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霄揚,段麗琴,楊光照,韓清華
編織樣冠狀動脈是一種罕見的冠狀動脈解剖異常,左右冠狀動脈均可累及,目前病因尚未明確,臨床缺乏特異性。編織樣冠狀動脈特征是將冠狀動脈分成較多細通道,這些細通道沿著主血管走行方向纏繞而行并向遠端連接。通常認為編織樣冠狀動脈是良性的。查閱相關文獻,國內外對編織樣冠狀動脈病例報道較少,故本研究對山西醫(yī)科大學第一醫(yī)院經(jīng)冠狀動脈造影檢查發(fā)現(xiàn)的4例疑似編織樣冠狀動脈病人進行臨床資料及影像學檢查分析,并進行相關文獻回顧,探討臨床特點、診治方案及預后,以期為編織樣冠狀動脈的臨床治療提供依據(jù)。
1.1 研究對象 2020年5月—2021年8月在山西醫(yī)科大學第一醫(yī)院心血管內科行冠狀動脈造影檢查發(fā)現(xiàn)冠狀動脈呈“麻花辮”樣編織網(wǎng)的病人4例。
1.2 冠狀動脈造影 冠狀動脈造影由專業(yè)介入醫(yī)師完成。選擇右側橈動脈入徑進行穿刺,Allen試驗陽性,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后,穿刺置入6F動脈鞘管,注入肝素3 000 U,沿泥鰍導絲將5F TIG導管送至左右冠狀動脈開口。多體位投照顯示冠狀動脈形態(tài)和狹窄程度。冠狀動脈造影可見單支或多支冠狀動脈內呈“麻花辮”樣編織網(wǎng),遠端血流正?;蚴芟蓿磁袛酁橐伤凭幙棙庸跔顒用}。該結果由2名以上專業(yè)介入醫(yī)師判定。
1.3 臨床資料收集 收集病人一般資料、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吸煙史)、臨床癥狀、入院時心電圖、心臟超聲心動圖、冠狀動脈病變部位、狹窄程度及治療方案等。
1.4 隨訪 通過電話對病人進行隨訪,記錄臨床癥狀變化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發(fā)生情況。MACE包括復發(fā)心絞痛、急性心肌梗死、嚴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再入院、冠心病死亡等。
2.1 病人臨床資料 4例病人均為男性,均無高血壓史、糖尿病史、高脂血癥史,均有長期大量吸煙史。詳見表1。
表1 病人臨床資料
2.2 病人臨床表現(xiàn) 4例疑似編織樣冠狀動脈病人均因急性冠脈綜合征入院。其中,1例診斷為急性心肌梗死,3例診斷為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且有陳舊性心肌梗死病史。詳見表2。
表2 病人臨床表現(xiàn)
(續(xù)表)
2.3 冠狀動脈造影特點 冠狀動脈造影結果顯示,4例病人均為單支冠狀動脈呈現(xiàn)“麻花辮”樣編織網(wǎng),1例病人冠狀動脈病變累及前降支,發(fā)生急性心肌梗死行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植入2枚支架,3例病人冠狀動脈病變累及右冠狀動脈(RCA),入院為陳舊性心肌梗死伴心絞痛,接受單純藥物治療。詳見表3、圖1~圖4。
表3 冠狀動脈造影特點
圖1 病例編號1病人的冠狀動脈造影結果
圖2 病例編號2病人的冠狀動脈造影結果
圖3 病例編號3病人的冠狀動脈造影結果
圖4 病例編號4病人的冠狀動脈造影結果
2.4 治療方案及隨訪 4例疑似編織樣冠狀動脈病人中,1例病人編織樣冠狀動脈累及左冠狀動脈前降支為急性心肌梗死 “罪犯血管”,行PCI術處理,植入2枚支架;3例病人為心絞痛伴陳舊性心肌梗死病史,僅接受藥物保守治療。詳見表4。
表4 治療方案及隨訪
2.5 成人編織樣冠狀動脈相關文獻回顧(見表5)
表5 編織樣冠狀動脈相關文獻回顧
編織樣冠狀動脈是一種罕見的冠狀動脈異常病變,特征是冠狀動脈分隔成數(shù)個較小的血管,這些血管沿冠狀動脈軸扭轉后與正常血流重新連接,外觀類似于“麻花辮樣”。本研究選取山西醫(yī)科大學第一醫(yī)院經(jīng)冠狀動脈造影檢查發(fā)現(xiàn)的疑似編織樣冠狀動脈4例病人,均為男性,既往均無高血壓史、糖尿病史、高脂血癥史,均有長期大量吸煙史,其中3例病人冠狀動脈病變累及RCA,入院情況為陳舊性心肌梗死伴心絞痛,接受單純藥物治療;1例病人冠狀動脈病變累及前降支,發(fā)生急性心肌梗死行PCI植入2枚支架。出院后病人臨床癥狀緩解,經(jīng)過4~13個月的電話隨訪,未再出現(xiàn)不適主訴及MACE。
回顧相關病例,該種病變在1988年首次由Sane等[1]描述,包括本研究在內,僅37例病例在成人中被報道[1-29],報道了1例兒童病例[30]。多數(shù)病人為成年男性,男女比例為34∶3;年齡25~78(52.59±11.54)歲;累及冠狀動脈多為RCA(67.57%),其次為IAD(32.43%)及LCD(13.51%);經(jīng)藥物及PCI或CABG治療大多預后良好。
編織樣冠狀動脈臨床表現(xiàn)不同,可無臨床癥狀,也引起心肌缺血、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常在冠狀動脈造影中偶然發(fā)現(xiàn)。關于編織樣冠狀動脈發(fā)生機制有兩種觀點:一種是先天性解剖變異,另外一種觀點認為該病變是由于冠狀動脈內血栓機化后再通形成[4]。通常認為編織樣冠狀動脈是一種良性疾病,無需治療[31]。然而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病例研究提示編織樣冠狀動脈與胸痛、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心臟性猝死、心源性缺血性腦卒中等密切相關[3-4,6,9-11,17-18,20,23]。本研究病例編號2心電圖及造影結果證實編織樣冠狀動脈引起急性前壁下壁心肌梗死,累及血管即為導致急性心肌梗死的“罪犯血管”,證實了編織樣冠狀動脈可引起急性心肌梗死。因此,編織樣冠狀動脈不能完全認為是一個良性病變,其對機體的影響取決于冠狀動脈受累的位置和血管狹窄嚴重程度。
臨床工作中,對冠狀動脈造影呈網(wǎng)狀、蜂窩狀、螺旋狀、“麻花辮樣”結構的病人需保持警惕,不應輕易診斷為血栓再通或冠狀動脈夾層等病變,一旦誤診進行相應處理,可能增加病人冠狀動脈損傷和其他并發(fā)癥風險,后果嚴重。對疑似病例,需進一步進行血管內超聲(intravenous ultrasound,IVUS)或光學相干斷層成像技術(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判斷不同隧道的管腔及管壁結構,從而明確診斷。目前,國內外觀點認為OCT可作為診斷編織樣冠狀動脈的“金標準”,分辨率更高,可清楚觀察到編織樣冠狀動脈血管的內部結構。
編織樣冠狀動脈尚無明確的臨床治療指南。回顧既往文獻報道及本研究的4例病例,隨訪時間數(shù)月到數(shù)年不等,藥物或手術干預后多數(shù)病人無MACE發(fā)生。本研究不足之處在于納入病例數(shù)量較少、隨訪時間有限,未行IVUS或OCT等影像學檢查進一步證實。診療時,臨床醫(yī)生需結合病人一般資料、臨床表現(xiàn)、心肌缺血及冠狀動脈狹窄程度選擇合理的治療方案,抗血小板聚集、調脂穩(wěn)斑及改善循環(huán)等藥物治療是必要的。若編織樣改變血管有明顯狹窄或血栓形成,或病人有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等臨床癥狀,可行負荷影像學檢查、血流儲備分數(shù)(FFR)、瞬時無波形比率(iFR)進行冠狀動脈血流儲備檢查和遠端血管功能評價,PCI或CABG是合理恰當?shù)模璺乐共l(fā)癥發(fā)生。
綜上所述,今后臨床實踐中,心臟介入醫(yī)生和臨床醫(yī)生對疑似編織樣冠狀動脈改變病人需引起高度重視,應積極運用IVUS或OCT以進一步明確診斷和鑒別診斷,并結合臨床特征和影像學特點,采取個體化治療方案改善病人臨床癥狀和預后。通過加強觀察、不斷提高對編織樣冠狀動脈改變的發(fā)現(xiàn)和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