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康》·中國小康網(wǎng)記者 于靖園
供圖/國家博物館
在天安門廣場東側,中國國家博物館(以下簡稱“國家博物館”“國博”)雄偉壯觀?!拔以啻螀⒂^國博,這里承載著我關于童年最美好的記憶。”80后北京姑娘羅美美說道。“從小,爺爺就喜歡帶我逛國博。這里有很多老物件,爺爺熱愛歷史,還會講給我聽,到現(xiàn)在我都記憶深刻?!爆F(xiàn)在羅美美長大了,也有了自己的孩子,她就帶上女兒去國博看展覽,“我希望這里也會是陪伴女兒長大的博物館。”
國家博物館歷史悠久。1912年7月9日,國立歷史博物館籌備處成立,這是中國近代第一個由政府籌辦并直接管理的國家博物館。1926年10月1日定名為“國立歷史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1949年10月1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同日,更名為“國立北京歷史博物館”。1959年又更名為“中國歷史博物館”。1950年3月,國立革命博物館籌備處成立,1960年正式命名為“中國革命博物館”。2003年2月,在原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革命博物館的基礎上,合并組建而成中國國家博物館。
2007年3月至2010年底,國家博物館進行了改擴建工程,館舍總建筑面積19.2萬平方米,共有展廳48個,是世界上建筑面積最大的博物館,硬件設施和功能也是世界一流水平。
2022年7月9日,國家博物館迎來了110周年華誕,它以自己獨特的方式,記載著中華民族走過的征程。
110歲的國家博物館珍藏著民族記憶,擁有自史前至當代的143萬余件藏品。國家博物館館長王春法說,這充分展現(xiàn)和見證了中華5000多年文明的血脈綿延與燦爛輝煌。而近年來,國家博物館還取得了包括月球樣品001號和新中國第一座低速風洞等在內的一系列重要藏品。
為慶祝建館110周年,國博自今年6月29日起,先后推出了“薪火賡續(xù)—羅伯昭捐贈展”“積厚流廣—國家博物館考古成果展”,未來還將推出“片羽重輝—國家博物館文保成果展”(暫定名),從藏品征集、考古發(fā)掘、文物保護三個方面,講述國家博物館110年來典守文脈、求真務實、開拓創(chuàng)新的歷程。
“薪火賡續(xù)—羅伯昭捐贈展”是國博為紀念羅伯昭將“全部藏泉,公諸邦國”的愛國義舉而特別策劃的。羅伯昭是我國近現(xiàn)代著名錢幣學家、錢幣收藏家,與方若、張叔馴并稱“近代泉家三杰”,有“北方南張巴蜀羅”之美譽。1957年9月,羅伯昭將其收藏的15431件文物捐贈給北京歷史博物館(現(xiàn)國家博物館),至1965年,又先后捐贈文物70余件(套)。羅伯昭捐贈的錢幣通古貫今,兼及中外,品相極精,版別豐富,與其他泉家捐贈的文物共同奠定了國家博物館錢幣類藏品的基礎。如今,中國古代錢幣已成為國家博物館館藏大類,總量眾多,品類齊全,一級品數(shù)量在國內外均獨占鰲頭。
“薪火賡續(xù)—羅伯昭捐贈展”精選了羅伯昭捐贈文物珍品170件(套),通過“泉壇巨擘 沐園寄懷”“愛國義舉 垂范后世”“不負重托 篤行致遠”三個單元,系統(tǒng)展示羅伯昭的重要泉幣收藏和學術研究工作,展示國家博物館在錢幣文物征集、收藏、保護、研究、展示等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既彰顯和銘記一代名家的人生追求和家國情懷,也展示和見證國家博物館從篳路藍縷到走向輝煌的歷史脈搏。
攜手共進 “意大利之源—古羅馬文明展”不是普通的博物館與博物館之間的交流,而是中意兩國深厚友誼的見證。本組供圖/國家博物館
中國國家博物館副研究館員、策展人李雪表示,國家博物館向來珍視每位捐贈者的慷慨義舉,堅持以藏品研究為基礎、展覽闡釋為導向、傳承文明為目標,積極與社會各界熱心人士共同推動我國文博事業(yè)的發(fā)展繁榮。
1921年,幾乎與仰韶遺址發(fā)掘同時,在河北鉅鹿(今河北省巨鹿縣)開始的古城發(fā)掘項目揭開了國博考古的序幕。新中國成立后,國博考古得以長足發(fā)展,開始以田野考古為主,后陸續(xù)開拓水下、遙感與航空攝影考古領域,開一時風氣之先。并先后主持了山西垣曲古城東關、南關商城,河南澠池班村,江蘇連云港孔望山,山西絳縣周家莊、西吳壁,江蘇泗洪韓井,陜西寶雞吳山,河北康保興隆等遺址田野考古工作;組織開展南海一號沉船遺址調查、平潭碗礁和大練島一號沉船遺址發(fā)掘及全國沿海水下文物普查等水下考古工作;開拓實施河南洛陽漢魏故城、內蒙古赤峰古城址等區(qū)域的航空考古調查工作。
黨的十八大以來,考古學迎來了新的發(fā)展機遇。國家博物館緊跟時代脈搏,著手格局重塑,流程再造,組織重構。2018年國博成立考古院,下設民族與邊疆地區(qū)、田野、科技、環(huán)境四個考古研究所,以及公共考古辦公室,明確主要工作任務是服務國家事業(yè)發(fā)展全局,參與開展了雄安新區(qū)考古調查、發(fā)掘工作。
為積極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持續(xù)推進“文化潤疆”,國博自2018年開始將考古工作重心向邊疆地區(qū)傾斜,重點圍繞“一帶一路”建設和中華文明起源等重大工程,探索反映東西方文化交流互鑒、古代絲綢之路形成與變遷的代表性物證。先后開展了新疆烏什吐爾、玉孜干遺址的考古工作,為實證中華文明多元一體、交流互鑒增加了新的實物證據(jù)。
“積厚流廣—國家博物館考古成果展”于7月1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N9展廳開幕。中國國家博物館考古院副院長、研究館員莊麗娜介紹,本次展覽內容涉及國家博物館百余年來主持或參與的約70個考古發(fā)掘和調查項目,從舊石器時代考古遺址到清代水下沉船發(fā)掘,用考古學語言、考古學方法、考古成果和考古資料向觀眾呈現(xiàn)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講述歷久彌新的中國故事。
“積厚流廣—國家博物館考古成果展”以山西垣曲商城出土的青銅鼎、甘肅張家川縣馬家塬遺址出土的藍釉杯、金遠洞巨副駝的骨架等240余件考古出土代表性文物,展示了百余年來國博考古不斷開拓進取的歷程和所取得的豐碩成果。從陸、海、空不同維度立體式呈現(xiàn)出國博考古找尋中華燦爛歷史文化的物質遺存,探索中華文明的發(fā)展脈絡的努力及成果。
國家博物館是國家的文化客廳,也是中華文明與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窗口。國博建館110周年的系列活動也得到了全球同行的鼎力支持,一方面許多國際伙伴通過信函、視頻等方式發(fā)來祝賀,另一方面有來自全球五大洲33個國家的近百個合作伙伴切身參與到國博的系列活動中,為全球觀眾奉上精彩的節(jié)目。
2020年,在疫情阻礙線下國際交流的背景下,國博聯(lián)合全球5大洲14個國家的15個國家級博物館成功舉辦了“全球博物館珍藏展示在線接力”活動,在國內外反響熱烈。今年7月6日至11日,國博聯(lián)合國內外33家頂級博物館共聚云端,以“手拉手:共享世界文明之美”為主題,共同舉辦全球博物館珍藏展示在線接力。10位國內博物館館長將聯(lián)袂講好中國故事,并與來自五大洲的24位國際博物館館長一起,用約150件珍貴藏品展示人類文明的燦爛成果,傳遞和弘揚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
中意文化和旅游年重啟之際,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游部、意大利共和國文化部、意大利共和國外交與國際合作部的指導下,中國國家博物館與意大利共和國文化部博物館司、羅馬國家博物館、意大利駐中華人民共和國大使館合作舉辦的“意大利之源—古羅馬文明展”于2022年7月10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隆重開幕。
意大利總統(tǒng)馬塔雷拉向“意大利之源—古羅馬文明展”開幕式致賀信。馬塔雷拉在賀信中表示,文化合作是意中友誼重要組成部分。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意大利在中國舉辦“古羅馬文明展”和系列意中文旅年活動,充分證明兩國關系根基深厚。
“此次展覽不是普通的博物館與博物館之間的交流,而是中意兩國深厚友誼的見證。”中國國家博物館國際與藝術展覽總監(jiān)、展覽中方策展人潘晴表示,展覽通過來自意大利全國26家國家級博物館的308套、共503件珍貴文物,系統(tǒng)反映意大利半島實現(xiàn)政治和文化統(tǒng)一的歷史進程,展現(xiàn)意大利文化淵源的豐富多彩。
值得一提的是,由國博策劃的“食味中華—中國古代飲食文化展”已經(jīng)于今年6月8日在列支敦士登國家博物館開幕。展覽系統(tǒng)闡釋了中國古代飲食的發(fā)展變遷與文化內涵,讓世界了解和感知中華民族的血脈與生趣。在國博北11展廳,國內觀眾亦可看到同款展覽,體味調羹弄膳之間流露出的生活智慧和生命尊嚴。
7月11日,“變局與堅守:博物館的時代責任”—第二屆全球博物館館長論壇在中國國家博物館成功舉辦?!叭虿┪镳^館長論壇”是中國國家博物館立足“一帶一路”倡議創(chuàng)建的全球范圍博物館館長高層次、多邊、創(chuàng)新性的對話和決策平臺,2019年4月首次舉辦。本屆論壇吸引了來自全球五大洲26個國家的百余位博物館館長、國際組織代表以及專家學者參會。與會嘉賓圍繞“博物館增進文明對話”“科技賦能博物館”“博物館形象的塑造與提升”三個議題展開探討,提出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博物館行業(yè)關于時代責任的深度思考,分享了后疫情時代博物館行業(yè)砥礪前行的創(chuàng)新實踐。
此外,中韓日古代青銅器展(展覽名稱待定)也將與觀眾見面,該展覽是第十一屆中韓日國家博物館館長會議的成果,旨在深入展示中、韓、日三國古代的青銅工藝之美,系統(tǒng)呈現(xiàn)三個國家各具特色的傳統(tǒng)文化、禮儀文明與科技藝術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