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鑫
(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設計所 北京 102413)
一回路主循環(huán)鈉泵是快堆一回路主冷卻系統(tǒng)中的核心設備。一回路主循環(huán)鈉泵[1]因其流量較大,故而采取效率高、揚程大的機械泵[2],它的主要作用是為冷卻劑的循環(huán)提供動力,進而將堆芯熱量排出,鈉泵下端的逆止閥、泵室、葉輪及部分主軸和泵殼浸沒在高溫的液鈉中,液鈉上表面覆蓋氬氣層,在氬氣層上部設置泵蓋,用來阻止反應堆內熱量散發(fā),使反應堆外溫度控制在合理水平;同時,在反應堆外通過空氣的自然、強迫散熱和蒸餾水冷卻器對上部軸承油槽、雙端面密封[3]油槽的冷卻等措施,使鈉泵在堆容器外部的部件溫度處于合適水平。
整個鈉泵系統(tǒng)的熱源包括液鈉、被液鈉加熱而產(chǎn)生對流的氬氣、軸承和密封的損耗熱,轉動部件的攪拌損耗以及鈉的熱輻射。傳熱方式包括結構件內的熱傳導、氬氣與結構件的對流換熱及熱輻射。
鈉泵結構中的泵蓋和隔熱[4-6]板將鈉泵分成了高溫部分和低溫部分,其中,泵蓋起到了主要作用。泵蓋的隔熱設計是否成功將決定泵蓋上方部件的溫度水平,并進而影響軸封和上部軸承等結構的運行安全與壽命。本文采用CFD[7-9]方法對一回路主循環(huán)鈉泵進行溫度場計算,針對泵蓋溫度分布情況進行分析。
鈉泵結構溫度場分析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包括電機支架、泵蓋、隔熱板、泵體和主軸,如圖1所示。
圖1 鈉泵溫度場分析對象
采用ANSYS Fluent Meshing劃分多面體網(wǎng)格,網(wǎng)格應用了混合網(wǎng)格結構,總網(wǎng)格數(shù)量2066萬,如圖2所示。
圖2 網(wǎng)格劃分
將空氣、氬氣與結構表面的接觸面設置為熱對流換熱邊界,同時,將堆容器外部空氣的溫度設為30℃,假設鈉液面上部氬氣溫度與鈉液以下的結構溫度設置相同。由于軸承和雙端面密封的損耗熱和冷卻系統(tǒng)帶走的熱量等數(shù)據(jù)暫時無法得到,假設兩者正好互相抵消,同時,假設多層隔熱板結構隔絕了鈉液面與泵蓋下表面間的熱輻射。
不同運行工況下,鈉泵所處的液鈉池溫度是不同的,見表1,作為完整的鈉泵溫度特性計算,需要對表1中的所有工況都進行計算。
表1 鈉泵溫度場分析工況表
鈉泵整體溫度場額定工況下邊界條件具體設置,自然對流的換熱系數(shù)一般為1~10W/m2·℃。泵蓋以上部件的散熱環(huán)境較好,但為使計算結果偏向于保守,這些部件與空氣接觸面的散熱系數(shù)取5W/m2·℃;泵蓋下表面與隔熱板間的氬氣層對流條件較差,將部件與氬氣接觸面的散熱系數(shù)也取5W/m2·℃;隔熱板以下的部件與氬氣接觸面的散熱系數(shù)取10W/m2·℃;液鈉浸沒區(qū)的溫度設為液鈉的溫度。強迫通風1000m3/h的空氣,進風口空氣溫度為30℃。對于溫度場計算,其余工況的邊界條件差別僅在于鈉液和氬氣溫度,模型如圖3所示。
圖3 模型示意圖
使用有限元分析軟件ANSYS對上圖中的模型進行計算,得到設計工況下鈉泵的溫度場分布,如圖4至圖7所示。
圖4 0°截面溫度分布
圖5 截面溫度分布
圖6 截面溫度分布
圖7 截面溫度分布
從計算結果可知:鈉泵整體溫度如預期呈現(xiàn)出自下而上逐漸降低;主軸周向溫度分布均勻,在檢修密封處溫度74.5℃;泵蓋最高溫度220℃,出現(xiàn)在下表面,最低溫度32℃,出現(xiàn)在上表面,泵蓋起到了良好的隔熱效果,泵蓋上表面溫度低于45℃。
從結果來看,由于主軸與泵蓋不同心,同時為了穿過液位計、流量計、止回閥而在泵蓋上開了孔,并且這些開孔在周向分布是不均勻的,造成泵蓋在周向的溫度分布也不均勻,以圖5為例,泵蓋外徑側遠離出風孔的部位比靠近出風孔的部位溫度高約8℃,如圖7所示,主軸的溫度周向均勻性較好。
針對表2中4種工況分別做了計算,溫度分布規(guī)律與泵額定工況基本一致,具體數(shù)據(jù)見表2。
表2 各工況下溫度計算結果
通過對快堆一回路主循環(huán)鈉泵及泵蓋進行傳熱數(shù)值模擬分析后,得出以下結論。
(1)鈉泵整體溫度呈現(xiàn)出自下而上逐漸降低,主軸軸向溫度分布均勻。
(2)各工況下,環(huán)境溫度30℃,泵蓋的強迫通風風量為1000m3/h,泵蓋上表面均溫度沒有超過安全準則要求溫度60℃,鈉泵泵蓋隔熱設計和風量選擇是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