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29日,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yī)院神經科唐亞梅教授團隊在期刊Hypertension在線發(fā)表題為“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s are associated with a lower risk of progression from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to dementia”的研究論文。研究揭示了在患有高血壓和輕度認知功能障礙(MCI)的患者中,與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ACEI)和其他降壓藥相比,血管緊張素受體阻滯劑(ARB)更有利于降低MCI向癡呆進展的風險。孫逸仙紀念醫(yī)院神經科碩士研究生鄧鎮(zhèn)宏為本論文第一作者,唐亞梅教授為獨立通訊作者。
輕度認知功能障礙(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雖然未達到癡呆診斷標準,但進展為癡呆風險高。高血壓和MCI常見于老年人,對于同時患有高血壓和MCI的老年患者,如何選用降壓藥物,從而降低MCI向癡呆進展的風險,具有重要臨床意義。
該研究為一項回顧性隊列研究,納入同時患有高血壓和MCI的患者,根據服用的降壓藥種類,分為ARB組、ACEI組、其他降壓藥組(包括鈣通道阻滯劑、β受體阻滯劑、利尿劑)、無服藥組。與無服藥組、其他降壓藥組、ACEI組相比,ARB組發(fā)生癡呆的風險分別降低69%、51%、55%。
此外,縱向認知功能變化分析表明,ARB組的認知功能下降速度最慢。這進一步支持了ARB的認知保護效應。
▲研究發(fā)現圖示
在腎素-血管緊張素(renin-angiotensin system,RAS)系統中,血管緊張素轉化酶(ACE)將血管緊張素I轉化為血管緊張素II、IV等。其中,血管緊張素II為主要活性產物,可通過激活血管緊張素受體1(AT1R)使血管收縮、血壓升高。ARB和ACEI均為高血壓的一線治療藥物,且都作用于RAS系統以發(fā)揮降壓效果。不同的是,ACEI抑制ACE,從而減少各種類型血管緊張素的產生;而ARB直接阻斷血管緊張素受體(AT1R)。最近提出的血管緊張素假說(angiotensin hypothesis)認為,在RAS系統的終末受體之中,AT1R的激活會促進氧化應激、神經炎癥等病理過程,從而有害于神經功能;而血管緊張素II和IV,分別通過激活AT2R和AT4R,可能具有潛在的神經保護效應。基于該假說,相比于完全抑制RAS系統的藥物(ACEI),僅阻斷AT1R的藥物(ARB)可能提供更優(yōu)越的神經保護作用。本研究的結果支持了該血管性緊張素假說。
該研究發(fā)現,在患有高血壓和MCI的老年患者中,與ACEI和其他降壓藥相比,ARB更有利于降低MCI向癡呆進展的風險。未來仍需要更大規(guī)模的前瞻性隊列研究和臨床試驗以進一步確認這種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