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北京·冰團(tuán)
在中國古代,演員被稱為戲子。由于古代的藝術(shù)形式大多是戲曲,因此戲子也是古代戲曲演繹者的通稱。早在漢代,史籍中就有了百戲的記載。然而,在等級森嚴(yán)的封建社會,皇帝貴為九五之尊,當(dāng)朝皇帝的名字人們不能說不能寫不能用,冒犯皇帝的名諱屬“大逆不道”,要被治罪,甚至被“誅殺九族”。那么,古代戲子可以演皇帝嗎?可以穿龍袍、坐龍椅嗎?
古代戲子是可以演皇帝的,但是只能借助藝術(shù)手段,使用象征性的動作和道具。道具中最重要的一項(xiàng)就是服裝。在封建時(shí)代,等級制度反映在人們服飾上的禁忌尤其突出。據(jù)《東京夢華錄·民俗》記載,不僅統(tǒng)治階級中的人物要按官職品級穿戴,自一品至九品文武百官各不相同不能僭越,甚至連一般平民百姓即所謂的“士農(nóng)工商,諸行百戶”,其衣裝亦“各有本色,不敢越外”。戲子在舊時(shí)一向被統(tǒng)治階級視為“賤民”,處于社會最底層。統(tǒng)治階級為了防止藝人在服飾上僭越,不同朝代還制定有專門的法律?!端问贰ぽ浄尽芬?guī)定:戲子的生活服裝“不得與貴者并麗”?!督鹗贰ぽ浄尽芬?guī)定:“倡優(yōu)遇迎接、公筵承應(yīng),許暫服繪畫之服。”也就是說,藝人到了舞臺上要裝扮各種各樣的人物、特別是統(tǒng)治階級人物時(shí),不能照搬生活中真正的服裝,而只能是生活服裝的一種繪畫性的仿制品,也就是“戲服”。當(dāng)然,這種規(guī)定大多是指扮演上層人物,倘若扮演下層民眾,用一些生活服裝則無禁忌。一般說來,歷代對本朝服飾限制很嚴(yán),對“勝朝”,亦即已滅亡的前面朝代服飾的使用則要寬松些。
古代戲子演皇帝,盡管可以穿龍袍,但卻不是真正的龍袍,而只能用黃色蟒袍代替。舞臺上皇帝的朝珠、朝服、朝帽也必須有明顯的不同,比如朝服,皇帝是五爪金龍戲珠,王爺是三爪蟠龍,戲子的服飾只可以有五爪龍朝服,但不能與皇帝的標(biāo)準(zhǔn)朝服同等大小,必須以大袖、大腰的黃色袍子替代皇帝的黃色絲綢朝服以示區(qū)分;戲子的朝珠雖然有皇帝朝珠中特有的東珠,但朝珠的數(shù)量、款式必須與皇帝的有所不同……此外,扮演本朝皇帝,在提到皇帝的名字時(shí),必須避諱,比如玄燁只能說成宣鄴,音近但字不同;提到自己時(shí)不能說“朕”,只能用“寡人”之類的詞替代,因?yàn)椤肮讶恕倍衷谇厥蓟史Q帝之后就廢除了。古代演員扮演前朝的皇帝時(shí),不能和本朝的事情有瓜葛,更不能和本朝的皇帝有絲毫的牽連;在扮演本朝皇帝時(shí),不能牽扯到本朝朝政與前朝事務(wù),戲子談?wù)摮?,一直被視為對皇帝和朝廷的侮辱,這事弄不好是要?dú)㈩^的。
古代戲子扮演皇帝時(shí)不僅不能談?wù)摮?,對君王的忌諱也要百般揣摩。慈禧太后雖然是“垂簾聽政”,但禁忌比皇帝還多。慈禧太后生于1835年,屬羊,所以一生忌聽“羊”字,甚至把“羊”列為宮廷忌字,連御膳房做菜用的羊肉也被改成了“福肉”或“壽肉”。慈禧酷愛看戲,看戲當(dāng)然也是忌諱聽到“羊”字,帶有“羊”字的戲名像京劇《牧羊圖》《蘇武牧羊》等戲都不許在宮里演出。同治年間,梆子名伶侯俊山被召進(jìn)宮演出《玉堂春》,慈禧聽得眉飛色舞,吩咐李蓮英戲演完后要重賞演員。可是,當(dāng)聽到蘇三“我好比羊入虎口有去無還”一句唱詞時(shí),慈禧陡然色變,立即命令停演。犒賞演員的金銀珠寶也變成了一頓棒打,責(zé)令其不準(zhǔn)再入宮演戲。打那以后,宮里再演《玉堂春》時(shí),蘇三的那句唱詞便改為“我好比入網(wǎng)的魚兒有去無還”了。光緒年間,名武生王福壽應(yīng)召入宮,給慈禧演《挑滑車》。請賞時(shí),慈禧卻陰陽怪氣地對王福壽說:“戲唱得不錯,可我聽說,你在外面與人合開了個(gè)羊肉鋪?zhàn)樱刻煲坏兑坏兜馗钛?,就憑這一點(diǎn)也不能賞你,不罰你就算便宜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