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 睿,牛思佳,寶兒江·巴合都拉,馬稼駒,牙森·衣明,侯彥深
(1.新疆醫(yī)科大學,烏魯木齊 830011;2.新疆醫(y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yī)院 麻醉與圍術期醫(yī)學中心,烏魯木齊 830011)
肺癌在全球和我國的發(fā)病率及致死率均居首位[1-2],手術治療仍是早期肺癌的主要治療方法。隨著胸腔鏡外科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完善,單孔胸腔鏡肺癌根治術也逐漸興起,它具有創(chuàng)傷更小、顯著降低術后疼痛的優(yōu)點,但仍會有術后切口疼痛的發(fā)生。術后疼痛可增強機體的手術應激反應,引起組織水腫和炎癥反應,加重腸麻痹、惡心等,增加內環(huán)境紊亂和術后創(chuàng)面出血的風險,影響患者早期康復[3]。本文旨在探討單孔胸腔鏡肺癌根治術患者術后急性疼痛的影響因素,從而為臨床醫(yī)師提供有效的臨床證據,加強圍術期疼痛的管理,提高醫(yī)療質量。
2021年1月1日—12月31日符合納入標準的肺癌患者143例。納入標準:病理證實為肺癌;行單孔胸腔鏡下肺葉切除及淋巴結清掃術;無認知障礙、精神疾??;無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史;無慢性疼痛病史;無長期鎮(zhèn)痛藥物服用史。剔除標準:術后疼痛評分記錄不完整。
麻醉誘導:靜注丙泊酚1.5~2.0 mg/kg、舒芬太尼0.3~0.4 μg/kg、羅庫溴銨0.6 mg/kg,行雙腔支氣管插管并機械通氣,單肺通氣時調節(jié)呼吸參數使PETCO2維持于4.00~4.67 kPa,術中以丙泊酚、瑞芬太尼、羅庫溴銨、七氟醚維持麻醉,使BIS值為40~60。手術方式:根據病變部位,在患側胸壁腋前線相應肋間做4~6 cm切口,置入切口保護套,采用單孔胸腔鏡技術行肺癌根治術,術畢采用靜脈病人自控鎮(zhèn)痛。
采集患者術前血紅蛋白、血小板、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數值、患者性別、年齡、體質量指數、術前心理狀態(tài)、文化程度、手術時間、切口肋間隙寬度、肺癌分型及分期等數據。將年齡分為低于60歲、超過60歲2個亞組。文化程度分為初中及以下和高中及以上2個亞組?;颊咝g前心理狀態(tài)采用焦慮抑郁量表(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HADS)進行評估[4],7項評定焦慮,7項評定抑郁,HADS小于8分為心理狀態(tài)良好組,HADS不低于8分為心理狀態(tài)不佳組。手術時間分為小于150 min和不低于150 min2個亞組。切口肋間隙寬度指患者手術切口處肋間系寬度,分為小于1 cm和不低于1 cm 2個亞組。
采用VAS評估患者術后疼痛程度,0~10分代表不同程度的疼痛:0分為無痛,1~3分為輕度疼痛(疼痛尚不影響睡眠),4~6分為中度疼痛,7~9分為重度疼痛(不能入睡或睡眠中痛醒),10分為劇烈疼痛。根據《加速康復外科中國專家共識暨路徑管理指南(2018)》[5],術后控制疼痛目標是VAS評分<3分。于術后第1天采用VAS評估患者疼痛程度,VAS評分<3分者為疼痛控制良好,VAS評分≥3分者為疼痛控制不良。
143例患者,13例術后無疼痛,其余患者出現不同程度疼痛,術后第1天疼痛控制良好組108例(75.5%),疼痛控制不良組35例(24.5%)。疼痛控制不良組患者出現中重度疼痛,影響活動與休息,需額外追加鎮(zhèn)痛藥者11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體質量指數、血小板、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病理分型、分期、文化程度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單孔胸腔鏡肺癌根治術后急性疼痛的單因素分析(χ2檢驗和t檢驗)分別如表1—2所示。
表1 單孔胸腔鏡肺癌根治術后急性疼痛的單因素分析(χ2檢驗)
表1(續(xù))
表2 單孔胸腔鏡肺癌根治術后急性疼痛的單因素分析(t檢驗)
將單因素分析中有統(tǒng)計學差異的性別、年齡、術前心理狀態(tài)、手術時間、切口肋間隙寬度、術前NLR作為自變量,疼痛控制不良作為因變量,進行多元Logistic回歸分析,Wald值大小排序依次為術前心理狀態(tài)>年齡>性別>術前NLR值>切口肋間隙寬度>手術時間(見表3)。
表3 單孔胸腔鏡肺癌根治術后疼痛控制不良多元Logistic回歸分析
在胸外科醫(yī)師的不斷努力下,胸腔鏡技術日益成熟并逐漸取代了傳統(tǒng)開胸手術,患者術后并發(fā)癥明顯減少,術后疼痛明顯減輕[6-7]。單孔胸腔鏡肺癌根治術雖然使創(chuàng)傷進一步減小,但仍不能完全消除術后疼痛。疼痛可引起炎癥因子大量分泌,并可直接刺激痛覺感受器,活化周圍神經元,增加中樞神經對疼痛的敏感性,形成惡性循環(huán)[8]。目前,認為術后疼痛的機制有[9]:脊柱致敏;外周致敏;手術切口后疼痛介質的活性和神經可塑性改變。
疼痛是一種主觀感受,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本研究結果顯示,在單孔胸腔鏡肺癌根治術中,影響患者術后急性疼痛的因素是患者術前心理狀態(tài)、年齡、術前NLR、性別、切口肋間隙寬度、手術時間。肺癌患者術前多有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有研究[10-11]表明,不良情緒會激活機體應激調節(jié)系統(tǒng),如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系統(tǒng)等,明顯升高應激激素水平;這可能是不良心理狀態(tài)導致患者術后疼痛的機制。本研究表明,不同年齡的患者對疼痛的感知不同,老年患者對疼痛的敏感性下降,這可能是由于老年患者各系統(tǒng)發(fā)生退行性變,神經系統(tǒng)受體數量下降導致的。不同性別的患者術后疼痛程度不同,人類疼痛存在明顯的性別差異,其發(fā)生發(fā)展機制尚不清楚,表觀遺傳學機制可能參與了疼痛性別差異的調控[12]。NLR與術后疼痛相關,NLR作為應激及炎癥反應指標,能夠更為客觀穩(wěn)定反應炎癥,且受其他因素干擾小,更容易獲得。高NLR患者術后疼痛發(fā)生率較高,可能與高NLR患者的潛在炎癥狀態(tài)有關。切口肋間隙寬度越小、手術時間越長,術后疼痛的發(fā)生率越高,可能是由于手術器械對切口的壓迫時間長且嚴重,導致切口周圍組織損傷相對加重,局部及全身炎癥因子釋放增多,從而導致了術后疼痛發(fā)生率的增加。
綜上所述,行單孔胸腔鏡肺癌根治術時,應根據術后疼痛危險因素對患者進行積極干預,降低術后疼痛的發(fā)生,從而降低術后并發(fā)癥,減少患者痛苦。術前對患者進行積極的心理疏導,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積極治療潛在的炎癥,若情況允許手術切口盡量選擇在相對較寬的肋間隙;術中根據患者的年齡給予個體化用藥原則,并盡可能縮短手術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