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秦安縣特殊教育學校 劉軍芳
德育一直以來都是學校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德育的成功與否,直接關系到學生的良好人格以及品德的形成,也關系到學生的思想以及道德素養(yǎng)的形成。而特殊教育學校的學生無論是生理還是心理,都與普通學校的學生之間存在較大的差異,所以在思想、行為以及認知上的發(fā)展過程中都會出現一定的阻礙。在特殊教育學校中進行德育,對教師而言是一種極大的挑戰(zhàn),教育效果也不盡如人意。要更好地提升德育的效果,教師應當將其生活化以及常態(tài)化,探索德育和學科教學進行結合的方式,讓學生能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同時,也能塑造良好的精神品質。從某一方面來看,特殊教育學校的學生在成年后,步入社會時所能獲得的就業(yè)機會比普通學生要少得多,影響他們的就業(yè)心態(tài),導致心理問題產生,甚至走向歧途。而數學這一學科是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重要學科之一,對特殊教育學校的教師而言,更需要在數學課堂上融入德育,盡可能地在課堂上將生活中的事例作為教育載體,為學生滲透德育,以此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是非觀念,同時幫助這部分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品質,為他們以后在社會上立足奠定堅實基礎。
特殊教育學校的學生與普通學校的學生有一定的差異,這部分學生可能會出現思維遲鈍或者接受能力有限的情況,在課堂上集中注意力的時間也更短,可能會自言自語,這都屬于正常狀況。所以,這部分學生通常缺乏內在的學習動機,不會對學習產生強烈的興趣,形象思維能力以及抽象思維能力也有所欠缺。相比普通學校,這里的教師在課堂上所付出的努力與學生所獲得的知識并不對等,特別是數學這一學科。數學具有極強的抽象性,多數都是通過數學符號來傳達各種信息,這對特殊教育學校的學生而言,要熟練掌握理論知識會有一定的難度。數學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利用數學推進德育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在數學課程中融入德育,對特殊教育學校的學生教育意義重大。
在數學課程中融入德育,多數是在學習氛圍的營造之上下功夫。幫助特殊教育學校的學生在輕松的學習氛圍中進行知識點的學習,這符合這部分學生的性格特點,讓他們在輕松活潑的學習環(huán)境學習,沒有過重的學習任務,這對學生的學習興趣的激發(fā)有很大的幫助,除此以外,在數學課程中融入德育,還能將學生不容易理解的比較抽象的數學知識以及原理與生活中的各種現象結合,讓學生能聯系所學習的知識以及自己生活中常見的情況,提高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逐步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數學思維,也能幫助學生逐漸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學生能夠更加輕松地掌握數學知識。
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的養(yǎng)成一直以來都是德育的重點內容之一,而特殊教育學校的德育也不例外。德育最主要是通過鮮明的案例闡述系列的道理,讓學生能明白何為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而在數學課程教學的過程中,案例的融入是降低學習難度的有效方法,而且案例融入可以讓學生的課堂積極性得到有效提升,也可以在案例的選擇上著手,幫助學生學好數學知識的同時,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懷,并且?guī)椭鷮W生養(yǎng)成嚴謹的生活態(tài)度,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世界觀,這不論是對學生后續(xù)的學習還是成長而言,都大有裨益。
特殊教育學校的學生無論是在知識的掌握上還是思想上,與普通學生之間依然存在比較大的區(qū)別,低年級的學生就如一張白紙,而教師如何勾勒,將會對他們的人生產生極大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教師通過合理的德育滲透,不僅能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還能通過簡單易懂的德育滲透方式,無形中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個性品質,也能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盡可能實現教育的價值。當然,德育的滲透也是體現素質教育的重要方式,新課改倡導的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也能得以實現,這對帶動學生素質水平的提升以及綜合能力的提高而言極為有利,對特殊教育學生的未來的發(fā)展而言有很好的助力。
從特殊教育學校的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點來看,無論是思想認知還是知識的接受能力,與普通學校的學生相比還是有比較大的差距,所以他們的認知、行為以及思想品質的發(fā)展也會受到一定的限制。如今,特殊教育學校的數學課程雖然有生活化的趨向,教師也清楚地明白將生活教育融入數學課程的重要性,但很多數學課堂依然停留在單純的數學課堂之上,整節(jié)課的內容中,雖然有對生活中的例子的解釋,但這些例子的使用更多是為了拓展數學理論知識,甚至在一節(jié)課完成以后,尋不到任何與教育相關的內容,縱使在教材中有德育相關的例子,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依然會避重就輕,甚至會將這些例子選擇性地忽略,所以很多學生在認知能力有障礙的情況下,無法在數學課堂中學習到恰當的德育知識,德育的滲透也就成了空談。
在特殊教育學校中,部分數學教師注意到數學課程上融入德育的重要性,但縱使如此,面對新的教學材料以及教學要求,在教師缺乏相應的經驗的情況下,在德育滲透的過程中沒有開展的方向,所以教師在進行德育的滲透時,會流于表面,無法達到應有的效果。很多教師在德育的過程中,只會對德育內容進行機械性的重復,甚至只是以“完成任務”為目標,空洞地講幾句話,無法引起學生的共鳴,也不能調動學生的情緒。這種教學模式,不僅不能讓學生有產生深刻的思想認知,也不能讓學生將這些教育內容內化為自身的素養(yǎng),德育的效果也就難以體現。
新課改指出,對學生的教育要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這不僅是對普通學校的要求,也是對特殊教育學校的要求。教師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需以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為主要的出發(fā)點,要引導特殊學生主動進行探究,也要讓這部分學生能積極創(chuàng)造,從而真正實現個性化的成長。所以,在特殊教育學校的數學課程中,德育也要遵循主體性原則,教師是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合作者以及引導者,要關注學生感受以及體驗,明確學生是接受德育知識的主體這一現實,營造一種積極向上的課堂氛圍,并以此強化學生的學習體驗。
數學教學屬于智育部分的內容,而數學課程德語教學要結合數學學科和課堂教學的主要特點,找到最佳的切合點,并且在課堂教學中充分體現德育,如此才能在保留數學教學的特點的同時,還能真正地展現德育教學的風采。而相容性原則要求教師不能生搬硬套,也不能機械性地加強德育,而是要對教學的內容進行深入的分析,充分挖掘有價值的德育資源,打通兩者的切合點,實現兩者的有機融合,以此達到科學知識的教學的目標,提高德育的效果。
現實性原則是數學課程德育教學的關鍵原則,德育的內容需具備真實性,而在數學課程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選擇數學歷史事件、知識的演變過程等相關內容,強化德育的嚴謹性,并凸顯德育的科學性。在此基礎上,在選擇的內容上需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要密切聯系學生的發(fā)展需求,也要從學生的心智水平出發(fā),了解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以及對知識的接受能力,以此運用靈活的方法進行德育。除此以外,在數學課程中進行德育,還需要與時代背景進行結合,要將教學的內容和社會現實進行聯系,并且讓學生能充分體會數學和生活之間的聯系,從而達到打開學生思維,提升教學情懷的效果。
對特殊教育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而言,數學課程教學中滲透德育存在兩大阻礙,其一是對數學課程的德育的認知并不到位,因此容易導致教育重點的偏離,使數學教學缺乏足夠的韻味,其二是學校的教師認為智育和德育共同開展存在一定的困難,因此在課程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必須轉變教學觀念,樹立科學的數學教學觀,以此促進德育的滲透。首先,在教學過程中,要在數學教學內容中挖掘德育要素,選擇恰當的方式進行滲透,讓其逐漸滲透到學生的思想意識中,從而達到發(fā)展學生數學思想、數學精神以及數學態(tài)度的目標。其次,要清楚了解數學課程中的德育與普通的德育課程的區(qū)別。數學課程中的德育主要是向學生滲透數學故事、數學情境問題中的德育元素,以此幫助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學會做人。而德育課程則是通過道德、思想等多方面的教育,規(guī)范學生的價值觀念以及行為,達到思想教育的目的。最后,要分析不同學生的學習能力,找到學生身上的亮點,再結合學生的生理以及心理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德育。
教學要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地位,這是新課改對教師的要求,也是對教育教學的全新要求。而在特殊教育學校的數學課程教學中,數學教師更應該提高對學生的主體地位的重視程度,讓學生能有更明確的學習目標。特殊學生也應該有獨特的、完整的經歷以及思想,所以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每一個學生的實際情況,同時也要清楚學生的個人感受以及思想觀念,同時要給予學生足夠的尊重,以此加強對學生的數學思想方法的教育。例如,在對學生進行“乘法口訣”的教學時,部分學生可能會對數字沒有足夠的敏感度,或者他們的認知能力以及記憶力有限,難以對乘法口訣進行深入的理解以及深刻的記憶。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就更應該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可以選擇數形結合的方式,以更加細致、耐心的態(tài)度對相關知識進行解讀,這既符合特殊學生的學情特點,也能幫助這部分學生找到符合自己能力的學習方法,更能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讓學生能形成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并且讓學生在未來面對新的知識時不至于迷茫。
數學教材是教導學生知識的比較基本的材料,而數學教師要懂得挖掘數學教材,利用教材中的內容尋找合適的教學例子,并且以此為契機展開德育。例如,在數學計算的相關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出一個故事題:隔壁的李阿姨送來了一盤李子,李子的數量是30 個,而小明和小琳對李子進行分配,兩人在討論以后,決定對這些李子進行平均分,但由于小明是哥哥,所以他將自己平均分以后的李子又多給了小琳5個。而這時候,鄰居家的小紅來了,兩人出于禮貌,又每人將自己的一半的李子給了小紅,最后問三人分別有多少李子。
這一道題似乎是教授學生如何進行數學的基礎計算,但實際上這其中蘊涵著的絕不僅僅是基礎計算的相關內容,還包含有極為豐富的德育素材,是體現思想品德的有效重要素材。教師在提出這一例題的時候,可以先讓學生通過這一個小小的事例,提出“你學習到了什么知識”的問題,同時也可以提問:“小明和小琳有什么做得好的地方?”通過問題的提出,引導學生更好地探索問題,同時讓他們重新讀例題以及尋找這個故事中的閃光點,體會小明懂得謙讓,懂得照顧妹妹所體現的高尚品德,要學習小琳與小明懂得分享的優(yōu)良品格。學生在揣摩這個例題的時候,可以學習到數學計算的相關基礎知識,也能夠學會怎么面對生活中這一類型的人際關系,也能夠讓學生懂得如何處理生活中所發(fā)生的事情。另外,在進行類似的教學時,教師也可以讓學生自行討論,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以此培養(yǎng)學生的交際能力。
總而言之,在特殊教育學校的數學課程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教授學生如何在掌握數學基礎知識的同時,也要正視數學課程中的德育功能,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尋找更好的教學方法,幫助特殊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并且提升學生的自信心,讓學生能將知識真正應用到實際生活之中,以此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與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