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運花 甘 敏 覃媛媛 翟璐潔 陳青云 林發(fā)全 孫子林 王 芃▲
1.廣西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檢驗科,廣西南寧 530021;2.廣西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健康管理部,廣西南寧 530021;3.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yī)院內分泌科,江蘇南京 210009
血脂異常是一種機體代謝紊亂,包括高膽固醇血癥、髙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血癥、低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血癥和混合型高脂血癥4 種類型,其中以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升高為主的高膽固醇血癥是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險因素[1]。近30 年來,血脂異?;疾÷拭黠@增加[2],2014 年中國40 歲及以上成年人血脂異常的患病率為43%,較歷年大幅度上升[3]。降低LDL-C水平,可顯著減少冠心病的發(fā)病及死亡危險,故有效控制血脂異常對減輕全球疾病與經(jīng)濟負擔具有重要意義[4]。有研究顯示,遺傳、性別、種族、年齡、體重指數(shù)增加、飲食習慣、吸煙、睡眠和運動等因素可導致血脂異常[5-6]。壯族是我國人口最多的少數(shù)民族,聚居于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有著獨特的飲食和生活習慣。本研究旨在探索南寧市壯族人群血脂異常情況及其危險因素,為開展血脂異常防治工作提供理論依據(jù)。
利用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項目中廣西壯族自治區(qū)項目點,對南寧市20~70 歲城鄉(xiāng)壯族居民2017 年的調查基線資料進行分析。采用隨機分層整群抽樣方法,共調查2019 例研究對象。納入標準:長期居住或工作在南寧市內>18 歲的壯族居民,其三代內直系親屬均是壯族者。剔除未檢測血脂及信息填寫不完整者,最終納入1982 例研究對象。本研究經(jīng)項目承擔單位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所有研究對象均對本研究知情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使用結構化問卷進行問卷調查,包括研究對象的人口統(tǒng)計學、飲食、生活方式、個人史、慢性病史、用藥史及家族史等內容。用標準化方案對所有研究對象進行身高、體重、血壓測量。研究對象禁食8 h 后采血,檢測血脂、腎功能、空腹血糖、血常規(guī)等。所有研究對象行糖耐量試驗,檢測餐后2 h 血糖。根據(jù)血脂水平,將研究對象分為血脂異常組和非血脂異常組。
血脂異常定義為總膽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6.2 mmol/L,TG≥2.3 mmol/L,LDL-C≥4.1 mmol/L,HDL-C<1.0 mmol/L,符合以上任一項者[2]。吸煙者定義為目前累計吸煙至少100 支且調查時仍在吸煙者[7]。飲酒者定義為持續(xù)飲酒1 年以上并且每周的飲酒量>30 g[8]。體重指數(shù)=體重(kg)/身高(m)2。飲茶:每周至少3 次,連續(xù)飲茶6 個月以上。高脂肪攝入:攝入脂肪量>30 g/d。蔬菜攝入充足:攝入蔬菜>500 g/d。睡眠時間充足:睡眠時間>6 h/d。
采用SPSS 22.0 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服從正態(tài)分布或近似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兩獨立樣本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或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采用二元logistic 回歸模型進行多因素分析。以P <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意義。
本研究共檢出血脂異常者815 例,占研究對象的41.1%(815/1982),其中高膽固醇血癥647 例(32.6%),高TG 血癥324 例(16.3%),高LDL-C 血癥351 例(17.7%)和低HDL-C 血癥36 例(1.8%)。男性的高TG 血癥和低HDL-C 血癥檢出率高于女性,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不同性別研究對象各類型血脂異常檢出情況比較[例(%)]
血脂異常組的年齡,飲茶、高脂肪攝入、打鼾比例及體重指數(shù)、舒張壓、收縮壓、白細胞、血紅蛋白、餐后2 h 血糖、糖化血紅蛋白、空腹血糖、肌酐、尿素氮和尿酸水平均高于非血脂異常組,中性粒細胞百分比低于非血脂異常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2 血脂異常組與非血脂異常組臨床特征比較
以是否血脂異常(否=0,是=1)為因變量,以年齡、體重指數(shù)、舒張壓、收縮壓、打鼾(否=0,是=1)、飲茶(否=0,是=1)、高脂肪攝入(否=0,是=1)、白細胞、血紅蛋白、餐后2 h 血糖、中性粒細胞百分比、糖化血紅蛋白、空腹血糖、尿酸、尿素氮和肌酐為自變量,進行二元logistic 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年齡、體重指數(shù)、血紅蛋白、餐后2 h 血糖、尿酸、尿素氮水平升高是血脂異常的獨立危險因素(P <0.05),中性粒細胞百分比、肌酐是血脂異常的保護因素(P <0.05)。見表3。
表3 血脂異常影響因素的二元logistic 回歸分析
血脂異常增加了心血管疾病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與心血管疾病顯著相關[9-10]。研究血脂異常檢出率及危險因素,有助于提高血脂異常的診斷,更好地指導血脂異常人群進行一級和二級預防,減少心血管疾病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早期廣西壯族人群血脂異常的流行病學調查研究表明,血脂異常總患病率為59.0%,高膽固醇血癥、高TC 血癥、高LDL-C 血癥、低HDL-C 血癥患病率分別為12.4%、16.4%、13.8%、13.9%[11]。本研究結果顯示,南寧市壯族人群血脂異常檢出率為41.1%,其中高膽固醇血癥為32.6%,高TC 血癥為16.3%,高LDL-C 血癥為17.7%,低HDL-C 血癥為1.8%。與早期研究比較,本研究高膽固醇血癥、高LDL-C 血癥所占比例稍高,可能原因為診斷標準不同。而男性高TG 血癥與低HDL-C 血癥高于女性(P <0.05),可能原因為男性與女性生活方式有差異。研究表明,女性更注重體型而控制高脂膳食攝入,男性因吸煙、飲酒、社交應酬多,從而造成高TG 血癥與低HDL-C 血癥發(fā)病率高[12]。另一原因可能為雌激素的保護作用,雌激素可促進LDL-C 等血脂代謝,維持HDL-C 在較高水平[13]。
既往研究表明,年齡、性別、體重指數(shù)、吸煙、體力活動、營養(yǎng)、打鼾等與血脂異常有關[14-16]。本研究結果與以往研究相似,血脂異常組的年齡,飲茶、高脂肪攝入、打鼾比例及體重指數(shù)、舒張壓、收縮壓、白細胞、血紅蛋白、餐后2 h 血糖、糖化血紅蛋白、空腹血糖、肌酐、尿素氮和尿酸水平均高于非血脂異常組,中性粒細胞百分比低于非血脂異常組。
生理狀態(tài)下的尿酸是一種有效的抗氧化劑,可清除單態(tài)氧和自由基,防止超氧化物歧化酶降解。但是高濃度的尿酸則具有促氧化作用,可以導致內皮功能障礙[17]。研究表明,高尿酸血癥與HDL-C 呈負相關,而與TG 呈正相關[18-19]。尿素氮是蛋白質分解的終產(chǎn)物,趙圓圓等[20]在伴血脂異常IgA 腎病患者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血尿素氮與TG 具有相關性,血脂異?;颊吣蛩氐黠@升高。研究表明,高血糖可導致血脂水平的升高[17]。血糖升高促進脂肪組織釋放大量血漿游離脂肪酸,過量的糖和游離脂肪酸進入肝臟使肝臟極低密度脂蛋白生成量增加,影響脂肪代謝[21]。本研究結果顯示,尿酸、尿素氮、餐后2 h 血糖是血脂異常的危險因素。
血紅蛋白是紅細胞重要組成成分,在機體中發(fā)揮重要的攜氧功能。劉相佟等[22]的隊列研究表明,血紅蛋白與TG 呈正相關,與HDL-C 呈負相關。一般情況下血紅蛋白代表個體的營養(yǎng)狀態(tài),本研究中血紅蛋白升高與血脂異常相關,可能是過度營養(yǎng)導致血脂異常的風險增加。體重指數(shù)用于衡量人體營養(yǎng)狀況,既往研究表明,體重指數(shù)是血脂異常的危險因素,體重指數(shù)每增加一個單位,血脂異?;疾★L險分別增加61%[23]。流行病學顯示,LDL-C 和TG 存在隨年齡增長逐漸升高的情況[24]。本研究結果顯示,體重指數(shù)、年齡是血脂異常的危險因素。
血脂異常是低程度炎癥反應,2 型糖尿病伴血脂異?;颊吡馨图毎嫈?shù)高于單純2 型糖尿病患者,淋巴細胞與血脂異常相關[25]。本研究中血脂異常研究對象白細胞高于非血脂異常,中性粒細胞百分比低于非血脂異常(P <0.05)。血脂異常與非血脂異常的淋巴細胞百分比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其可能原因為本研究未排除有其他急慢性炎癥疾病患者。中性粒細胞百分比的升高可能改變低程度炎癥反應對血脂的影響,故中性粒細胞百分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為血脂異常的保護因素。
綜上所述,本研究發(fā)現(xiàn)南寧市城鄉(xiāng)壯族居民人群血脂異常檢出率為41.1%。影響血脂異常因素眾多,年齡、體重指數(shù)、血紅蛋白、餐后2 h 血糖、尿酸、尿素氮水平升高是血脂異常的危險因素。因此,血紅蛋白、餐后2 h 血糖、尿酸、尿素氮、體重指數(shù)升高者應動態(tài)監(jiān)測血脂變化,隨著年齡的增大,更應重視定期檢測血脂,做好血脂異常的一級和二級預防,控制血脂異常及其并發(fā)癥的發(fā)生與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