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溪瑤(北京林業(yè)大學)
我和北林博物館的故事,開始于2019年的秋天。那時剛來到北林,和班上的同學一起參加新生入學教育,其中一項就是參觀博物館。
我記得很清楚,當時是同專業(yè)的學長擔任我們的講解員。進入一層哺乳動物展廳時,映入眼簾的就是整整齊齊的一排“鹿”。老實說,我對動物并不是很了解,雖然它們形態(tài)各異,但我只能用“鹿”這個字來描述它們。我以為這部分的參觀會跟我想象中的一樣簡單——介紹一下鹿的品種、生活習性,但沒想到就是學長對這部分的講解,為我打開了動物世界的大門——原來所有鹿幼年時身上都有斑點,但只有梅花鹿的斑點會伴隨其一生;原來麋鹿是我們中國的特有種,是我們失而復得的回歸動物;我知道了我們平時入藥的鹿茸、鹿鞭來自人工飼養(yǎng)的馬鹿;還知道了為圣誕老人拉雪橇的馴鹿,雌雄都長有角……這是我愛上各種動物的開始,也是我愛上北林博物館的開始。
參觀結束,在得知我們有機會加入銀蝶志愿服務團、成為一名博物館的志愿講解員后,我迫不及待地提交了招新報名表。
作為一個小萌新,第一次來博物館值班,我就接到了講解任務。那次來參觀的是北京植物園的老師,參觀中,他們邊聽我講,邊和我交流他們與動物之間的有趣故事。這次的經歷讓我意識到,博物館講解員不僅僅是向觀眾進行單向的科普知識輸出,還要與觀眾們進行互動交流。這也是我們豐富閱歷,提升自身水平的重要途徑。而且不得不說,來林博參觀的觀眾不乏各個領域的專家,即使是林大附小的小朋友來參觀,也會興奮地跟你描述他在《科學畫報》上看到過的某個不常見的小動物。
在這里,知識的獲取真的是永無止境的。
在大二上學期,我參加了人生中的第一個講解比賽——全國高校博物館講解案例展示。那時我初生牛犢不怕虎,選擇講博物館三層的“綠孔雀”標本。它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是IUCN(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確定的瀕危物種,是我們古代“鳳凰”的原型動物,但全球野生綠孔雀僅剩500只左右。講解的目的不止是向觀眾介紹知識,還要傳達保護自然的理念,所以在講解稿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我們不光重視內容的真實性,還重視教育引導性,不光重視科學性,還考慮到了語言的通俗化。由于目前綠孔雀在我國的生存環(huán)境不容樂觀,適宜它們生存的自然棲息地碎片化嚴重,所以我們選擇用“孔雀東南飛,何時不徘徊”作為題目,由我國古代敘事詩《孔雀東南飛》切入,既向觀眾說明“綠孔雀”是自古就在我國生活的孔雀類型,又表達了我們希望為綠孔雀重建生態(tài)家園的美好愿望。為了使講解內容適合科普,我們還聯(lián)系到北京自然博物館從事綠孔雀相關研究的研究員,一同進行講解稿的修改。最終,在大家鼎力相助下,我成功晉級了復賽,并最終拿到了我的第一個講解比賽獎項。
我參加的第二個講解比賽是“全國林業(yè)與草原科普講解大賽”,這次同臺競技的選手是來自各個林草單位的講解員。此次我選擇講解的內容是“蓑羽鶴的中國精神”。蓑羽鶴雖然是所有鶴中最小的一種,但就是這樣小小的身軀,竟然可以飛越珠穆朗瑪峰。從它的身上,我看到了中國登山隊的影子,不畏艱難、勇往直前,這是蓑羽鶴的精神,也是中國登山隊的精神。幸運的是,我再一次進入了復賽,而且是當中唯一一個學生講解員。復賽的地點正好在北京林業(yè)大學,作為東道主,我竟然抽到了第一個上臺。
比賽除了自己準備的講解內容外,還有1分鐘隨機命題講解環(huán)節(jié)。我抽到的圖片是“黃河”,本來作為林業(yè)大學學生,“黃河”這個話題應該信手拈來,但面對報告廳里坐滿的觀眾以及前排拿著評分表的評委,我竟然只磕磕巴巴地講了兩句話,就匆匆結束了。
之后上臺的選手除了有精美的輔助視頻圖片,面對不熟悉的隨機命題,他們也能講出很多有趣的內容。評委老師在最后說了這樣一句話:“我們的講解員,不應該只局限于了解與自己工作相關的內容,應該各種領域都有所涉獵?!边@句話我一直記得。這次的經歷讓我明白,許多事情在探索深度的同時,也需要找尋廣度。
在北林博物館做志愿講解的3年時光,除了帶給我滿足感、成就感以外,還帶給我許多鍛煉的機會,做林博科普短視頻開發(fā),就是其中一個。
2021年7月初,我們正式開始了第一個系列《黃河流域濕地旗艦鳥類》系列科普視頻制作。受到快手平臺和WWF世界自然基金會的邀請,我們?yōu)?.29全球老虎日拍攝了東北虎、華南虎兩個虎類視頻,視頻獲得了5.9萬的播放量,成了爆款視頻,也為我們的快手賬號積累了第一批觀眾粉絲。其實視頻發(fā)布后,我們并沒有想到會引起這么大的關注,直到上傳下一期視頻時,登錄之后才發(fā)現粉絲數量激增,播放量達到了5位數。受到各界關注,我們開心的同時,也有些擔憂,害怕之后的各類視頻內容不契合大眾口味,也擔心之后的視頻質量達不到觀眾的心理預期。不過后來,這些擔憂也都化作了動力,讓我們更加努力地做出更有趣的科普短視頻。
在我們發(fā)布的所有科普短視頻系列中,我最喜歡的是“北林銀蝶值班室茶話會”系列,這部分主要以情景劇的形式帶入,講述一些動植物的趣聞軼事。這樣的創(chuàng)作既要確保知識的趣味性,又要保證知識的科學性,視頻中的出鏡人員還要講得好玩、吸引觀眾。
做志愿講解員的3年,我從中學到的知識技能和自然哲理使我受用終生,這是我大學期間堅持最久的事兒,也是做過最有意義的事兒。
比賽講解稿Ⅰ
大家好,我是北京林業(yè)大學博物館講解員黃溪瑤。
“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我國古代樂府雙壁之一的《孔雀東南飛》,以孔雀起興為焦仲卿和劉蘭芝的凄美愛情做了最好的注腳。那么這里的孔雀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動物呢?它就是我身后的綠孔雀。
綠孔雀是一種非常美麗的生物,雄鳥的“覆羽”可以達到一米多,開屏時美得令人窒息,就連一貫以嚴謹客觀著稱的《中國動物志》,都用“華麗無比,殊形艷麗”這樣的辭藻來形容綠孔雀。綠孔雀是我們已知體型最大的雉科鳥類,顧名思義,它身上的羽毛以綠色為主。它的頭上直直地聳立著簇形羽冠,仿佛古代男子梳起的發(fā)髻;它的臉頰還有一片亮麗的黃色,猶如云霞;頸部和胸部上的羽毛都是鱗片狀的,好似龍鱗,故而我國古人還稱它為“龍鳥”。這樣美麗的綠孔雀早在5000~6000年前就已經生活在中華大地上,自古就被人們視為是吉祥神鳥,并作為一種文化符號和圖騰出現在各種藝術作品中,是我國古代鳳凰的原型動物之一。但如今,綠孔雀的數量十分稀少,幾近滅絕,我國僅在云南部分地區(qū)有分布,最新的調查研究顯示它的數量也僅僅只剩260只左右。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我們的本土明星綠孔雀變得如此稀少呢?
首先是因為藍孔雀的引進。藍孔雀不是我國的原生種,是印度的國鳥,也是最早被人類馴養(yǎng)的觀賞鳥類之一。它們性格活潑不怕人,適應能力也很強。20世紀90年代我國大量引進藍孔雀,由于缺乏保護意識,藍孔雀和綠孔雀不斷雜交,純種的綠孔雀越來越少。譬如我身后的綠孔雀,仔細觀察它的羽冠并不是我們所說的簇形,而是有著明顯藍孔雀特征的扇形,它是一只雜交孔雀。藍孔雀出色的繁殖能力讓我們本土的綠孔雀逐步邊緣化,也使綠孔雀的數量漸漸減少。
其次,是人類的獵殺。綠孔雀一直以來就是家喻戶曉的珍禽,它的羽毛和肉是極為珍貴的野生動物產品,所以遭到偷獵者的大量捕殺。
另一個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綠孔雀棲息地的喪失。綠孔雀生活在河谷季雨林地區(qū),對生存環(huán)境要求苛刻,且生性膽小不喜親近人類。但人們在這些地區(qū)不斷開發(fā),破壞植被,這些屬于綠孔雀最后的棲息地如今也變得岌岌可危。
中國最后的兩百多只綠孔雀仍然面臨著嚴峻的生存問題,“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綠孔雀何時才能找到家園,不再徘徊,仍需我們不斷努力。
現在大家看到的短片,是電影《攀登者》中的開場畫面。這些鳥兒正在進行著號稱“地球上最艱難的遷徙”——飛躍珠穆朗瑪峰。這些正在向世界屋脊發(fā)起挑戰(zhàn)的鳥兒,就是我今天講解的主角——蓑羽鶴。
蓑羽鶴是被列入國家重點野生動物保護名錄的二級保護動物。在世界現存的15種鶴中,蓑羽鶴是體型最小的一種。它不僅個子小,還有非常獨特的極具辨識度的外貌特征。今天我們將蓑羽鶴標本帶到了現場,我們可以看到,它的身體大部分呈藍灰色,頭、頸、胸部為黑色,眼后有一簇白色的細羽向后延伸,蓬松分垂,猶如蓑翁的披發(fā),故而被稱作“蓑羽鶴”。因其體型嬌小玲瓏、舉止嫻雅、性情羞怯溫柔,如閨中小姐,所以人們還稱它為“閨秀鶴”。
蓑羽鶴在我國的繁殖地主要分布在新疆、甘肅、青海等地,但它的越冬地卻在印度次大陸。每年冬天,蓑羽鶴都會進行這場“最艱難的遷徙”。最新測量的珠穆朗瑪峰的海拔高達8848.86米,在這世界的屋脊,蓑羽鶴勇敢無畏,一次又一次地向珠峰發(fā)起挑戰(zhàn)。鶴群在頭鶴的帶領下,靠上升的氣流幫助自己飛得更高。它們的隊形也根據氣流“一”字形、“V”字型變換,以減少空氣阻力。為了避免強風,蓑羽鶴必須飛得高一些,再高一些,一旦遭遇亂流,它們只能返回,等待第二天的重新起航。然而蓑羽鶴遷徙中面對的不僅是惡劣氣候,它們還要面對天敵金雕的捕殺。每當這時,都會有兩只金雕配合捕獵,這種方式成功率很高,這對鶴群來說,出發(fā)那一刻起,隨時都會有犧牲。
據科學家估計,每年飛越珠峰的蓑羽鶴有5萬多只,其中1萬只會喪命珠峰腳下。就算要進行無數次的飛越,就算會遇到風暴、遇到強敵,蓑羽鶴從來沒有放棄抵達終點的決心。和蓑羽鶴一樣,中國人從來沒有放棄向世界屋脊發(fā)出挑戰(zhàn)。1960年,中國登山隊完成了人類首次從北坡登頂珠峰的壯舉。隊員屈銀華失去了十根腳趾,夏伯渝失去了雙腿,許多人甚至犧牲了生命,但中國登山隊從來沒有被任何困難擊敗,2008年奧運會甚至將奧運圣火傳遞到了這世界最高的地方。不止中國登山隊,回首中國百年復興之路,歷經一次又一次的國難波折,中華兒女挺身而出,用自己的頭顱、鮮血,書寫著篳路藍縷、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明知前路艱險,但仍然義無反顧地奮勇向前。不畏艱險、頑強拼搏、團結協(xié)作、勇攀高峰!這是蓑羽鶴的精神,也是我們的中國登山隊精神,更是我們的中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