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顏
雖然通常認為“熊孩子”尚未達到未成年人犯罪的標準,但這已然是一種值得警惕的信號,如果家長對“熊孩子”的教育仍不重視并加以改進,“熊孩子”就有可能成為“問題少年”。
供圖/人民視覺
對于有娃的家庭來說,小朋友就是全家人的未來與希望,特別是在那積極響應“獨生子女”政策的年代,一根根“獨苗苗”都是每家每戶的小王子或小公主,雖然我國近幾年開始實施二胎及三胎生育政策,但隨著全社會物質(zhì)水平的提高,家庭在子女成長中投入的人力物力似乎依舊有增無減。然而,我們今天并不展開討論家長們的“雞娃”,或在教育資源爭奪中的“焦慮”,也不討論娃們自幼兒園開始的“內(nèi)卷”,我們想聊一聊小朋友群體里一類值得關(guān)注的孩子——“熊孩子”。
某年的中秋節(jié),小白家邀請了姑姑一家聚餐,吃飯前小白和懷孕4 個月的嫂子站在客廳里聊天,姑姑家剛上小學四年級體重有120 余斤的孫子小胖,不知何故突然從背后狠狠推了嫂子一下。眼見嫂子身體傾斜即將摔倒,小白一把上前架住她,因為慣性,小白雙膝猛砸向地面,但萬幸的是嫂子趴在她身上沒有摔倒。事后,小白問小胖為什么推人?小胖滿不在乎地表示說自己在電視上看到孕婦摔跤會流產(chǎn),就想看看她摔了會不會流產(chǎn)。
這是知乎上的一則信息,點贊量破4萬。令網(wǎng)友拍手稱贊的是,當小胖滿不在乎地說出想看看她摔了會不會流產(chǎn)后,小白已經(jīng)代表有正義感的群眾抄起搟面杖教訓了小胖,并導致小胖以后都不敢來小白家。破萬的點贊也表明了大家對這種以暴治“熊”的做法的支持。
其實,“熊孩子”并不僅是一個網(wǎng)絡詞匯,也是一個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官方的詞匯。2021 年1 月20 日最高人民法院相關(guān)負責人就《最高人民法院關(guān)于加強新時代未成年人審判工作的意見》答記者問時,也提到人民法院“要積極參與社會治理,從源頭上預防和減少‘熊孩子’‘問題少年’的出現(xiàn)”。雖然上述事件中小胖并未造成嚴重的損害后果,但在現(xiàn)實中,犯罪低齡化已經(jīng)頻頻登上社會頭條。
倘若小白沒有扶住嫂子,“熊孩子”的一推真的導致孕婦的流產(chǎn),那么在這起事件中,又該誰來負責呢?
事件中的小胖剛上小學四年級,年齡應在12 周歲以下。根據(jù)最新修訂的刑法第十七條規(guī)定,“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zhì)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十二周歲不滿十四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情節(jié)惡劣,經(jīng)最高人民檢察院核準追訴的,應當負刑事責任?!币虼?,我國刑事責任年齡為16 周歲,對于已滿12 周歲不滿14 周歲的人,必須是實施特定犯罪行為后,經(jīng)最高人民檢察院核準追訴的,才應當負刑事責任。
簡而言之,小胖如果真的造成嫂子流產(chǎn),若小胖未滿12 周歲,無需負刑事責任。若小胖已滿12 周歲,則必須造成他人重傷,并經(jīng)最高人民檢察院核準后,才需要承擔刑事責任。
“8歲的孩子可以打醬油”。民法典第十九條及第二十條規(guī)定,“八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經(jīng)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認;但是,可以獨立實施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不滿八周歲的未成年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
而對于上述事件中小學四年級的小胖,他明顯是大于8 周歲的未成年人,屬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如果小胖的行為給小白的嫂子造成了損害,無論是否導致流產(chǎn),嫂子如需去醫(yī)院進行必要的檢查或產(chǎn)生治療費用、誤工等損失,則可根據(jù)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八十八條規(guī)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監(jiān)護人承擔侵權(quán)責任。監(jiān)護人盡到監(jiān)護職責的,可以減輕其侵權(quán)責任?!毙∨值谋O(jiān)護人,也就是其父母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當然,如果小胖的監(jiān)護人當時在現(xiàn)場,并盡到了對小胖的監(jiān)護職責,按上述規(guī)定同樣可以減輕監(jiān)護人的侵權(quán)責任。
未成年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是在成長過程中逐步形成的,而過度的溺愛、偏激的物質(zhì)教育以及外界環(huán)境的不良引導,均可能在未成年人心智尚未成熟前給他們帶來不良的影響,甚至導致他們在違法的邊緣徘徊。而這就需要家長主動承擔起對孩子的行為教育,積極預防未成年人可能發(fā)生的違法行為。
旁人的一聲“熊孩子”包含著多少大人的無奈,雖然通常認為“熊孩子”尚未達到未成年人犯罪的標準,但這已然是一種值得警惕的信號,如果家長對“熊孩子”的教育仍不重視并加以改進,“熊孩子”就有可能成為“問題少年”。
雖然民法典的上述條文規(guī)定了未成年人給他人造成損害時,應由其監(jiān)護人來負責賠償,但如果不對“熊孩子”的不良行為進行糾正,在其成年后,當沒有人為其善后時,最終的買單人還得是“熊孩子”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