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麗花(江蘇:常州市丁堰小學)
實驗探究活動是小學科學的主要學習方式,材料是實驗探究活動的重要載體,好的活動課程建立在對材料的結構性整合上。在實際教學中,有結構地選擇和利用材料可以讓實驗探究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在準備實驗材料的過程中,除了自己可以選擇和利用有結構的材料,還可以指導學生搜集生活中的材料、選擇并對材料進行改造,充分發(fā)揮材料的教學價值。那么具體教學中應該怎樣選擇和利用材料,發(fā)揮材料的教學價值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展開實踐研究。
小學課程標準強調要從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出發(fā),讓學生親歷動手動腦等探究過程。學生對周圍的世界天然具有強烈的好奇心與探知欲。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將課堂探究活動與小學生的生活實踐聯(lián)系起來,引導學生關注生活,搜集生活中的材料,用于課堂探究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fā)學生的探究熱情。梳理一下學生可以參與準備材料的課例,主要可以從以下兩方面來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
布魯納認為:“學習的最佳激勵是對學習的材料感興趣?!睂W生對大自然具有天然的探知欲,大自然中包含著各種各樣的材料,其中,隨處可見的莫過于植物、動物等。因此,在研究到植物、動物、自然、地球、宇宙等相關課例時,學生會格外感興趣,尤其對于材料本身。如在教學《植物開花了》一課時,教材中通過比較黃瓜花和番茄花的不同,從而認識花的結構,以及雄花和雌花的結構。在實際教學中,為了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可以安排學生帶各種花到課堂上來,通過解剖花的結構,小組成員之間比較各種花的結構,來認識花的各個部分。學生在實地采集花卉的過程中,不僅可以養(yǎng)成觀察自然的習慣,還可以了解到各種花卉的生長環(huán)境、生長習性等特點。這樣,學生再回到課堂上來,就有更多的興趣進行交流,更容易建構新的知識點。
教材上有些拓展型的內容,由于課時的限制,課堂上并不能及時完成,雖然學生配有相應的學具袋,學校實驗室也有課本對應的標準器材,但是有些器材,如燒杯等比較專業(yè),學生只能在上課時接觸到,不利于學生課后開展持續(xù)探究。學生周圍除了有各種自然材料,還有很多生活中產生的廢棄材料。如:各種瓶瓶罐罐、紙盒、布料、線材等等。這就比較適合拿來做這一類的拓展型的實驗探究。如在教學《浮力》時,可以引導學生利用生活中的材料,如礦泉水瓶、吸管、回形針、水等自制簡易“潛艇”。學生在利用自己搜集的材料自主探究的時候,興趣高漲、思維集中,且沒有同學的干擾,可以更加集中地思考,掌握物體漂浮的秘密。又如在教學《做一個蒸汽小船》之后,教師在課堂上帶領學生,經歷問題提出、前期研究、方案設計等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利用身邊易獲取的紙盒、口服液瓶子、鐵絲、蠟燭、熱熔膠、防水鋁箔紙等材料,自制蒸汽小船,帶到課堂上來比較、測試,然后小組討論,交流改進方案,再繼續(xù)回去用搜集的材料進行改進,最終做出相對完善的蒸汽小船。這類利用搜集到的廢棄材料進行科學探究實驗的方式,能讓學生明白,工程制造并非那么遙不可及,利用身邊的廢舊材料同樣可以完成。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搜集材料,設計活動時要優(yōu)先考慮學生身邊隨手可得的自然材料、廢舊材料等,讓學生利用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的材料進行實驗,學生就能體會到科學就在身邊,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養(yǎng)成生活與科學密切相關的意識。
蘭本達教授在《小學科學教育“探究—研討”教學法》一書中首次提出了有結構性的材料的概念。她指出:“科學教學中的材料結構的概念,是指內在的關系——一種和自然界的現(xiàn)象相關聯(lián)的形式?!蓖ㄋ锥裕牧系慕Y構性指的是各個材料之間、材料與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之間具有密切相關的聯(lián)系,它不是雜亂的材料呈現(xiàn),學生無從下手,不敢下手。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設置有結構的材料,使學生對材料的順序理解清晰、對材料和探究目標的關系理解透徹,會更容易掌握如何展開探究、如何動手操作,能更順利地完成實驗探究,動手能力得到充分的鍛煉。
材料之間、材料與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之間的聯(lián)系要密切。材料要貼合教材目標與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應避免隨意配置實驗材料。教師要精選最能達到教學目標的實驗材料,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與思維習慣。這樣,就能更好地促使學生動手完成實驗探究。如:教學《植物的葉》一課時,在分辨相同點和不同點的時候,教師準備了各種各樣的樹葉,歸納特征太多,學生容易混淆。如果教師有意識地準備結構相同、顏色不同、形狀不同的葉子給學生,學生會較容易找出規(guī)律。
如在第一次執(zhí)教《點亮小燈泡》一課時,如果課前就將小燈泡、導線、電池擺放在桌子上。課堂中,學生一直盯著桌子上的材料躍躍欲試,無心聽講,教師讓學生觀察小燈泡的結構,他們卻迫不及待地拿起電池、燈泡,嘗試點亮小燈泡,沒弄懂原理,結果就是無效操作,沒有發(fā)展任何動手能力。這樣的現(xiàn)象揭示了材料出示的問題,如果能夠把材料放在教師處,學生才能認真聽講。而如果在觀察燈泡結構環(huán)節(jié),再出示燈泡,學生就會集中注意力觀察燈泡結構。然后,師生交流猜測連接方式,最后再出示電池、導線等材料,學生依據剛才認識的燈泡結構知識,以及基于這個知識對燈泡連接方式的猜測,去動手連接燈泡,這才是一個有思維、有探究的動手操作過程。只有所有的操作都有理有據,才能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
科學的學習提倡以培養(yǎng)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為目標,培養(yǎng)學生的高階思維品質。教學中有意識地指導學生改造材料、創(chuàng)新材料,能夠鍛煉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拓展學生的思維深度,能夠培養(yǎng)學生運用批判性思維對知識進行梳理,建構反思能力,學生的思維品質得到提升。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對現(xiàn)有材料進行改造,使教具使用更加便捷,或者引發(fā)的現(xiàn)象更具有代表性,更有利于學生對科學概念的理解。學生在改造材料、重新探究的過程中,思維的深度得到了發(fā)展。如在教學《肺和呼吸》一課中的肺活量測試的環(huán)節(jié)活動時,教材上的裝置需要2~3 個人合作完成,而且在操作的過程中,瓶子須倒置入水槽。在測量瓶倒扣入水,或者在將彎頭吸管插入倒置瓶口時,瓶口容易脫離水面,導致實驗測試數(shù)據不準。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利用好這個教學資源,讓學生用書上的建議裝置測試的數(shù)據和標準肺活量測試儀的數(shù)據做比對,引發(fā)學生深度思考:“為什么肺活量裝置測試的數(shù)據不準?如何解決?”經過思考,學生對實驗裝置進行了改進,一人即可操作,避免了將測試瓶倒扣入水槽,從而解決漏水而導致數(shù)據不準的問題。具體操作方法為:自制兩個連通的肺活量測試瓶,學生對著吸管吹氣,水由一個測量瓶流入另一個測量瓶,從而讀出讀數(shù)。下一次測量時,再向另一個測量瓶吹氣,如此循環(huán),就可以反復測量。
教材中出示的材料并不都是完美的,教學中往往還會出現(xiàn)一些有爭議的材料。學生在自主設計實驗方案的過程中,所設計的初步方案也是不完美的,學生基于這些不完美的方案,會產生解決材料問題的原動力,學生在基于初步方案,交流質疑,完善實驗方案的過程,也是學生批判性思維的體現(xiàn),這也是科學素養(yǎng)的體現(xiàn)。如教學《聲音的傳播》一課時,對于液體的聲音傳播實驗,原本設計是用手拎著裝有播放器的密封袋懸掛入水中,驗證聲音可以通過液體傳播出來,但是有學生指出,也有可能是通過繩子(固體)傳播出來的。這是學生批判性思維的體現(xiàn)。于是,學生思考,如何才能排除繩子(固體)對實驗的干擾,得出的結論是:要去掉繩子,只能觀察密封袋在水中下降過程中聲音的變化。
課堂不是教學的終點,學生的學習需要從課堂延伸到課后,讓學生始終保持學習的熱情,滿足學生終身學習的需要。教師對于材料的選擇不應只局限于課堂上的標準器材,還應借助于大自然、社會資源以此來全方位地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以下途徑也可以作為科學研究的材料補充方式。
螞蟻喜歡吃什么?鳳仙花的花瓣有幾個?這些問題很簡單,但是恐怕沒有幾個人能回答出來,為什么?因為它們太常見了。這其實和我們平時的觀察習慣有關。教學這一類涉及生物學的知識時,我們就不能局限于課堂的材料,而要將學生帶到大自然中去,讓他們學會觀察大自然中的材料,養(yǎng)成科學的觀察記錄習慣。指導學生將觀察滲透到平時的點點滴滴,時刻觀察身邊的事物,如螞蟻吃什么、周圍的植物分別叫什么、葉子有什么特點、花朵有什么特點、種子有什么特點等,不知不覺中拓寬學生的科學知識面。
教師也應該充分利用周圍多元化的資源作為材料補充。如動物養(yǎng)殖園、植物種植園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觀察動植物的生長狀況;科普園、科學博物館可以幫助學生認識最前沿的科學技術;氣象站等則可以幫助學生認識氣象員所播放的各種天氣要素。這些材料不僅可以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還可以將學生的科學認識升華到對保護社會環(huán)境的責任感上來。
綜上所述,小學科學的探究材料要從圍繞探究目標的實現(xiàn)、科學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出發(fā),進行合理選擇和利用、創(chuàng)新和改造。教師要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促進學生主動探究,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品質,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培養(yǎng)學生求真、求實、敢于批判、勇于探究的科學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