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華東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丁 順
C·亞歷山大在《建筑的永恒之道》中提出:“人們在某個地方所有的生活體驗,不單依賴于物質環(huán)境,還依賴于那里體驗事件的模式”。當設定某種功能模式后,所有空間和事件的組織方式均在此模式下展開。
功能空間作為建筑的基礎,需引導空間的設計邏輯和組織序列。梳理功能空間類型,讓空間更具合理性。
根據不同的開放度,功能空間性質分為開放性、半開放性及私密性或目的性,空間布局呈層級過渡狀態(tài)。開放性及半開放性功能靠近人流,可與城市產生積極對話;私密性功能則位于更安靜或相對偏僻的區(qū)域,并單獨設置出入口;目的性功能常需通過電梯等設施輔助。在NL建筑事務所設計的荷蘭格羅寧根市多功能會議文化中心中,開放性的青少年活動中心與會議中心設置于建筑下部,具有使用率高、開放度高、瞬時人流量大等特點,半開放性的博物館與電影院設置于中部,目的性及私密性功能空間如餐廳與辦公區(qū)設置于建筑上部。利用共享開放空間和垂直交通連接各個功能空間,形成具有互動性、討論性的城市客廳,增加流動性。同時疊合狀態(tài)帶來的無形邊界感可避免不同的使用人群互相干擾。
功能空間屬性分為核心功能、公共功能和配套功能。核心功能空間作為整個建筑最重要的部分,是人進入建筑的目的地;公共功能空間通常聯(lián)系或圍繞核心功能設置,并成為聯(lián)系城市環(huán)境和核心功能的聚集性空間;配套功能空間則設于角落,與核心功能空間產生緊密聯(lián)系。在UN Studio設計的Parade劇場中,劇院和多功能廳為核心功能空間,由公共功能空間將其串聯(lián),配套用房設于地下室。
1MCA文化創(chuàng)意中心的空間組織與功能邏輯對應(圖片來源:網絡)
人們的生活是由一系列重復發(fā)生的事件模式組成。模式產生于生活,亦來源于文化認同和人的內心共識,并隨著環(huán)境迭代而延續(xù)、同化和變化。從百貨零售發(fā)展到大型商業(yè)MALL,再到如今的體驗性商業(yè),商業(yè)模式的演變均來源于人們消費方式和內心訴求的改變。
隨著時代發(fā)展,人們對功能空間的需求也發(fā)生了變化。在此情況下,功能模式更新成為設計最主要的策略,所有的空間塑造均為更好地形成新的功能布局,應對時代需求,重新定義生活方式,提升空間感知體驗。
功能模式更新的設計邏輯如下:①總結歸納當下和未來使用者更傾向的空間狀態(tài)與事件發(fā)生方式;②分析傳統(tǒng)功能模式下國內外案例的共通性和差異性,總結與訴求相悖的矛盾點;③針對問題提出整體策略,并以此為基礎進行空間與形式的塑造。
在大都會建筑事務所(OMA)設計的西雅圖圖書館項目中,圖書館從單一的借閱空間轉化為社會活動中心。在傳統(tǒng)圖書館閱讀空間中,跨學科交流的機會較少,難以擴充書本。針對以上痛點,對相同或相似的功能合并并進行重組,將圖書館分為5個由體量形成的相對固定、封閉的功能區(qū)及4個由體量與圍護體系形成的開放功能區(qū)。體量的相互錯動使開放區(qū)具有更多的尺度變化和使用可能性(見圖2)。
2西雅圖圖書館的功能模式更新(圖片來源:www.archdaily.com)
以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浦東校區(qū)工程為例,分析總結醫(yī)學院的共性問題:功能較獨立,使用頻率較低;區(qū)域割裂較強,難以開放共享、跨界交叉;模式相近無變化,缺乏創(chuàng)新氛圍。設計最終采用以下3種模式重新定義教研與生活空間(見圖3)。
3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浦東校區(qū)3a功能疊合的內庭空間(圖片來源:作者自繪)3b疊合化的學生生活區(qū)與運動區(qū)(圖片來源:作者自繪)3c校園結構(圖片來源:作者自繪)3d鳥瞰效果(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1)疊合與立體 利用垂直空間與疊合功能使校園立體化。使教學、科研空間立體化及組團化,“下研上教”模式使教學實驗更靈活,將公共功能在垂直方向上疊合,實現(xiàn)復合高效;在生活區(qū)下部設置餐飲和學生活動空間,上部設置宿舍,更集約便捷;在運動區(qū)將風雨操場和田徑場上下疊置,創(chuàng)造多層次“人看人”場景,集約利用場地,使下部的風雨操場不受天氣影響。
2)耦合與交互 連接各功能區(qū)形成功能聯(lián)動,促進交互。將學科功能交叉化,劃分相近學科屬性和院系,組成教研大組團,設置獨立實驗室、資料室及小型辦公室,與教研組團互補;實現(xiàn)功能公共體共享最大化,圍繞功能公共體布置各組團形成校園核心共融體;連接生活空間與體育活動,使空中平臺與綠化連廊緊密連接,創(chuàng)造豐富的生活、運動與休閑空間。
3)可變與生長 校園不再是一成不變的模式,而是根據功能空間形成生型的校園結構,從核心到外圍,呈現(xiàn)由共享到獨立、由教研到生活、由都市到田園的功能和空間變化。
理性而創(chuàng)新的功能布局和校園結構使校園不只是教室內灌輸式的“教”與“學”空間,而更是供學生交往、交流、探索、認知的學習場所,鼓勵學生自主學習探索,促發(fā)教師全新的醫(yī)學院教學理念。
在某些項目中,業(yè)主明確要求分期開發(fā),故其功能布局具有階段性,需統(tǒng)籌考慮。根據功能類型及緊要程度進行劃分,也可讓功能區(qū)本身具備適用性,以滿足各階段的使用需求。
UIC藝術中心有3種規(guī)模的核心功能空間,分別為500座音樂廳、270座可重構劇院和小型黑箱音樂廳,此外,還配套展覽廳、排練空間、咖啡廳和爵士俱樂部等。藝術中心因資金問題需分期建設,其建筑設計實現(xiàn)收益與功能并舉,具有極高的適應性和靈活性。
在項目一期設計時梳理功能屬性,將核心功能空間500座音樂廳置于中部,配套功能空間分設于2個塔樓,并將屋頂傾斜開口分別朝向城市和校園。場地剩余空間設置為表演公園與活動廣場。用坡道串聯(lián)廣場、音樂廳和表演公園,自然引導城市人流與學校人流交匯,形成公共空間。利用分割板和活動座椅使核心功能空間在不同時間段滿足3種規(guī)模的4類演出需求,而音樂廳的演出及租賃收益成為二期建造的資金來源之一。二期在邊側分別加設270座可重構劇院與小型黑箱音樂廳,實現(xiàn)多演出并行的效果。同時,半透明帳篷狀屋頂使藝術中心在各階段均具有完整協(xié)調的整體形象。
功能空間是建筑設計邏輯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形式邏輯與功能邏輯的擬合度越高,整體建筑設計越趨合理,更具備落地性。將其作為建筑設計的切入點,并帶來本源上對建筑的創(chuàng)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