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凱 劉培培 張 松 楊 崢 饒石磊 齊書然 余 杰 王 旸
肺癌在臨床治療中通常采用外科手術(shù)、放射療法和化學療法等綜合措施,但各種報道顯示,即使在早期進行根治性手術(shù)患者5年生存率也相對不高。隨著腫瘤分子流行病學的學科發(fā)展,研究者們發(fā)現(xiàn)了多種與肺癌淋巴結(jié)轉(zhuǎn)移、組織侵襲相關(guān)的腫瘤標志物。肺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癌細胞的侵襲和轉(zhuǎn)移,細胞外基質(zhì)降解,腫瘤細胞的粘附和遷移,血管生成和淋巴浸潤在肺癌轉(zhuǎn)移中起著重要作用。 在臨床上,肺癌轉(zhuǎn)移機理的研究得到了高度重視[1-2]。PTPN12作為細胞粘附分子選擇素家族的成員之一,僅在內(nèi)皮細胞被某些刺激激活時才表達,并且與腫瘤細胞轉(zhuǎn)移密切相關(guān)[3-4]。研究提示,PTPN12參與細胞信號轉(zhuǎn)導過程,并且在許多良性或惡性腫瘤疾病中可以觀察到血清水平的變化[5-6]。本文將針對PTPN12低表達參與調(diào)控肺癌H1299細胞凋亡的作用進行研究。
研究納入臨床患者為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肺癌患者,樣本量為82例,收集受試對象相關(guān)資料以備分析討論。納入標準:經(jīng)病理學明確診斷,且為首發(fā)肺癌的受試對象;具有放化療等綜合治療措施適應證的確診患者;預計生存時間高于6個月;患者能配合研究始終。排除標準:合并冠心病、糖尿病等疾患的受試對象;并發(fā)其他惡性腫瘤的受試對象;對于本研究中包含的治療方案不能耐受,或拒絕接受治療的患者;術(shù)后并發(fā)癥嚴重的患者。本次研究共納入男性45例,女性37例;年齡41~82歲,平均年齡(64.34±10.75)歲;其中包含肺鱗癌患者33例,肺腺癌49例;腫瘤分期情況(TNM):Ⅰ期16例,Ⅱ期30例,Ⅲ期22例,Ⅳ期14例;既往有吸煙史48例。
1.2.1 PTPN12-mRNA及蛋白表達的測定與分析 通過western blot實驗分析PTPN12-mRNA表達特征;同時對蛋白表達進行測定。
1.2.2 PTPN12基因突變 提取DNA:使用10%中性福爾馬林對標本固定完成進行石蠟包埋,病理切片采用HE染色,出血壞死部位在觀察過程中盡量避開,從石蠟包埋塊中取出直徑為0.5 cm的組織塊,腫瘤組織集中并重新涂抹石蠟,嵌入5 μm厚的連續(xù)切片(共6個切片)。 QIAamp DNA FFPE組織試劑盒用于從樣品中提取DNA。研究使用的分光光度計為NanoDrop 1000型,用于確定樣品中DNA的濃度和純度。用紫外分光光度計檢測提取的DNA,以進行濃度檢測和質(zhì)量評估。在DNA濃度介于1.8至2.0之間后,將DNA濃度稀釋至2.0 ng/μL,并為每批樣品添加陰性和陽性對照,以確保測試質(zhì)量。
進行PCR檢測及測序分析:本研究中相關(guān)試劑盒購自廈門艾德公司。通過聚合酶鏈反應(PCR)測序方法和電泳毛細管(ABI 3130XL)檢測樣品PTPN12基因外顯子18~21中的突變。該檢測試劑盒采用八鏈PCR試管設(shè)計,該試管配備了PTPN12突變檢測試劑和相應的質(zhì)量控制試劑。在檢測過程中,將42.3 μL模板DNA和2.7 μL Taq酶混合,并添加5 μL上述相應的試管混合物以形成PCR反應系統(tǒng)。反應條件:95 ℃ 5 min,1個循環(huán); 95 ℃ 25 s,64 ℃ 20 s,72 ℃ 20 s,15個循環(huán); 93 ℃ 25 s,60 ℃ 35 s,72 ℃ 20 s,31個循環(huán)。在延伸期間在60 ℃收集信號。通過瓊脂糖凝膠電泳(western blot)鑒定PCR產(chǎn)物后,通過核酸外切酶和熱敏磷酸酶去除引物和dNTPs,并對純化的PCR產(chǎn)物進行PCR測序,反應條件為:純化的PCR產(chǎn)物(10 ng/μL)1 μL, BigDye(2.5×)8 μL,引物3.2 pmoL/μL,10 μL去離子水,測序引物用NaAc和乙醇純化,然后進行雙向測序。使用的儀器是ABI7500實時熒光定量PCR儀器,并通過相關(guān)軟件分析了測序結(jié)果。
研究中相關(guān)結(jié)果判讀:突變Ct值≥陰性臨界值29時,判定陰性,突變Ct值<陽性臨界值26時為強陽性(26~29之間為弱陽性)。western blot法完成擴增產(chǎn)物等蛋白的定性和定量分析:電泳后從玻璃板上剝離凝膠,將其放入沸騰的凝膠盒中,加入25%的乙醇直至乙醇浸透凝膠表面。將膠盒放入微波爐中,在高溫下煮2.5 min,重復此步驟3次;隨后,加入考馬斯亮藍染色液(直到染色液浸入凝膠表面),然后將其放在室溫下的搖床上緩慢旋轉(zhuǎn)30 min,直到清晰可見凝膠帶為止;第三步,用ddH2O沖洗染色的凝膠后,加入5%的乙酸和25%的乙醇的混合物,并緩慢搖晃漂白搖床約1 h,直到染色液基本洗脫出來。最后,變色完成后用ddH2O沖洗凝膠,將其放置在凝膠圖像掃描分析儀中,并在使用成像軟件處理后拍攝并保存照片。
1.2.3 血清腫瘤標志水平測定 采用化學發(fā)光法檢測外周血血清腫瘤標志物[糖類抗原125(CA125)、癌胚抗原(CEA)、神經(jīng)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SE)、細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鱗狀上皮細胞癌抗原(SCC-Ag)、腫瘤特異性生長因子(TSGF)],檢測時嚴格依據(jù)試劑盒說明書進行操作。參考區(qū)間:CA125 0~25.0 U/mL,CEA 0~5.0 μg/L,NSE 0~15.0 ng/mL,SCC-Ag 0~1.5 μg/L,CYFRA21-1 0~3.3 ng/mL,TSGF 0~64 ng/mL。
1.2.4 放療敏感性分析 采用0 Gy、2 Gy、4 Gy的γ射線照射PTPN12不同表達的腫瘤細胞NCI-H446;通過MTS實驗、集落形成實驗對腫瘤細胞的增殖情況進行測定,分析PTPN12對腫瘤放療敏感性的影響。
采用描述性統(tǒng)計學指標(均數(shù)、標準差、中位數(shù)、四分位間距、極差、率、構(gòu)成比、相對比等)對研究結(jié)果中的一般資料進行統(tǒng)計學描述;對服從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或單因素方差分析進行組間資料的比較,對不服從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兩組或多組資料的秩和檢驗,進行組間資料的比較;采用χ2檢驗進行率的比較;依據(jù)數(shù)據(jù)是否服從二元正態(tài)分別采用pearson或spearman法進行相關(guān)分析;無特殊說明情況下顯著性水平ɑ=0.05,所有P值表示雙側(cè)概率。
PTPN12表達對肺癌病情的調(diào)控作用分析結(jié)果可見,在組織分化和病理分期更嚴重的患者中PTPN12-mRNA表達更低,且在隨訪生存期更低的患者中也可見表達更低,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如表1所示。但PTPN12蛋白表達只在不同病理分期患者中檢出差別有統(tǒng)計學意義,且同mRNA表達規(guī)律相一致;而在不同組織分化和預后患者間差別尚未見統(tǒng)計學意義,與樣本量等因素限制有關(guān),見表1。
表1 PTPN12表達與肺癌病情預后的關(guān)聯(lián)分析
研究還對PTPN12基因突變檢測結(jié)果進行了進一步分析,NSCLC患者癌組織標本PTPN12基因突變的檢測結(jié)果顯示,外顯子19突變21例、外顯子21突變17例,無外顯子19與外顯子21的雙突變。見表2、圖1。
注:1a:19外顯子缺失突變,1b與1c:21外顯子點突變。
表2 PTPN12基因突變特點
與此同時,PTPN12基因突變與PTPN12基因野生型患者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比較,結(jié)果發(fā)現(xiàn)PTPN12基因突變者血清CEA高于PTPN12基因野生型患者,而CA125、CYFRA21-1低于PTPN12基因野生型患者,兩者SCC-Ag、NSE、TSGF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PTPN12基因突變與PTPN12基因野生型患者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比較
采用PCR法擴增PTPN12-mRNA片段,并采用Western blot檢測受試者血清中PTPN12-mRNA表達特征,結(jié)果顯示,PTPN12突變型組織樣本組在592 bp左右位置處可見清晰條帶(group1~group5),而 PTPN12野生型樣本組(group6)及DNA marker組(group7)基本無條帶,表明PTPN12-mRNA在細胞肺癌患者中發(fā)生特異性表達的理論依據(jù)成立。詳見圖2。
注:1~5:PTPN12突變型組織樣本;6:PTPN12野生型樣本;7:DNA marker。
PCR以及Western blot檢測結(jié)果提示PTPN12的mRNA水平及其蛋白質(zhì)表達水平無論高低與否,轉(zhuǎn)染 shRNA PTPN12進行基因下調(diào)的H1299細胞均可見PTPN12的表達下降(P<0.05),詳見表4和圖3所示。轉(zhuǎn)染后H1299-shGFP 及H1299-shPTPN12細胞對放療不同劑量照射(0、2、4、6、 8 Gy)敏感性不一,通過建立兩組細胞生存曲線并進行分析,可見H1299-shGFP及H1299-shPTPN12細胞的DO值、Dq值以及 SF2值分別(3.01 Gy、3.42 Gy、0.92及1.83 Gy、2.42 Gy、0.70)差別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圖4所示。另外進一步以PTPN12表達為二分類自變量,參考其他潛在影響患者放療敏感性的因素(年齡、性別、腫瘤組織分化情況、腫瘤分期情況),進行多因素回歸分析,也提示PTPN12表達是獨立影響放療敏感性的因素,OR值為3.404(95%CI 1.258~9.254),P<0.05。
表4 PTPN12基因表達變化對H1299的轉(zhuǎn)染存活的影響分析
圖3 PTPN12基因表達變化對H1299存活影響PCR結(jié)果圖
圖4 PTPN12基因表達對H1299放療敏感性的影響分析
腫瘤的侵襲和轉(zhuǎn)移程度決定了肺癌患者的預后。 腫瘤細胞通過與白細胞的粘附激活相關(guān)的腫瘤信號通路,積聚在血管中或穿透血管壁。這個過程涉及許多粘附分子,其功能是幫助腫瘤細胞識別靶器官的血管內(nèi)皮細胞[7]。PTPN12是表達于內(nèi)皮細胞和腫瘤血管內(nèi)皮細胞,激活相關(guān)的信號通路分泌粘附分子選擇素,研究證實,其表達在癌周組織的血管內(nèi)皮細胞中呈現(xiàn)高表達,與腫瘤的侵襲和轉(zhuǎn)移存在關(guān)聯(lián)性[8]。PTPN12可直接介導腫瘤細胞與血管內(nèi)皮的黏附,同時與腫瘤細胞表達的選擇素配體具有相互識別的功能,可增加腫瘤轉(zhuǎn)移的概率[9]。有研究提示,血清PTPN12濃度的升高可能會增強血管內(nèi)皮對腫瘤細胞的攝取能力,也有可能作為促進腫瘤轉(zhuǎn)移的信號分子[10]。PTPN12作為免疫球蛋白黏附因子之一,在多種細胞膜表面均可表達,發(fā)揮著抗原識別、呈遞以及淋巴細胞殺傷等功用[11]。既往研究結(jié)果證實[12],惡性腫瘤患者體內(nèi)腫瘤細胞會過度表達PTPN12,一方面增加已轉(zhuǎn)移腫瘤細胞的黏附性,另一方面促進特異性蛋白酶水解,增加血清中PTPN12濃度,使腫瘤細胞逃脫細胞免疫監(jiān)視。
本研究患者癌組織標本檢出PTPN12基因突變,發(fā)生率為37.50%,與其他相關(guān)研究報道的NSCLC患者PTPN12突變率38.8%的結(jié)果相近,結(jié)果表明,NSCLC患者的PTPN12突變主要集中在外顯子19缺失和外顯子21點突變,外顯子19突變主要是746至750位密碼子缺失突變,產(chǎn)生相應的氨基酸序列[13]。PTPN12是跨膜糖蛋白。在NSCLC中,PTPN12高度表達,并且PTPN12基因突變后DNA或基因中的單個堿基對變化可以增加PTPN12對三磷酸腺苷(ATP)的親和力,并增加NSCLC患者的酪氨酸激酶活性。靶向酪氨酸臨床實踐中使用的激酶抑制劑如吉非替尼和厄洛替尼優(yōu)先結(jié)合突變蛋白PTPN12的ATP來取代ATP,然后抑制磷酸化和下游信號通路的活化,因此其功效與PTPN12突變[14]。目前多數(shù)NSCLC患者在初診時已達晚期,無法獲得足夠的腫瘤組織進行PTPN12基因突變檢測,分析PTPN12突變患者臨床特征有積極意義[15]。外周血循環(huán)腫瘤DNA為一種主要來自腫瘤組織,因腫瘤細胞壞死脫落,能較好體現(xiàn)腫瘤遺傳基因的特征,因而監(jiān)測腫瘤標志物水平可能對推斷PTPN12突變有益。
總之,PTPN12低表達同肺癌患者的放射敏感性存在關(guān)聯(lián),PTPN12下調(diào)可以有效增加H1299細胞的放射敏感性,可以考慮作為提示患者的放射敏感性靶點,并為靶向治療聯(lián)合放療提供更多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