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
210000 江蘇省體育局訓練中心醫(yī)務科,江蘇南京
骨科中,退行性骨關節(jié)病患者較多,其中,膝骨關節(jié)炎(KOA)的發(fā)病率相對較高,其是以膝關節(jié)腫脹疼痛、活動受限及畸形僵硬為特點的一類臨床常見疾病,發(fā)病率約為18%,致殘率約為53%[1-2]。女性患KOA 的風險高于男性,尤其是絕經(jīng)后女性性激素的變化會加重其病情,嚴重影響生活質量[3-4]。臨床治療該疾病時,多采用西醫(yī)療法,包括藥物、手術治療等。藥物治療可以快速緩解病情,但該疾病復發(fā)率較高,故藥物療法的遠期效果不佳;手術療法具有侵入性,而KOA 患者的年齡普遍較大,身體對手術治療的耐受力不高,易出現(xiàn)術后并發(fā)癥。中醫(yī)學治療KOA 的臨床經(jīng)驗較為豐富,針刺等理療方案的治療效果顯著。我科運用俞募配穴法針刺治療絕經(jīng)后KOA患者,取得了滿意的療效,現(xiàn)報告如下。
選取2017年6月-2019年6月在江蘇省體育局訓練中心就診的79 例K-L 分級Ⅲ級KOA 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41 例,均為女性;年齡47~74 歲,平均(59.7±6.37)歲;病程1~20年,平均(9.2±2.87)年。對照組38 例,均為女性;年齡47~71 歲,年齡(59.1±6.18)歲;病程1~17年,平均(9.6±2.43)年。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符合2007年中華醫(yī)學會骨科學分會制定的KOA 診斷標準[5],近1 個月內反復膝關節(jié)疼痛;站立位X線片示關節(jié)間隙變窄、軟骨下骨硬化和(或)囊性變、關節(jié)緣骨贅形成;②K-L 分級為Ⅲ級[2];③已自然絕經(jīng)者;④患者自愿配合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嚴重疾病者;②近1 個月內及研究過程中接受其他方法治療者;③畏懼針灸者;④近3個月內及研究過程中使用激素類藥物者。
方法:觀察組實施常規(guī)針刺聯(lián)合俞募配穴法針刺治療。①俞募配穴:選取肝俞、期門、腎俞、京門、太溪、三陰交及太沖。②常規(guī)針刺取穴:選取足三里、陽陵泉、陰陵泉、血海、梁丘、犢鼻、內膝眼及阿是穴。③操作方法:患者先取坐位,向下斜刺肝俞、腎俞穴2.6~3.3 cm,得氣后留針。醫(yī)師托住患者腰背部,囑其緩慢改為臥位,壓針而臥,再斜刺期門、京門穴2.6~3.3 cm,而后再直刺太溪、三陰交、太沖穴2.6~3.3 cm,最后直刺常規(guī)穴位3.3~5.0 cm。上述穴位留針30 min,且不行針。對照組患者僅實施常規(guī)針刺,常規(guī)針刺取穴、操作與觀察組完全一致。
觀察指標與療效判定:①比較兩組治療前、第1次治療后、治療1個月后及隨訪時的疼痛情況,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估[6]。②比較兩組治療前與治療1個月后的膝關節(jié)功能與雌二醇水平。膝關節(jié)功能采用西安大略和麥克馬斯特骨關節(jié)炎指數(shù)(WOMAC)評分評定[7],雌二醇水平應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測定法(ELISA)檢測。③比較兩組治療效果,參照2002年《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進行評定[8]。a.臨床控制:治療后癥狀消失,WOMAC 評分減少>90%;b.顯效:治療后癥狀緩解,WOMA 評分減少60%~90%;c.有效:治療后癥狀改善,WOMA 評分減少30%~60%;d. 無效:治療后癥狀無改善,WOMA 評分減少<30%;總有效率=(臨床控制+顯效+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雙側KOA 患者,評價時均選擇病情更嚴重的一側。
統(tǒng)計學方法:數(shù)據(jù)均用SPSS 24.0 統(tǒng)計學軟件予以處理;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VAS評分比較:治療前,兩組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第1次治療后、治療1個月后及隨訪時VAS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VAS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VAS評分比較(±s,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同期比較,*P<0.05
組別 n 治療前 第1次治療后治療1個月后 隨訪觀察組 41 3.8±1.27 2.7±1.07*# 1.7±0.88*# 1.8±1.03*#對照組 38 3.5±1.31 3.4±1.07 2.4±0.89# 2.6±1.15#t 1.033 2 2.905 2 3.513 2 3.261 4 P 0.304 7 0.004 8 0.000 7 0.001 7
兩組患者WOMAC 評分、雌二醇水平比較:治療前,兩組WOMAC 評分、雌二醇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1 個月后,兩組WOMAC 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1 個月后,兩組雌二醇水平均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WOMAC評分、雌二醇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WOMAC評分、雌二醇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n WOMAC評分(分) 雌二醇(pmol/L)治療前 治療1月后 治療前 治療1月后觀察組 41 68.1±9.71 24.5±8.38* 30.7±12.36 48.6±20.71*#對照組 38 65.5±9.65 32.2±7.94# 28.1±15.58 29.0±12.97 t 1.192 6 4.184 6 0.824 7 4.995 1 P 0.236 7 0.000 1 0.412 1 0.000 0
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比較: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KOA 是中老年人常見的疾病之一,其發(fā)病率女性高于男性,且隨著年齡增長,發(fā)病率不斷升高,尤其絕經(jīng)后患病風險更高[9]。由于生活壓力的增加,女性的絕經(jīng)年齡出現(xiàn)提前的趨勢。絕經(jīng)后,女性機體雌激素水平減退,其中血清雌二醇是雌激素中生物活性最強的激素,其水平下降會增加KOA 的嚴重程度。血清雌二醇對膝關節(jié)的影響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血清雌二醇降低將導致成骨細胞的骨形成能力下降,對破骨細胞溶酶體的抑制能力減弱,二者結合,嚴重影響骨的自我重構功能,使骨量下降;二是血清雌二醇離子通道和受體直接作用于關節(jié)軟骨,并能調節(jié)關節(jié)周圍的內環(huán)境,血清雌二醇下降會導致軟骨退變,最終導致KOA[10]。故治療KOA 時,除治療關節(jié)本身外,還應調節(jié)血清雌二醇水平,但雌激素替代療法有不良反應和禁忌證,而中醫(yī)治療KOA和調節(jié)雌激素具有獨到之處。KOA屬于中醫(yī)學“痹證”范疇,病因即外邪入侵、氣血有失,氣血不足、腎虛肝虧可致體內骨、筋有失調養(yǎng),引起經(jīng)絡不通、血瘀等證,不通則痛。所以,中醫(yī)治療該疾病時,多以止痛通絡、化瘀活血、補肝益腎、養(yǎng)血補氣、活絡散寒為主。
本研究應用肝腎俞募配穴佐以太溪、三陰交與太沖,配合局部取穴治療絕經(jīng)后K-L 分級Ⅲ級KOA 患者,能起到標本兼治的作用,這是由于針刺太溪穴有益腎滋陰、生氣清熱的作用;三陰交屬足太陰脾經(jīng),針刺此穴位具有益血健脾、補腎調肝、安神的作用;太沖穴為足厥陰肝經(jīng),針刺該穴后,腳軟無力等現(xiàn)象緩解,有理氣調經(jīng)、活絡舒筋及除濕祛風之效。因此,對KOA 患者采取俞募配穴治療方案后,不僅能改善其膝骨關節(jié)炎癥狀,還能調節(jié)雌二醇激素水平,且有較好的遠期療效,有別于目前大量循經(jīng)取穴的治療方法[11]。
綜上所述,俞募配穴針刺法能緩解絕經(jīng)后KOA患者的疼痛癥狀,改善膝關節(jié)功能,提高雌二醇激素水平。但本研究受人力、經(jīng)費限制,未能對其他性激素進行監(jiān)測,也未在隨訪時監(jiān)測患者血清雌二醇水平變化情況,所以有待開展更高質量、更全面的RCT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