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玲
(葫蘆島市自然資源事務服務中心,遼寧 葫蘆島 125000)
側柏(學名:Platycladus orientalis (L.)Franco),又稱扁柏、柏樹,柏科側柏屬,常綠喬木,在我國分布極為廣泛,對氣候、土壤等條件適應性較強。喜溫暖濕潤氣候,也能耐嚴寒,在~25℃的低溫也可生長良好。適生于中性土壤,既能在pH值8~9的堿性土壤中健壯生長,也能在偏酸性土壤上正常生長,并具有一定的抗鹽能力,可在含鹽量0.2%的鹽堿地上生長。喜光而又有一定的耐陰力,但不耐水濕,怕澇,耐干旱瘠薄,甚至在干旱貧瘠的巖石山道中亦可見其生長。側柏為淺根性樹種,側根非常發(fā)達,營養(yǎng)根系多分布在表層土壤中,形成稠密的根網,因此,保持水土、防風固沙性能良好。側柏壽命極長,有古柏壽命達2000年以上。
育苗地宜選擇在造林地的附近或周圍,要交通便利,有益于苗木運輸,縮短運輸距離,保持苗木活力,還應具備背風向陽、地勢平坦、排灌良好等條件。土質以結構疏松、透水透氣性良好的沙壤土為最好,土層要深厚,至少要大于40~50cm,不宜過酸或過堿。
做床前清除圃地的雜物草根,要深耕細耙,苗床多為低床,床深12cm,床底要整平拍實,四壁垂直,使容器排列在床內與地面幾乎同高。床寬1~1.2m,長度依育苗數量和地勢而定,一般為8~12m,兩苗床間留出40cm的工作道,要堅實耐踩踏,便于人工通行管理。
通常采用規(guī)格為8cm×12cm(壓扁后)的聚乙烯薄膜營養(yǎng)袋,裝填基質后容器袋的直徑大約為5cm,高度約為10cm。在距袋底部1/5處打孔6~8個,孔徑0.8cm,放平后孔位對齊,孔位成“×”形,均勻分布,并在底部進行剪角,以利于通氣透水,根系生長。
營養(yǎng)基質是育苗成敗的重要條件,基質應不易板結,保水保肥,通透性好。東北地區(qū)培育側柏容器苗常采用以下營養(yǎng)配方:(1)草坡土(或林地表土)60%、黃心土30%、廄肥10%;(2)黃心土59.8%、土雜肥30%、羊糞土10%、復合肥0.2%;(3)耕作土(園土、圃地土、農田表土)90%、有機肥9%、復合肥(或磷肥)1%;(4)苗圃耕作土40%~60%、草甸沼澤土20%~40%、松林土20%。為了節(jié)約育苗成本,盡量選用整地做床時所清理出的耕作土,或就近選取質輕、透水、保肥和具有良好透氣性的土壤輔以肥料。
確定營養(yǎng)基質配方以后,按以下步驟配制營養(yǎng)基質:(1)將準備的基質材料粉碎、過篩。(2)按確定的比例將基質材料混合。(3)將營養(yǎng)土調至一定的濕潤狀態(tài),濕潤的程度以裝杯后營養(yǎng)土不致從容器的排水孔漏出、握成團后不變形為宜。(4)混拌營養(yǎng)土的場所應保持清潔。
營養(yǎng)土可采用化學藥劑進行消毒,滅菌常用的化學藥劑及使用方法如下表1:
表1 土壤滅菌常用化學藥劑及使用方法
裝土時不要裝的過滿,一般比容器口約低1~1.5cm,裝滿土后從側面敲打容器使虛土沉實,松緊適宜,手攥袋子會留下手指印。容器裝好土后,整齊擺放在苗床內,要排列成行,相互靠緊,空隙處用濕土填實,即防干燥,又能提高土地利用率。容器排列一定要高低一致,這樣覆土厚度才能一致,以保證出苗整齊。
側柏種子空殼率大約30%以上,可采用水洗選種,將浮上的空殼撈出不用,再用0.3%~0.5%硫酸銅溶液浸種1~2h,或用0.5%高錳酸鉀溶液浸種20min,進行種子消毒,然后再進行種子催芽。
常用的種子催芽方法有以下2種:(1)混沙催芽法:播種前15~20d,將經過選種消毒處理的種子,用溫水浸種24h,然后撈出與2倍種子體積的細沙混合均勻,沙子濕度以手握成團而不出水為宜,裝入木箱中放置在室內溫暖處。種沙溫度經常保持在12~15℃,每日翻動2~3次,并隨時噴灑溫水,保持適當的溫、濕度,以促進種子萌發(fā),待大部分種子已經萌動,有1/3種子裂口,即可播種。(2)溫水浸種催芽法:將經過消毒處理的種子用45℃溫水浸種24h,結合選種,將浮上的空粒種子撈出去掉。然后將種子撈出攤曬在背風向陽處席子上,經常翻倒晾曬,保持一定的濕度,每天用溫水沖洗1~2次,待有1/3的種子裂口,即可播種。
春播,遼西地區(qū)在4月中上旬完成裝袋下種。一般每袋播種量3~4粒,用篩過的細營養(yǎng)土均勻覆蓋,覆土厚度1~1.5cm,土與袋口齊平,然后用噴壺細水淋洗苗床,注意水流不能太急,以免將種子沖出。上面再用遮蔭網或秸稈、稻草等覆蓋床面起到保濕、防鳥作用。
要經常檢查土壤濕度,如有缺水要及時噴水,多在上午或傍晚噴水。經過催芽處理的種子,一般播種后7d左右開始出苗,10d為出苗盛期。當幼苗發(fā)出2~4片葉子時間苗和補苗,可分兩次間去其余幼苗,每個容器最后只留一株健壯幼苗,對死亡或生長不良或未出苗的要進行補苗,間苗和補苗前后都要澆水,這樣不會傷根。幼苗期要適當控制澆水,以促進根系生長發(fā)育,速生期依據土壤墑情,澆水可量多次少,以“澆則澆透”為原則,在育苗器底部小水流向上浸水,也可細眼噴灌。幼苗長出真葉后,即可進行葉面施肥,以彌補營養(yǎng)肥力不足,促進苗木生長。于生長季節(jié)安排噴施0.2%磷酸二氫鉀2~3次,后期噴施濃度0.5%左右的尿素溶液1次,施肥后立即噴水沖洗干凈,防止肥燒傷苗木。同時要注意及時拔除雜草,防治病蟲害,特別是立枯病和猝倒病。幼苗出齊后,立刻噴灑0.5%~1%波爾多液,以后每隔7~10d噴1次,連續(xù)噴灑3~4次可預防立枯病發(fā)生,交替噴0.5%的高錳酸鉀和0.1%敵克松等藥液防治苗期猝倒病,地下害蟲可用毒餌誘殺,食葉害蟲可噴1000倍的樂果防治。
苗木當年即可出圃造林,但為提高造林成活率,通常翌春移植,或移入大容器袋培育,或連袋圃地移植,培育多年生移植苗再行造林。大容器袋規(guī)格14cm×20cm或18cm×21cm(壓扁后),在容器壁上靠近下方2~3cm處打孔10個左右,孔徑1cm,孔位成“×”形或上下三行分布,容器下部也要打孔3~4個孔,以利通氣透水。把1年生的小苗除去原容器袋移植在大容器袋內繼續(xù)培育,移植密度要依據培養(yǎng)年限而定,苗木移植后培養(yǎng)1年,株行距10×20cm;培養(yǎng)2年,株行距20×40cm;培養(yǎng)3年,株行距30cm×40cm。移植后及時注水,每次灌透,待墑情適宜時及時采取中耕松土、除草、追肥、防治病蟲等措施。
葫蘆島市位于遼寧省西部,屬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降水量550~650mm,全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6~8月份,約占全年的66.5%。年平均氣溫8.2~9.6℃,春秋季多風,夏季雨熱同期,冬季嚴寒少雪。全境山區(qū)面積占總面積的41%,丘陵占總面積的26%,平原占總面積的33%,經多年造林綠化,現存宜林地多位于荒山中,上坡位,土壤瘠薄,交通不便,無人工澆水條件。
側柏造林除冬季外,其他三季均可進行,但遼西地區(qū)春秋兩季干旱多風,而夏季雨量充足,土壤墑情最好,所以造林成活率最高、質量最好,故在整個雨季,尤以6月下旬~7月下旬為造林最佳時期。一般天氣預報顯示3d內有中到大雨、或下透雨后、如雨小也有頂雨即組織勞力上山栽植,栽后7d無雨或土壤墑情差時需澆水。
造林苗通常采用2~3年生的大容器移植苗,選用的苗木要長勢良好、須根系發(fā)達、無破損、無病蟲害。當年生的小容器苗,由于苗體過小,營養(yǎng)蓄積量少,木質化程度低,根系不發(fā)達,抗逆性與適應性較差,造林后容易受到雜草欺壓,從而其保存率低于2~3年生苗木;3年生以上的大齡側柏苗因在圃地培育周期過長,成本高,根系多穿出營養(yǎng)杯,起栽時易傷根,并且往往根冠比不協調,栽后不抗風,對立地條件、整地規(guī)格和撫育管理要求高,也會影響造林效果。因此側柏荒山造林首選2~3年生的大容器移植苗,尤以3年生的容器苗造林成活率與保存率最高,幼林生長量最高。
起苗應與造林時間相銜接,做到隨起、隨運、隨造。起苗前應澆一次透水,以防止苗木在裝運過程中容器內營養(yǎng)土破散,同時也為造林后緩苗期間儲備較多的水分。起苗時要從苗畦一端將土扒開,將容器袋逐個取出,輕輕放入木箱、塑料筐或大塑料袋裝運。過程中要注意切斷生長到容器外的根系,嚴禁用手直接提苗莖強行拔除。同時還要注意保持容器內根團完整,防止容器破碎,千萬注意不要抖落營養(yǎng)土或損傷苗木。
運苗時應用專門的箱、筐類裝苗,禁止在車廂內散裝或零散堆放容器苗。有條件的可以在車廂上用木板將上下層容器苗隔開,防止運輸過程中苗木互相擠壓,導致容器破碎,營養(yǎng)土散落。運到造林地的苗木,如果一時栽不完,可在造林地內找一陰涼處放置,要擺好、噴水。裝、運、卸苗和造林過程中,要輕拿輕放,嚴禁野蠻操作。
整地分為穴狀整地和魚鱗坑整地,可以提前到前一年雨季或秋季進行,也可隨栽植隨整地。清除地面雜草灌木,疏松土壤,增強土壤蓄水保墑能力,改善土壤理化性質,為幼苗成活與生長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條件。整地時注意不要破壞土層,防止水土流失。
穴狀整地省工省力,動土面積小,損害的地表植物也少,適用于立地條件差、土壤里碎石較多、稀疏林地、較陡的坡地、伐根較多的采伐跡地。整地時需按照確定的行向和株行距進行放線打點,使之橫看成排,側看成趟,整齊劃一。規(guī)格一般為0.3m×0.4m或0.4m×0.5m,深度為0.3m。
魚鱗坑整地蓄水保墑能力強,控制水土流失,是一種生態(tài)整地方式,適用于干旱半干旱地區(qū)坡度較大的荒山溝坡??友ǔ善纷中闻帕?,狀若魚鱗,且能隨地形變化靈活使用。規(guī)格為長徑0.7~0.9m,短徑0.5~0.7m,坑深0.3m,攔水埂高0.2~0.3m。
栽植密度:根據立地條件、樹種生物學特性來確定其適宜的栽植密度,一般栽植側柏的株行距為3m×3m,可栽74株/667m,也有株行距為2m×3m,則可栽111株/667m,遇裸巖較多地段采取見縫插針的方式栽植。
栽植:在整好的魚鱗坑穴面上挖定植穴,規(guī)格略大于苗木根系的伸展范圍,或帶土兜的規(guī)格。雙手握住容器袋,使袋內營養(yǎng)土收縮成團,順手脫掉塑料容器袋或撕掉容器袋底部,將苗木置于坑內相對靠近山體一側,不要太近,以防止雨水沖淤,苗干要豎直,根系要舒展,深淺要適當,栽植深度應比苗木營養(yǎng)土團高出2~3cm。填土一半后提苗踩實,再填土踩實,要沿坑壁四周依次踩踏,嚴禁回填草皮,然后覆上表土,土壤條件差的栽植地可采用客土,同時修整穴面,留好蓄水坑。千萬注意不要將苗木自帶土坨弄散,這是造林成活的關鍵。
造林后,及時用枯樹枝、碎草等覆蓋穴面,避免暴雨時雨滴擊濺表土,以減少蒸騰水分,對穴面保墑和促進苗木生長有明顯作用。
防止牛羊危害是幼林管護的首要任務,特別是新造林地,牛羊進入后啃食幼苗、樹皮,踐踏地面,對幼苗成活與生長造成直接威脅,因此新造林地應全面禁牧,村莊附近的造林地,更應安排專人管護。
造林后1~3年要進行松土、除草、擴穴等撫育管理,以達到蓄水保墑,促進林木生長快速成林。根據側柏生長規(guī)律,可分別在每年的5月或7月中旬進行。松土除草要做到“三不傷、二凈、一培土”的要求,即不傷根、不傷皮、不傷樹梢,除凈雜草、拾凈石塊,把鋤松的土壤培到根際。發(fā)現死苗,及時在缺苗的地方進行補植。
時常監(jiān)測側柏是否感染病蟲害,及時作出針對性處理。大量實踐證明,營造側柏和其他如元寶楓、刺槐、山杏等樹種的針闊混交林,有益于預防病蟲害的發(fā)生與傳播,并能縮短林分郁閉時間,使側柏生長速度顯著提高,林分穩(wěn)定性和生態(tài)防護作用大大增強。
采用側柏容器育苗技術,充分利用土地,解決了立地條件較差地區(qū)的育苗問題。相對大田做壟播種,沒有行間距,節(jié)省良種的同時,又大大增加了育苗數量。由于種苗根系在容器內形成,有發(fā)育良好的完整根團,起苗時不傷根,造林后緩苗期短,成活率高,對造林地適應性更強,克服了裸根苗造林難成活的問題,顯著提升了林業(yè)建設工程的科技含量,效果十分顯著。
雨季造林要嚴格遵循“三不栽”的原則,即“雨不透不栽”、“天不連陰不栽”、“雨過天晴不栽”,密切關注天氣預報,切忌在無雨和降雨不多的時期強栽等雨。雨季造林避開了春秋兩季農業(yè)生產繁忙時期,勞動力充足,解決了用工難問題。夏季7、8月份降水集中、雨量充沛、土壤墑情理想、濕度大,利于苗木成活,解決了山區(qū)干旱造林澆水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