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祥龍
情感化設計在兒童醫(yī)療產品中的應用研究
邢祥龍
(三峽大學 巴楚藝術發(fā)展研究中心,湖北 宜昌 443000)
探究情感化理論在兒童醫(yī)療產品設計中的應用方法,達到減輕患病兒童在治療過程中產生的焦慮和恐懼心理,積極配合治療的目的。首先,用文獻分析法對兒童醫(yī)療產品設計現(xiàn)狀、兒童醫(yī)療產品的目標用戶特征,以及情感化設計層次理論進行分析梳理;其次,結合案例分析,系統(tǒng)提煉和總結兒童醫(yī)療產品情感化設計的方法;最后,進行設計實踐,佐證上述設計方法。兒童醫(yī)療產品情感化設計需要對諾曼的3個層次進行系統(tǒng)把握,本能層設計上,從醫(yī)療產品的形態(tài)、色彩、材質和尺寸要素,整體構建愉悅感官體驗;行為層設計上,用簡約的功能和流程、人性化和趣味化的交互、及時的提示和反饋,共同營造良好使用體驗;反思層設計上,通過產品形象象征、提升用戶參與度和故事扮演的方法,系統(tǒng)塑造深層情感體驗。
情感化設計;兒童醫(yī)療產品;產品設計;設計應用
我國兒童數(shù)量龐大,是一群需要被特別關愛和照顧的群體。兒童在生病后接受治療時,面對陌生醫(yī)療環(huán)境、醫(yī)療人員和各類醫(yī)療產品,容易產生焦慮、恐懼等心理[1],并導致醫(yī)療活動難以高效、順利進行。從設計層面來講,兒童醫(yī)療產品的設計關乎兒童的身心健康,雖然近年來兒童醫(yī)療服務逐漸得到關注和重視,但是從認識層面到具體落實到醫(yī)療細節(jié)中,還存在一定的距離。兒童醫(yī)療產品設計目前仍有很大提升空間。情感化設計一直以來被廣泛運用到產品設計領域,它不僅關注人的感官愉悅,還關注人們內在情緒、情感和心理的滿足。在醫(yī)療產品設計中運用情感化思維,能夠帶給兒童感官層面、行為層面和反思層面的愉悅體驗,對緩解患病兒童的醫(yī)療恐懼和焦慮情緒,并配合完成醫(yī)療過程有積極的推動作用。本文基于情感化設計三層次理論,結合患病兒童的心理和行為特點,提出以緩解兒童患者醫(yī)療焦慮和恐懼情緒為目的的兒童醫(yī)療產品情感化系統(tǒng)性設計策略,并進行了設計實踐,希望對情感化設計理論的發(fā)展,以及情感化思維在兒童醫(yī)療產品設計中的應用提供參考。
數(shù)據(jù)統(tǒng)計,我國12歲以下的兒童約有2.5億,占全國總人數(shù)的20%左右,且每年還有大約2 000萬的新生兒。兒童作為一個數(shù)量龐大的特殊群體,其心理特征和情感需求是產品設計需要重點考慮的因素。近年來,我國兒童醫(yī)療服務逐漸開始重視兒童的心理需求,也在醫(yī)療環(huán)境的裝修風格上盡量設計得充滿童趣[2],然而,在兒童醫(yī)療產品設計方面依然存在各種問題。一方面兒童專用的醫(yī)療產品缺乏,很多醫(yī)院、診所都是讓兒童直接使用成人的醫(yī)療產品;另一方面,很多兒童醫(yī)療產品僅僅是在成人產品的基礎上將尺寸和型號稍加改動[3]。這樣的醫(yī)療產品現(xiàn)狀并不能很好地滿足兒童患者的需求。因為兒童患者比成年人內心更為敏感,情緒不穩(wěn)定。內心的恐懼感和抵觸感使兒童難以配合醫(yī)護人員順利完成醫(yī)療診斷,給治療過程增添了較大的難度和麻煩。
兒童醫(yī)療產品的用戶主要是患病兒童,其次還涉及醫(yī)護人員和陪護家長。對兒童這一特殊群體的基本行為特征、內在情感和心理特征進行分析,有利于情感化設計方案的實現(xiàn)。醫(yī)學界對兒童的定義是指0~14周歲的人群[4]。兒童心智發(fā)育尚未健全,因此會有一些與成年人不同的行為特征和心理特征,見表1。此外,有相關學者提出,兒童在診療過程中有如下特點:易產生恐懼和焦慮等負面情緒、配合性較差,以及對熟悉的人和事依賴感強等[5]。
表1 兒童行為和心理特征
Tab.1 Children's behavior and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兒童在醫(yī)療過程中的負面行為和負面情緒,往往也會影響家長的情緒,并對醫(yī)護人員的工作效率和情緒產生負面影響。在常規(guī)醫(yī)療過程中,不同參與者的情緒痛點真實存在,見表2。因此,用情感化理念指導兒童醫(yī)療產品設計的意義,不僅可以有效緩解患病兒童的恐懼和焦慮情緒,使其配合治療,還有助于家長保持情緒穩(wěn)定,并減輕醫(yī)護人員的壓力,提升醫(yī)療效率。
表2 醫(yī)療過程中不同角色的情緒痛點
Tab.2 Emotional pain points of different roles in the medical process
情感化設計是美國認知心理學家唐納德·A·諾曼提出的設計理論。諾曼根據(jù)人類的情感需求,將情感化設計理論分為3個層次:本能層、行為層和反思層。本能層次的設計對應的是人們與生俱來的感官層面(視覺、觸覺、聽覺等)的訴求,要求設計師關注產品的外觀設計;行為層次的設計對應的是人們在產品使用過程中對良好體驗(如易用性、舒適性、便捷性)的訴求,要求設計師關注產品的功能和交互;反思層次的設計對應的是人們更深層次的思想和情感(如自我形象、滿足感、記憶、情感共鳴)的訴求,要求設計師關注產品個性化特點、產品特殊含義等。本文對情感化設計三層次理論進行了整體性分析,見表3。用戶在前兩個層次中的感覺和體驗都是在使用產品的當下即時獲得,而反思層的情感卻是持久性的。諾曼認為,在實際的產品中,真正的體驗都包含了以上3個層次,很少只涉及某一個層次[6]。而且,不要試圖用一種產品去滿足所有人的需求。因此,兒童醫(yī)療產品的設計需要對以上3個層次進行系統(tǒng)考量,結合目標用戶的特點和需求,努力在3種層次的設計中保持一種平衡。
表3 情感化設計理論分析
Tab.3 Analysis of Emotional Design Theory
基于情感化的兒童醫(yī)療產品設計,關注患病兒童的心理壓力和情感體驗,通過情感化思維使醫(yī)療產品的外形、功能、使用方式等整體形象變得有溫度、有趣味,改變兒童心目中傳統(tǒng)醫(yī)療產品冰冷、嚴肅、壓迫的印象,緩解他們對看病或治療的恐懼,從而能夠更順利地配合完成診療過程。本文結合設計案例分析,總結探討了兒童醫(yī)療產品在本能層、行為層和反思層的情感化設計方法。
諾曼認為,本能層是針對人的第一反應而做的設計,此時產品的外觀和形式非常重要。通常人們更容易被第一眼就感覺美的、有趣的、新奇的外形吸引,然后才產生想去使用和購買的沖動,這是人的本能。對于兒童群體,產品的外觀更是決定能否對他們產生吸引的關鍵因素。因為兒童天生對美具有感受力,因此,那些美的或趣味化的醫(yī)療產品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撫慰患病兒童的心靈[7]。設計師可以從形態(tài)、色彩、材質、尺寸等方面對兒童醫(yī)療產品的本能層次進行設計,提升兒童感官層面的愉悅。
3.1.1 形態(tài)要素
首先,安全性是兒童醫(yī)療產品造型設計應該首要考慮的。設計師需要對兒童使用產品的各種姿勢、場景進行思考,多采用圓滑的曲線,避免尖角,以防兒童被產品尖銳的部位或粗糙的拼接處劃傷。其次,趣味感和親切感。醫(yī)療產品屬于專業(yè)性的器材,傳統(tǒng)產品的外形設計大多追隨功能,偏向單調的工業(yè)風格,直線多而曲線少,顯得正式而嚴肅。這顯然很難對兒童產生吸引。根據(jù)兒童的特點,有趣、新奇、可愛的產品造型,更容易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引發(fā)他們的好奇和親近感。比如,用仿生設計模擬自然中的動植物形態(tài),或借用動畫片中的經典角色形象,可以瞬間增強醫(yī)療產品的吸引力和趣味性。
3.1.2 色彩要素
兒童主要通過視覺來感知和認識周圍事物。色彩是視覺設計的關鍵要素之一,它會在第一時間吸引人的注意力。合適的色彩不僅是診療的需要,更是兒童視覺與心理的需要[8]。色彩會給人傳遞鮮明的情感含義,比如藍色讓人聯(lián)想到藍天、大海,從而產生寧靜、清爽、開闊的感覺。醫(yī)療產品的色彩設計應適當考慮兒童的色彩喜好,但更應考慮設計想要讓產品傳遞何種情感體驗。從整體來看,首先需要注重醫(yī)療產品整體配色的和諧。和諧的配色可以帶來視覺上的舒適感與心理的愉悅感。其次,高明度和高飽和度的顏色更符合兒童的普遍審美,如暖色系使人產生溫暖的感覺,純凈明亮的藍色系或白色系則讓人心情平靜。而黑色、深色系或灰色系則難以讓兒童產生親切感。此外,醫(yī)療產品設計的目的是讓兒童更順利地完成治療過程,所以為避免兒童產生過于興奮或強烈的情緒波動,應減少使用太刺眼或者對比度太強烈的配色。
3.1.3 材料要素
不同材料蘊含不同的情感,如木材親切,金屬冷硬,塑料輕巧,紡織材料溫暖等[9]。由于兒童會直接接觸到醫(yī)療產品,所以不同的材質會直觀地影響兒童的觸覺、味覺和嗅覺感受。因此,結合兒童用戶特點,在產品材料選擇上需要注意3點:第1點,材料的安全性。安全無害的材料是前提,如果是兒童獨自使用的產品,還應盡可能減少玻璃等易碎材料,避免兒童受傷。第2點,材料的溫度和觸感。觸感溫潤的材料可以給兒童傳達親切感和愉悅感,拉近患者與醫(yī)療產品的距離。金屬、玻璃、塑料都是醫(yī)療產品的常用材質,其中現(xiàn)代塑料材質既堅韌又溫度適中,且導熱和散熱緩慢,是更能讓兒童感覺溫暖的材料[10]。第3點,材料的味道。兒童的味覺和嗅覺都是敏感的,有些醫(yī)療產品需要接觸兒童的口腔或鼻腔,如果味道過于刺激,容易引起兒童的強烈反感和抗拒。
3.1.4 尺寸要素
對兒童醫(yī)療產品來說,尺寸也是需要考量的因素。不合理的尺寸可能直接導致產品效果喪失,或者在使用時給兒童帶來生理或心理上的不適感。像溫度計、壓舌板、輸液袋等醫(yī)療產品,尚且可以讓兒童和成年人用同一種尺寸,但像助聽器、塑形頭盔等與人體的器官尺寸息息相關的醫(yī)療產品,則需要符合兒童的生理特征才能保證功能的有效性。有些可能還需要進一步細分,比如按照兒童身高和體重,將產品分為幼童、中童、大童3個等級的尺寸。產品尺寸不僅是產品外觀的一部分,更是關乎功能的可用性和兒童使用產品過程中的舒適度因素。
3.1.5 設計案例分析
總體而言,本能層的設計關注產品外觀設計是否能讓兒童產生視覺、觸覺、聽覺等感官愉悅,并對產品產生好奇心和親近感。例如,Dano Su和Young Lee Kim設計的Lollipop棒棒糖口含式體溫計,就是一款在本能層設計上非常突出的案例,見圖1。體溫計一端可含在嘴里測體溫,另一端則被設計師巧妙地設計成棒棒糖的形態(tài),從而讓孩子愿意將其含在嘴里完成溫度測量。體溫計類似棒棒糖的手柄,用來查看體溫,設計師用紅色和藍色漸變用以區(qū)分溫度的高低,紅色區(qū)域表示體溫較高,藍色則表示體溫正常。而且,產品整體配色活潑、明亮,容易獲得兒童的好感,拉近兒童與產品的距離。
圖1 Lollipop棒棒糖體溫計
行為層的設計注重產品的功能和使用性。僅僅功能實用還不夠,優(yōu)秀的設計必須考慮“體驗”。易通性好的產品,會讓人們產生滿足、驕傲、掌控感等積極情緒[11]。隨著用戶體驗概念的發(fā)展,產品設計更加強調人與物的交互過程,也會更多地考慮到人們的心理和情感。在兒童與產品的互動中,增加產品的易用性和趣味性,可以緩解兒童在醫(yī)療過程中的負面情緒和行為。
3.2.1 簡約的功能和使用流程
兒童的認知系統(tǒng)大多還未發(fā)展完善,難以辨認復雜的事物。且由于其好動、耐心不足等生理特性,如果醫(yī)療產品的功能設計過多或過于復雜,可能會引起兒童對治療產生抗拒心理。因此,產品的可用性和易用性就顯得非常重要。設計師需要刪繁就簡,去掉兒童醫(yī)療產品多余的功能,保留核心功能。同時,還要盡量縮短產品使用的步驟和流程,如果使用流程過于繁瑣,治療時間過長,就可能讓原本就處于生理痛苦的患病兒童失去耐心,產生焦躁情緒。
3.2.2 人性化和趣味化的交互
1)產品使用方式的人性化。兒童醫(yī)療產品的使用者可能是醫(yī)生、家長或兒童患者,所以產品的交互方式應該考慮不同用戶的特點,給予人性化關懷,從安全性、便捷性、易用性、舒適度等方面提升用戶的使用體驗。
2)交互方式的趣味化?;疾和乔榫w和心理比較敏感的群體,而看病治療過程通常比較枯燥乏味,難以讓兒童保持長久的注意力,特別是年幼兒童。研究發(fā)現(xiàn),具有幽默感的產品可以使人肌肉放松、心情愉悅,有利于止痛內啡肽的產生,降低壓力[12]??梢詫⒂哪O計和趣味設計理論融入兒童醫(yī)療產品的操作方式或交互中。趣味設計的要點在于,通過創(chuàng)新來增強產品的吸引力,引發(fā)人們的好奇[13]。設計師可以搜集兒童群體感興趣的物品元素和生活情景,進行創(chuàng)新和重組,然后運用到醫(yī)療產品的使用中。通過趣味化的交互方式讓治療過程變得生動、有趣,從而提升兒童使用產品時的愉悅感。
3.2.3 及時提示和反饋
游戲之所以吸引人,是因為它會在人們的通關過程中不斷給予反饋,及時反饋會激勵我們樂此不疲地繼續(xù)挑戰(zhàn)。而得不到反饋則會讓人產生迷茫、挫敗、疑惑和焦慮等負面情緒。兒童在使用醫(yī)療產品的過程中可能遇到各種問題,如果產品沒有給予任何反應,則會讓他們產生煩躁和挫敗感。而根據(jù)兒童的交互習慣進行安全有效地引導,則會緩解其壓力和不安情緒[14]。設計師需要考慮每個操作步驟中兒童可能遇到的情況,提前設計,給予及時、正確、易懂的操作提示和反饋,以幫助兒童繼續(xù)完成后面的操作步驟。有效的提示和反饋還會大大增加產品的容錯率,使兒童在不小心操作錯誤時能夠通過相應的提示進行改正。
3.2.4 設計案例分析
榮獲紅點、IF、IDEA等多項國際設計大獎,由江南大學設計團隊設計的“OPlay——兒童哮喘醫(yī)療產品”,見圖2,它在本能層和反思層皆有不錯的表現(xiàn),而更為突出的是行為層的設計?!癘Play”的設計在功能和使用上兼具人性化和趣味性。其一,它將樂器演奏的方式融入醫(yī)療產品的使用中,把枯燥乏味的治療過程變成了孩子的音樂演奏會,用藥過程即可演奏一首樂曲。這種趣味化的行為設計,讓有哮喘的孩子每次治療都如同做游戲一般輕松,在帶給孩子娛樂體驗的同時,還能幫助他們緩解心理壓力和對于生病的恐懼。其二,它兼具氣霧劑、峰速儀2種功能,操作步驟簡單,避免了復雜的用藥和檢測流程,每個操作階段都有燈光指引和音樂反饋;兒童每次治療時都可以在App上自由選擇更換樂器與樂曲,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獨特體驗。這一系列的功能和交互設計促成了兒童良好的產品使用體驗。此外,“OPlay”的每次測量結果都會上傳到應用程序,家長可以在App上了解孩子的治療記錄,更好地跟蹤孩子的病情。也給家長帶來了安心的積極情感體驗。
圖2 OPlay兒童哮喘醫(yī)療產品
人類擁有結構復雜的大腦,能夠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對現(xiàn)在、過去和將來的事進行思考,從而產生一系列的情緒和情感。兒童到了3~4歲,大腦和小腦已經基本發(fā)育成熟,擁有了對世界的認知、記憶和思考能力。諾曼認為,反思層的設計常常與產品的含義,可能喚起的記憶,或個人形象有關,而且,反思層的活動將決定著一個人對某件產品的整體印象。對兒童患者來說,如果醫(yī)療產品和使用過程能夠幫他樹立良好的個人形象,或產生美好的回憶,或滿足其個性化需求,或在與產品的互動中產生情感共鳴、滿足感、自豪感等積極的情感體驗,那么就達到了反思層的設計目的。由于反思層的情感是持久性的,他們也可能因此而成為該產品的忠誠客戶,且不再對此類醫(yī)療活動產生排斥心理。
3.3.1 產品形象象征——個人形象塑造
兒童這一群體有著被認可的強烈情感需要。他們會在周圍人的評價中逐漸認知自我形象和自我價值,會因為得到表揚而開心和自信,也會因為受到批評而難過和自卑。如果患病兒童能夠配合醫(yī)生或父母積極完成治療,通常會得到勇敢、聽話、懂事等正面評價,兒童也會感到心生愉悅和滿足。因此,反思層次的設計可以考慮如何幫助兒童形成良好的個人形象。兒童幾乎從小都是在各種動畫片的溫情陪伴下成長的,容易對這些角色產生情感共鳴[15],且對正面角色充滿喜愛和向往。比如象征著聰明、勇敢、正義的喜羊羊,象征智勇雙全、無所不能的孫悟空,還有超級英雄鋼鐵俠、獅子王等。因此,兒童醫(yī)療產品可以將經典動畫形象融入產品造型或醫(yī)療使用過程設計中,讓兒童心理上和這些正面形象產生關聯(lián),對產品產生認同
感,并在潛移默化中去學習和模仿這些正面榜樣的言行和品質,從而配合醫(yī)護人員和家長,甚至獨立完成治療。一旦兒童配合完成醫(yī)療過程,通常就會得到醫(yī)生和家長的稱贊,他們因此會充滿自豪感,內心也會越來越認可自己的個人形象。
3.3.2 提升用戶參與度——個性化需求滿足
人們會對親自動手制作或參與的東西產生獨特的情感記憶。當今社會,人們對于互動參與的內心需求越來越強烈[16],兒童更是如此。如果只能全程被動地接受治療,對于多動且愛好新鮮的兒童來說比較困難??梢酝ㄟ^刻意制造兒童參與行為來增加互動性,比如讓他們參與選擇。參與選擇可以強化互動體驗,并滿足其內心的個性化需求。其一,對某個醫(yī)療產品進行系列化設計,讓兒童可以自主選擇不同的顏色或樣式進行治療。比如,將檢查口腔用的壓舌板,設計成十二生肖、彩虹色、不同動畫角色系列等樣式,讓兒童自主選擇。其二,在產品的功能或使用過程中加入可供兒童選擇的選項。比如前文提到的OPlay呼吸機設計,哮喘兒童每次在進行治療時,都可以在產品的應用程序中選擇不同的樂曲,形成不一樣的演奏體驗。
3.3.3 故事扮演——個人記憶塑造
兒童之所以懼怕看病和治療的過程,是因為醫(yī)療檢查、吃藥、打針等治療手段會帶來身體上的強烈疼痛和不適感。再加上傳統(tǒng)的醫(yī)療過程中還伴隨著醫(yī)生的強迫、父母的恐嚇,醫(yī)療產品的使用感差等不良體驗,這些因素共同給兒童形成了一段非常糟糕的記憶。等到下一次治療,兒童就會產生抗拒和逃避心理,行為上也更難配合治療,并陷入惡性循環(huán)。情感化醫(yī)療產品設計希望扭轉兒童心中的這一印象。通過故事扮演的方式,可以給兒童塑造一段相對美好的記憶。將兒童治療過程當成一次故事扮演的活動,借用兒童熟悉的場景和事物,重建醫(yī)療場景和設計醫(yī)療產品。醫(yī)生、護士、家長和患病兒童共同完成一次有意義的活動。在活動中,患病兒童是“主角”,醫(yī)療產品是主要的“道具”,每一個使用步驟都是“主角”必須完成的任務,當兒童順利完成任務就會得到鼓勵和贊揚甚至是小獎品。
3.3.4 設計案例分析
紐約一家兒童醫(yī)院為緩解兒童在CT掃描時的緊張、恐懼情緒,而專門定制設計了一套“海盜船”主題的CT掃描儀,見圖3。為了配合主題,掃描室四周的墻上也繪上了各種海盜卡通小動物的壁畫。“海盜”是電影和動畫片中的經典形象,深受兒童喜愛。兒童在看到“海盜船”的第一眼就會被吸引,引發(fā)強烈的好奇和興奮,“探險”的欲望被激發(fā)。當兒童進入具有濃厚童話氛圍的掃描室,就仿佛置身動畫故事中,即將開啟一段刺激、冒險的海上旅行。于是,他們自然不會排斥醫(yī)生的檢查,反而會非常配合,因為這些檢查行為成為了他們的個人“探險”,都在激發(fā)他們的愉悅情感。此外,檢測結束后,兒童還會忍不住和小伙伴、家人講述這段奇妙有趣的經歷。該設計把一次醫(yī)療檢查變成了兒童人生中的一次愉悅、深刻的游戲記憶,在兼具行為層的同時,把反思層和本能層的體驗做到了極致。
圖3 “海盜船”CT掃描儀
為了能將醫(yī)療產品情感化設計的方法理論更好地應用于實踐中,針對兒童懼怕打針這一痛點,本研究對“兒童注射器”進行了情感化設計實踐。
傳統(tǒng)醫(yī)用注射器之所以讓兒童產生恐懼,除了注射本身的疼痛外,還與產品設計和產品注射流程有關。傳統(tǒng)醫(yī)用注射器的針頭外露,讓兒童打針前看到針頭就會自動產生恐懼聯(lián)想;傳統(tǒng)注射器和藥液是分離的,醫(yī)生拿出注射器后還需要經過打開藥液瓶,注射器空氣釋壓,注射器吸取藥液,再釋放空氣等系列步驟,這一過程中兒童只能在一旁等待,內心恐懼不斷加劇,甚至出現(xiàn)反抗打針的行為。雖然真正的注射時間只需要幾秒,但是等待的時間卻較長。此外,傳統(tǒng)注射器外觀設計偏工業(yè)化,難以對兒童產生吸引。
針對醫(yī)用注射器的現(xiàn)狀,結合上述兒童醫(yī)療產品情感化設計方法,本研究設計了一款名為“童趣”(Childlike)的可緩解兒童注射恐懼心理的兒童醫(yī)療注射器,見圖4。
1)本能層面,該設計將注射器外觀設計成了猴子、綿羊、鴨子、熊貓等系列卡通動物形象,趣味化的外形瞬間吸引兒童的注意力;不同的動物均有相應的配色,色彩的搭配符合兒童審美心理。整體可愛、親切的產品形態(tài)和色彩給兒童帶來了感官愉悅,引發(fā)兒童的好奇心和親近感。隱藏式針頭設計,醫(yī)生在注射之前,兒童看不到針頭,避免了傳統(tǒng)注射器因針頭暴露而給兒童帶來的視覺和心理恐懼。
2)行為層面,注射器和藥液合二為一,該一體化設計簡化了傳統(tǒng)注射流程,并同時減少了兒童等待和恐懼的時間??紤]到兒童安全衛(wèi)生問題,該注射器為一次性產品,注射完即可廢棄回收。此外,注射完成后,針頭可以縮回并鎖定。對清潔回收人員而言,該功能可以避免清潔人員在產品清潔回收時被針頭扎傷,從而保護了清潔人員的安全。
3)反思層面,注射器的內膽和外殼是分離的。兒童完成注射后,可以得到玩具外殼的獎勵。既可以分散其注意力,讓其暫時忘記因注射帶來的生理疼痛感,又可以因得到獎勵而為自己的勇敢行為產生自豪感和成就感。
圖4 “童趣”兒童醫(yī)療注射器
關注人們的生理和心理層面的健康發(fā)展,依然是目前設計的主要任務?;疾和鳛樯鐣娜鮿萑后w,是需要被重點關懷的對象,設計理應積極配合醫(yī)療手段,從產品設計層面協(xié)助解決兒童在治療過程中的情緒和心理問題。本文將情感化設計理論導入兒童醫(yī)療產品設計中,從本能層設計的關注兒童感官愉悅,到行為層設計的關注兒童使用和互動體驗,再到反思層設計的關注兒童個性化需求和深層情感體驗,層層遞進,系統(tǒng)構建了兒童醫(yī)療產品服務設計的方法體系。通過提升醫(yī)療產品和使用過程中的趣味性、易用性和親和力,增強兒童積極正面的情感體驗,可以有效緩解兒童患者對醫(yī)療產品和醫(yī)療過程的恐懼心理和抗拒行為,從而配合醫(yī)護人員和家長順利完成醫(yī)療診治過程。情感化設計是當下乃至未來兒童醫(yī)療產品領域的設計趨勢,也是積極推動兒童醫(yī)療服務發(fā)展和完善的有效手段。
[1] 史耀軍, 于航, 姚佳. 仿生學在兒童醫(yī)療產品情感化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 設計, 2018(3): 34-35.
SHI Yao-jun, YU Hang, YAO Jia. Application of Bionics in Emotional Design of Children's Medical Products[J]. Design, 2018(3): 34-35.
[2] 張凱, 高震宇. 基于敘事設計的兒童醫(yī)療產品設計研究[J]. 裝飾, 2018(1): 111-113.
ZHANG Kai, GAO Zhen-yu. Study on the Design of Child Medical Products Based on the Narrative Design[J]. Zhuangshi, 2018(1): 111-113.
[3] 馬亞運. 基于感性工學設計方法的親子玩具設計研究[D]. 太原: 太原理工大學, 2016.
MA Ya-yun. Research of Parent-Child Toy Design Based on Kansei Engineering Design Method[D]. Taiyuan: Tai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16.
[4] 黃歆. 兒童醫(yī)療產品情感化設計探究[J]. 設計, 2016(17): 108-109.
HUANG Xin. Emotional Design of Medical Products for Children[J]. Design, 2016(17): 108-109.
[5] 2016 江婉玉. 基于兒童心理學的兒童醫(yī)院內部空間研究[D]. 哈爾濱: 東北林業(yè)大學, 2014.
JIANG Wan-yu.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Internal Space of Children's Hospita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ld Psycholopy[D]. Harbin: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2014.
[6] 唐納德·A·諾曼. 設計心理學3: 情感化設計[M]. 何笑梅, 歐秋杏,譯.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15.
NORMAN D A. Design Psychology 3: Emotional Design[M]. HE Xiao-me, OU Qiu-xing, Translate. Beijing: CITIC Press, 2015.
[7] 徐征. 基于“有機共同體”的社區(qū)美育策略研究[J]. 美術, 2021(3): 14-18.
XU Zheng. Research on Community Aesthetic Education Strategy Based on "Organic Community"[J]. Art, 2021(3): 14-18.
[8] 王沛. 視覺心理效應在兒童就醫(yī)環(huán)境中的應用[J]. 包裝工程, 2014, 35(20): 114-117.
WANG Pei. Application of Visual Psychological Effects in the Children's Medical Environment[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14, 35(20): 114-117.
[9] 張宗登, 譚汝捷. 基于情感化設計的親子玩具應用研究[J]. 包裝工程, 2019, 40(8): 163-168.
ZHANG Zong-deng, TAN Ru-jie. Application of Parent-Child Toys Based on Emotional Design[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19, 40(8): 163-168.
[10] 宋昊雨, 石潔. 兒童聽診器的情感化設計研究[J]. 設計, 2021, 34(17): 8-10.
SONG Hao-yu, SHI Jie. Emotional Design of Children's Stethoscope[J]. Design, 2021, 34(17): 8-10.
[11] 唐納德·A·諾曼. 設計心理學1: 日常的設計[M]. 小柯, 譯.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15.
NORMAN D A. Design Psychology 1: 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M]. XIAO Ke, Translate. Beijing: CITIC Press, 2015
[12] 林佳琴, 洪堅仁, 張瑛儒. 臺灣嘉義市初中生幽默感特質研究[J]. 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7, 38(S2): 142-144.
LIN Jia-qin, HONG Jian-ren, ZHANG Ying-ru. Research on Humor Trait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Chiayi City, Taiwan [J]. Journal of Jishou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2017, 38(S2): 142-144.
[13] 王敏, 徐征, 楊先藝. 《閑情偶寄》造物觀中的“趣味”美學解讀[J]. 包裝工程, 2021, 42(24): 286-291.
WANG Min, XU Zheng, YANG Xian-yi. An Interpretation of "Taste" Aesthetic in the Creation View of Xian Qing Ou Ji[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21, 42(24): 286-291.
[14] 和東. 基于用戶體驗的兒童醫(yī)療產品情感化設計研究[D]. 西安: 西安工程大學, 2016.
HE Dong. The Research of Designing Child-Target Medical Product Based on User Experience[D]. Xi'an: Xi'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2016.
[15] 熊瑛子. 當代國產兒童動畫角色的創(chuàng)新設計探討——以系列電視動畫片《毛毛鎮(zhèn)》為例[J]. 中國電視, 2020(3): 109-112.
XIONG Ying-zi. Discussion on the Innovative Design of Contemporary Domestic Children's Animation Characters: Taking the Series of TV Cartoons Mao Mao Town as an Example[J]. China Television, 2020(3): 109-112.
[16] 李煒. 基于反思層次的文創(chuàng)產品情感化設計研究[J]. 藝術工作, 2020(6): 89-92.
LI Wei. Research on Emotional Design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Based on Reflective Hierarchy[J]. Art Work, 2020(6): 89-92.
責任編輯:陳作
Application of Emotional Design in Child Medical Products
XING Xiang-long
(Bachu Art Culture Research Center,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Hubei Yichang 443000, China)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application of emotional design theory in children's medical products, so as to reduce the anxiety and fear of sick children during the treatment process, and make them actively cooperate with the treatment. Firstly, the literature analysis method is used to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ldren's medical product desig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arget users of children's medical products, and the theory of emotional design hierarchy. Secondly, combined with case analysis, the methods of emotional design of children's medical products are systematically refined and summarized. Finally, the design practice is carried out to prove the above design method. The emotional design of children's medical products needs to systematically consider the Don Norman's three levels of design. In the design of the visceral level, a pleasant sensory experience is constructed from the shape, color, material and size elements of the medical product. In the design of the behavioral level, a good user experience is created by using simple functions and processes, humanized and interesting interaction, timely prompts and feedback. In the design of the reflective level, a deep emotional experience is systematically shaped through the methods of product image symbolization, enhancing user participation, and story-playing.
emotional design; children's medical products; product design; design application
TB472
A
1001-3563(2022)16-0284-08
10.19554/j.cnki.1001-3563.2022.16.032
2022–03–25
互聯(lián)網藝術課程創(chuàng)新在社區(qū)美育中的有效性研究(J2021043)
邢祥龍(2001—),男,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情感化設計、美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