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全媒體記者 劉 然 楊皓博
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舉辦期間,我們曾經(jīng)到訪過哈爾濱體育學院,那時剛剛下過一場大雪,校園里一片銀裝素裹,很有“冬”的味道。如今再次走進校園,已然帶著一種別樣的心情,微風拂面,嗅到的都是“春”的氣息。作為全國唯一一所榮獲“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突出貢獻集體”表彰的高校,哈爾濱體育學院這一次可謂“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哈爾濱體育學院為何獲此殊榮?成功的秘訣是什么?
穆亮是哈爾濱體育學院冬季奧林匹克學院的副院長,一米九幾的大個兒,一看便知是運動員出身。1999 年,十幾歲的穆亮開始跟著李洪臣學習冰壺。2005 年,退役的穆亮選擇了留校擔任教師。穆亮接手的第一支隊伍便是2006 年剛剛組建的國家輪椅冰壺隊。一晃二十幾年,雖然崗位在不停變換,但他卻始終沒有離開過這條長44.5米的賽道。
每個人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到的問題、思考的角度也會不同。更多地參與學院管理工作后,穆亮對特色辦學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與全國知名的體育學府相比,無論是地理位置,還是歷史積淀,都決定了哈爾濱體育學院只有堅持以冰雪為特色的辦學理念,才能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發(fā)展道路。
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上的成功也充分印證了這一點。據(jù)統(tǒng)計,在2022 年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上,哈爾濱體育學院共有96 名師生在各自崗位上貢獻著力量,其中共有32 名畢業(yè)生和2 名在校生作為運動員參加了2022 年北京冬奧會速度滑冰、短道速滑、冰壺、雪橇等項目,實現(xiàn)了冬奧會7 個大項的人才全覆蓋。哈爾濱體育學院服務于北京冬奧會的各類人員,包括冬奧組委特聘專家1 人、冬奧組委官員4人、國家隊領隊1人、國家隊教練員和科研組長10 人、制冰師3 人、國內(nèi)技術(shù)官員70 人,為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的競賽環(huán)節(jié),以及參賽隊伍在集訓場地、后勤保障、教練團隊支持和科技助力等備戰(zhàn)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和服務。
榮譽的取得,也意味著新的起點。這個新起點,就是如何進一步深化特色辦學的理念,打造好正在籌建中的中國冰雪運動學院。通過細分學科,為國家培養(yǎng)更多各個冰雪單項的運動員、教練員,以及更多專業(yè)化的冰雪運動技術(shù)人員和科研人員。
嚴力,這個名字聽著或許并不熟悉,但在體育科研圈那可是響當當?shù)?。作為哈爾濱體育學院科學研究院的副院長,嚴力從事智能冰場的相關研究已有10年之久。
現(xiàn)代競技體育,是人的競賽,也是科技的競賽。多年來,嚴力和他的科研團隊一直負責短道速滑國家隊和速滑國家隊的科研工作,通過打造智能冰場,幫助中國速滑健兒提高競技水平。
哈爾濱體育學院冰壺專項隊的學員正在上訓練課 (圖片由哈爾濱體育學院提供)
所謂智能冰場,就是在滑冰訓練場地中安裝一套可以記錄運動員運動學、動力學、生理生化、環(huán)境場數(shù)據(jù)的設備,科研人員通過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為運動員找到更適合自己的技術(shù)特點和訓練方法。比如,在北京冬奧會上為中國男子速滑取得歷史突破的高亭宇,他所采用的“高站姿”起跑動作曾經(jīng)受到外籍教練的質(zhì)疑,因為目前世界上多數(shù)高水平運動員都不會采用這種陳舊的起跑動作,臨近大賽,改不改動作成了難題,這個問題最后拋給了嚴力。而嚴力正是通過智能冰場的數(shù)據(jù)分析,肯定了高亭宇的“高站姿”起跑姿態(tài)。因為高亭宇采用的是滑跑技術(shù),而非蹬冰技術(shù),這種高站姿反而更適合他。換言之,科技的力量為這塊金牌的取得起到了加持作用。同樣,嚴力與他的科研團隊在改善武大靖和任子威的彎道技術(shù)上,也發(fā)揮了很大的作用。
據(jù)嚴力介紹,我國目前有黑龍江冰上基地、北京首鋼體育館和北京首都體育館3 座智能冰場。而在后冬奧時代,他和他的團隊將致力于研發(fā)更為先進的、能夠?qū)崿F(xiàn)人機對抗、能夠?qū)崿F(xiàn)各種兵棋推演的“智慧冰場”及相關戰(zhàn)術(shù)裝備,為中國運動健兒在今后的奪冠道路上提供更多科技助力。
采訪的過程中,我們來到了位于滑冰館地下一層的冰壺訓練場,與正在那里訓練的學員們進行了交流。關于哈爾濱體育學院的成功秘訣是什么這個問題,回答有很多種,有的說是“奮斗”,有的說是“拼搏”,還有的說是“人才”,而其中有一個人的概括可以說是他們共同的答案,那就是“勇氣”。
作為哈爾濱體育學院的校訓,“崇德尚勇,求知躬行”這八個大字是這所高校所有學生的守則?!抖Y記·大學》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德育為先,崇德在心,是哈爾濱體育學院對師生的基本要求;德育之后,貴在有勇氣,墨子曰:“勇而志之所以敢也?!庇職舛?,是哈爾濱體育學院60 年來屹立于冰雪運動中的信念與堅持,也正是因為有這樣的勇氣,這所蟄伏于冰雪中的院校,才能孕育出那么多勇于拼搏的優(yōu)秀運動員。
成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獲得的,也不是某一單一作用力就能觸發(fā)的結(jié)果。半個多世紀以來,哈爾濱體育學院一直將推動中國冰雪體育事業(yè)發(fā)展作為自己的神圣使命,從早年的羅致煥,到后來的申雪、趙宏博、王濛,再到現(xiàn)在的一批批新生代頂尖運動員都是從這里走出去。優(yōu)秀傳統(tǒng)代代傳承,相信未來,會有更多冰雪運動健兒從這里走出去,閃耀國際賽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