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秦悅
涼感、速干、防曬等功能性服裝悄然興起,如何科學判斷產品質量
一到夏季,輕薄透氣的衣服頗受消費者歡迎,但氣溫很高時穿得再薄透仍然能夠感覺到熱,而且過于薄透的衣服不適合在社交場合穿著,因此市場上就出現(xiàn)了涼感服裝、速干服裝、防曬衣等,有利于提高人體的涼爽舒適感。
市場上出現(xiàn)的涼感紡織品其實有兩類,一類是瞬間涼感,一類是吸濕速干。有些產品涵蓋了這兩種功能,有些產品的宣傳混淆或擴大了其真實性能。近日,圍繞涼感服裝、速干服裝、防曬衣的檢測和選購問題,國家紡織制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主任王寶軍接受了央視《生活提示》欄目的采訪。
涼感的準確說法應該是“接觸瞬間涼感”,是指皮膚與這種特殊加工的服裝面料接觸的瞬時,快速吸收了皮膚表面熱量并迅速散發(fā)出去,皮膚溫度隨即有所下降,再經過皮膚中感溫神經末梢反應到大腦后形成涼爽的感覺。
圖片來源:央視《生活提示》欄目
接觸瞬間涼感面料通常采用特殊加工的化學纖維,例如在紡絲時加入吸熱多、散熱快的材料(如玉石、云母、貝殼等天然礦物的無機納米級粉 末),使纖維導熱性提高、吸熱量變強、散熱性加快。當我們穿上這種服裝時會產生涼感。
接觸涼感的好壞可以按國家標準GB/T 35263-2017《紡織品 接觸瞬間涼感性能的檢測和評價》來評判。在規(guī)定的試驗環(huán)境條件下,將溫度高于試樣的熱檢測板與試樣接觸,測定熱檢測板溫度隨時間的變化,并計算其接觸涼感系數qmax[J/(cm2·s)],由此可表征試樣的接觸瞬間涼感性能。
接觸瞬間涼感系數qmax是指將溫度高于試樣規(guī)定溫差的熱檢測板以一定壓力與試樣接觸,熱檢測板與試樣接觸后熱量傳遞過程中熱流密度的最大值,qmax數值越大表示皮膚感受到的涼感程度越強,數值越小表示皮膚感受到的涼感程度越弱。
GB/T 35263-2017規(guī)定,qmax≥0.15J/(cm2·s)時,面料具有接觸瞬間涼感性能。
另外,有些產品標準還劃分了瞬間涼感系數的等級:FZ/T 62042-2020《涼感面料床上用品》將接觸瞬間涼感系數分為3個等級,A級接觸瞬間涼感系數qmax不小于0.20;AA級不小于0.25;AAA級不小于0.30。
FZ/T 73067-2020《接觸涼感針織服裝》規(guī)定,優(yōu)等品服裝的接觸瞬間涼感系數qmax不小于0.25,一等品不小于0.20,合格品不小于0.18。
消費者在選購標有“涼感”的產品時,應注意其是否標注了涼感執(zhí)行標準,否則不要輕易購買。
這種“涼感”產品添加的吸熱材料只能是微量的,否則會使纖維服用性能降低,因此吸收熱量的程度有限。這就使得該類型的涼感面料只能在剛穿上的瞬間產生涼感,沒有持續(xù)性。
選購涼感產品時,應注意其是否標注了涼感執(zhí)行標準
為了達到持續(xù)的涼爽感,研發(fā)人員早在20多年前就開始了吸濕速干面料的研究開發(fā)。人體會不斷通過汗腺蒸發(fā)汗液(潛汗或顯汗),散發(fā)汗液的同時會消耗身體一定的熱量,這時人們就會產生舒適涼爽的感覺。因此,從皮膚排出的潛汗及顯汗,如果能及時被衣物吸收并散發(fā),保持皮膚表面干爽與清涼,也會產生涼爽感。
吸濕速干面料要求面料吸濕性能強、水分擴散性能好、水分蒸發(fā)速度快。棉、麻、絲等天然纖維雖然吸水性好,但水分子結合比較牢固,不易揮發(fā),所以做不到吸濕又快干;因此吸濕速干面料通常都是采用化學纖維改性,通過對化纖改性和特殊結構加工來實現(xiàn)。通常在化纖紡絲時可增加纖維親水性和內部空隙,采用異形截面、溝槽結構、超細直徑等增加纖維比表面積;還可以通過改善紗線和織物結構以增加纖維和紗線間縫隙,提高毛細效應。這些都能提高吸水性、水分子擴散性和蒸發(fā)速度。
吸濕速干的評價也有國家標準,GB/T 21655.1-2008《紡織品吸濕速干性的評定 第1部分:單項組合試驗法》主要通過測定吸水率、滴水擴散時間、芯吸高度、蒸發(fā)速率、透濕量等性能衡量其吸濕性和速干性。標準中規(guī)定了各項性能的指標要求,吸水率、芯吸高度、蒸發(fā)速率、透濕量越大,滴水擴散時間越小,表明其吸水性、水分子擴散性和速干性越好。GB/T 21655.2-2019《紡織品 吸濕速干性的評定 第2部分:動態(tài)水分傳遞法》則是通過檢測計算出浸濕時間、吸水速率、浸濕半徑、擴散速度、單向傳遞指數等指標來測定吸濕速干性。該標準將測定結果劃分為5級,達到3級以上為性能較好。
市場上的吸濕速干產品以涼感、涼爽、冰酷等賣點宣傳,還有Coolmax、Coolbst、Coolplus、Aerocool、CoolDry、Topcool、Coolnice 等英文名稱,消費者在選購時不能只看其宣傳,還要看是否標明了吸濕速干的執(zhí)行標準,否則其性能無從評價。
夏季我們常會遭遇太陽光線的暴曬。太陽光譜中包括了電磁波譜中幾乎所有頻段的射線,如微波、紅外線、可見光、紫外線、X射線和γ射線等。經過地球大氣層的過濾,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中,以紅外線和可見光為主,紅外線約占50%~70%,可見光比例其次,約占30%~46%,紫外線只占0.1%~4%,且主要是中長波紫外線。紫外線雖然占比少但對人的殺傷力卻很大,長期暴曬會造成皮膚的灼傷、色素增加、老化甚至癌變。防曬衣為阻擋紫外線而設計,可避免或減輕紫外線對皮膚的傷害。
深色、厚實的面料對紫外線的吸收能力比較強,具有天然的防紫外線性能,但這類服裝也能吸收部分紅外線,加之其熱阻相對較大,因此穿著會感覺比較熱。目前,市場上出現(xiàn)了各類輕薄的防曬衣,這類產品既防曬又不熱。防曬衣的面料在設計時主要是通過在紡絲或后整理階段加入對紫外線具有吸收或反射作用的無機或有機材料,來達到屏蔽紫外線的效果。
防紫外線性能主要看紫外線防護系數UPF和長波紫外線透過率(透射比)T(UVA)。UPF指皮膚無防護時計算出的紫外線輻射平均效應與皮膚有織物防護時計算出的紫外線輻射平均效應的比值。UPF值越大越好,紫外線透射比T(UVA)指A波段(315nm~400nm)紫外線的透過率越小越好。
國家標準GB/T 18830-2009《紡織品 防紫外線性能的評定》規(guī)定,當UPF>40,T(UVA)<5%時才能稱之為防紫外線產品。該標準還要求產品標識中應明示UPF值,當40<UPF≤50時,標為UPF 40+;當UPF>50時,標為UPF 50+。
消費者在購買防紫外線服裝時,要看其標注的UPF值,UPF 50+防紫外線效果比較好。此外,還要看檢測報告的結果是否達到標準要求。
市場上還有一種防曬皮膚衣我們在購買時應謹慎。這種所謂皮膚衣材質很稀薄,有的比紙還薄,這種衣物是很難達到很好防曬效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