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娟
(河南省中牟縣人民醫(yī)院 耳鼻喉科,河南 中牟 451450)
化膿性中耳炎是耳鼻喉科常見的一種疾病,也是小兒損失聽力的常見原因[1]。按疾病進展速度可將其分為急性化膿性中耳炎和慢性化膿性中耳炎。急性化膿性中耳炎主要發(fā)生部位在中耳黏膜,常繼發(fā)于上呼吸道感染[2]。主要表現(xiàn)為耳痛、耳鳴、聽力減弱、流膿,治療原則是控制感染,通暢引流,祛除病因,預后良好。發(fā)生在中耳黏膜、骨膜或深達骨質(zhì)的炎癥常為慢性化膿性中耳炎,其主要臨床特點為間斷流膿、鼓膜緊張部穿孔和聽力下降[1]。在日常生活中,無論是急性化膿性中耳炎還是慢性化膿性中耳炎,只要經(jīng)過積極的治療,預后都會很好[3]。在臨床中,對于慢性化膿性中耳炎的治療措施有很多,本文就化膿性中耳炎合并真菌感染患者的治療展開進一步討論,具體報告如下:
研究對象為2018年6月-2019年6月就診于本院的慢性化膿性中耳炎合并真菌感染的60例患者。通過隨機分組法,將研究對象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0例。對照組,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齡為19~70歲,平均年齡(43.21±5.02)歲;觀察組,男性21例,女性9例,年齡為20~75歲,平均年齡為(45.98±4.32)歲。納入標準:(1)臨床出現(xiàn)耳鳴、耳痛、聽力減退等癥狀者;(2)患者鼓膜顏色異常,乳突部腫痛等癥狀者;(3)化驗結果顯示白細胞增多者,尤其是多形核細胞增多者;(4)采集耳內(nèi)痂皮及分泌物,顯微鏡下檢測發(fā)現(xiàn)菌絲及孢子。排除標準:(1)凝血功能障礙者;(2)有嚴重肝腎功能不全患者;(3)感染、出血等其他免疫性疾病者;(4)妊娠期或哺乳期的婦女;有藥物過敏史患者;(5)有精神障礙者;依從性很差的患者。本研究經(jīng)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所有患者均簽署了知情同意書。2組研究者基礎資料經(jīng)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組患者均實行常規(guī)治療,用3%的過氧化氫溶液以及洗耳器清洗外耳道的痂皮以及分泌物[4]。對照組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加以氟康唑注射液進行耳??;而觀察組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加用聚維酮碘進行耳浴,30 min/次,3次/d,治療時間為15 d。在治療期間,根據(jù)患者實際情況,定時清理患者鼓室以及外耳道的分泌液,一定要囑咐患者,禁止挖耳道。
1.3.1 臨床療效評價指標
顯效:患者的臨床癥狀完全消失,骨膜顏色恢復正常,化驗結果顯示白細胞恢復正常,且3次鏡檢顯示均為陰性;有效:患者的耳鳴、耳痛、聽力等臨床癥狀有所減輕,化驗結果顯示白細胞數(shù)目降低,但未恢復正常,且連續(xù)3次鏡檢顯示有1次為陽性;無效:患者的耳鳴、耳痛、聽力等臨床癥狀沒有減輕或加重,鼓膜顏色以及疼痛并未減輕,化驗結果顯示白細胞值基本沒有變化,且3次鏡檢顯示均為陽性。
1.3.2 治療前后聽力功能改善情況
所有患者均在入院第1 d及治療結束后的最后1 進行聽力情況的檢測。
1.3.3 不良反應
比較2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不良反應包括惡心、嘔吐、眩暈等。
1.3.4 患者滿意度調(diào)查
本次調(diào)查采用問卷調(diào)查的方式,問卷內(nèi)容由主治醫(yī)生以及相關護理人員共同制定并執(zhí)行。問卷主要分為4個等級:60分以下為不滿意;60~75分為一般滿意;75~90分為滿意;90分以上者為特別滿意。
經(jīng)比較,觀察組的臨床有效率為96.67%,遠高于對照組的83.33%,差異顯著,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臨床有效率比較[n(%)]
經(jīng)分析,對于2組患者的聽力情況比較,在治療前差異不明顯,而在治療后有顯著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此外,無論是對照組還是觀察組,治療前后的聽力情況差異顯著,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聽力功能改善情況
經(jīng)比較,觀察組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0%,遠高于對照組的36.67%,差異顯著,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均未影響后續(xù)治療,見表3。
表3 2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的比較
經(jīng)分析,患者對于此次治療方式的滿意度比較,觀察組表示患者為83.33%,遠高于對照組的63.33%,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護理滿意度調(diào)查情況
化膿性中耳炎是常見的耳科疾病之一,主要致病菌包括肺炎鏈球菌、流感嗜血桿菌、溶血性鏈球菌、葡萄球菌等[4],主要病因有上呼吸道感染、揉鼻方式不當?shù)?,易于對聽力造成嚴重的損害[5]。對于慢性化膿性中耳炎,常因急性化膿性中耳炎遷延不愈所致[6]。此外,其它的致病因素還有,鼻腔、鼻竇及咽部的慢性疾病可導致中耳炎反復發(fā)作,久治不愈;免疫力低下或耐藥菌感染等。慢性中耳炎偶伴真菌感染,多為外耳道真菌感染。若真菌毒性強、治療不當或免疫力低下的話,常會伴隨并發(fā)顱內(nèi)損傷,因此無論是患者還是醫(yī)護人員,都應給予高度重視。
對于慢性化膿性中耳炎合并真菌的治療措施有藥物治療以及手術治療,一般最為常用的為藥物治療。清除鼓室內(nèi)分泌物是慢性化膿性中耳炎治療成功的關鍵之一。用藥前以3%過氧化氫溶液洗耳,洗凈后再點藥,常用藥有氟康唑注射液和聚維酮碘。聚維酮碘元素碘和聚合物載體相結合而成的疏松復合物,可以殺滅多種細菌、芽胞、病毒、真菌等[7]。此藥物殺菌速度比較快,可以在30s內(nèi)將大部分細菌殺滅,對于部分細菌則需要較為長的時間,最長為5 min。該藥物相比于其它藥物而言,有相對較多的優(yōu)點,如:對皮膚粘膜刺激性小甚至無刺激,不易產(chǎn)生耐藥性,過敏反應發(fā)生的幾率比較小,持久性較好,穩(wěn)定性好,儲存時間長,易清洗,不污染或損壞織物及其它物品。此外,忌用氨基糖苷類抗生素等耳毒性藥物滴耳,以免引起聽力下降,在治療時盡量不用有色藥物,以防影響局部觀察。
本研究結果顯示,對于2組患者臨床效果比較,觀察組的臨床有效率為96.67%,遠高于對照組的83.33%,差異顯著;就聽力情況改善情況而言,治療前,2組患者聽力情況差異不明顯,但治療后2組患者的聽力情況差異顯著,有統(tǒng)計學意義;此外,對于對照組以及觀察組治療前后的聽力情況差異比較顯著;就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而言,觀察組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0%,遠低于對照組的36.67%,差異顯著,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對于慢性化膿性中耳炎合并真菌感染的患者來說,用以聚維酮碘進行輔助治療,不僅可以提高患者的聽力,提高臨床診療效果,降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還可以明顯提高患者生活質(zh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