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瑋,張治華
(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新華醫(yī)院醫(yī)學影像科 200092)
聽神經瘤是橋小腦角區(qū)域最為常見的顱內腦外良性腫瘤,約占顱內腫瘤性病變的6%~8%[1-2]。目前以手術切除治療為主,手術原則上要求盡可能完全切除腫瘤并保留周圍神經功能,然而因為手術無法全部暴露患者耳道,難以清晰顯示面、聽神經及其異常。常規(guī)腦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平掃及增強掃描可顯示腫瘤的位置、大小及血供,但其掃描層厚、間隔較大,無法滿足術前對腫瘤周緣神經的評估要求[3-4]。三維可變反轉角快速自旋回波(3D sampling perfection with app1ication optimized contrasts using different flip ang1e evo1ution,3D-SPACE)序列可清晰顯示腦神經腦池段,有利于局部小范圍的結構顯示,信噪比和分辨率較高[5]。本研究擬采用常規(guī)掃描序列聯(lián)合3D-SPACE序列對聽神經瘤周圍神經進行術前評估,探討該方法對聽神經瘤周圍神經的術前評估價值。
收集2019年6月至2021年7月于本院經手術病理確認的104例聽神經瘤患者的臨床資料,臨床表現(xiàn)為頭昏、單側耳聾、聽力下降、面部麻木、步態(tài)不穩(wěn)等,其中男67例,女37例,年齡23~76歲,平均(48.60±11.10)歲?;颊咝g前均行MRI常規(guī)掃描及3D-SPACE序列掃描。均為單側病灶,其中右側發(fā)病50例,左側發(fā)病54例?;颊吲R床資料完整,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本研究,且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1) MRI檢查禁忌證者;(2)MRI檢查圖像質量欠佳或不符合本研究要求者。
1.2.1儀器與方法
選擇Siemens Prisma 3.0T 掃描儀,頭線圈,掃描基線平行于胼胝體下緣進行常規(guī)MRI及3D-SPACE序列掃描。(1)常規(guī)序列掃描參數(shù)T1加權成像(T1-weightedimage,T1WI),其中重復時間(repetition time,TR)400 ms,回波時間(echo time,TE)9.5 ms;(2)常規(guī)序列掃描參數(shù)T2加權成像(T2-weightedimage,T2WI),其中TR 4 500 ms,TE 105 ms。3D-SPACE序列掃描范圍為橋小腦角區(qū),掃描參數(shù):TR 1 000 ms,TE 132 ms,層厚0.5 mm,無層間距,視野(field of view,FOV)240 mm×240 mm。
1.2.2圖像分析
將掃描原始數(shù)據(jù)導入工作站進行重建。由兩名經驗豐富的影像科醫(yī)師以盲法分析圖像,結果不一致時再次分析并協(xié)商達成一致,分析腫瘤位置、形態(tài)、大小、邊界及信號變化,并根據(jù)腫瘤囊變成分進行分型,包括實質型、實質伴囊變型和囊型[6-7],此外主要觀察常規(guī)MRI及3D-SPACE序列對聽神經瘤周圍神經(包括患側面神經、聽神經、三叉神經、展神經及后組顱神經等)的顯示。
數(shù)據(jù)采用SPSS21.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MRI檢查結果顯示,104例腫瘤均超出內聽道口生長,其中橋小腦角內的腫瘤形狀部分構成“啞鈴狀”,部分呈橢圓形、類圓形或分葉狀。最大截面積范圍7.8~19.9 cm2,平均截面為4.1 cm×4.1 cm。104例中實質型病灶33例(31.73%),3D-SPACE序列下病灶實性成分呈均勻等高或稍高信號,實質伴囊變型病灶69例(66.35%),囊變區(qū)信號較實質部分更高,其中8例合并出血。囊型病灶2例(1.92%)呈高信號。術前3D-SPACE序列分型與術中所見總符合率為83.65%(87/104)。術前3D-SPACE序列分型與術中分型比較,見表1。
表1 術前3D-SPACE序列分型與術中分型比較
3D-SPACE序列圖像對三叉神經、展神經、聽神經、后組顱神經腦池段及面神經內聽道段及腦池段的顯示率明顯優(yōu)于常規(guī)MRI,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見表2。有關3D-SPACE序列圖像中各神經受壓移位情況,見表3。
表2 兩種方法對周圍神經顯示比較[n(%),n=104]
3D-SPACE序列顯示聽神經瘤患者患側面腦干受壓、小腦半球受壓、幕上腦積水分別為89例(85.58%)、82例(78.85%)、36例(34.62%),該檢查結果與常規(guī)MRI及術中(分別均為89、82、36例)所見一致。
患者1,女,46歲,右側橋小腦角區(qū)聽神經瘤。常規(guī)MRI的T1WI、T2WI及T1WI增強掃描顯示,右側橋小腦角區(qū)囊實性腫塊(圖1A),形態(tài)不規(guī)則,部分向內聽道延伸,呈“蘑菇樣”;右側內聽道擴大,向內聽道內延伸部分為實性,呈T1WI、T2WI等信號(圖1B);橋小腦區(qū)部分為囊性,呈T1WI低、T2WI高信號,向上延伸至三叉神經水平,增強后腫塊實性成分明顯強化(圖1C),囊性成分強化不明顯;三叉神經層面常規(guī)T2WI顯示右側三叉神經隱約,與腫塊間關系顯示不清,左側三叉神經未見明確顯示(圖1D)。3D-SPACE顯示,腫塊囊性部分壓迫右側三叉神經,右側三叉神經受壓扭曲、變細,左側三叉神經走行、形態(tài)正常,見圖1E?;颊?,女,39歲,左側橋小腦角區(qū)聽神經瘤。3D-SPACE序列示左側橋小腦角區(qū)等信號結節(jié)影,信號均勻,向內聽道內延伸,面聽神經顯示不清,右側聽神經及耳蝸支顯示清楚(圖2A)。T1WI示左側橋小腦角區(qū)結節(jié)呈均勻等信號(圖2B)。擴散加權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呈等信號(圖2C),顯示病灶彌散受限不明顯。橫斷面及冠狀面T1WI增強,增強后見左側橋小腦角區(qū)病灶明顯強化,強化均勻,向內聽道內延伸,呈“蘑菇樣”,左側內聽道擴大,見圖2D、E。
表3 3D-SPACE序列圖像中各神經受壓移位情況(n)
手術切除已成為治療聽神經瘤最有效的手段之一,通過手術治療的聽神經瘤患者的病死率已不足0.5%。目前該手術主要關注手術對面聽神經的保護及術后面、聽神經功能的恢復[8-9]。聽神經瘤患者因腫瘤推擠會使正常面神經形態(tài)、位置發(fā)生改變[10]。術前評估聽神經瘤周圍神經可保證進行手術時既能完全切除腫瘤同時又能保留周圍神經功能。本研究中104例聽神經瘤患者經3D-SPACE序列圖像顯示患者面、聽神經均有不同程度的受壓、移位,進一步證實了上述結果。
MRI是聽神經瘤術前評估的重要方法,常規(guī)MRI掃描顯示腫瘤的位置、大小及血供等,然而因其掃描層厚、間隔較大,導致其對腫瘤鄰近腦神經的顯示效果欠佳[11-12]。3D-SPACE序列采用單次激發(fā)、小翻轉角、長回波鏈及并行采集,圖像空間分辨率高,能較好地反映解剖細節(jié)[13-14]。曾少華等[15]的研究結果顯示,3D-SPACE序列在正常腦中能清晰辨認內聽道神經、小血管等,其指出3D-SPACE序列圖像中神經與腦脊液信號對比明顯,有助于神經形態(tài)及走形的顯示。
本研究結果進一步證實,3D-SPACE序列圖像對三叉神經、展神經、聽神經、后組顱神經腦池段、面神經內聽道段及腦池段的顯示率明顯優(yōu)于常規(guī)MRI,提示3D-SPACE序列在判斷腫瘤與周圍神經關系更具優(yōu)勢,3D-SPACE圖像可分別從內聽道底沿面神經的走行向腦干側、沿面神經腦干端向內聽道側仔細尋找,通過面神經與腫瘤表面的位置尋找神經的走形,此時沿神經長軸的斜位重組圖像非常重要,同時因腦脊液的存在使腦池段神經的顯示較為清晰。但受制于聽神經瘤起源于前庭神經,當其過大時可能使得3D-SPACE序列無法顯示該神經[16-17],本組腫瘤相對較大,因此,3D-SPACE序列對聽神經的顯示率較低。聽神經瘤經3D-SPACE序列掃描不僅能夠滿足常規(guī)MRI診斷要求,同時因層厚更薄,可多方位重建,細節(jié)更豐富,能夠更為清晰地顯示腫瘤內小囊變區(qū)、囊壁及內聽道充填等情況,因此,對腫瘤術前分級、分型更準確[18-19]。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前3D-SPACE序列分型與術中分型符合率[83.65%(87/104)]較高。3D-SPACE序列對后組顱神經的顯示與腫瘤大小及掃描范圍有關,臨床可根據(jù)患者腫瘤大小調節(jié)掃描范圍以減少因腫瘤較大影響到后組顱神經顯示[20]。本研究結果顯示,3D-SPACE序列圖像顯示腫瘤與腦干及小腦的關系與常規(guī)MRI及術中所見一致。
綜上所述,3D-SPACE序列對聽神經瘤周圍神經的顯示明顯優(yōu)于常規(guī)MRI,其有助于提高對相鄰腦神經的評估,在臨床對保護及恢復聽神經瘤患者面聽神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