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佳怡(福建師范大學,福建 福州 350000)
如果說印象派之前的巴比松畫派主張走出畫室,走向美麗的大自然,那么印象派就是在此基礎上更進一步的發(fā)展,強調親身體驗大自然的瞬息萬變。雖然這兩個畫派都提倡面向自然作畫,但巴比松畫派采用的是傳統繪畫方式,強調空間感、明暗變化,重視具象化的畫面處理。在柯羅的作品中,森林、樹木都用非常具象寫實的手法進行描繪,而印象派是遠觀才能感受到美的藝術,若是近看,會發(fā)現畫面景物身處一片朦朧之中,美感不足。在印象派中,生活中的各個場景都可以成為表現的主題。從莫奈的《睡蓮》(圖一)中體驗到了不同時間段,不同光線下花朵的優(yōu)美姿態(tài)?!侗R昂大教堂》這種小場景也成為繪畫的主題,輕快的筆觸、明亮的光線營造了畫面的氛圍感。相比于17世紀卡拉瓦喬主義倡導的“酒窖式光線”來說,這是一次大膽的嘗試。描繪生活的題材占據了印象派畫家的作品題材的大部分,例如《撐太陽傘的婦人》,用仰視的角度表達了女子在風中轉身這一微妙的動作。畢沙羅在《蒙馬特大街》中表現了車水馬龍、繁華熱鬧的街道,融合了東方藝術裝飾性風格描繪的《中國花瓶里的菊花》,表現了中國陶器上美麗的圖案,一個花瓶、一本書就構成了一幅安靜祥和的畫面。種種題材都與生活息息相關。
圖一 莫奈《睡蓮》
與富有情節(jié)性的傳統繪畫相比,印象派強調的是對瞬間印象的把握。他們樂于描繪身邊喜聞樂見的場景。與現實主義一樣,雖然他們都是描寫現實生活,但印象派拋棄了情節(jié)性的主題繪畫,畫家會盡可能地表現自然光線下的瞬間性。在莫奈《日出·印象》當中,橙黃色的天空倒映在波光粼粼的藍色湖面上,好像把日出的場景定格在人們的眼前,繪畫留下了這瞬間的美好。又如畢沙羅《蒙馬特大街》中車水馬龍的場景,如螞蟻般正在行走的人們,給人產生了一種強烈的視覺錯覺,認為這是一幅運動的畫面。從選材上可以看出,他們并不關心政治以及社會意義,而是把自己眼前的場景通過繪畫語言主觀地呈現在人們面前。
自文藝復興以來,印象派倡導回歸古希臘古羅馬的美術風格,強調嚴謹的素描造型、灰褐色調的色彩應該依附于素描結構而存在,他們考慮更多的是形體的嚴謹性。威尼斯畫派畫家在色彩上有了一定的創(chuàng)新,注重對光學和色彩學的探索,風景畫成為他們熱衷表現的題材。在這個層面上,威尼斯畫派可謂印象派的先驅。印象派把表現光色作為繪畫的主要目的。從印象派開始,色彩的運用得到了解放,不再有固定的程式限制畫家的主觀性。在外光環(huán)境下,每個人對于顏色的理解都不同。印象派畫家尤其注重環(huán)境色、對比色和冷暖色的運用。西斯萊說過,畫家應該畫自己想畫的東西,繪畫不應該依靠原理和法則,色彩是畫家表達情感的方式。
明度的變化在印象派繪畫中是一個重要的特征。印象派主張對外進行光寫生,他們認為色彩來源于光,光的變化產生了不同的色彩。印象派畫家還探索環(huán)境色、對比色和冷暖色在色彩上的運用,通過不同的明度、色相和純度來控制畫面的和諧性。印象派的繪畫看起來是寧靜和諧的。在后印象主義中,從凡·高的油畫作品中可以看出,畫面開始有了一定的主觀性,畫家采用強烈的色彩對比來突出主題。在《星月夜》中,大量藍色占據了畫面的主體,細小而跳動的筆觸形成了漩渦般的布局,營造了一種緊張壓抑的氣氛。受印象派影響的現代主義在色彩上不再以描繪真實物象的色彩為主,而是有了更強的主觀性。
德加是一位熱衷于畫芭蕾舞女題材的畫家,在《舞蹈教室》(圖二)中,他選取了特有的角度,用高明度的色調定格舞蹈課上的某一個瞬間。他對于這樣一種不經意的動作表達有著特殊的喜愛。德加用色大膽,明亮鮮艷的顏色與素描造型相結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吸收印象派光學和色彩學的研究特點。在他的代表作《藍色舞者》中可以看出,他對人物的五官并沒有做細致的刻畫,更注重強調畫面的氛圍感。大面積的藍色營造出舞者上臺演出前的緊張感,畫面最下方描繪了一個不完整的人物,充滿了神秘氣息,使觀者不禁想要一探究竟。芭蕾舞給人的印象是優(yōu)美、高雅,德加的畫面并沒有過多表現舞者光鮮亮麗的外表,而是從特殊的視角來描繪她們日常練習的課堂表現。
圖二 德加《舞蹈教室》
雷諾阿在色彩上大膽使用黑色表現人物的衣衫,在作品《包廂》(圖三)中,女子的條紋衫是黑色的,背后的男人隱匿在暗色的背景之中。這樣的配色顯得人物的皮膚光潔無瑕,明亮的眼睛和紅唇顯得女人的面龐楚楚動人。雷諾阿對黑色的大面積運用并沒有使畫面顯得臟亂,而是通過這樣巧妙的用法,使畫面產生強烈對比。
圖三 雷諾阿《包廂》
印象派的光學和色彩學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以至于影響了后來的新印象主義、后印象主義以及現代主義的發(fā)展。在新印象派中,修拉使用的方法是將高純度顏色不混合,直接呈現于畫面中,在作品《大碗島星期天的下午》(圖四)中,畫面的光感非常強烈,但是卻脫離了傳統繪畫對明暗、空間和透視方面的表現形式,也舍棄了素描結構的造型方式,用小色點的方式將形體呈現于畫布之中。人物的面部并沒有作細致的刻畫,他以溫柔細膩的筆觸再現了自然場景下的愉悅瞬間。對于這樣一幅作品,只有通過科學的結構布局和修正化的手法,才能表現其美感韻味。
圖四 修拉《大碗島星期天的下午》
可以看出,后印象主義畫家不再以再現自然界中客觀的顏色為主要方式,而是融合自己的思想情感,對顏色作了主觀化處理。在色彩的運用上,這又是一次偉大的創(chuàng)舉,因為其豐富了色彩的表現方式。
印象派畫家在光線的使用上有很大的突破,他們受巴比松畫派的影響而強調外光的寫生。與傳統繪畫的室內光線相比,這樣的表達方式使得畫家的主觀性更加強烈。傳統繪畫大多是根據畫室的客觀光線進行創(chuàng)作的,而印象派則主張外出寫生并且要求把握對象的瞬時性。例如莫奈就畫了許多不同時間段的同一個場景,他關注的是光色變化帶給他的對景物的特殊感受。在《睡蓮》這組系列作品當中,他運用冷暖對比表達畫面豐富的層次感,睡蓮的形態(tài)看起來有些抽象,而顏色卻給人一種強烈的視覺沖擊感。與17世紀寫實主義的卡拉瓦喬《圣馬太蒙召》那種強光黑影相比,莫奈更關心色彩與環(huán)境方面的影響。他弱化了明暗關系的對比,更加突出繪畫語言本身的力量。
莫奈大多數作品是對外光進行寫生創(chuàng)作出的,所以不像室內光線那樣有特定的光源,所以這十分考驗畫家的觀察能力,并且結合自己對客觀顏色的主觀意象來描繪對象,他拋棄了傳統繪畫中強烈的明暗對比,采用中性色來描繪畫面,使畫面顯得柔和且充滿光亮感。在作品《撐陽傘的女人》中,少女身著一身白裙,在微風中隨風飄起,少女的面龐在逆光下并未做細致刻畫,可見畫家并不在意用寫實手法來充實自己的畫面,強調營造畫面在自然光線下的和諧性。雖然光線的對比并沒有顯得強烈,但是畫面上每個小細節(jié)都表現了光線的明亮。
西斯萊是一位熱衷于畫風景的畫家,在他的畫面中,樹的姿態(tài)多種多樣,從他的畫作中可以看到巴比松畫派的影子,注重通過對瞬間印象的把握來表現光色的變化。西斯萊善于用碎點狀的筆觸表現自然。畫家不局限于描述簡潔的輪廓細節(jié),而是注重快速捕捉場景中不斷變化的物象,使圖像形成一種獨特的風格形式。他打破了“固有色”的傳統色彩觀念。為了提高畫面的純凈度和亮度,畫家將未經調和的顏色放置在一起,讓觀眾的目光在一定距離內混合色彩,使圖像產生豐富的色彩效果。西斯萊把外部輪廓線隱藏在大氣中,突出了形狀和色塊而減少了線條對畫面的影響。
印象派對于此后的影響可謂巨大而深遠,例如后來出現的新印象派、后印象派以及20世紀出現的各種流派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印象派的影響。新印象派是在印象派的基礎上進行的一場技法上的革命。其實,印象派也曾將這種科學化的技法在畫布上呈現過,只不過當時是作為多種畫法的一部分存在。這種方法運用了科學的排列布局,將色點呈現在畫面上,使畫面在人們的視線中自動組合成一幅完整的繪畫作品。印象派突破了當時學術流派的保守思想,開啟了現代西方繪畫的新篇章。尤其在20世紀這個流派紛呈的時期里,最先出現的野獸派也正是受到了凡·高的影響。在繪畫中用色大膽,采用強烈的對比色,人物的形體忽略對于明暗的過渡,在馬蒂斯《舞蹈》這幅畫面當中,大面積的紅色和藍色的對比讓整個畫面產生一種強烈的視覺沖擊效果,并且人物強烈的動勢帶給人歡快的跳躍感。20世紀的藝術開始變得抽象,正是受到了印象派的啟迪,主觀意識的表達是時代主題。思維的開放性使得畫家探索一切可能性,簡潔的線條、平面的光線,大膽的用色以及繪畫形式的多樣化表達了人們對于現代繪畫新的看法。
從具象繪畫到抽象繪畫的轉變,可謂后印象主義及現代主義在藝術觀念方面邁步的又一座巨大的里程碑。從印象派開始,畫家逐漸把重心回歸到人的主觀感受表達方面。凡·高的繪畫表明他更注重情緒的表達,繪畫語言依據他的想法感受主觀呈現于人們面前。現代主義大力表現支離破碎的夢境,超現實主義可以將過去和未來在同一畫面中表現,把音樂和繪畫相聯系的康定斯基熱衷表達自己飽滿的情緒,安迪·沃霍爾強調大眾藝術等。種種改變說明人們在思想上越來越開放。“自己的選擇不用顧忌別人的看法。”每位畫家都要畫屬于自己的東西,只有形成自己的風格,才能稱得上一個成功的藝術家。相比印象派,現代主義畫家不再重視對大自然的描繪,而是運用抽象的繪畫語言來表現精神層面。在康定斯基的熱抽象系列構成作品里,繽紛飛舞的小色塊,充滿了飽和、明亮的色彩,表現了畫面輕松歡快的氛圍。在蒙德里安的冷抽象作品中,《紅黃藍》幾何圖案的整體布局給人一種理性的思考。在他們的畫面中看不到具象存在的東西,抽象的繪畫形式語言對畫面的解讀更加自由,引發(fā)了人的深思。從具象到抽象,從客觀描繪到主觀表達,這些改變都體現了藝術觀念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