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光浪 周東云
(云南黃金礦業(y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昆明 650200)
隨著易處理金礦的不斷開采,易浸金礦資源越來越少,今后難處理金礦石將成為重要的新資源,據(jù)統(tǒng)計,目前全球至少有1/3以上的金產(chǎn)自于難處理金礦,而對難處理金礦資源的高效利用問題早已成為制約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技術(shù)難題之一。因此,加強難處理金礦石的研究,突破其技術(shù)“瓶頸”,對提高資源的綜合回收率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1-3]。
通過對某金礦石的性質(zhì)研究表明,該礦石屬于高碳含砷超顯微包裹體的多重難浸金礦石,采用常規(guī)的全泥氰化提金工藝,金的浸出率僅有14.10%,其主要原因為礦石中金是黃鐵礦、毒砂的微細粒包裹體,氰化液很難有效接觸金,且含碳較高會產(chǎn)生“劫金”效應(yīng)所致。為解決該技術(shù)難題,優(yōu)先采用了分段磨礦脫碳預(yù)處理再細磨浮金的工藝流程進行金的回收試驗研究[4-6],但結(jié)果表明,采用該工藝對金的回收仍不理想,其原因主要為采用細磨也很難使金得到有效解離,及細磨后惡化了金浮選的效果。結(jié)合礦石的性質(zhì)特性分析,要提高對金的回收,關(guān)鍵在于解決碳和包裹體的問題,因此,進一步開展了氧化焙燒預(yù)處理探索試驗研究[7-8],同時為給氰化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并對焙砂再進行二次預(yù)處理。最終礦石通過細磨氧化焙燒—水洗堿浸除雜—氰化提金的聯(lián)合工藝處理后,使金的浸出率達到了87.82%,并對碳、砷、硫等有害元素進行了較好的脫除。通過此次試驗研究,以期對高碳含砷超顯微包裹體的難處理金礦石選礦研究有所裨益,對提高金礦資源的綜合利用率和我國選金行業(yè)的發(fā)展有所幫助。
該礦石中金屬礦物主要為黃鐵礦、毒砂,其次為方鉛礦、閃鋅礦、黃銅礦、銳鈦礦,少量輝鉬礦、褐鐵礦、赤鐵礦、輝砷鎳礦;脈石礦物主要有石英、白云母、鉀長石、高嶺石、白云石、有機碳。有價元素主要為Au,含量為1.56 g/t,有害元素主要為C、As,含量分別為2.19%、0.49%,原礦主要化學成分分析結(jié)果見表1。
表1 原礦主要化學成分分析結(jié)果
黃鐵礦和毒砂為金的主要載體礦物,金是以超顯微包裹體的形式賦存于其中。黃鐵礦的粒度總體較細,6.8 μm以上各粒級分布較均勻,主要粒徑范圍在4.8~50 μm(粒級累計分布率達到99.08%)。毒砂的粒度總體也很細,主要粒徑范圍在4.8~19 μm(粒級累計分布率達到87.97%),常以包裹形式嵌布于其他礦物中。黃鐵礦、毒砂的共生關(guān)系較為復(fù)雜,黃鐵礦連生體主要與石英、白云母、毒砂、白云石等連生或共生,毒砂連生體主要與石英、白云母、黃鐵礦、白云石等連生或共生。
為探索該礦石采用常規(guī)氰化浸出的方法對金的可回收情況,在氰化鈉單耗為4 kg/t、浸出時間為48 h的條件下,開展了不同磨礦細度下的氰化浸出試驗[9],試驗結(jié)果見表2。
表2 礦石氰化浸出磨礦細度試驗結(jié)果
從表2可以看出,該礦石即使在磨礦細度為-0.043 mm占95%的條件下,金的浸出率也僅有14.10%,表明這種含碳嵌布粒度極細的含金礦石,采用常規(guī)的氰化浸出工藝很難對金進行有效回收。
結(jié)合礦石性質(zhì)分析,為提高對金的回收,首先需進行脫碳預(yù)處理,以降低碳對后續(xù)流程指標的影響,同時由于碳本身性脆,易過磨泥化,而對金的回收則需細磨以至載金礦物盡可能單體解離。因此,對回收碳和金的適宜磨礦細度應(yīng)分開考慮,以確保浮選金前盡可能提高脫碳的效果,為后續(xù)選金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為選擇碳浮選適宜的磨礦細度,開展了磨礦細度條件試驗,試驗工藝流程見圖1,試驗結(jié)果見圖2。
圖1 碳浮選試驗工藝流程
圖2 碳浮選磨礦細度試驗結(jié)果
從圖2可以看出,當磨礦細度在-0.074 mm的含量高于80%后,碳的回收率呈下降趨勢,表明粒度過細后碳的泥化現(xiàn)象對回收產(chǎn)生了一定影響。因此,綜合考慮,碳浮選的磨礦細度選擇-0.074 mm含量占80%較適宜。
根據(jù)礦石的嵌布特性,對浮碳尾礦采用浮選工藝來分選黃鐵礦、毒砂等載金礦物,從而回收礦石中的金[10-12]。針對金的浮選,主要開展了礦石再磨細度、藥劑種類及用量等探索試驗,試驗工藝原則流程如圖3所示。
圖3 金浮選條件試驗工藝原則流程
2.3.1 磨礦細度試驗
由于礦石中金的嵌布粒度較細,為使金礦物和脈石礦物盡可能的解離,從而提高對金的回收,對浮碳尾礦進行了再細磨浮選試驗,以硫酸銅作活化劑,MA-3和丁基銨黑藥作為捕收劑,開展了磨礦細度分別為-0.038 mm含量占60%、70%、80%、90%、95%的條件試驗,試驗結(jié)果見圖4。
圖4 金浮選磨礦細度試驗結(jié)果
從圖4可以看出,當?shù)V石的磨礦細度在-0.038 mm粒級的含量高于80%后,金的回收率有所降低,表明進一步提高磨礦細度,對于微細粒部分的金很難達到有效解離,且隨礦泥的增加,惡化了金浮選的效果。綜合考慮磨礦成本和金的回收等因素,磨礦細度選擇-0.038 mm含量占80%較適宜。
2.3.2 捕收劑試驗
相關(guān)研究資料表明,不同的藥劑在浮選過程中作用不同,針對復(fù)雜難選的礦石,采用混合藥劑比單一用藥效果好。為進一步提高金的回收率,在磨礦細度-0.038 mm含量占80%的條件下,以硫酸銅作活化劑,分別開展了MA-3、丁基黃藥與丁基銨黑藥組合使用的試驗,試驗結(jié)果見表3。
表3 金浮選捕收劑組合使用試驗結(jié)果
從表3可以看出,采用MA-3和丁基銨黑藥組合藥劑對金的回收率相對較高,為探索組合藥劑用量對金回收率的影響情況,分別開展了MA-3和丁基銨黑藥的用量試驗。在丁基銨黑藥用量為15 g/t的條件下,MA-3的用量對金回收率的影響情況見圖5。在MA-3用量為210 g/t的條件下,丁基銨黑藥的用量對金回收率的影響情況見圖6。
圖5 捕收劑MA-3用量試驗結(jié)果
圖6 捕收劑丁基銨黑藥用量試驗結(jié)果
從圖5和圖6可以看出,MA-3用量選擇210 g/t較適宜,且同時使用丁基銨黑藥可進一步提高對金的回收,但其用量過高時會影響精礦中金的品位,綜合考慮,MA-3和丁基銨黑藥組合的用量分別選擇210 g/t和15 g/t較適宜。
2.3.3 活化劑試驗
根據(jù)礦石性質(zhì)特性分析,采用硫酸銅作為黃鐵礦、毒砂的活化劑,同時探索采用硫化鈉作活化劑時對金回收的影響情況。硫酸銅、硫化鈉用量試驗結(jié)果見圖7。
圖7 活化劑用量試驗結(jié)果
從圖7可以看出,使用硫酸銅作活化劑有助于提高對金的回收,綜合考慮用量選擇150 g/t較適宜。硫化鈉的用量在0~300 g/t時,對金的回收率影響較小,且隨著用量的增加精礦中金的品位呈降低趨勢,因此,建議不使用硫化鈉。
結(jié)合礦石碳浮選、金浮選的各條件試驗情況,開展了綜合條件試驗,試驗工藝流程見圖8,試驗結(jié)果見表4。
圖8 綜合條件試驗流程
表4 綜合條件試驗結(jié)果
從表4可以看出,對礦石進行脫碳、細磨等方式處理后,對金進行浮選,最終可獲得金回收率為51.82%的指標。
該礦石通過脫碳預(yù)處理再進行金的浮選,雖可提高礦石中金的回收率,但對金的回收效果仍不太理想。為進一步探索提高金回收率的有效方法,開展了焙燒—氰化提金試驗。
采用氧化焙燒的方法對礦石進行預(yù)處理,對硫化物中的硫、砷等物質(zhì)進行脫除,使碳物質(zhì)氧化失去活性,從而產(chǎn)生疏松多孔的焙砂,使在磨礦條件下很難解離的微細粒部分包裹金裸露,氰化鈉便可滲入其中進行金的浸出,這樣就有效地解決了含碳和包裹金影響金回收的技術(shù)難題[13-15]。同時為了給金的氰化浸出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再次對焙砂進行了水洗、堿浸預(yù)處理,進一步脫除有害雜質(zhì)元素,降低氰化過程中藥劑的用量。
由于礦石中金的嵌布粒度較細,試驗過程中首先對礦石進行細磨,然后再進行氧化焙燒和氰化浸出,其試驗工藝流程見圖9。
圖9 “焙燒—水洗—氰化”提金試驗流程
2.5.1 焙燒溫度試驗
焙燒過程中溫度過低或過高會造成礦石欠燒或過燒,從而影響對金的有效回收,為選擇適宜的焙燒溫度,開展了礦石的焙燒溫度條件試驗,試驗結(jié)果見圖10。
圖10 焙燒溫度對金浸出率的影響
從圖10可以看出,當焙燒溫度高于700 ℃后,金的浸出率下降。因此,礦石焙燒的溫度選擇700 ℃較適宜。
2.5.2 焙燒時間試驗
為選擇適宜的焙燒時間,確保焙砂的質(zhì)量,為后續(xù)金氰化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開展了焙燒時間條件試驗,試驗結(jié)果見圖11。
圖11 焙燒時間對金浸出率的影響
從圖11可以看出,當焙燒時間高于1.5 h后,金的浸出率下降。因此,礦石焙燒的時間選擇1.5 h較適宜。
2.5.3 水洗礦漿濃度試驗
為進一步脫出焙砂中殘留的S、As等雜質(zhì),減少氰化過程中石灰、氰化鈉等藥劑的消耗,開展了水洗礦漿濃度對雜質(zhì)脫除的影響試驗,試驗結(jié)果見圖12。
圖12 水洗礦漿濃度對雜質(zhì)脫除的影響
從圖12可以看出,低礦漿濃度對焙砂水洗脫雜的效果相對較好,當?shù)V漿濃度高于30%后,雜質(zhì)脫除率下降幅度增大,綜合考慮,焙砂水洗的礦漿濃度選擇30%較適宜。
2.5.4 氰化鈉用量試驗
為探索氰化過程中氰化鈉對金浸出的影響情況,開展了氰化鈉用量試驗,試驗結(jié)果見圖13。
圖13 氰化鈉用量試驗
從圖13可以看出,當氰化鈉單耗高于2 kg/t后,焙砂中金的浸出率變化較小,綜合考慮,焙砂氰化浸出時氰化鈉的單耗選擇2 kg/t較適宜。
2.5.5 氰化浸出時間試驗
為探索氰化過程中浸出時間對金浸出的影響情況,開展了浸出時間條件試驗,試驗結(jié)果見圖14。從圖14可以看出,當浸出時間高于24 h后,焙砂中金的浸出率變化較小,綜合考慮,焙砂氰化浸出的時間選擇24 h較適宜。
圖14 氰化浸出時間試驗
2.5.6 綜合條件試驗
結(jié)合礦石焙燒、水洗、氰化選擇的較佳試驗參數(shù),開展了礦石“焙燒—水洗—氰化浸出”綜合條件試驗,試驗結(jié)果見表5。
表5 綜合條件試驗結(jié)果
通過對礦石進行焙燒預(yù)處理后,金的浸出率得到大幅提升,金的浸出率可達87.82%,使礦石中的金得到有效回收。
1)該礦石有價元素主要為Au,含量為1.56 g/t,有害元素主要為C、As,含量分別為2.19%、0.49%。金的主要載體礦物是黃鐵礦和毒砂,以超顯微包裹體的形式存在,且整體嵌布粒度較細,共生關(guān)系較為復(fù)雜。
2)受含碳和包裹金的影響,礦石采用常規(guī)的氰化提金工藝,在磨礦細度為-0.043 mm含量占95%的條件下,金的浸出率只有14.10%。通過優(yōu)先浮碳再細磨浮金的工藝,金的回收率也僅有51.82%,表明脫碳處理雖可降低碳帶來的影響,但對包裹金的有效解離和細磨以后對金的回收還是存在很大的難題。
3)試驗結(jié)果表明,針對該類型礦石,采用細磨氧化焙燒預(yù)處理的方法可有效解決含碳和包裹金影響的問題。將礦石磨至-0.038 mm含量占80%,在700 ℃的溫度下,經(jīng)1.5 h焙燒后,再通過“水洗—堿浸—氰化”的工藝處理,最終金的浸出率可達87.82%,從而使礦石中的金得到較好的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