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子林 葛孚剛 薛俊召 許洪泰 倪永進 王紀強
1)山東省地震局, 濟南 250014
2)山東省地震工程研究院, 濟南 250021
濱北地區(qū)主要是指山東省濱州市北部的無棣、沾化地區(qū),該地區(qū)歷史上沒有發(fā)生過5 級以上地震,現(xiàn)代小震數(shù)量較少,分布也較為離散,與斷層沒有明顯的關聯(lián)(圖1),長期以來,認為該區(qū)域無發(fā)震構造,地震危險性較弱,這一認識還受另一個重要因素的影響,即該區(qū)處于黃河沖積平原,第四系厚度大,斷層都為隱伏狀態(tài),精確位置難以確定,同時缺乏可靠的第四系層位標定和年代學數(shù)據(jù),斷層活動性研究難度較大。缺乏有效的探測結果,加之地震活動性偏弱,造成了對該地區(qū)地震危險性的既有認識。
圖1 研究區(qū)地震構造圖Fig. 1 Seismotectonic map around the research area
“十三五”期間開展了濱州市活動斷層探測與地震危險性評價工作,對濱北地區(qū)的埕南斷層進行了較為詳細的研究。對隱伏區(qū)的斷層活動性研究目前已經(jīng)形成較為成熟的探測方法,即地球物理勘探和鉆孔聯(lián)合剖面探測相結合的方法(向宏發(fā)等,1993;鄧起東,2002;方盛明等,2002;向宏發(fā),2003;張鵬等,2014;曹筠等,2015;劉華國等,2018;周月玲等,2018),地球物理勘探初步確定斷層位置,是鉆孔聯(lián)合剖面鉆孔布設的基礎(鄧起東等,2003;劉保金等,2006;柴熾章等,2006),鉆孔聯(lián)合剖面能準確厘定斷層精確位置及錯斷層位,是研究隱伏區(qū)斷層活動性的有效手段。淺層地震勘探是研究淺部地質(zhì)結構和構造的一種有效的手段(李金森等,1994;趙成斌等,1999;劉保金等,1999,2002,潘紀順等,2002;徐朝繁等,2002;花鑫升等,2018),本研究采用淺層地震勘探和鉆孔聯(lián)合剖面探測相結合的方法,準確厘定了濱北地區(qū)埕南斷層的精確位置及活動性,結果顯示埕南斷層具有晚更新世活動證據(jù)。
埕南斷層是濟陽凹陷與埕寧隆起的分界斷層,斷層上盤是車鎮(zhèn)凹陷沉積蓋層,下盤是埕寧隆起太古代結晶基底,該斷層形成于印支運動時期,從中生代早期開始至第四紀持續(xù)活動,該斷層長期活動,斷層落差變化大,產(chǎn)狀變化快,是典型的多期構造應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多期、多段式斷層,埕南斷層在平面上走向分為若干段,分別是NWW 向及近EW 向的西段,近NE 向的中段和NW 向的東段,各段構造樣式及活動性變化都均有不同,本研究范圍主要涵蓋了西段及中段的一部分斷層(圖2),研究顯示西段和東段活動最早,形成于印支時期,其中西段控制了盆地的演化,中段形成于燕山期。至燕山運動尾幕,各段活動的不均衡性加強,斷層繼承性發(fā)展,喜山運動以來,受右旋走滑拉張影響,次級斷層逐漸發(fā)育,構造趨于復雜,上部逐漸被古近系巨厚砂礫巖體覆蓋(張家震等,2005)。目前埕南斷層處于活動性較弱的時期,但西段及中段對新近系明化鎮(zhèn)組仍有影響(武奉霞,2014),其中中段的NE-NEE 向段活動性最強(王蛟等,2005;杜彥男等,2020),西段碣石山鎮(zhèn)出露地表的古火山口附近分布第四紀玄武巖(王華林等,1991),說明西段和中段的活動時代至少是第四紀早期,斷層東段對新近系館陶組地層影響已很微弱,其活動性弱于西段和中段。
圖2 研究區(qū)地震構造圖Fig. 2 Seismotectonic map of the research area
為研究附近第四系,在無棣縣碣石山鎮(zhèn)李貝孫村西部、馬頰河南側(cè)布設第四系標準孔BK2,坐標(37°59′39.77″N,117°37′35.61″E),地質(zhì)上屬埕南斷層南側(cè)車西洼陷內(nèi),鉆探進尺346 m,穿透了第四系底界(254.0 m),進入上新統(tǒng)(汪品先等,1981;張祖陸,1995;王世進等,1999;王海峰等,2016)。依據(jù)粒度、顏色等特征劃分地層231 層(其中1 層為現(xiàn)代人工填土,174~231 層為新近系明化鎮(zhèn)組),代表了目標區(qū)埕南斷層一帶地層層序,第四系劃分如下:
(1)全新統(tǒng)黃河組(Qhhh,2~14 層,1.6~14.4 m),上部為黃褐色、棕褐色粉土、粉質(zhì)黏土互層,局部含鐵錳結核,底部含小徑礫石。
(2)上更新統(tǒng)大站組(QPd,15~34 層,14.4~62.0 m),頂部為褐黃色、棕黃色粉砂、粉質(zhì)黏土、粉土,含鈣質(zhì)結核、鐵錳結核,中部為厚層黃褐色粉砂、粉土,底部為黃褐色粉質(zhì)黏土。
(3)中更新統(tǒng)于泉組(QPy,35~66 層,62.0~109.4 m),多個沉積旋回,表現(xiàn)為多個完整或不完整的黃褐色黏土-粉質(zhì)黏土-粉土-粉砂-中細砂沉積韻律。
(4)下更新統(tǒng)平原組(QPp,67~173 層,109.4~254.0 m),一系列薄層或中薄層的黃褐色、褐黃色粉質(zhì)黏土、粉土、粉砂沉積旋回,其間夾有幾個厚層的黏土、粉砂層,底部為堅硬的褐黃色黏土,含較多鐵錳氧化物,鈣質(zhì)結核直徑可達4 cm。
對10 件標準鉆孔樣品進行光釋光年代測試(表1),取樣深度3.2~57.0 m。對300 件樣品進行古地磁分析,對于所選取樣品先測量其自然剩磁強度,之后分別以2.5 、5.0 、7.5 、10 、12.5 、15 、17.5 、20 、30 、40 、50 、60 、80 、100 mT 的交變場進行退磁,選取退磁效果較好的66 個數(shù)據(jù)作為可信數(shù)據(jù),退磁效果一般的99 個數(shù)據(jù)作為參考數(shù)據(jù),編繪鉆孔古地磁極性柱,并與國際極性柱(Singer,2014)進行對比(圖3)。完成孢粉分析21 件,微體古生物分析21 件。
表1 BK2 孔樣品光釋光年齡及參數(shù)Table 1 Photoluminescence age and parameters of samples in hole BK2
圖3 BK2 孔古地磁極性柱Fig. 3 paleomagnetic polarity column of hole BK2
本研究取Q4/Q3界線為0.0117 Ma,大致對應深海氧同位素1 階段;Q3/Q2界線為0.126 Ma,大致對應古地磁布萊克(Blake)亞帶之底;Q2/Q1界線為0.78 Ma,對應古地磁布容-松山極性時界線(B/M);Q/N界線為2.588 Ma,對應古地磁松山-高斯極性時界線(M/G)(Aitken,1998;蔡雄飛等,2007;王強等,2009;何付兵等,2018)。根據(jù)此界線劃分及光釋光實測數(shù)據(jù),BK2 孔Q4底界位于8.0~15.0 m 之間,Q3底界位于57.0 m 以下。古地磁試驗揭露的3 個極性帶如下:
(1)0~106.0 m,以正極性為主的布容(Brunhes)極性帶,其間夾有幾個較薄的負極性漂移。
(2)106.0~253.0 m,以負極性為主的松山(Matuyama)極性帶,其中206.5 m 處的正極性漂移可能為Olduvai 亞帶。
(3)253.0 m 至鉆孔底部,以正極性為主的高斯(Gauss)極性帶。由此判斷該孔Q2底界約106.0 m,Q1底界約253.0 m。106.0 m 附近樣品退磁效果相對較差,可能存在一定浮動。
通過地層特征、孢粉和微體古生物分析(童國榜等,1998;李小艷等,2015;李守軍等,2016;趙秀麗等,2017),BK2 孔識別出海侵事件3 次,第10~14 層(8.0~14.4 m)具有海相地層特征,對應墾利海侵(第Ⅰ海相層,8~2.5 ka);20 m、52 m 處分別發(fā)現(xiàn)了海相有孔類化石,分別對應了廣饒海侵(第Ⅱ海相層,39~24 ka)和無棣海侵(第Ⅲ海相層,100~70 ka)。根據(jù)BK2 孔巖芯及年代學試驗結果給出第四系劃分結果(表2)。
在埕南斷層西段和中段交接部位,即西段東部和中段西部布設2 條淺層地震勘探測線WD-01、測線WD-51,測線長度分別為5.335 km、2.595 km,使用12 噸可控震源激發(fā)地震波,Zland 節(jié)點式地震儀采集信號,根據(jù)現(xiàn)場試驗確定采集參數(shù)如下:采集道數(shù)160 道,偏移距20 m,道距5 m,炮距20 m,覆蓋次數(shù)20 次,采樣間隔0.5 ms,記錄長度2 s,垂疊6 次,震源振動時長10 s,頻帶20~120 Hz。
埕南斷層在2 個淺層地震勘探剖面上均有清晰顯示,根據(jù)探測,東側(cè)WD-51 剖面反映的斷點F2 深度較西側(cè)WD-01 剖面反映的斷點F1 深度略淺,從淺層地震勘探結果看,埕南斷層中段的活動性強于西段。
圖4 跨埕南斷層淺層地震勘探時間剖面(局部)Fig. 4 Time profile of shallow seismic exploration across Chengnan fault (local)
根據(jù)地球物理勘探結果,在無棣縣X002 縣道西側(cè)跨埕南斷層F1 斷點布設6 個鉆孔WD1~WD6,剖面編號“WDX”(圖5),在西側(cè)的工業(yè)園2 路西側(cè)跨埕南斷層F2 斷點布設6 個鉆孔CNWD1~CNWD6,剖面編號 “WDE”(圖6),共完成12 個鉆孔,最大孔深120.0 m,最小孔間距6.0 m。鉆探揭示的地層為海陸交互相地層,受海退海進影響較大,地層相變較大,以前述地層劃分為依據(jù)進行對比和分析,按照地層沉積年代和沉積相進行分類,共分為10 套地層。
圖5 鉆孔聯(lián)合剖面(WDX)Fig. 5 Borehole joint profile(WDX)
圖6 鉆孔聯(lián)合剖面(WDE)Fig. 6 Borehole joint profile(WDE)
①上部為黃褐色粉土、粉質(zhì)黏土、雜填土,含鐵質(zhì)氧化物、少量云母碎屑,偶見貝殼碎片。下部為灰褐-褐灰色粉砂、粉土、粉質(zhì)黏土,含有機質(zhì)、少量貝殼碎片,推測為墾利海侵沉積層。根據(jù)底部14C 測年結果為(7 920±30)a 和(8 230±30) a,為全新世地層。其中,上盤WD2、WD4、WD6 孔厚度分別為13.2、12.7、12.8 m,平均厚12.9 m;下盤WD5、WD3、WD1 孔厚度分別為12.6、12.9、13.2 m,平均厚12.9 m。
②黃褐-黃灰色粉砂、粉土、粉質(zhì)黏土,局部含少量貝殼碎片。其中,上盤WD2、WD4、WD6 孔層底深度分別為23.5、23.7、23.4 m,平均厚10.63 m;下盤WD5、WD3、WD1 孔厚度分別為23.7、22.8、22.7 m,平均厚9.83 m。
③以灰褐-褐灰色粉質(zhì)黏土、粉土、粉細砂為主,底部局部相變?yōu)辄S褐色粉細砂、粉土,含有機質(zhì)、少量貝殼碎片,推測為廣饒海侵沉積層。其中,上盤WD2、WD4、WD6 孔層底深度分別為41.7、42.1、42.6 m,平均厚18.6 m;下盤WD5、WD3、WD1 孔厚度分別為42.6 、43.3 、43.0 m,平均厚19.9 m。
④黃褐-黃灰色粉土、粉質(zhì)黏土、細砂,偶見貝殼碎片、鐵錳氧化物,本層釋光法測年結果為(92.3±5.5)ka和(107.2±7.6)ka,為晚更新世地層。其中,上盤WD2、WD4、WD6 孔層底深度分別為53.2、53.6、53.6 m,平均厚11.3 m;下盤WD5、WD3、WD1 孔厚度分別為51.6、51.6、52.0 m,平均厚8.77 m。該層上下盤沉積厚度差異稍大,上盤較厚。
⑤灰褐色粉質(zhì)黏土,含有機質(zhì),有異味,見零星貝殼碎片,局部夾粉土薄層,本層釋光法測年結果大于120 ka,推測為無棣海侵沉積層,為晚更新世底部地層。其中,上盤WD2、WD4、WD6 孔層底深度分別為57.2、57.3、57.4 m,平均厚3.83 m;下盤WD5、WD3、WD1 孔厚度分別為56.1、56.0、55.6 m,平均厚3.5 m。
⑥黃褐-黃灰色粉質(zhì)黏土、粉土、粉砂,局部含鐵錳氧化物,含少量粒徑約1~3 cm 的姜石。根據(jù)上部地層測年結果,本層為中更新世地層。其中,上盤WD2、WD4、WD6 孔層底深度分別為74.8、72.3、69.9 m,平均厚14.93 m;下盤WD5、WD3、WD1 孔厚度分別為68.2、67.7、68.3 m,平均厚12.17 m。
⑦黃褐-褐黃色粉質(zhì)黏土、粉土,局部夾粉砂薄層,含鐵錳氧化物,偶見粒徑約1~2 cm 的姜石。其中,上盤WD2 層底深度為89.2 m,厚14.4 m;下盤WD5、WD3、WD1 孔厚度分別為80.2、80.3、79.7 m,平均厚12.0 m。WD4、WD6 孔層底深度分別為83.4、81.3 m,厚度分別為11.1、11.4 m。
⑧棕黃夾黃灰色,局部灰綠色粉質(zhì)黏土,局部夾粉土薄層,含鐵錳氧化物,局部含少量粒徑約1~2 cm的姜石。其中,上盤WD2 孔層底深度為100.5 m,厚11.3 m;下盤WD6、WD5、WD3、WD1 孔厚度分別為90.2、90.4、89.6、88.3 m,平均厚9.25 m。WD4 孔層底深度為93.2 m,厚度為9.8 m。
⑨黃褐-褐黃色,局部棕黃色粉砂、粉質(zhì)黏土,局部夾粉土薄層,含鐵錳氧化物,偶見姜石。對比BK2孔地層,結合地層沉積規(guī)律,推測本層為中更新統(tǒng)的底部。其中,上盤WD2 層底深度為112.0 m,厚11.5 m;下盤WD6、WD5、WD3 孔厚度分別為101.2、101.1、101.5 m,平均厚11.2 m。WD4 孔層底深度為101.7 m,厚度為8.5 m;WD1 孔距離斷面較遠,層底深度為102.5 m,厚度為14.2 m。
⑩棕黃-黃褐色,局部黃灰色或灰綠色粉質(zhì)黏土,含鐵錳氧化物,含少量粒徑約1~2 cm 的姜石。對比BK2 孔地層,結合地層沉積規(guī)律,推測本層為下更新統(tǒng)。
本剖面長95 m,完成鉆孔6 個,鉆孔深為114.0~120.0 m,最小孔間距6.2 m,鉆孔進尺714.0 m。采用
①上部為黃褐色粉土、耕植土,含少量云母碎屑。下部為灰褐-褐灰色粉質(zhì)黏土、粉砂、粉土,含有機質(zhì)、少量貝殼碎片,推測為墾利海侵沉積層。根據(jù)底部14C 測年結果為(6 950±30)a,為全新世地層。其中,上盤CNWD2、CNWD5、CNWD6 孔層底深度分別為14.7、14.6、14.4 m,平均厚14.57 m;下盤CNWD4、CNWD3、WD1 孔層底深度分別為14.3、13.9、14.2 m,平均厚14.13 m。
②褐黃色粉質(zhì)黏土夾黃褐色粉砂,局部含少量貝殼碎片。其中,上盤CNWD2、CNWD5、CNWD6 孔層底深度分別為25.4、25.1、25.2 m,平均厚10.67 m;下盤CNWD4、CNWD3、CNWD1 孔層底深度分別為24.5、23.9、24.2 m,平均厚10.07 m。
③上部以灰褐-褐灰色粉質(zhì)黏土夾粉砂為主,下部以灰褐-褐灰色粉砂、粉細砂為主,含有機質(zhì),含少量貝殼碎片,本層釋光測年結果為(82.9±5.3)ka 和(86.6±5.8)ka,推測為廣饒海侵沉積層。其中,上盤CNWD2、CNWD5、CNWD6 孔層底深度分別為44.9、44.7、45.3 m,平均厚19.4 m;下盤CNWD4、CNWD3、CNWD1 孔層底深度分別為44.3、43.3、43.5 m,平均厚19.5 m。
④黃褐-黃灰色粉土、粉質(zhì)黏土,底部為粉砂,偶見貝殼碎片、鐵錳氧化物,本層釋光法測年結果為(114.1±7.3)ka,為晚更新世地層。其中,上盤CNWD2、CNWD5、CNWD6 孔層底深度分別為56.4、55.8、53.6 m,平均厚10.3 m;下盤CNWD4、CNWD3、CNWD1 孔層底深度分別為51.1、51.3、50.7 m,平均厚7.67 m。該層上下盤沉積厚度差異稍大,上盤較厚。
⑤灰褐色粉質(zhì)黏土,含有機質(zhì),有異味,見零星貝殼碎片,局部夾粉土薄層,推測為無棣海侵沉積層,本層為晚更新世底部地層。其中,上盤CNWD2、CNWD5 孔層底深度分別為62.1、61.6 m,平均厚5.75 m;下盤CNWD4、CNWD3、CNWD1 孔層底深度分別為56.7、56.7、56.5 m,平均厚5.6 m; CNWD6 孔層底深度為57.0 m,厚3.4 m。
⑥黃褐-黃灰色粉質(zhì)黏土、粉土、粉砂,局部含鐵錳氧化物,含少量粒徑約1~3 cm 的姜石。根據(jù)上部地層測年結果,本層為中更新世地層。其中,上盤CNWD2 孔層底深度為83.3 m,厚21.2 m;下盤CNWD6、CNWD4、CNWD3、CNWD1 孔層底深度分別為76.8、76.4、76.3、75.8 m,平均厚19.6 m;CNWD5孔層底深度為76.9 m,厚15.3 m。
⑦上部淺灰綠色,下部黃褐-黃灰色粉質(zhì)黏土夾粉土,含鐵錳氧化物,局部含少量粒徑約1~2 cm 的姜石。其中,上盤CNWD2 孔層底深度為90.1 m,厚6.8 m;下盤CNWD5、CNWD6、CNWD4、CNWD3、CNWD1 孔層底深度分別為80.2、80.3、80.1、80.4、80.3 m,平均厚3.82 m。
⑧黃褐-黃灰色,局部灰綠色粉質(zhì)黏土夾粉土薄層,含鐵錳氧化物,局部含少量粒徑約1~2 cm 的姜石。其中,上盤CNWD2 孔層底深度為99.1 m,厚9.0 m;下盤CNWD5、CNWD6、CNWD4、CNWD3、CNWD1孔層底深度分別為89.2、 90.0、89.6、89.9、89.8 m,平均厚9.44 m。
⑨黃褐-褐黃色,局部棕黃色粉細砂、粉土、粉質(zhì)黏土,含鐵錳氧化物,偶見姜石。對比BK2 孔地層,結合地層沉積規(guī)律,推測本層為中更新統(tǒng)的底部。其中,CNWD2 孔該層因斷層大部分缺失,層底深度為100.6 m;CNWD5、CNWD6、CNWD4、CNWD3、CNWD1 孔層底深度分別為100.3、99.9、100.4、100.2、100.7 m,平均厚10.6 m。
⑩棕黃-黃褐色,局部黃灰色或灰綠色粉質(zhì)黏土,含鐵錳氧化物、少量粒徑約1~2 cm 的姜石。對比BK2 孔地層,結合地層沉積規(guī)律,推測本層為下更新統(tǒng)。
a 標志層為晚更新世黃灰色粉土和黃褐色粉質(zhì)黏土的分界線,落差不明顯,可見該處地層未發(fā)生錯斷;b 標志層為晚更新世黃褐色粉質(zhì)黏土和黃褐色細砂的分界線,在WD5 孔和WD6 孔之間垂直落差約0.8 m,在WD5 孔和WD3 孔之間垂直落差約1.0 m;c 標志層為灰褐色粉質(zhì)黏土和黃褐色粉質(zhì)黏土的分界線(圖7),垂直落差1.3 m;d 標志層為褐黃色粉土、粉砂和黃褐色粉質(zhì)黏土的分界線,在WD2、WD4、WD6、WD5這4 個鉆孔間存在3 個落差,垂直落差范圍為1.7~2.4 m;e 標志層為黃褐-黃灰色粉質(zhì)黏土和淺灰綠色-棕黃色粉質(zhì)黏土的分界線,在WD2、WD4、WD6、WD5 這4 個鉆孔間存在3 個落差,垂直落差分別為1.1 m、2.1 m 和5.7 m;f 標志層為黃灰色粉質(zhì)黏土或粉土和黃褐色粉砂的分界線,在WD2、WD4、WD6 這3 個鉆孔間存在2 個落差,垂直落差分別為3.0 m、7.2 m;g 標志層為褐黃色粉質(zhì)黏土或粉土和棕黃-黃褐色粉質(zhì)黏土的分界線,在WD2、WD4 這2 個鉆孔間存在落差,垂直落差為10.2 m。依據(jù)鉆孔揭示的地層及垂直落差,綜合上、下標志層,推測b 標志層的2 處落差為古地貌變化造成,說明斷層未斷錯此標志層;WD2 和WD4 孔之間距離為25.0 m,d 標志層在此處落差相對較小,且上部c 標志層2 孔之間落差極小,不能確定該處落差為斷錯造成;e 標志層在WD5 和WD6 孔之間落差相對較小,且其上、下標志層2 孔之間落差極小,不能確定該處落差為斷錯造成。綜合分析認為,鉆孔聯(lián)合勘探結果揭示了f1、f2 斷面的存在,推測斷面位于WD2 孔與WD5 孔之間,f1 斷面斷錯了層⑩~層④,f2 斷面斷錯了層⑩~層⑥,在斷面附近(WD2 孔和WD5 孔之間)落差約1.3~10.2 m。鉆探實施過程中,在WD4 孔層⑨層厚為8.5 m,其他鉆孔層⑨層厚10.7~14.2 m,且在WD4 孔101.0~103.0 m 處巖芯中有多處規(guī)則排列斜裂縫(圖8),在101.7~102.0 m 處發(fā)現(xiàn)了發(fā)育鏡面擦痕的斷層面,斷層最大傾角約70°,指示正斷層性質(zhì),推測f1 斷面從該處穿過WD4 孔;在層⑦WD4 孔82~84 m 處巖芯中有疑似斜裂縫,推測f2 斷層從該處穿過WD4 孔;在層⑥WD6 孔63.0~63.4 m 處巖芯中有傾角約70°的面(圖9),且其上、下土層中有規(guī)則排列斜裂縫,說明斷層已斷錯至該層,推測f1 斷層從該處穿過WD6 孔。層⑥頂部在WD2 和WD6 孔之間深度基本一致,無明顯落差,故f2 斷面未斷錯該層頂部,在WD6 和WD5 孔之間存在1.3 m 的落差,說明f1 斷面已斷錯至層⑤。層④中a 標志層無明顯落差,b 標志層落差推測為古地貌影響造成, f1 斷面上斷點埋深46.4 m。根據(jù)層④釋光測年結果為晚更新世地層,故該剖面中斷層最新活動時代為晚更新世。
圖7 WD5 孔(左)和WD6 孔(右)55.0~60.0 m 處巖芯Fig. 7 The core of 55.0~60.0 m in WD5 hole (left) and WD6 hole (right)
圖8 WD4 孔100.0~105.0 m 處巖芯Fig. 8 The core of 100.0~105.0 m in WD4 hole
圖9 WD6 孔60.0m~65.0 m 處巖芯Fig. 9 The core of 60.0~65.0 m in WD6 hole
a 標志層為晚更新世灰黃色粉質(zhì)黏土和褐灰色粉質(zhì)黏土的分界線,落差不明顯,可見該處地層未發(fā)生錯斷;b 標志層為晚更新世褐灰-灰褐色粉細砂和黃灰色粉質(zhì)黏土或粉土的分界線,垂直落差約1.0 m;c 標志層為黃褐色粉砂和淺褐灰色粉質(zhì)黏土的分界線,在CNWD5、CNWD6、CNWD4 這3 個鉆孔間存在2 個落差,垂直落差分別為2.5 m、2.2 m;d 標志層為灰褐色粉質(zhì)黏土和黃灰色粉質(zhì)黏土或粉土的分界線,垂直落差4.6 m;e 標志層為淺棕黃色粉質(zhì)黏土和灰綠色粉質(zhì)黏土的分界,垂直落差6.4 m;f 標志層為灰綠色粉質(zhì)黏土和褐黃-黃褐色粉質(zhì)黏土或粉土的分界,垂直落差9.9 m;g 標志層為黃灰-灰綠色粉質(zhì)黏土和黃褐-黃灰色粉質(zhì)黏土或粉土的分界,垂直落差9.9 m;h 標志層為黃褐色粉質(zhì)黏土和棕黃-褐黃色粉質(zhì)黏土或粉土的分界線,落差不明顯,可見該處未發(fā)生錯斷。
依據(jù)鉆孔揭示的地層及其垂直落差,鉆孔聯(lián)合勘探結果揭示了f1 斷面的存在,推測斷面位于CNWD2孔和CNWD4 孔之間,f1 斷面斷錯了層⑩~層③,在斷面附近落差約1.0~9.9 m。鉆探實施過程中,在CNWD2 孔97.0 m~100.0 m 處巖芯中有規(guī)則排列斜裂縫,且該孔缺失部分層⑨地層,層⑨底部h 標志層與其他各孔對應性較好,分布連續(xù),無明顯落差,推測斷層從該處穿過CNWD2 孔;在CNWD5 孔63.0 m~63.5 m淺灰黃色粉質(zhì)黏土層中可見規(guī)則排列裂縫及疑似斷層面(圖10),說明斷層已斷錯至該層,推測斷面從該處穿過CNWD5 孔;在CNWD6 孔層⑤厚3.4 m,其他鉆孔層⑤厚一般大于5.0 m,且在CNWD6 孔55.0 m 處巖芯中有裂縫(圖11),推測斷層從該處穿過CNWD6 孔。層④底部c 標志層落差2.2 m 和2.5 m,頂部b標志層落差1.0 m,說明斷面已影響到層③;層③頂面a 標志層無明顯落差,f1 斷面上斷點埋深44.3 m。根據(jù)層③釋光測年結果為晚更新世地層,故該剖面中斷層最新活動時代為晚更新世。
圖10 CNWD5 孔60.0~65.0 m 處巖芯Fig. 10 The core of 60.0~65.0 m in CNWD5 hole
圖11 CNWD6 孔53.0~58.0 m 處巖芯Fig. 11 The core of 53.0~58.0 m in CNWD6 hole
綜上所述,通過鉆孔聯(lián)合剖面探測和淺層地震勘探,確定了埕南斷層的準確位置,并厘定了埕南斷層在研究區(qū)的活動性。從鉆孔聯(lián)合剖面揭示的地層資料看,埕南斷層是一條具有一定寬度、多個斷面的斷層,其中,f1 斷面為主斷面,晚更新世以來活動,f2 斷面為次級斷面,中更新世以來活動。剖面所揭示的地層深度范圍內(nèi),斷層第四紀以來的累計位移量可達6.0~8.0 m。鉆孔揭示的斷層面顯示,斷層特征表現(xiàn)為正斷層,傾向南,斷層傾角約70°,上斷點埋深44.3~46.4 m,最新活動時代為晚更新世,最新活動時代斷距1.0~1.3 m。
埕南斷層晚更新世活動這一發(fā)現(xiàn)表明,黃河下游及入??诟浇嬖谝粭l晚更新世活動斷層,為黃河下游歷史地質(zhì)演化研究提供了新視角、新素材。這一發(fā)現(xiàn),改變了對濱北地區(qū)為弱活動區(qū)的認識,采用歷史地震法、構造類比法、震級-頻度關系法以及斷層長度與震級統(tǒng)計關系等地震危險性概率分析方法,對埕南斷層的地震危險性進行了分析研究,結果表明埕南斷層具有發(fā)生中強地震的構造背景,需要對埕南斷層及整個濱北地區(qū)的地震危險性進行重新審視,濱北地區(qū)的潛在震源區(qū)劃分需要適時調(diào)整,進一步為新一代中國地震動參數(shù)區(qū)劃圖的編制與修訂提供了較為確鑿的依據(jù),對濱州北部沿海地區(qū)的地震危險性評價具有直接現(xiàn)實意義。
本文采用淺層地震勘探和鉆孔聯(lián)合剖面探測相結合的方法,分別在埕南斷層西段和中段開展探測,通過分析斷層上斷點、斷錯地層及年代學試驗,獲得了埕南斷層晚更新世活動的證據(jù),并得到如下結論:
(1)淺層地震勘探剖面清晰的顯示埕南斷層具有正斷特征,傾向S 或SE,傾角70°~80°,可分辨的上斷點深度分別為55 m、52 m。
(2)鉆孔聯(lián)合剖面揭露了斷層的存在和上斷點深度,斷層有多組斷面組成,主斷面產(chǎn)狀與淺層地震勘探結果基本一致,上斷點埋深分別為46.4 m、44.3 m,垂直位移量1.0~1.3 m。
(3)鉆探揭露及年代學測試結果顯示,晚更新世地層底界埋深分別為55.6 m、56.5 m,根據(jù)斷層上斷點埋深判定其最新活動時代為晚更新世,為活動斷層。
(4)埕南斷層晚更新世活動證據(jù)的發(fā)現(xiàn),說明濱北地區(qū)具有中強地震構造背景,改變了濱北地區(qū)地震活動性弱的既有認識,對科學評價濱州北部沿海地區(qū)的地震危險性具有直接現(xiàn)實意義。
致謝 中國地球物理勘探中心方盛明研究員、中國地震局地質(zhì)研究所冉勇康研究員、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尤惠川研究員給予了現(xiàn)場指導和寶貴建議,自然資源部古地磁與古構造重建重點實驗室、山東省地震工程研究院實驗室分別完成了樣品古地磁和光釋光試驗,審稿專家為本文提出了修改完善意見,編輯老師對本文進行了細致的修訂,在此一并表示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