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敏云, 盧雪珍, 傅明霞, 袁潔
(1. 廣東省第三榮軍醫(yī)院 精神科,廣東 惠州,516157; 2. 惠州市復退伍軍人醫(yī)院 護理部,廣東 惠州,216001;3. 惠州市第二人民醫(yī)院 心理健康體檢與調(diào)適科,廣東 惠州,216001; 4. 廣東省第三榮軍醫(yī)院 門診,廣東 惠州,516157)
精神分裂癥在精神疾病中屬于重癥疾病,其臨床表現(xiàn)以感知、思維、行為等異常,以及精神活動協(xié)調(diào)性差為主,具有較高的病死率、復發(fā)率和致殘率[1-2]。張翀旎等[3]指出,精神分裂癥的發(fā)病人數(shù)逐年增加且呈年輕化趨勢,對社會治安產(chǎn)生了嚴重的影響。因此,如何降低青少年精神分裂癥的發(fā)病率及復發(fā)率是臨床護理工作的重點之一。為探討青少年精神分裂癥患者較為理想的護理措施,本研究對41例接受多維度康復模式干預的青少年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回顧性研究,旨在分析該干預方式的應用效果。
本研究經(jīng)廣東省第三榮軍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對本院在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82例青少年精神分裂患者進行回顧性研究。納入標準:① 確診為精神分裂癥;② 年齡11~18周歲。排除標準:① 其他精神障礙;② 合并顱腦器質(zhì)性病變或重要器官功能不全;③ 有藥物濫用史。根據(jù)患者接受的不同護理方法將其分為對照組、觀察組,各41例。比較2組的一般資料,均未見統(tǒng)計學差異(P均>0.05),見表1。
表1 2組一般資料比較
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康復護理,周期為6個月。① 關(guān)注患者的病情變化,對于病情復發(fā)者,及時通知值班醫(yī)師予以處理。② 以講座形式對患者進行情緒控制指導和精神分裂癥相關(guān)的知識健康宣教,1 h/次,每隔 10 d 進行1次。③ 監(jiān)督患者的用藥情況,對其病情變化進行監(jiān)控并記錄。④ 鼓勵患者積極參加社會活動,與家屬多溝通。⑤ 根據(jù)患者的喜好對其飲食、運動進行相應指導。
觀察組基于常規(guī)康復護理實施多維度康復模式,治療周期為6個月。① 學習行為:結(jié)合患者的興趣愛好,叮囑其每天進行看電視、閱讀或繪畫等娛樂活動,2 h/次。同時定期舉行文娛活動,豐富患者的精神生活。② 運動指導:傳授患者與放松訓練相關(guān)的課程,30 min/次,1次/周,內(nèi)容包含運動放松訓練、音樂放松訓練等。③ 生活護理:對患者進行生活指導,30 min/次,1次/周。鼓勵患者主動進行洗漱、整理物品等,在其整理的過程中,由專業(yè)的護理人員進行指導,對其表現(xiàn)良好的行為給予肯定和贊揚。④ 自我護理技能:借助電視、手機等多媒體工具,根據(jù)患者的病情、生活自理能力等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向其傳授自我護理技能,在傳授過程中,融入相關(guān)的疾病知識、衛(wèi)生知識等,30 min/次,1次/周。⑤ 家屬健康教育:對患者家屬進行精神分裂癥相關(guān)的知識健康教育,使其明確患者在家庭生活中需要支持的內(nèi)容,提高其在患者家庭康復期間對病情復發(fā)等突發(fā)情況的處理能力。⑥ 家屬護理技能:首先,向患者家屬普及疾病相關(guān)護理常識等,向其強調(diào)該病是可控、可治療的;其次,教會家屬監(jiān)控病情變化的方法,囑咐其對患者服藥情況進行監(jiān)督;動員家屬給予患者心理支持等,30 min/次,1次/月。⑦ 情緒控制指導:制作社交情景短視頻并向患者播放,告知其在不同情景下的正確人際交往方法,為其講解如何正確處理人際關(guān)系中的矛盾等,1~2 h/次,1~2次/周。
① 臨床癥狀:采用陽性和陰性癥狀量表(PANSS)[4]評估患者的精神分裂癥嚴重程度。PANSS包括一般精神病理(16個條目)、陽性和陰性癥狀(各7個條目)3個分量表,每個條目均采用1~7分評分,得分越高說明癥狀越嚴重。② 病恥感:采用社會影響量表(SIS)[5]評估患者的病恥感。SIS從社會排斥(9個條目)、無經(jīng)濟保證(3個條目)、社會隔離(7個條目)和內(nèi)在羞恥感(5個條目)4個層面對患者的病恥感進行評價,每個條目均采用1~4分評分,各層面得分越高說明病恥感越強。③ 行為障礙:通過護士用住院精神病患者觀察量表(NOSIE)[6]評估患者的行為障礙。該量表包括總積極因素(最高分為72分)和總消極因素(最高分為112分),NOSIE總分=128+總積極因素評分-總消極因素評分,總分越高說明行為障礙越輕[7]。
護理6個月后,2組的PANSS各分量表得分和總分均較護理前降低(P均<0.05);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的上述評分均更低(P均<0.05),見表2。
表2 2組PANSS評分比較分)
護理3個月和6個月后,2組的SIS各層面得分和總分均較護理前降低(P均<0.05);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的上述評分均更低(P均<0.05),見表3。
表3 2組SIS評分比較分)
護理3個月和6個月后,2組的總積極因素評分和NOSIE總分均高于護理前,總消極因素評分均低于護理前(P均<0.05);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的上述評分均更優(yōu)(P均<0.05),見表4。
表4 2組NOSIE評分比較分)
精神分裂癥患者容易因外界的歧視或偏見產(chǎn)生病恥感,部分患者可能會因此拒絕接受援助和治療,導致病情加重[7]。青少年患者的心智尚未完全發(fā)育成熟,加之心理承受能力較差,其病恥感較為強烈[8]。常規(guī)康復護理重點關(guān)注疾病癥狀,忽略了患者的個性特點,因而整體護理效果不理想。多維度康復模式通過對患者及家屬進行授課、心理疏導等,提高其對疾病的認知水平和護理能力,使得護理的多元性、全面性得以體現(xiàn)[9-10]。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觀察組在護理6個月后的PANSS各分量表評分和總分均低于對照組(P均<0.05),提示多維度康復模式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分析其原因在于,多維度康復管理模式通過放松訓練、健康教育、生活指導、情緒控制指導,以及傳授護理技能等對患者進行了全面性的護理干預。多維度康復模式還通過將護理技能落實到家屬,使家屬在日常陪伴中能更多地理解和鼓勵患者,并監(jiān)督其用藥情況,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用藥依從性。此外,通過結(jié)合患者的興趣愛好,組織其觀看電視節(jié)目或閱讀,以及定期為其舉行文娛活動,有助于豐富其精神生活,從而減少其對疾病的關(guān)注度,進一步促進疾病康復。本研究結(jié)果還顯示,護理3個月和6個月后,觀察組的SIS各層面得分和總分均低于對照組(P均<0.05);觀察組的總積極因素、總消極因素評分和NOSIE總評分均優(yōu)于對照組(P均<0.05),表明對青少年精神分裂癥患者應用多維度康復模式,有助于降低其病恥感,同時改善其行為障礙。分析其原因在于,多維度康復模式動員患者參與放松訓練,在訓練過程中及時給予其肯定和鼓勵,有助于幫助其分散對疾病的注意力。護理人員在對患者進行生活指導時,肯定并鼓勵患者,可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和自我認同感,對降低病恥感也具有理想的作用。此外,為患者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幫助其早日恢復正常的家庭和社交活動;通過制作社交情景短視頻并向患者播放,教學模式相比口頭宣教更生動形象,患者接受、認可的程度更高,也可進一步改善其行為障礙。
綜上所述,多維度康復模式應用于青少年精神分裂癥患者,可有效改善其臨床癥狀和行為障礙,減輕其病恥感,有助于其早日回歸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