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定范
白峰嶺古道
月初回故鄉(xiāng)桐廬,組織“行攝春江”攝影采風活動。家人安排去一個叫高山的地方吃點土菜,并把定位發(fā)給我。我打開定位,一下看到了白峰嶺3個字,覺得既熟悉又陌生,趕緊向我的老朋友、桐廬縣政協(xié)文史委周保爾打聽,這一打聽不要緊,一個又一個古戰(zhàn)場頓時顯現(xiàn)在眼前。
這個地方用桐廬土話來說,叫白峰閬里,閬里落到文字上叫閬苑,閬苑仙葩就是這樣來的。此地處于杭州市富陽區(qū)新登街道與桐廬縣桐君街道的交界之地,過去是杭州通往建德、衢州、金華的陸地要道。作為交通要地,圍繞著這座白峰嶺,在歷史上曾經上演過許多戰(zhàn)爭大劇。如今,戰(zhàn)爭的風云早已遠去,留給人們的只有默立的山嶺古驛,依稀在述說著當年的金戈鐵馬。
白峰嶺最早在歷史記載中,是與撼動北宋王朝統(tǒng)治的方臘起義聯(lián)系在一起的。它離桐廬縣城15里,系古代杭州至睦州的交通要道。這里山高林密,地勢險峻,易守難攻,素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稱,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因為山高林密,過去也是強人出沒之所,峻嶺中有一盤曲的小路,為驛傳之道,至今,嶺上的叢草之中尚有古人行走的石階殘存。
公元1120年,宋徽宗趙佶時,歙州(今安徽歙縣)貧苦農民方臘在睦州青溪縣(今浙江淳安西北)萬年鄉(xiāng)幫源峒聚集貧苦農民,舉兵起義。據說方臘起義軍攻占杭州前,就是通過此道先攻下新登,并在新登爐頭設爐鑄兵器、屯兵團練,爐頭村的村名由此而得。第二年初,趙佶派童貫帶兵鎮(zhèn)壓方臘農民起義軍,曾取道白峰嶺?!端疂G傳》第116回“盧俊義分兵歙州道,宋公明大戰(zhàn)烏龍嶺”一章中這樣寫道:“卻說宋江部領大隊人馬軍兵,離了杭州,往富陽進發(fā)。時有寶光國師鄧元覺并元帥石寶、王績、晁中、溫克讓五個,引了敗殘軍馬,守住富陽縣關隘,卻使人來睦州求救……宋江鞭梢一指,直殺過富陽山嶺。石寶軍馬,于路屯扎不住,直到桐廬縣界內。宋江連夜進兵,過白峰嶺下寨……”
北宋之后,地處要津的白峰嶺并沒有沉寂下來。據史料記載,元順帝至正二十五年(1366年),朱元璋部將李文忠的部隊與張士誠駐桐廬部將劉真的部隊,曾在嶺上展開血腥大戰(zhàn),史傳此戰(zhàn)乃朱元璋“專取浙西”戰(zhàn)略步驟的重要一著。
此后幾百年,白峰嶺安享著和平,驛道通衢,商賈往來。直至清咸豐十年(1860年)太平天國將領李世賢率部攻打新登,途經白峰嶺,駐扎在嶺上的當?shù)孛駡F,憑借天險,在嶺巔挖壕筑壘,堵截太平軍。雙方進行激烈戰(zhàn)斗,太平軍全殲了民團。同治三年(1863年),清政府調集大批軍隊向桐廬的太平軍反撲,駐守在白峰嶺上的太平軍,利用古軍事設施與來犯清軍展開了殊死戰(zhàn)斗。因無外援,寡不敵眾,被迫退至離白峰嶺10里外的大洞內。清兵封閉洞口,將大量辣椒放入火內,用風車鼓風將煙驅入洞內,致使數(shù)百名太平軍和當?shù)厝罕娀罨钛馈_@里至今殘存著古代軍事掩體的遺跡。
1926年7月,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戰(zhàn)將章烈任第二師第四團團長,隨東路先遣軍入浙江,破孫傳芳軍,攻克龍游,次年正月,兵發(fā)桐廬,張宗昌授孫頑軍號稱十萬大軍。章烈以所部據守白峰嶺,激戰(zhàn)3晝夜,桐廬、新登兩縣百姓群起,以土銃、耘樹炮助陣,又大破之,乘勝追擊,直下杭州。
抗戰(zhàn)爆發(fā)后,國民政府動員桐廬、富陽兩縣民眾在窄溪下游10里修筑馬浦要塞,沉船筑堤,截斷富春江主航道,使日軍軍艦無法沿江西進。而睦州古道的白峰嶺又成為日軍打通浙贛線的重要目標,國民革命軍第一九二師在此拼死血戰(zhàn),成功阻擊了進犯桐廬之日軍。當時桐廬人民包粽子、做米粿,踴躍支前,慰勞抗戰(zhàn)將士。據史料記載,桐城東門頭碼頭木排頭一線,支前的船隊,桅帆如林,首尾相連,一眼望不到頭;在浮橋埠設有一個支前物資的轉運中心,前運后送的隊伍絡繹不絕,晝夜不息。此情此景極大地教育和鼓舞了民眾,據說當時有一青年跳上一塊大石頭,大聲演講湖南人楊度在其《湖南少年歌》中說的“若道中華國果亡,除非湖南人盡死”,全民的抗戰(zhàn)熱情空前高漲。
此后,白峰嶺一帶成了新四軍金蕭支隊的重要戰(zhàn)場和交通線。1939年3月,周恩來以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副主任的身份視察浙西和皖南。他從金華出發(fā),途經桐廬,在當時的東溪鄉(xiāng)鄉(xiāng)長家住宿一晚,曾想選擇從白峰嶺取道新登前往於潛,后經多方考慮,改從分水江沿江而上經印渚去於潛的線路。在於潛,他拜會了浙江省主席黃紹竑,共商抗戰(zhàn)大事。從皖南返回時,在於潛、桐廬和窄溪都做了停留,發(fā)表了著名的浙西抗戰(zhàn)講話。
1945年至1949年春,新四軍金蕭支隊主動出擊,先后搗毀桐廬南鄉(xiāng)偽鄉(xiāng)公所、芝廈警察所,進行鳳崗之戰(zhàn),開辟富春江西岸新區(qū),反“圍剿”戰(zhàn)斗以及人民解放軍殲滅國民黨一九二師殘部等多次戰(zhàn)役,或途經驛道奔襲或在驛道設伏堵截殲敵取勝。白峰嶺上下,處處傳頌鐵軍將士奮勇殺敵的故事。
今天,讓我們再來看看白峰嶺吧。閬苑村的村民說,目前政府對古文化遺存保護非常重視,經過周密勘測,古驛道尚存500余米,位于白峰嶺的上嶺處,驛道平均寬度為1.4米,中心處用卵石、山石鋪砌,平地驛道中間用石板鋪筑,現(xiàn)尚存幾塊有近6厘米深車轍的石板可見證。白峰嶺古驛道遺址是全縣目前保存最長、年代最久的古代驛道。
晚飯畢,我駐足回望白峰嶺,突然想起了宋末元初一個叫王惲的人,寫過一首叫《白峰嶺》的七絕:儀曹苦厭為山囚,霧障煙屏看未休。行過白峰三十里,桐廬江上重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