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曉蓉 倪平 徐杰瓊 瞿勇強 管詠梅
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上海兒童醫(yī)學中心胸外科(上海 200127)
先天性氣管狹窄(congenital tracheal stenosis,CTS)是一種罕見的先天性阻塞性氣道病變[1-2]。在1941年,Wolman首次報道此類疾病[3],描述為完全性氣管軟骨環(huán)存在所導致的不同長度及程度的氣管狹窄,其發(fā)生率約占所有喉部及氣管支氣管狹窄的0.3%~1.0%。在先天性心臟病患兒中,大約有1.0%~1.5%的患兒合并有CTS,是一種嚴重威脅生命的疾病[4]。氣管狹窄按其狹窄段長度可分為:短段狹窄,狹窄段<30%總氣管長度;長段狹窄,狹窄段≥30.0%總氣管長度[4]。CTS 的治療手段,有氣管鏡下擴張術、激光治療、支架治療和喉氣管重建術等,病死率約在7.0%~45.0%,但是長段氣管狹窄病死率最高。本中心于2001年在國內率先采用了slide成形術治療兒童長段氣管狹窄[5],取得滿意的手術結果,并在CTS的診療過程中積累了一定經(jīng)驗。2018年,本中心對slide手術圍手術期患兒進行全過程管控,通過標準化的氣道管理方案,有效減少了術后的多種并發(fā)癥,改善患兒的預后。
選擇2015—2020年在上海兒童醫(yī)學中心胸外科實施氣管slide成形術的CTS患兒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年齡6~24個月;②患兒在術前1年內出現(xiàn)>2 次的反復呼吸道感染或肺炎病史[6],通過CT診斷為長段氣管狹窄。排除標準:①術前已經(jīng)氣管插管者;②一側肺發(fā)育不良者;③病歷資料缺失者;④外院做過氣管手術者。
以2015年1月—2017年12月的85例先天性長段氣管狹窄患兒作為對照組,應用常規(guī)的圍手術期管理方案。選擇2018年1月—2020年12月的173例先天性長段氣管狹窄患兒作為干預組,在傳統(tǒng)圍手術期管理的基礎上,增加新構建的圍手術期氣道管理方案。
1.2.1 臨床數(shù)據(jù)收集 患兒的一般人口學資料,手術和臨床資料、實驗室檢驗和支氣管鏡結果,均通過電子信息系統(tǒng)數(shù)據(jù)庫獲得。
1.2.2 圍手術期管理 對照組患兒進行常規(guī)的圍手術期管理,干預組則在此基礎上增加圍手術期氣道管理標準化方案(表1)。方案設計步驟,①成立團隊小組:由手術醫(yī)師,體外循環(huán)醫(yī)師,呼吸內科醫(yī)師,監(jiān)護醫(yī)師,麻醉師,呼吸理療師,護士組成跨學科團隊。②依照多學科圍手術期氣道管理的專家共識[6],小組成員經(jīng)多次討論后制定CTS的圍手術期氣道管理方案。
表1 兩組患兒干預措施比較
1.2.3 纖維支氣管鏡及支氣管肺泡灌洗 所有患兒均在纖維支氣管鏡下進行支氣管肺泡灌洗治療。術前6小時禁食、禁水?;純喝⊙雠P位,纖維支氣管鏡通過鼻、咽部進入氣道后,醫(yī)師對支氣管的形態(tài)進行仔細觀察,然后使用生理鹽水進行分段灌洗,取灌洗液行細菌培養(yǎng)。在支氣管肺泡灌洗過程中,密切觀察心率、血壓及血氧飽和度,一旦異常,即停止操作。
1.2.4 霧化治療 對照組撤離呼吸機后啟動布地奈德霧化治療,使用布地奈德混懸液1 mL溶于0.9%氯化鈉溶液2 mL中,霧化,bid,每次15 min;而干預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在未撤離呼吸機時使用振動篩孔霧化,使用布地奈德混懸液1 mL溶于0.9%氯化鈉溶液2 mL中,霧化,bid,每次15 min。霧化治療過程中,密切注意有無急劇咳嗽及喘息加重,如有停止霧化一次。
采用SPSS 22.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非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M(P25~P75)表示,組間比較采用Wilcoxon秩和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共有先天性長段氣管狹窄患兒271 例,排除13例,排除原因:術前已經(jīng)氣管插管者5例,一側肺發(fā)育不良者3 例,病歷資料缺失者3 例,外院做過氣管手術者2 例,最終納入258 例。中位年齡為12.0(9.0~17.0)月,中位體質量為8.6(7.0~10.6)kg。對照組85 例,干預組173 例。干預組術前年齡和體質量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
干預組的插管時間短于對照組,再插管率和拔管前肺泡灌洗液培養(yǎng)陽性率低于對照組,兩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結局指標比較
其中對照組85例患兒拔管前肺泡灌洗液培養(yǎng)中檢出19株菌株,包括G-菌9株,G+菌5株,真菌5株;干預組173例中檢出22株菌株,包括G-菌13株,G+菌5株,真菌4株。
兩組患兒拔管前纖維支氣管鏡檢查結果顯示,黏膜內翻、氣道炎癥、吻合口黏膜出血糜爛、氣道少量出血和痰栓阻塞的術后并發(fā)癥比例,干預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兒拔管前纖維支氣管鏡檢查結果比較
Slide手術對長段氣管狹窄手術治療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8],其運用自體組織修復,保持術后氣管內膜的完整性和氣管內膜的功能,避免氣管術后肉芽生長、吻合口漏和狹窄再發(fā)生。由于小年齡患兒手術風險極大,對照組手術年齡控制在12 月齡以上,而干預組在應用圍手術期氣道管理方案后,術后結局指標和氣道并發(fā)癥明顯改善,故手術年齡逐漸有減小趨勢,間接說明本研究的干預措施有一定效果。
干預組的圍手術期氣道管理方案將術后ICU期間原高劑量的咪達唑侖鎮(zhèn)靜改為小劑量咪達唑侖(1 μg·kg-1·min-1)聯(lián)合右美托咪定(0.5~1.0 μg·kg-1·h-1)的鎮(zhèn)靜方式,有利于術后早期拔管,減少有創(chuàng)呼吸機的使用時間,同時也減少了術后肺部感染的發(fā)生率,顯著降低患兒的肺泡灌洗液培養(yǎng)陽性率。布地奈德作為一種糖皮質激素類藥物,局部抗炎作用較強,效果是地塞米松的30 倍,是氫化可的松的600 倍[10],是一種常用霧化吸入藥物。而干預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在機械通氣時就使用振動篩孔霧化,篩孔霧化可使藥物形成氣溶膠,在呼吸機的正壓作用下通過管路和人工氣道輸送,在肺泡內彌散沉積以達到稀釋痰液、消除炎癥、解痙止喘及改善氧合的作用。篩孔霧化被證實是對機械通氣患兒的潮氣量影響小,安全性高的一種霧化方式[11]。機械通氣聯(lián)合布地奈德篩孔霧化促進氣道內黏稠性分泌物質的有效排出,降低痰栓阻塞情況,有效減小炎性逆質的吸收情況,促進患兒通氣功能的改善。
纖維支氣管鏡檢查應用于圍手術期的不同階段。術前纖維支氣管鏡檢查可明確診斷;術中可精準定位;術畢可保證吻合口通暢、內膜完整、氣管腔無內陷,拔管前可確保呼吸道通暢,無明顯氣道分泌物。纖維支氣管鏡檢查聯(lián)合肺泡灌洗治療,促進氣道內黏稠性分泌物質的有效排出,緩解患兒的氣道阻塞情況,有利于肺不張的有效緩解,同時還能夠有效減少炎性逆質的吸收情況,促進患兒通氣功能的改善[12]。同時,使用抗生素的灌洗治療,還能夠增加局部藥物濃度,提高治療效果。
干預組增加肺功能檢查是近年來臨床常用的檢查手段,對術前診斷CTS 呼吸道阻塞程度以及對術后評價手術治療效果、預后方面有重要的臨床意義[13]。
通過術前健康教育,指導咳嗽、咳痰的方法,讓家長了解手術的過程和監(jiān)護情況,可緩解患兒和家長的焦慮情緒。家長通過家長課堂學會體位擺放、翻身、肺部叩背等技能,并在術后康復期實施和運用,可提高家長照顧患兒的能力[14],進而改善患兒結局。
本研究的設計缺陷為對照組和干預組并非在同一時間段完成,而是進行縱向不同時間段的對比;2018—2020年組相對2015—2017年組技術上更為成熟,可能存在偏倚,今后將進行聚合交叉研究。
綜上,CTS是危及嬰幼兒及兒童生命的危重癥,通過多學科構建的圍手術期氣道管理方案應用效果良好,能減少CTS 術后患兒的機械通氣時間,減少多種氣道并發(fā)癥的發(fā)生,促進患兒早日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