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葆元
2021年8月,《只此青綠》——舞繪《千里江山圖》在北京國家大劇院首演,并于2021年9月開啟全國首輪巡演,于2022年3月開啟第二輪巡演。近期此劇在廣西南寧劇場隆重上演。此舞劇將靜態(tài)的中華文化表達成動態(tài)的優(yōu)美舞姿,是一場視覺的盛宴,更是一場靈魂的洗禮。著此文讓我們一起領略中華文化優(yōu)雅唯美的魅力和亙古未逝的生命力。
——題記
曾登上2022年春晚的舞蹈詩劇《只此青綠》備受矚目,原因之一便是其源自宋人的《千里江山圖》,一個是現(xiàn)代舞蹈,一個是古典繪畫,兩個不同領域的藝術如此有機地結合到一起,帶給受眾同樣的美感。這一現(xiàn)象,對增強我們民族文化自信有兩方面啟示:一方面是傳統(tǒng)文化始終如一的活力與時代精神的融合,另一方面則是當代藝術如何與古老藝術進行精神嫁接。嫁接是關鍵詞,具體說就是舞蹈語言與繪畫語言的嫁接。
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局部)
舞蹈語言是形體語言,通過形體造型傳達物象美、心境美,悅目的美感往往通過舞姿表達出來。引人注目的是腰身之美,唐人李群玉說“南國有佳人,輕盈綠腰舞”,元稹說“騕(腰)褭柳牽絲,炫轉風回雪”,杜牧說“楚腰纖細掌中輕”,張祜說“裊裊腰疑折,褰褰袖欲飛”,千姿百態(tài)的腰的語言暢述了舞之美。現(xiàn)代舞蹈詩劇《只此青綠》也大量使用了腰的語言,以表達山的險峻、江的逶迤,被稱作“青綠腰”。我們嘆服舞者腰技的同時,一下子就想到了“輕盈綠腰舞”的傳統(tǒng)表達。其實“綠腰”舞在唐代的教坊中就有,屬于“軟舞”。《只此青綠》用靜待、望月、落云、垂思、獨步、險峰、臥石等造型語匯表述出山的語言,舞蹈語言和繪畫語言達到了完美的統(tǒng)一。
任何語言都不是死水,而是滔滔江河。當宋人的千里江山幻化成今人的青綠山水舞動起來,我們感到中華文化從沒有斷代,它把沉睡在我們心底的美感激醒。青綠山水畫誕生于北宋,以礦物質的石青、石綠為顏料,著色鮮亮明快,是對傳統(tǒng)墨色的突破,甫一登場便讓人眼前一亮。
據(jù)有限的記載,王希孟創(chuàng)作《千里江山圖》時只有18歲,他留下的這幅畫,重要的不在畫藝,而在對畫圖表現(xiàn)手法的突破。憑著這股敢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王希孟受到宋徽宗青睞,進入宣和畫院。那里名家薈萃、流派紛呈,他獲得一片立足之地。王希孟與他的同事張擇端一樣,沒有留下浩繁的年譜,幸虧還有生卒年月,他生于宋哲宗紹圣三年(1096年),逝于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年),只活了21歲,讓人嘆息不已。有宋一代那些風云人物載入史冊,卻被時光忘記。王希孟用他的藝術點亮了歲月中的輝煌,這就是我們傳統(tǒng)文化的生命力所在。
中國的傳統(tǒng)繪畫不是一幅簡單的畫,畫是形態(tài),荷載的是精神元素。世界上任何偉大的藝術作品,語言都不是直白的,如果沒有靈魂,它便不能活到今天。中國畫里的神韻最初是東晉畫家顧愷之提出的,他強調畫作“以形寫神”。形是表象,神是內(nèi)涵,表象服從于內(nèi)涵。沒有“神”,表象就是一個軀殼;有了“神”,表象就靈動起來。
王國維猶嫌神韻說不盡如人意,遂提出“境界”說。他說:“滄浪所謂‘興趣’,阮亭所謂‘神韻’,猶不過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為探其本也?!薄皽胬恕敝傅氖悄纤卧娫u家嚴羽(自號滄浪逋客,世稱嚴滄浪),他主張詩歌創(chuàng)作的主旨應“以盛唐為法”,著重在“興趣”和“妙語”。“阮亭”是王士禎(號阮亭),他把顧愷之論畫的“神”移植到詩歌評論上,強調“神韻”。王國維不以為然,在嚴羽、王士禎二人的理論基礎上提出“境界”的概念,應該說是十分貼切的。詩畫同源,是說這兩門藝術都被注入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精神脈絡高度契合,只是形態(tài)的區(qū)別。
展開王希孟近兩米的長卷《千里江山圖》,我們看到江流迤邐、青山峻秀,一座座山峰舒翠袖、展青羅,如臨江起舞的美人,如何不讓編舞者聯(lián)想到結隊起舞的舞姬呢?宋人善長卷,除了《千里江山圖》,還有《清明上河圖》,軸卷卷起的是一個歷史的段落,用發(fā)展的眼光看,正是歷史長河的閃光之處。
王希孟的18歲應定格在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那一年,汴京繁華如《清明上河圖》之寫照,除了汴河上的航船,沿海寧波、福州口岸商船桅帆林立。然而有一處地方被歷史的眼光忽略了,那就是上海吳淞江口的青龍鎮(zhèn),該鎮(zhèn)“控江而淮浙輻輳,連海而閩楚交通”。那里是王希孟的家鄉(xiāng),繁榮的經(jīng)濟社會激動著畫家的心,創(chuàng)作出如此驚世杰作也就是必然的了。
畫意詩心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里一脈相承,我們又想起詩的表達。柳宗元第一個呼喚著山水的青綠——“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溫庭筠看到了青綠山水的空靈——“澹然空水對斜暉,曲島蒼茫接翠微”;王維神色迷離,更是看穿時空——“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ひ馗∏捌郑憚舆h空”。
前朝詩人把對青綠山水的會意傳遞給中華文化的史冊,宋朝詞人心領神會,蘇軾說:“欹枕江南煙雨,杳杳沒孤鴻。認得醉翁語,山色有無中。一千頃,都鏡凈,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葉白頭翁……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還是以山情喻人情。同時代的王觀則精確地看到山情水意的眉眼處:“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p>
我們從《只此青綠》的舞姿中看到了眼波眉峰的奔瀉,此時“舞”聯(lián)結起山水蘊藏的詩意,把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魂推向一個新時代。
舞魂、詩魂、山水魂達到了高度的和諧統(tǒng)一,這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特色。人要形神俱備才有風采,山水形勝要凝神聚會才能深入人心,它的思想通道是象征。黑格爾說:“象征首先是一種符號?!彼€說:“在這些符號例子里,現(xiàn)成的感性事物本身就已具備由他們所要表達出來的那種意義。在這個意義上象征就不只是一種本身無足輕重的符號,而是一種在外表形狀上就可以暗示要表達的那種思想內(nèi)容的符號?!薄吨淮饲嗑G》在《千里江山圖》中找到這個“符號”,這就是中華文明貫穿3000年的文化精神,一旦被喚起便煥發(fā)出巨大的活力。我們活在這種文化之中,從形體到血脈,固定成華夏文化基因,我們的文化自信來自這種基因。
傳統(tǒng)文化不是古老的復活,而是注入時代精神后的涅槃,提取什么、摒棄什么、嫁接什么,給傳統(tǒng)思維植入現(xiàn)代元素,于是就成為具有中國作風、中國氣派,中國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文化,也正是世界先進文化的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