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1)在學生選課之先,為學生召開專門的課程介紹講座,讓學生對于課程的總體要求、用途以及具體內容有大致的了解,方便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以及就業(yè)方向來選擇自己需要的課程。
(2)做好學生線上選課的示范工作,并把具體的操作流程拍成小視頻,輔以文字形式發(fā)到班級微信群、QQ群以及學習通。
(3)待學生選課結束后,對學生選課的情況進行統(tǒng)計,并根據選課人數(shù)配備相應的課室。
在學分評定之先,教師應該充分考慮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1)根據科目學習的難易程度以及學生學習的壓力程度,鋼琴方向科任教師會同專業(yè)負責人確定科目的考試形式、內容以及評分標準。(2)課程成績的分配不應沿襲一貫以來的所謂“一曲定終身”的評判方式,而是根據考勤、課堂作業(yè)完成情況、對于曲目相關文獻的閱讀與理解情況、面授等各個環(huán)節(jié)的綜合表現(xiàn)予以給分。(3)學生考核合格后,在頒發(fā)合格證明的同時,登錄教務系統(tǒng)采用線上登分吃、形式,讓學生所在院系了解學生的情況,也方便教務員進行學分轉換的工作。(4)學生在參加一定學時的培訓,考試考證成績合格后,也可以憑借證書獲得相關課程的學分。
質量監(jiān)督體系的設定則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1)對于哪些鋼琴課程可以作為跨校選修的試點課程需要鋼琴方向相關專家教授嚴格把關;(2)對于選定教師的授課經驗、責任心、科研能力等要素進行綜合考慮;(4)派教務處行政工作人員以及教學督導深入課堂突擊查課,對教師面授環(huán)節(jié)以及期中、期末所上交的教學資料進行監(jiān)督與檢查,用以保障課程教學質量。
組織計算機專業(yè)的骨干教師會同軟件工程師開發(fā)教務系統(tǒng),使教師可完成查詢課表、登分、查詢學生評教得分等工作,學生也可完成選課、查詢課表、查詢講座相關信息、查詢分數(shù)等事宜。學分互認帶來的第二個問題:學生對于圖書館的館藏資源要求更為豐富,學校一方面多去購買出版社較為專業(yè)的好的琴譜,另一方面多去購買國內外關于鋼琴演奏以及鋼琴作品分析的書籍供學生借閱,提高學生的綜合音樂修養(yǎng)。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提升做音樂研究的能力。
學校之間的距離給跨校選課帶來了極大的不便,學??梢詴卉嚬旧塘块_設校巴,解決學生出行問題;后勤部門的員工同時還需解決好課室開放、打掃以及外校學生就餐的問題。
學分互認與轉換的理論在實踐中產生,在實踐中向前推進。機制的發(fā)展一方面是政府、學校與教師三方合力的結果,另一方面也側面反映了學生自主選擇意識的覺醒。學生根據個人的喜好、就業(yè)的需要各取所需,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參與度提高了,同時開始權衡每一門課程是否需要學習,權衡利弊、做選擇的過程對于學生獨立自主意識的培養(yǎng)有所助益。學生從種類繁多的課程中做選擇的體驗帶給學生的收獲正是隱性課程的體現(xiàn)。它間接地見證了學生在不斷地做選擇并勇于承擔自己所選的課程附帶的壓力中表現(xiàn)出來的責任感和擔當,并見證了學生們從稚嫩走向成熟的過程。
學生選課不要盲目跟風,在學習過程中,要看重平時的練習過程,而不是上完課就完事的心態(tài)。鋼琴的學習重在長期的堅持與量的積累,不是一蹴而就的。大家進校演奏水平相差無幾,為什么畢業(yè)之時有的同學能夠輕松駕馭大作品,并報考鋼琴演奏方向的碩士研究生,有的同學卻只能彈比較基礎的小型樂曲,止步不前?究其原因除了練習強度有差距之外,還有就是練琴的方法是否科學。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以引導優(yōu)秀的學生分享獨到的練琴方法和心得體會,并為其他同學答疑解惑,這同時也是訓練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一劑良藥。
關于高等鋼琴教育的學分轉換與互認機制的研究,目前尚且處于起步階段,還需要專家學者、高校骨干鋼琴教師以及粵港澳大灣區(qū)高校聯(lián)盟學分銀行工作人員的共同合力。相信隨著粵港澳大灣區(qū)對于高等教育的重視程度提高,這個課題的研究將會促進高校音樂資源的整合與教育體系的深層變革。
①參見李一希,袁旭陽,深化高等教育改革 推動粵港澳融合發(fā)展的邏輯與進路.中國高教研究,2019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