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逆群
景德鎮(zhèn)市第二人民醫(yī)院手術室 (江西景德鎮(zhèn) 333000)
鼻竇炎是耳鼻喉科的常見疾病,是指一個或多個鼻竇發(fā)生的炎性反應,累及的鼻竇可包括上頜竇、篩竇、額竇及蝶竇。鼻竇炎的發(fā)病原因多為上呼吸道感染,臨床表現(xiàn)主要為鼻塞、流涕、嗅覺障礙、鼻腔出血及頭痛等,若不及時治療,可引起諸多并發(fā)癥,改變患者視力,甚至可引起嚴重的感染,威脅患者健康與安全[1-2]。鼻竇手術是以清除、改善和重建鼻腔、恢復鼻竇引流功能為目的的鼻竇外科手術。鼻腔消毒是進行鼻內鏡手術前較為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可對手術效果及患者術后恢復造成一定的影響[3]?;诖耍狙芯恐荚谔接懶g前不同鼻腔消毒對鼻竇手術患者術后鼻中隔真菌感染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8年5月至2020年4月在我院行鼻竇手術的716例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試驗組,各358例。對照組女122例,男236例;年齡21~67歲,平均(45.17±19.94)歲;體質量50~82 kg,平均(63.24±12.47)kg;病程1~13年,平均(6.40±3.44)年。試驗組女119例,男239例;年齡22~67歲,平均(45.14±18.24)歲;體質量49~82 kg,平均(63.00±11.97)kg;病程1~12年,平均(6.33±3.50)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及其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納入標準:符合《慢性鼻-鼻竇炎診斷和治療指南》[4]中鼻竇炎的相關診斷標準;具備鼻竇手術指征;無鼻部其他手術史;下鼻甲肥大但無骨性增生;接受半年以上保守治療,但效果不佳。排除標準:全身性疾病;萎縮性鼻炎;腦部疾病或精神異常;凝血功能障礙。
對照組術前采用0.9%氯化鈉溶射液行鼻腔消毒:患者取坐位或直立位,將頭部稍向前傾斜15°,以0.9%氯化鈉溶液為沖洗液,將鼻腔沖洗器(杭州飛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型號 FY615U)的橄欖頭插入患者前鼻孔內,將鼻腔沖洗器的另一端置入沖洗液中,指導患者張開嘴巴,隨后擠壓球囊,使沖洗液從患者口腔或另一側鼻孔自然流出;沖洗過程中,要求患者勿做吞咽動作或用力擤鼻;單側鼻腔沖洗液的使用量為100 ml。
試驗組術前采用地塞米松+萘甲唑啉+0.9%氯化鈉溶液行鼻腔消毒:患者取坐位或直立位,將頭部及上半身保持前傾,與地面呈30°角;將醋酸地塞米松注射液(成都天臺山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51020723,規(guī)格 1 ml︰5 mg)5 mg、鹽酸萘甲唑啉滴鼻液(遼寧新高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1021666,規(guī)格 0.1%)2 ml融入0.9%氯化鈉溶液200 ml中,作為沖洗液,并將沖洗液溫度保持在32~34 ℃;將鼻腔沖洗器的橄欖頭塞入患者鼻孔內,指導其將頭部微向后傾,使沖洗液自其口腔或另一側鼻孔自然流出,在此過程中,患者頭部稍微向前傾,保持張口即可,兩側鼻孔交替進行沖洗;沖洗過程中,要求患者勿做吞咽動作、勿用鼻吸氣,以免引起誤吸、嗆咳或中耳感染;沖洗時,壓力不可過大,用拇指迅速捏住患者鼻翼兩側,捏擠的力度應由小到大,至最適宜,可根據(jù)患者感受緩慢調節(jié);沖洗完畢后,指導患者將頭部向前傾45°,以便排出鼻腔內的殘液;單側鼻腔沖洗液的使用量為100 ml。
(1)比較兩組術后鼻中隔真菌感染發(fā)生率;進行鼻腔消毒前后,分別使用咽拭子采集兩組鼻腔內的分泌物進行細菌培養(yǎng),依據(jù)培養(yǎng)結果評估其是否發(fā)生真菌感染。(2)統(tǒng)計兩組術前、術后1個月通氣功能指標改善情況,包括鼻腔最小橫截面積(nasal minimum cross-sectional area,NMCA)、鼻阻力與鼻腔容積(nasal cavity volume,NCV),其中鼻阻力采用鼻阻力檢測儀(ATMOS Medizintechnik.,型號 Diagnostic Cube)進行測定,NCV采用聲反射鼻測量計(GM Instruments Ltd.型號 A1)進行測定。(3)觀察對比兩組術后頭痛、鼻腔感染、鼻腔出血、視力下降等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試驗組術后鼻中隔真菌感染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術后鼻中隔真菌感染發(fā)生率比較[例(%)]
術前,兩組NMCA、鼻阻力及NCV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1個月,兩組NMCA及NCV均大于術前,鼻阻力均小于術前,且試驗組NMCA及NCV均大于對照組,鼻阻力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手術前后NMCA、鼻阻力及NCV比較
試驗組術后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例(%)]
鼻腔消毒是一種輔助治療手段,對手術的實施、術后患者通氣功能的恢復及術后并發(fā)癥的減少均可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已被廣泛應用于鼻腔及鼻竇疾病的治療中[5-7]。0.9%氯化鈉溶液是臨床常用的鼻腔消毒沖洗液,具有經濟易獲得等優(yōu)點,患者使用后耐受性較好,可清除患者局部分泌物,并可在一定程度上加快其術腔上皮化,促進其鼻黏膜恢復,但局部抗炎效果不夠理想,存在一定的局限性[8]。
采用地塞米松、萘甲唑啉與0.9%氯化鈉溶液的混合液為鼻腔消毒沖洗液,其中,萘甲唑啉是一種作用于循環(huán)系統(tǒng)的血管活性藥物,具有收縮血管的藥理活性,可減少患者術中出血量,局部應用于鼻腔,可緩解鼻黏膜腫脹和充血的程度,減輕流涕、鼻塞癥狀,從而為手術操作奠定較好的基礎;地塞米松屬于糖皮質類激素,可抑制嗜中性粒細胞向炎癥部位聚集,起到降低血管通透性、收縮血管、穩(wěn)定溶酶體膜的作用,從而增強細胞基質的抵抗力,有效阻止溶酶體酶和炎癥中介物質的合成與釋放,達到減輕和預防組織炎癥反應的目的。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術后鼻中隔真菌感染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1個月,試驗組NMCA及NCV均大于對照組,鼻阻力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術后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對鼻竇手術患者行術前采用地塞米松+萘甲唑啉+0.9%氯化鈉溶液行鼻腔消毒可減少術后鼻中隔真菌感染的發(fā)生,控制術后并發(fā)癥,且有利于通氣功能恢復。分析其原因在于,鼻腔消毒可使藥物直接作用于鼻腔黏膜,促進纖毛擺動,改善纖毛生理功能,增強鼻腔鼻竇黏液纖毛的傳輸功能,氯化鈉注射液是一種無菌的等滲溶液,是臨床常用的鼻腔清洗液,其對緩解癥狀有一定作用,但并不能根除病因。地塞米松是激素類藥物,有抗炎、抗病毒、抗過敏作用;萘甲唑啉的主要活性成分為苯甲唑啉,可激活血管α1受體的功能,引起血管收縮,減少炎癥引起的充血和水腫。在氯化鈉注射液的基礎上采用地塞米松、苯甲唑啉進行鼻腔沖洗可有效減輕鼻黏膜炎性反應,降低細菌、真菌對鼻黏膜的刺激,進而降低患者術后真菌感染發(fā)生率,加快其術腔黏膜功能及通氣功能的恢復[9-10]。
綜上所述,對鼻竇手術患者行術前采用地塞米松+萘甲唑啉+0.9%氯化鈉溶液行鼻腔消毒可降低其術后鼻中隔真菌感染發(fā)生率,控制術后并發(fā)癥,且有利于通氣功能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