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品石外傳"/>
文/賀林 by He Lin
題名:【冠云峰】 石種:太湖水石
觀賞石的命運往往和人的命運一樣浮浮沉沉,一時聲名顯赫,一時又黯然無光,最終湮沒在歷史的深處。
如南朝時梁武帝與大臣到溉所賭的“奇礓石”(或稱“到公石”),當它被迎置在華林園宴殿前的那天,“都下傾城縱觀”,可今天又何在呢?
還有的石頭,自身命運和藏者命運相連,甚至和王朝的命運相連,“江令石”就是這樣的石頭。
“江令石”之名,出自唐末五代詩僧齊己(863~937年?)的同題詩。《中華古代石譜石文石詩大觀》(陳東升主編,中國文化出版社出版)收錄了該詩,但注釋所言不詳。
筆者在探索何為“江令石”的過程中,有了一些頗為驚人的發(fā)現(xiàn),現(xiàn)試對何為“江令石”及“江令石”背后的文化故事作一解讀,探索它從名動天下、顯赫無比,到今天何為“江令石”都語焉不詳?shù)淖兓瘹v程。
齊己《江令石》全詩如下:
思量江令意,愛石甚悠悠。
貪向深宮去,死同亡國休。
兩株荒草里,千古暮江頭。
若似黃金貴,隋軍也不留。
這里的“江令”顯然指的是一個人。那么誰是“江令”呢?歷史上,被稱為“江令”的有兩人,都出現(xiàn)在南朝。
一是歷仕宋、齊、梁三代的政治家、文學(xué)家江淹。江淹(444~505年),字文通,宋州濟陽考城人。他在齊時曾兼任東武令,所以被稱為“江令”。如元代王惲《夢升天》詩“彤管夢傳江令筆,紫袍歸抱上巖端”,詩中“江令”即指江淹,因為他有夢人授以五色筆而文采俊發(fā)的故事,“江令筆”成了他的專屬,后世詩文中用來比喻杰出的文才或文才出眾者。
二是南朝陳大臣、文學(xué)家江總。江總(519~594年),字總持,祖籍濟陽郡考城縣(今河南蘭考)。江總先后仕南朝的梁、陳,陳滅后仕隋。因仕陳時官至尚書令,故世稱“江令”。
顯然,齊己詩中的“江令”,只能是江總而非江淹。這不僅是因為江淹的官階沒有江總高,沒有“貪向深宮去,死同亡國休”的政治影響力;更因江淹生活的時代比江總早,沒有活到隋軍滅亡南朝的時候,談不上“隋軍也不留”。
確定齊己詩中“江令”為江總后,我們再來了解一下江總其人。
江總年少時聰明敏捷,勤奮好學(xué)。十八歲時,任宣惠武陵王府法曹參軍,踏上仕途。后,他的詩才受到梁武帝蕭衍的賞識,任侍郎等職。梁滅后,他寄居嶺南多年。陳朝天嘉四年(563年),江總?cè)沃袝汤?,管轄侍中省。后歷任司徒右長史、左民尚書、太子詹事等職。這時,江總開始顯露出他的胡作非為。他與太子陳叔寶徹夜暢飲,并收養(yǎng)良家女子陳氏為女,引得太子常去其住所。皇上因而發(fā)怒,免除了他的職務(wù)。但不久后,他又復(fù)任侍中等職。
陳叔寶,即陳朝的亡國之君陳后主,因為在當太子時就與江總是好“基友”,所以在繼位后,也十分信任江總,委以重任,先讓其任祠部尚書,后授官尚書令,晉號中權(quán)將軍,最終官至宰相。
題名:【碧螺春色】石種:太湖水石
江總?cè)卧紫鄷r不理政務(wù),每天與后主飲酒作樂,加上陳暄、孔范、王瑳等十余人,當時人稱他們?yōu)獒蛲嬷?。陳朝也日益衰敗,典章制度不健全,有上言者,就以犯罪論處,君臣昏庸腐敗,以至于國家滅亡。禎明三年?89年),建康(今南京)被隋軍攻占,陳朝滅亡。江總?cè)胨搴?,繼續(xù)做官,任上開府。
題名:【靈巖仙洞】 石種:太湖水石
江總作為宮體艷詩的代表詩人之一,今所存他的詩歌中,沒有詠石的詩歌,也沒有關(guān)于他賞石的內(nèi)容。從江總的經(jīng)歷來看,他的輝煌在陳朝,“江令石”的故事也發(fā)生在陳朝。而齊己《江令石》詩也是將“江令石”與陳朝國運聯(lián)系起來看的。我們?nèi)绻胍宄敖钍彼笧楹?,就要先看看陳朝有哪些著名的奇石,看看陳朝君臣與奇石發(fā)生了哪些糾葛。
陳朝最有名的石頭就是“三品石”,也稱“陳三品石”。古代官員有品級,古代皇帝有時一高興,就將官爵封給自己喜愛的事物,如秦始皇曾封泰山一棵松樹為“五大夫松”。南朝時,皇帝開始喜愛奇石,也效仿秦始皇故事,封了四塊大的太湖石為“三品石”,即這幾塊石頭擁有“三品”的官階?!叭肥?,有人說是梁武帝封的,也有人說是陳后主封的,但一般認為是陳后主所封。《建康志》載“城千福院前丑石四,各高丈余,云陳朝三品石。政和中,取歸京師,置于延福宮”,認為是陳朝所封。文中的“城”,指的是南朝首都建康的“臺城”,也即皇宮,因此三品石是放置于南朝皇宮之中的。一種可能是,梁武帝喜愛太湖石,取來了四塊巨大的太湖石放置在千福院前,后來被陳后主所封,因而就以“陳三品石”名世。即如明代彭大翼(1552~1643年)《山堂肆考》所說“上元縣東北同泰寺,即梁武帝舍身處。寺前有丑石四,各高丈余,陳封石為三品,俗呼為三品石”。
清初文學(xué)家余懷(1616~1696年)有組詩《詠懷古跡》,其中一首詩的標題就叫《陳三品石》,詩序沿襲《建康志》的說法“臺城千福院在縣東北六里。院前有丑石四,各高丈余,即陳朝三品石也”。
而筆者以為“陳三品石”也就是齊已詩中的“江令石”,以宋代詞人陳克(1081~1137年)的《三品石》詩為證:“臨春結(jié)綺今何在,屹立巉巉終不改??蓱z江總負君恩,白頭仍作北朝臣”。這首詩說的是陳后主修建的樓閣臨春、結(jié)綺早已不存在了,而三品石卻始終保持屹立、高俊的樣子??上У氖墙偣钾摿司鞯亩骰?,晚年做了隋朝的臣子。詩中直接將江總與三品石連起來,將三品石作為陳朝君臣昏庸腐敗的象征,可見“江令石”就是“三品石”。
以此來讀齊己的《江令石》詩,一切疑惑迎刃而解。詩開頭四句是說,詩人料想江總的心中,愛石的情結(jié)很深遠,不然他就不會推動將奇石置于深宮之中,說明他愛石之心難以滿足,和滅亡的陳朝一樣到死方休。頸聯(lián)則交代江令石(即三品石)在陳朝之后的命運:曾經(jīng)名動一時、顯赫無比的宮廷奇石,最終不過是埋沒于荒草之中,棄置于荒涼的江邊。也即是說,從隋代到唐末五代,因為背負亡國的惡名,江令石無人問津,沒有人來理會它們。尾聯(lián)詩人直接諷刺道:要是這幾塊石頭真的如黃金一般貴重,為什么隋軍不把它們留下來呢?
那么,為什么齊己不稱它們?yōu)椤叭肥?,而要稱為“江令石”呢?筆者以為這與詩歌的視角有關(guān)。王安石等人寫詩直接稱為“三品石”,是要突出陳朝封石的荒謬,對陳后主、江總君臣一同鞭撻;而齊己稱為“江令石”,是要突出江總作為重臣,卻不知報答君恩,玩物喪志而導(dǎo)致誤國亡國。
無獨有偶,五代詩人宋齊丘在《陪游鳳皇臺獻詩》有“峨峨江令石,青苔何淡薄。不話興亡事,舉首思眇邈”句,也出現(xiàn)了“江令石”之名,同樣指出其布滿青苔,與興亡相關(guān),指的也是三品石。
題名:【太湖秋月】 石種:太湖水石
齊已的《江令石》詩,詠的是三品石本身。他不具體描寫三品石如何奇特,是因為他的目的不在于詠石,而在于刺史。同樣的情況除了上引宋齊丘、陳克的詩外,還有王安石的《三品石》詩:“草沒苔侵棄道周,誤恩三品竟何酬。國亡今日頑無恥,似為當年不與謀”,南宋詩人曾極的《三品石》詩:“一士真能重本朝,中原勁敵是天驕。無情石卻登三品,不念忠賢屈下僚”。
此外如王安石《景福殿前柏》詩:“怪石誤蒙三品號,老松先得大夫官”,南宋理學(xué)家林希逸(1193~1271年)詩《詠松石》:“今身肯羨陳三品,往事堪羞秦大夫”,都是借三品石被封的史實來突出柏樹、松石的不同凡響,對三品石含有譏諷之意,三品石也成了奇石獲得不適當?shù)亩鲗?,也即玩物喪志的象征?/p>
也有人用它們來指代一般的石頭。如唐陸龜蒙《和襲美江南道中懷茅山廣文南陽博士三首次韻其二》有“組綬任垂三品石”之句,意思是任別人去獲得高官而不羨慕,“三品石”含義開始泛化。明王世貞《送僧歸攝山》詩“雨侵江令石,云據(jù)遠公房”,進一步泛化指一般的石頭。
可見,無論是江令石還是三品石,它們的指向與文化象征在古代都是清楚的。
宋 徽宗 趙佶《怪石詩帖》紙本 楷書 34.4×42.2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從上文已知,從隋至宋,江令石也即三品石都作為不詳之石無人問津。但宋徽宗趙佶在汴京修建艮岳,在南方采辦“花石綱”,三品石是否也被征集運送到汴京,最后在北宋滅亡之際與汴京城一起毀滅了呢?
這種猜測并非空穴來風。趙佶有書法《怪石詩》存世,詩曰:
殊狀難名各蔽虧。高低崒屼鬪巍巍。
直疑伏獸身將動。??珠L蛟勢欲飛。
峭裂幾層蒼檜 ,凝嵐四接老松圍。
名封三品非無美,飲羽曾令壯奮威。
有人因為這首詩提到了三品石,就認為所詠就是三品石,說前三聯(lián)是以驚異的眼光贊嘆三品石的奇美,最后兩句用李廣射石的傳說,力圖消解三品石名稱背后的亡國晦氣,為自己玩物喪志開脫。這種說法比較牽強。筆者以為這里是同樣用泛化意義上“三品石”,用來指奇石?!懊馊贩菬o美”是借奇石曾封三品的史實,來突出奇石之美。而且按照古人詠物詩的規(guī)律,不會將所詠事物的名稱直接寫入詩中,如本詩所詠是三品石,詩中就不會出現(xiàn)“三品”字樣。且這里將三品石與李廣所射之石并舉,顯然更不可能詠的是三品石了。更為重要的是,陳叔寶、江總君臣已將三品石的名聲搞臭了,作為亡國之君的象征物,趙佶再昏庸,也不會將它拉到他的艮岳來;朱勔再豪奪,也不會打三品石的主意。因此可以肯定,三品石并沒有隨著北宋的滅亡而消失于煙塵之中,而是繼續(xù)存在于世間。
清代散文家姚鼐(1732~1815年)詩《瞻園松石歌為陳東浦方伯作》有“四十年來古松死,三品石徙金壇縣”之句,表明清代三品石猶存,并從南京搬遷到了金壇縣。今江蘇無錫梅園天心臺有“米襄陽拜石”和“福祿壽”三星石四峰太湖石,當代賞石家王貴生查閱了榮德生《樂農(nóng)自訂行年紀事》后發(fā)現(xiàn),其中有1916年從金壇于敏中后花園移來米襄陽拜石和福祿壽三星石的記載,認為這四峰太湖石可能即是三品石。此如屬實,那我們今天還可一睹江令石真容。
是耶非耶?難以考證。即使它們依然存在于世間,也早就因為曾經(jīng)不光彩的歷史而改頭換面了。其實三品也罷,蒙塵也罷,都與石頭本身無關(guān)。重要的是,如何擺正人與石的關(guān)系,這始終是擺在人們面前的一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