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梅英,譚妮娜,林麗文
(貴港市人民醫(yī)院 1. 門診;2. 抽血室;3. 檢驗科,廣西 貴港,537100)
采集血液標本是診斷患者心臟、肝臟、腎臟等組織器官病變的重要方法,可為臨床診斷疾病獲取有效的參考數(shù)據(jù),而高質量的血液標本是檢驗的前提[1]。張長新等[2]的研究發(fā)現(xiàn),對血液采集、標本管理、標本運送等環(huán)節(jié)進行有效管理,可提高采血質量,降低血液樣本的不合格率。而常規(guī)護理管理并未對標本的采集與輸送進行規(guī)范化管理,護理人員缺乏對操作的重視程度,加上門診的人流量大,易導致其在操作過程中出現(xiàn)標本血量不足、漏抽血、未及時送檢等問題,致使標本的合格率低下[3]。前饋控制是一種新型的干預模式,通過加強護理人員的采血準備工作及規(guī)范采血過程,可有效減少護理不良事件的發(fā)生,從而避免由人為因素引起的標本質量低下,將其應用于血液標本質量的管控可能會更有效[4]。本研究對血液標本采取前饋控制措施進行干預,取得較好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本研究經貴港市人民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并批準,以2019年10月至2020年5月貴港市人民醫(yī)院門診采集的274份血液標本為研究對象,將2019年 10月至2020年1月采集的血液標本作為對照組,2020年2~5月采集的血液標本作為觀察組,每組137份。對比2組間患者性別、患者年齡、血液類型和血液分析方法,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表明組間研究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2組一般資料比較
1.2.1 常規(guī)護理管理 對照組血液標本采用常規(guī)護理管理。① 責任護士向患者講解采血的相關內容,并在墻面張貼相關檢驗畫冊加深患者的印象,同時向其發(fā)放健康知識手冊。對需要采血的患者進行核驗,告知其依據(jù)抽血流程提前做好準備,按排號順序至抽血窗口進行采血。告知患者采血應在上午07∶30~10∶00進行,采血前8~12 h禁食,避免進行劇烈運動,采血前4 h禁止喝茶和咖啡,且勿吸煙和飲酒。② 護士按照無菌操作進行穿刺,完成血液采集后,根據(jù)標本所需的血量,分別將其沿管壁注入相應的容器,輕輕混勻,避免震蕩。采血應在其他檢查與治療之前進行。③ 采集后的血液標本根據(jù)護士的工作忙碌情況隨時送檢。
1.2.2 前饋控制 觀察組血液標本采用前饋控制干預。
1.2.2.1 成立前饋控制干預小組 由抽血室護士長擔任組長,工齡滿5年、護師及以上職稱的6名護士和4名護理骨干擔任組員,共同組成前饋控制干預小組。其中,組長起培訓主導作用,護理骨干協(xié)助培訓,護士均接受專業(yè)知識培訓且經考核合格后方可實施方案。所有小組成員負責本院血液標本的質量改進工作,由護士長每周定期舉行1次小組會議,對組內成員發(fā)現(xiàn)的問題進行探討并提供解決方案。
1.2.2.2 方案內容 ① 患者健康宣教:根據(jù)患者的醫(yī)囑單,提前口頭告知其檢查前的相關注意事項,并告知其采血的原因,使其積極配合。告知患者禁飲和禁食的時間,并告知其高脂肪飲食可提高三酰甘油水平,高蛋白飲食可增加氨、尿酸和尿素水平,食用維生素A可升高膽固醇水平,以及在10%葡萄糖溶液靜脈滴注2 h內進行采血并不能代表空腹血糖水平等。囑患者在采血前3 d戒煙、戒酒,采血前避免進行跑步、騎自行車和爬樓等劇烈運動。檢查血脂者保持空腹 10~12 h;有碳水化合物、氨基酸等藥物輸注者需等待1 h后再行采血,而脂肪乳劑輸注者則需等待8 h后再行采血。采血時間以上午7∶30~8∶00為宜,采血時患者取臥位或坐位。② 護理人員操作規(guī)范:嚴格遵守無菌操作的原則,待患者碘伏消毒部位干燥后再行穿刺。避免一針未見血后,在同一部位進行反復穿刺造成血細胞破壞;避免止血帶束縛時間過長和過緊,壓迫時間以<30 s為宜;避免在患者的手背處采血,并禁止對其手臂進行拍打。多管血采集時注意采血順序(血培養(yǎng)瓶-抗凝管-非抗凝管),若無血培養(yǎng)瓶,則按藍管-紅管-綠管-紫管-灰管的順序進行。采血后,將血液緩慢沿試管壁注入試管內,禁止用力注入??鼓懿杉簶吮竞笮栎p輕搖晃,使抗凝劑與血液充分混合。血培養(yǎng)瓶標本采集時間為發(fā)熱初期或高峰期。明確采血量,血常規(guī)和血藥濃度檢查需抽取2 mL,免疫檢查需抽取5 mL,血沉檢查需抽取1.6 mL。③ 送檢人員宣教:血液標本被采集后2 h內須及時送檢,血沉檢查應在1 h內送檢,心肌損傷標志物檢查應在30 min內送檢,血氣分析、血糖水平測定應在30 min內送檢。送檢過程中,防止陽光照射到血液標本,血氣分析標本應禁止與空氣接觸。不能及時送檢時,將血液標本于2~8 ℃的溫度下冷藏12 h。標本禁止由患者或其家屬送檢。規(guī)范送檢流程并設立標本送檢登記本,送檢人員將標本送至檢驗科后,嚴格記錄標本數(shù)量,待與檢驗人員確認無誤后方可離開。
① 統(tǒng)計2組凝固、溶血、脂血、采血不足的發(fā)生情況,并計算標本合格率=(總標本數(shù)-不合格標本數(shù))/總標本數(shù)×100%。② 采用流式細胞儀(上海三崴醫(yī)療設備,型號:FACSVia)檢測并記錄2組的血細胞比容、尿素下降率、尿素消除指數(shù)、血小板計數(shù)(PLT)、紅細胞計數(shù)(RBC)、血紅蛋白(Hb)以及白細胞計數(shù)(WBC)水平。③ 觀察并記錄2組護理人員條形碼貼錯試管、漏抽血、錯抽血、送檢時間延遲以及遺失標本的發(fā)生情況。
觀察組的血液標本合格率(97.81%)高于對照組(89.78%,P<0.05),見表2。
表2 2組血液標本合格率比較 [例(%)]
觀察組的血細胞比容、尿素下降率、尿素消除指數(shù)、PLT、RBC、Hb以及WBC水平均優(yōu)于對照組(P均<0.05),見表3。
表3 2組血液標本質量比較
觀察組的護理人員不良操作事件總發(fā)生率(4.38%)低于對照組(10.95%,P<0.05),見表4。
表4 2組護理人員不良操作事件總發(fā)生率比較 [例(%)]
血液標本分析在臨床診斷中不可或缺,其標本質量低下所引起的檢驗信息失??捎绊懪R床醫(yī)師對患者疾病的診斷,從而影響治療效果[5]。因此,如何對血液標本進行有效管理以提高標本的質量十分關鍵。有研究[6]顯示,血液標本的質量合格與否主要取決于標本的采集、運送等環(huán)節(jié)是否正確和規(guī)范。常規(guī)護理管理主要由護士直接抽血并送檢,這導致護士難以察覺在采血期間因工作疏忽、采集不規(guī)范所引起的標本質量欠缺,致使標本不合格,影響檢驗結果。前饋控制干預通過對血液標本的采集、保存、送檢環(huán)節(jié)進行規(guī)范化管控,使血液標本在送檢前便有了質量保證,以此提高全程質量控制。
本研究中,觀察組的血液標本合格率高于對照組(P<0.05),血細胞比容、尿素下降率、尿素消除指數(shù)、PLT、RBC、Hb以及WBC水平均優(yōu)于對照組(P均<0.05),護理人員不良操作事件總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這說明前饋控制干預可通過降低護理人員的不良操作事件發(fā)生率,提高血液標本的質量和合格率??赡艿脑蚴牵裳陂g禁止實行手臂拍打、反復握拳、反復穿刺等行為,可有效避免患者的血鉀水平上升,減少結果干擾,從而提高標本合格率[7]。護理人員在采集多管血時,按照血培養(yǎng)瓶-抗凝管-非抗凝管的規(guī)范順序進行,防止中性粒細胞腫脹、分裂、崩解,減少溶血、脂血的發(fā)生,進一步保證了采血的質量[8]。有研究[9]發(fā)現(xiàn),血液標本在被采集完成后,其內含有的生化反應仍舊存在,且當血液留置時間過長、環(huán)境溫度過高或過低時,可導致紅細胞糖酵解加快,血糖水平降低,促使分布于細胞內外液之間的電解質發(fā)生改變,影響其血液成分。因此,將采集后的血液指標盡快送檢十分關鍵。本研究觀察組的血液標本在被采集完成后,由送檢人員在2 h內及時送往檢測中心,可縮短標本的放置時間,有效避免因紅細胞破壞而導致的溶血現(xiàn)象。而對于未及時送檢標本,將其置于2~8 ℃的溫度下進行冷藏,并由專人負責看管,防止標本破壞或血液成分發(fā)生改變,進而確保標本的質量。唐蕊等[10]的研究發(fā)現(xiàn),前饋控制干預可有效減少護理人員操作不規(guī)范的行為,確保血液標本的質量,降低標本不合格率。本研究采用的前饋控制干預通過對護理人員進行培訓,可全面提高其檢驗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使其將采血規(guī)范牢記于心,防止因業(yè)務不熟練而導致遺失標本等差錯事件的發(fā)生,加強標本質量管控,與上述研究結果相符。
綜上所述,將前饋控制干預措施應用于血液標本采集過程中,可通過對護理人員進行規(guī)范培訓,減少其不良操作事件的發(fā)生,從而保證血液標本在采集過程及送檢環(huán)節(jié)的質量,提高血液標本的合格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