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天 編
2020年以來,全世界被新型冠狀病毒折磨得沒一刻消停。殊不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2022年5月,一種叫做“猴痘”的傳染病突然跳出來,似乎也像新冠一樣,時刻威脅著人們的生命安全。其實,“猴痘”并非像新冠那樣“前所未有,憑空降世”。在科學家眼里,它是“老熟人”了,只是過去一直局限于小范圍傳染而不怎么出名,今年才因傳入歐洲而為世界所知。
顧名思義,這種傳染病最早來源于猴子,它也不是第一種由動物傳染給人類的疾病。大自然的威力不僅體現于氣候、地質,那些潛伏在我們身邊的花草樹木中的低調不速之客,很可能就攜帶著某種致命傳染病,正在伺機入侵人類世界。
1958年,丹麥一家研究所飼養(yǎng)的來自非洲中西部雨林中的實驗用猴群爆發(fā)了一種痘樣疾病,“猴痘病毒(Monkeypox virus)”由此被發(fā)現。1970年,科學家在剛果的一名9歲男孩身上首次發(fā)現人類感染猴痘導致的傳染病,此后大多數猴痘病例發(fā)生在剛果、中非和西非,并且逐漸增多。自1980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宣布人類徹底消滅天花以后,天花已不復存在,但猴痘仍然在非洲部分地區(qū)散發(fā)。
2022年5月7日,猴痘疫情首次出現在非洲以外的地區(qū),最先在英國發(fā)現,并很快遍及英國,傳至葡萄牙、西班牙、澳大利亞、德國、法國等多個西方國家。當地時間2022年5月20日,世界衛(wèi)生組織確認就猴痘召開緊急會議;5月21日,世界衛(wèi)生組織發(fā)布猴痘疫情暴發(fā)預警。
猴痘是一種病毒性人畜共患病,由猴痘病毒引起,能夠在動物和人類之間傳播,在人類之間也可以進行二次傳播。其動物宿主主要是非人類靈長類動物,以及一系列嚙齒動物,如松鼠、岡比亞袋鼠、睡鼠等。
猴痘病毒是一種包膜雙鏈DNA病毒,呈長方形,可在非洲綠猴腎細胞中培養(yǎng)生長,導致細胞病變。猴痘可抵抗乙醚,對干燥有較強抵抗力,但易被氯仿、甲醇和福爾馬林滅活。在56℃高溫下加熱30分鐘,也易使其滅活。
猴痘病毒共有兩個不同的遺傳進化分支——中非分支和西非分支。其中,西非分支病死率約為3.6%;中非分支歷史上引起的疾病更嚴重,病死率約為10.6%,并被認為更具傳染性。由于1980年消滅天花后,人類基本停止接種天花疫苗,所以猴痘如今可能對公共衛(wèi)生造成重大威脅。
人類感染猴痘,主要通過被已感染的動物咬傷,或直接接觸被感染動物的血液、體液、病損處而受染,通常由動物傳給人,偶也會發(fā)生人與人之間的猴痘傳播,一般認為是在直接的、長時間面對面的接觸中,通過含病毒的大量呼吸飛沫進行傳播。另外,猴痘還可以通過直接接觸感染者的體液或病毒污染的物品(如衣服和被褥)傳播。不過,猴痘的傳染性遠遠小于天花。
猴痘導致的癥狀與天花患者的癥狀非常相似,但沒有天花嚴重。猴痘的潛伏期通常為6~13天,也可能為5~21天。
猴痘的潛伏期(從被感染到出現癥狀的間隔時間)通常為6至16天,感染主要分為兩個時期:
侵襲期(持續(xù)0~5天):主要癥狀為發(fā)熱、劇烈頭痛、淋巴結腫大、背痛、肌肉酸痛和虛弱(倍感無力、精神不振);
皮膚發(fā)疹期:通常在發(fā)燒后1~3天內開始出現皮疹,集中于面部和四肢。影響面部(95%)、手掌和腳底(75%)、口腔粘膜(70%)、生殖器(30%)和結膜(20%)。皮疹從斑塊依次演變?yōu)榍鹫睢⑺?、膿皰、結痂后脫落。發(fā)生病變的位置從幾個到幾千個不等,嚴重時病變位置會合并導致大塊皮膚脫落。出現皮疹時,患者具有傳染性。
猴痘是一種自限性疾病,意味著無需治療,通常癥狀持續(xù)14至21天后,患者會自己痊愈。然而,根據病毒的暴露程度、患者的健康狀況和并發(fā)癥的嚴重程度,重癥患者也可能死亡。目前主要流行的兩種猴痘病毒中,西非分支病死率約為3.6%;中非分支歷史上引起的疾病更嚴重,病死率約為10.6%。這次在歐洲發(fā)現的猴痘患者的病毒為西非病毒株。癥狀持續(xù)2~4周,重癥病例在兒童中更常見?;诙局甑牟町?,在普通人群中病死率低于11%。
(1)治療手段
美國國家疾控中心的官網指出,常見的家用消毒劑可以殺死猴痘病毒。除此之外,目前尚無特效療法。處理原則是隔離患者,防治皮膚病損及繼發(fā)感染。預后良好的話,一般患者2~4周后痊愈。
(2)防范于未然
預防猴痘通過動物貿易加以擴散:限制或者禁止非洲小型哺乳動物和猴類的運輸,可以有效地減緩猴痘病毒在非洲之外地區(qū)的擴散。不可為圈養(yǎng)動物接種天花疫苗,受到感染的動物應當與其他動物隔離開來,并且立即實施檢疫。對那些可能與受感染的動物有過接觸的動物,應當進行30天的檢疫并觀察猴痘癥狀。
降低人傳人風險:發(fā)生猴痘疫情時,必須立即將患者及其密切接觸者隔離。在沒有特效治療和疫苗的情況下,遏制傳播的唯一方式就是提高人們對這種病毒危險性的認識,及時開展疫情防范宣傳教育。
天花疫苗:據世界衛(wèi)生組織報道,觀察性研究表明,接種天花疫苗在預防猴痘方面的有效性約為85%,之前接種過天花疫苗可能會降低猴痘病毒感染導致的病情嚴重程度。美國國家疾控中心建議在接觸病毒4天內接種以預防發(fā)病,在接觸后4~14天內接種有可能減輕疾病癥狀。
個人應做到:避免接觸可能攜帶猴痘病毒的動物;接觸已感染猴痘的人或動物后,應以肥皂水洗手或含酒精的洗手液認真洗手;照顧患者時,建議穿上防護裝備;嚴禁食用、處理野生動物或野味;不要到發(fā)生猴痘疫情的地區(qū)旅行。
大多數動物雖然沒有智慧的頭腦和發(fā)達的科技,但它們總能通過一些讓人防不勝防的、既原始又恐怖的手段,致人類于死地。比如和人類打了幾千年仗,卻至今勝負未分的小小蚊子。
眾所周知,蚊子會傳播一種叫做瘧疾的可怕疾病,在中國俗稱“打擺子”。與猴痘不同,瘧疾不是由病毒引發(fā)的,而是由寄生蟲導致的。
作為世界上最主要的致死傳染病之一,瘧疾是經按蚊叮咬或輸入帶瘧原蟲者的血液而感染瘧原蟲所引起的蟲媒傳染病。負責傳播它的寄生蟲叫瘧原蟲,從單細胞動物中發(fā)展而來。經過漫長的進化,這種寄生蟲感染了爬行動物、鳥類、哺乳動物,之后感染靈長類動物,后來又通過靈長類動物傳染給人類。瘧疾有四種類型:間日瘧原蟲、三日瘧原蟲、卵形瘧原蟲和惡性瘧原蟲。
瘧疾的傳播媒介是按蚊,當按蚊叮刺吸入瘧疾患者或帶蟲者的血,再叮刺吸入正常人的血時,就將瘧原蟲傳給后者;此外,若患瘧疾或帶瘧原蟲的孕婦胎盤受損或在分娩過程中自身血液污染了胎兒傷口,則也會傳染給胎兒,造成先天性瘧疾。瘧疾也可經輸血傳播。
2017年10月27日,世界衛(wèi)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公布的致癌物清單初步整理參考,瘧疾(高度流行地區(qū)惡性瘧原蟲感染引起的)在2A類致癌物清單中。2021年6月30日,世衛(wèi)組織宣布中國獲得無瘧疾認證。
迄今瘧疾在全球范圍內的流行仍很嚴重,世界人口約有40%生活在瘧疾流行區(qū)域。非洲大陸是全球最嚴重的瘧疾疫區(qū),約有5億人口生活在瘧疾流行區(qū),每年全球約有1億人有瘧疾臨床癥狀,其中90%的患者在非洲大陸,每年死于瘧疾的人數超過200萬;亞洲東南部,中部也是瘧疾流行猖獗的地區(qū);中南美洲至今仍有瘧疾流行 。
瘧疾確診患者或無癥狀帶蟲者,其血液都會成為傳染源。血液中原蟲密度越高,配子體的密度也會越高,傳播的機率也越大。
(1)潛伏期
從人體感染瘧原蟲到發(fā)?。谇粶囟瘸^37.8℃),稱潛伏期。被不同瘧原蟲感染后潛伏期也不一樣,一般間日瘧、卵形瘧為14天,惡性瘧為12天,三日瘧為30天。此外原蟲量的多寡、人體免疫力的差異、感染方式的不同,均可造成潛伏期長短的不一。溫帶地區(qū)有所謂長潛伏期蟲株,潛伏期可長達8~14個月;輸血感染潛伏期7~10天;胎傳瘧疾的潛伏期就更短了;而有一定免疫力的人或服用過預防藥的人,潛伏期可延長。
(2)發(fā)冷期
感染瘧疾后,潛伏期一過,首先是畏寒,四肢末端發(fā)涼,背部、全身發(fā)冷;皮膚起雞皮疙瘩,口唇、指甲發(fā)紺,面色蒼白,全身肌肉關節(jié)酸痛。緊接著是全身發(fā)抖,牙齒打顫,有的人哪怕蓋幾床被子依然覺得冷。這些癥狀將持續(xù)約10分鐘至1小時左右,寒戰(zhàn)就會自然停止,隨即體溫上升。
(3)發(fā)熱期
畏寒癥狀消失以后,患者面色轉紅,體溫迅速上升,通常之前越冷,則體溫就愈高,可達40℃以上。高熱狀態(tài)下,患者痛苦難忍,或輾轉不安,呻吟不止;或抽搐、不省人事;或劇烈頭痛、頭暈嘔吐。患者面赤、氣促,結膜充血,皮膚灼熱而干燥,動脈加快,尿短而色深。同時伴隨心悸,口渴,想喝冷飲。發(fā)熱癥狀將持續(xù)2~6小時,個別達10余小時,發(fā)作數次后唇鼻常見皰疹。
(4)出汗期
高熱后期,患者臉部和手心會逐漸出現少量汗水,但很快汗水將遍及全身,直至大汗淋漓,衣服濕透,2~3小時后體溫降低,通常降至35.5℃。此時患者會覺得渾身舒適, 但十分困倦,得以安然入睡。一覺醒來,精神倍佳,食欲恢復,可照常工作。但這并不意味著疾病已痊愈,而是進入了間歇期,等間歇期一過,疾病將再次發(fā)作。
與應對其他傳染病一樣,應對瘧疾最好的辦法,同樣是防范于未然。預防瘧疾的手段主要是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包括個體預防和群體預防。
室內藥物噴灑和用長效殺蟲劑浸泡蚊帳,是最常用的兩種瘧疾病媒控制措施,能保護人類不受攜帶瘧疾病原的蚊蟲叮咬。
此外,日常生活中還需注意:
(1)盡量避免在蚊蟲出沒的高峰期,尤其是黃昏、夜晚到野外活動。如果必須在野外從事活動,一定要穿長袖衣服和褲子,皮膚暴露的地方要涂抹防蚊藥物,避免被叮咬。睡前可以在蚊帳上噴灑驅蚊或殺蚊藥、在床邊點蚊香。最好安裝紗窗或紗簾,防止蚊蟲進入屋內。
(2)服用抗瘧疾藥物,或消除蚊子滋生的環(huán)境、殺滅蚊子的成蟲,達到預防瘧疾的目的??汞懠菜幬镏饕星噍锼亍⑶噍镧ヒ约安编?,具體服用方法需遵從醫(yī)囑,不得擅自服用。
瘧疾的基礎治療如下:
(1)在瘧疾發(fā)作期間及退熱后24小時內,患者應臥床休息。
(2)患者要注意補充水分;食欲不佳者應食用流質或半流質飲食,恢復期食用高蛋白飲食;若患者嘔吐腹瀉無法進食,則需立即送醫(yī)院救助。
(3)寒戰(zhàn)時注意保暖;若患者出汗量巨大,應及時用干毛巾或溫濕毛巾為其擦干汗液,并隨時為其更換被汗液浸濕的衣被,以免受涼;發(fā)熱時可對患者采用物理降溫,在患者額頭、手腕、小腿上各放一濕冷毛巾,身體其他部位應以衣物蓋??;若患者體溫過高,應及時送醫(yī)院發(fā)熱門診救助。
前文兩大禍害,一個是源自猴子體內的病毒,一個是蚊子攜帶的寄生蟲,它們都需要搭“順風車”作案。但接下來這個就厲害了,它能自己直接爬到人身上大開殺戒!
談到自然界中的毒物,你最印象深刻的是什么物種呢?很多人第一時間都會想起傳說中的五毒,即蝎子、蜈蚣、蜘蛛、毒蛇、蟾蜍。但在現代化的城市環(huán)境中,真正帶有強毒性的五毒早已蹤跡難匿,或許只有在動物園中才能見到。相比之下,一種不知名毒蟲——蜱蟲,反而更加致命!
蜱蟲是一類吸血寄生蟲,也是僅次于蚊子的第二大傳染病媒介生物。有的地方也管它叫“狗癟子”,其大小由吸血情況而定,從芝麻大小到花生米粒大小不等。
本文以31個省份為研究對象,對1978~2017年我國要素稟賦重心和經濟重心耦合趨勢進行研究,從而更好地刻畫了我國要素稟賦分布格局的動態(tài)演進過程。結果顯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勞動力重心較為穩(wěn)定,資本重心表現出階段性移動特征,勞均資本重心在不同時期空間上呈相對穩(wěn)定的漸進式變化。
蜱蟲不僅廣泛分布在我國各地,而且“不挑食”,不管是人還是爬行動物、哺乳動物、鳥類,都是其用于寄生的宿主。蜱蟲分卵、幼蜱、若蜱和成蜱四個變態(tài)發(fā)育階段,每一個階段都需要通過吸血來完成發(fā)育。
過去人們總認為蜱蟲主要藏身在山林之中,但近年來隨著城市綠化面積的增加,開始有越來越多的蜱蟲藏身于郊區(qū)有水源的草地中,甚至植被茂密的中心城區(qū),給市民帶來極大威脅。
蜱蟲與蚊子不同,蜱蟲雖小,卻可以鉆入人體內吸血,嚴重時甚至可以取人性命!蟲體為橢圓形,蟲體分顎體和軀體兩部份,未吸血時腹背扁平,背面稍隆起,成蟲體長2毫米~10毫米;吸飽血后脹大如赤豆或蓖麻子狀,大者可長達30毫米。
蜱蟲雖然又聾又瞎,但卻是不折不扣的毒蟲。在過去的30年中,蜱媒疾病作為一類新興的傳染病,隨著蜱蟲傳播已經覆蓋了全世界。如今,全球每年蜱蟲危害以及防治的費用約為幾十億美元,在中國每年約為7千萬美元。
蜱蟲在世界范圍內廣泛分布,迄今已發(fā)現3科899種。上世紀五十年代后,我國的科學家開始對蜱類展開研究,目前我國已知記錄的蜱蟲共計2科9屬124種,分為硬蜱科、軟蜱科。前者蟲背面有盾板,稱為硬蜱;后者蟲背面沒有盾板,統(tǒng)稱為軟蜱。硬蜱壽命在9個月左右;軟蜱由于可以多次吸血發(fā)育,生命可長達5~10年。
蜱蟲不能跳也不能飛,它們通常出現在靠近地面的灌木叢或樹木繁茂的地方,一般找一個比較高的位置,如趴在草尖或者灌木尖,等待潛在的宿主靠近它們,一旦有機會,它們會爬到宿主身上,尋找一個附著點叮咬。蜱蟲喜歡叮咬頸部、耳后、大腿根部等皮膚比較薄、不容易被發(fā)現的地方。蜱蟲叮咬受害者后會不斷釋放麻醉劑,受害者無痛癢感,經常感受不到,可以說十分狡猾!
需要注意的是,和前面兩大傳播特定疾病的毒物不同,每一只蜱蟲身上所攜帶的疾病可能各不相同,也可能它就不帶病。
若叮咬人的蜱蟲沒有攜帶病原體,一般只會引起皮膚炎癥等輕微癥狀;若是被攜帶病原體的蜱蟲叮咬,則會感染森林腦炎、萊姆病、新疆出血熱、Q熱、蜱傳斑疹傷寒、野兔熱、人粒細胞無形體病、巴爾通體感染等疾??;被攜帶新布尼亞病毒的蜱蟲叮咬后,可使人患上發(fā)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嚴重的可導致死亡。
可見,蜱蟲就像能裝載多種彈藥類型的“彈道導彈”,被它叮咬后,仿佛開了“潘多拉盲盒”,你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將要面臨的是什么!可怕不可怕?但也不用過度焦慮,畢竟蜱蟲再厲害也不過是小蟲子罷了,在人類的智慧面前,遲早有它吃癟的時候!
(1)仔細檢查,讓蜱蟲無處藏身:
檢查衣服。一旦發(fā)現換下的臟衣物上有蜱蟲附著,應小心用尖頭鑷子將蜱蟲移走;若身邊沒有鑷子,應用熱水沖洗衣服,將蜱蟲燙死。
檢查外出攜帶的裝備。蜱蟲可以通過背包進入家中,之后找機會附著在人身上,因此回家后,應仔細檢查背包及外出時攜帶的其它裝備。
從戶外回家后立即淋浴,有助于洗掉未附著的蜱蟲。
帶寵物外出回家后,要特別檢查寵物身上(毛發(fā)下方皮膚上)是否被蜱蟲叮咬附著,重點檢查寵物耳部(包括耳內和耳后)。
檢查自己身上是否被蜱蟲附著。蜱蟲附在人的皮膚上時,看上去會像小“黑痣”,一旦發(fā)現,千萬不要用手摳或拍打!重點檢查部位包括:頭發(fā)里面和周圍、耳朵內和周圍、腋下、肚臍內側、腰部周圍、大腿之間、膝蓋。
(2)發(fā)現蜱蟲怎么辦?
如果發(fā)現皮膚上有蜱蟲附著,無需驚慌,正確的處理方式如下:
①用尖頭鑷子盡可能靠近皮膚表面夾住蜱蟲。
②用穩(wěn)定、均勻的力在垂直于皮膚的方向把蜱蟲拉出,拉出過程不要扭動或猛拉,避免把蜱蟲捏碎或扭斷頭部。
③取出蜱蟲后,用外用酒精或肥皂水徹底清潔咬傷部位和雙手。
④取出后切勿用手指壓碎蜱蟲,可將取出的活蜱蟲放入酒精、密封袋/容器,或將其沖入馬桶中。
一旦發(fā)現蜱蟲鉆入皮膚吸血,千萬不要自行拔出!一定要第一時間前往醫(yī)院處理。蜱蟲在受到刺激后,會劇烈地往人體深處鉆去,同時釋放大量的唾液,唾液中有難以想象的巨量病毒,需要及時清創(chuàng)和注射抗病毒藥物。所以,被蜱蟲叮咬后,需留院觀察一段時間。
注意:
就算蜱蟲尚未開始叮咬皮膚,如無把握,也應盡快找到最近的正規(guī)醫(yī)院,讓醫(yī)生處理。
如果在去除蜱蟲后的幾周內出現皮疹或發(fā)燒,請立即就醫(yī),一定要告訴醫(yī)生你最近被蜱蟲叮咬、叮咬的時間以及最有可能被蜱蟲叮咬的地方。
老道理——未雨綢繆。與其被動的面對“蜱蟲附體”,不如提早做好防護措施:
(1)應當盡量避免在蜱類主要棲息地,如草地、樹林等環(huán)境中長時間坐臥。
(2)如不得不進入草地、樹林等蜱蟲出沒的地區(qū),應做到:
①穿長袖衣服;扎緊褲腿或把褲腿塞進襪子或鞋子里;穿淺色衣服,便于查找有無蜱蟲附著;針織衣物表面應當盡量光滑,這樣不易被蜱蟲粘附;不要穿涼鞋。
②在裸露的皮膚上涂抹驅避劑,如避蚊胺(DEET,只推薦2歲以上的人使用),效用可維持數小時;用殺蟲劑(如氯菊酯、含避蚊胺的驅避劑等)浸泡或噴灑衣服和帳篷等露營裝備。
③都市中除大型公園、植被茂盛地區(qū)外,一般社區(qū)內極少有蜱類生存,無需過分擔心生活在都市里會被蜱蟲“纏上”。
“三大毒物”就介紹到這里,大自然用來攻擊人類的“生物武器”,真是形式多樣,萬萬不可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