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蘇省人民醫(yī)院老年醫(yī)學科主任醫(yī)師 劉娟
王奶奶過完80 歲生日后,家人發(fā)現她好像變得越來越懶了,每天坐在沙發(fā)上,半天都不愿起來。老太太以前很喜歡出門兒找人嘮嗑,現在根本不愿意出門。好不容易出個門,走路也是慢吞吞。吃飯也沒什么胃口,最近明顯變得消瘦了。前陣子天氣突然降溫,王奶奶既不咳嗽也不發(fā)燒,但卻覺得更加虛弱無力,簡直快要臥床不起了。家人趕緊送她去醫(yī)院檢查,老年醫(yī)學科醫(yī)生進行檢查后告訴他們,老太太這種情況屬于老年衰弱,現在已經快要失能了!看到這里,大家也許會心生疑問:衰弱是什么?怎么會這么嚴重?我們該如何做才能早期發(fā)現、預防老年衰弱和避免失能呢?今天,咱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隨著年齡增加,衰老會造成人體多組織、多器官功能進行性下降。有研究報道,一位70 歲正常老年男性的腦容量下降了約15%,肝臟體積至少減少了20%,有高達30%的腎小球出現彌漫性硬化,肺容量減少了25%~40%,心臟舒張早期充盈率下降了近50%,骨骼肌重量也丟失了大約40%。不僅是器官的生理貯備能力下降,衰老也將造成機體多系統(tǒng)、多器官的應激恢復能力受損,使得老年人即使面臨很小的外界刺激,如普通感冒,也會出現肺部感染、多臟器功能衰竭甚至死亡的嚴重不良后果。此次襲擊全球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在老年人中的重癥發(fā)病率和死亡率特別高,正是與老年人機體修復能力下降、穩(wěn)態(tài)失調密不可分。這種由人體衰老帶來的機體“脆性”改變被稱為衰弱。
老年衰弱是由多種因素造成的,以力量減弱、耐力下降和生理活動功能下降為特征的一種臨床綜合征,最終會導致失能或死亡。衰弱包括生理衰弱和認知衰弱,前者主要與軀體功能相關,后者與大腦認知功能相關。伴隨著年齡增加,衰弱緩慢進展、無聲無息,因而常常被人們忽視。衰弱使得老年人發(fā)生跌倒、失能和死亡的風險增高,與無衰弱的老年人比較,衰弱老年人的死亡風險增加15%~50%,應引起我們的重視。
衰弱的診斷不需要特殊的抽血檢查或大型器械檢查,由專業(yè)的醫(yī)療人員實施量表評估即可,評估內容主要包括體重變化、力量、疲乏的感覺、步行速度、日?;顒幽芰Φ取4送?,通過簡單的衰弱篩查量表,老年人也可以自己判別是不是患有衰弱。
衰弱的早期篩查非常重要,因為早發(fā)現、早干預是逆轉衰弱、避免進展為失能的關鍵,等進入到衰弱晚期時,失能等不良結局已很難避免。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員會老齡健康司、國家老年醫(yī)學中心和中華醫(yī)學會老年醫(yī)學分會于2019 年共同制訂了《老年人失能預防核心信息》,建議老年人特別是高齡、新近出院或功能下降的老年人,應定期接受老年綜合評估服務,有明顯認知與運動功能減退的老年人應盡早就診;建議社區(qū)老年人定期(每6 個月至1 年)進行失能的篩查,以早期識別失能高風險人群及評估老年人是否存在功能下降。
《老年人失能預防核心信息》指出,老年人的健康狀況與多種因素有關,需要進行多方面功能的維護。老年人應當定期體檢,早期發(fā)現和干預老年常見疾病和老年綜合征;鼓勵老年人積極參加戶外活動,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以增強平衡力、耐力、靈活性和肌肉強度,增加骨密度、肌肉力量和機體活動功能,減少衰弱和肌少癥的發(fā)生;同時應定期進行營養(yǎng)狀態(tài)篩查與評估,接受專業(yè)營養(yǎng)指導,合理膳食、均衡營養(yǎng),對于存在營養(yǎng)不良或營養(yǎng)不良風險的老年人應遵醫(yī)囑及時使用營養(yǎng)補充制劑。老年人的心理狀態(tài)與失能密切相關,因此應多關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鼓勵老年人多參加社交活動,豐富老年生活,避免社會隔離??傊夏耆藨_認識衰老,樹立積極的老齡觀,通過科學、權威的渠道獲取健康知識和技能,積極維護健康狀態(tài)。
由于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代謝相關性疾病在中老年人中十分常見,很多老年人養(yǎng)成了長期控制飲食的理念和習慣,吃飯只要七分飽。但需要注意的是,隨著年齡的增加,老年人應逐漸放寬飲食限制程度,改變吃飯僅“七分飽”的飲食習慣。
對于衰弱、失能老年人或者80 歲以上的高齡老年人,防治營養(yǎng)不良應變?yōu)轱嬍酬P注的重點,注意定期監(jiān)測體重,每天保證有足夠的能量攝入,尤其是足量的蛋白質補充。老年人的蛋白質合成效率下降,為了保持和恢復肌肉,老年人比年輕人需要攝入更多的膳食蛋白質。建議健康成年人每公斤體重每日蛋白質的攝入量為0.8~1.0 克;而非衰弱的健康老年人每公斤體重每日蛋白質的攝入量則應增加到1.0~1.2 克;對于衰弱前期或衰弱的患者每公斤體重每日蛋白質的攝入量建議達到1.2~1.5 克;而對患有嚴重疾病、受傷或明顯營養(yǎng)不良的老年人每公斤體重每日蛋白質的攝入量則可能需要補充到2.0 克。蛋白質攝入須平均分布于每日的3~5 餐中,推薦富含亮氨酸的優(yōu)質蛋白質。在抗阻運動后20~30 分鐘進食蛋白質,最有利于肌肉的生長。睡前攝入消化慢的酪蛋白可保持睡眠時血液中的氨基酸水平,增加夜間的肌肉蛋白合成。此外,飲食治療搭配運動鍛煉,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