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燕,楊秋穎,孫滿利,甄 剛,張 芳
(1. 西北大學文化遺產(chǎn)學院,陜西西安 710069; 2. 陜西省文物保護研究院,陜西西安 710075)
水陸庵位于陜西藍田縣東10 km的王順山下,以三百余平方米琳瑯滿目的彩繪泥塑而聞名。庵內彩塑層層疊疊,以佛經(jīng)和佛教故事為主題,佛像間亭臺樓閣、白塔浮圖、祥瑞異獸、奇花仙草襯托其中,形成了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佛教藝術連環(huán)彩畫,用三千多尊彩塑描繪出了一幅“似到西方諸佛國,蓮花影里數(shù)樓臺”的佛國盛世畫卷。水陸庵彩繪泥塑是我國泥塑保存最多、最完整的明代彩繪泥塑群之一,東墻懸塑光頭裸身、背有羽翅的雙頭飛天,也與敦煌等地飄渺脫俗的飛天形象不同,藝術大師將虛幻浪漫與現(xiàn)實主義相結合,使得水陸庵彩塑更加的世俗化、生活化,是研究中國古代泥塑藝術和宗教歷史的重要實物資料[1]。
水陸庵彩繪泥塑是以木為骨,泥為胎,施彩著色的晚期佛寺造像,因是山西匠人所造,具有與山西佛教、道教彩繪泥塑制作工藝兼容并濟的特點。彩繪顏料層是水陸庵彩塑的精華所在,正是彩繪層的存在使得彩塑變得鮮活起來。多年來,相關學者也對水陸庵彩繪顏料進行了深入研究,比如樊娟在《水陸庵壁塑彩繪工藝和繪畫材料研究》一文中采集西墻顏料研究表明,紅色顏料是不同比例的朱砂和鉛丹的混合物,綠色是孔雀石和石膏,白底層成分為鉛白、石膏和云母[2]。鑒于西墻彩塑與南北山墻、東墻的藝術風格和制作工藝有差別,且有西墻彩塑可能是六朝遺物之說,所以需在前期保護研究的基礎上,以科學的檢測分析手段,進一步研究水陸庵彩繪泥塑的制作材料和工藝,為水陸庵后續(xù)的保護修復提供科學依據(jù)。
采用顯微剖面分析對顏料層位微觀形態(tài)進行形貌分析;采用偏光顯微分析(PLM)對顏料顆粒形態(tài)和組成進行形貌和定性分析;采用X射線衍射分析(XRD)、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分析(FT-IR)和顯微拉曼光譜分析對顏料物相組成進行定性分析;采用掃描電子顯微鏡-能譜分析(SEM-EDS)對顏料主要元素和次要元素進行定性、半定量的元素分析,使得分析方法和結果能夠相互印證。具體情況如下。
1) 剖面分析:采用德國ZEISS公司產(chǎn)的AXIOSKOP HBO50型光學顯微鏡,將樣品放入硅橡膠模具中,注入雙組份光學樹脂,待樣品干燥之后,采用不同粒度的水砂紙,在拋光機上打磨出剖面,處理表面樹脂,置于鏡下觀察分析。
2) 偏光顯微分析(PLM):采用德國Leica公司產(chǎn)的DMLSP型偏光顯微鏡,挑取粉末顆粒樣品于載玻片上并固結于蓋玻片下,置于鏡下觀察分析。
3) X射線衍射分析(XRD):采用日本Rigaku公司產(chǎn)的Smartlab(9)型智能X射線衍射儀,工作電壓45 kV,電流200 mA,銅靶,石墨單色器濾波,D/Tex-Ultra高速探測器。將樣品研磨成粉末,使用樣品紙轉移到載玻片上,用手術刀把樣品粉末平鋪固定好后,直接置于樣品倉內檢測。
4) 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分析(FT-IR):采用美國Themo Nicolet公司產(chǎn)的Nicolet iN10型傅里葉變換顯微紅外光譜儀,MCT/A檢測器,掃描次數(shù)32次,增益1,分辨率4 cm-1,測試范圍4 000~650 cm-1。將樣品放置于BaF2窗片上,用酒精使樣品緊貼BaF2窗片,待酒精揮發(fā)完全,進行紅外透射。
5) 掃描電鏡-能譜分析(SEM-EDS):采用德國ZEISS公司產(chǎn)的EVO MA25型掃描電子顯微鏡,和英國OXFORD公司X-Max20型能譜儀,使用剖面樹脂包埋樣品進行直接分析。采用背散射探頭,工作電壓為15 kV和20 kV,工作距離8.5 mm,部分樣品預先進行噴金處理。
6) 顯微拉曼光譜分析(LRS):采用英國雷尼紹公司生產(chǎn)的Renishaw inVia型顯微激光拉曼光譜儀,配備Leica顯微鏡,激發(fā)光波長514 nm,物鏡鏡頭100×,光斑尺寸1 μm,信息采集時間10 s,累加次數(shù)3次。將粉末樣品顆粒放于載玻片上,滴加無水乙醇浸潤攪拌,直接置于樣品臺上待檢。
其次,對投資者的影響。企業(yè)對環(huán)境的投資能顯示出企業(yè)在環(huán)保方面的社會責任感,也在一定程度上博取了投資者的好感,投資者大多會對有一定規(guī)模的環(huán)境投資企業(yè)持積極態(tài)度,會增加對企業(yè)的關注度。
分析剖面樣品10個(表2),可清晰分辨顏料層次結構、胎體泥土顆粒和加筋材料。樣品D-5有兩層紅色,第一層顏色細膩,顆粒感不強,可能為人工制成,第二層紅色不均勻,偏橘色(圖1)。樣品D-3、D-5、D-6、D-8和D-9泥塑土中可見棉纖維添加(圖2~3),但樣品D-1和NG-1泥塑土中未見棉纖維添加,可能為不同時期塑形的結果。樣品D-1和D-6鏡下觀察是棕黃色,但樣品顯色是白色,推測是棕褐色隔離層侵入白色層造成的(圖4)。
表2 顏料樣品剖面分析結果Table 2 Cross-section analysis results of pigment samples
圖1 樣品D-5紅色剖面Fig.1 Red cross-section of Sample D-5
圖2 樣品D-3棉纖維剖面Fig.2 Cotton fiber of Sample D-3
圖3 樣品D-8棉纖維剖面Fig.3 Cotton fiber of Sample D-3
圖4 樣品D-1棕黃色的白色顏料層剖面Fig.4 Cross-section of the white pigment layer of Sample D-1
樣品D-2和D-8綠色的顯色顏料是氯銅礦,顏料顆粒呈不規(guī)則簇狀圓形,部分有紅色內核,這是氯銅礦的典型特征(圖5~6)[3-4]。以肉眼觀察,綠色顏料層可見多層涂刷的痕跡,是以多層涂刷的方式來呈現(xiàn)顏色的深淺,淺的涂刷一層,深的涂刷2~3層,但從顯微照片分辨不出。來自東墻的樣品D-2是在金層上涂繪綠色,金層隱約不連續(xù)(圖7),有后期重妝的可能,但是從東墻現(xiàn)場觀察和僅有一個樣品出現(xiàn)重層的情況,推測也有可能為制作當時改色。
圖5 樣品D-2剖面Fig.5 Cross-section of Sample D-2
圖6 樣品D-8灰色底層剖面Fig.6 Grey bottom cross-section of Sample D-8
圖7 樣品D-2金層隱約不連續(xù)Fig.7 Vaguely discontinuous gold layer of Sample D-2
從樣品D-8可見,單層顏料的繪制工藝應為泥塑土、打底層、棕褐色層和顏料層,但樣品D-9的橘紅色直接繪制于泥塑土之上,且紅色顏料層極薄,未見白底層(圖6、圖8)。樣品D-1和D-6為白色,也是直接繪制于顏料層上。多層樣品D-2和D-5也未見白底層,可能是白底層太薄,隱約不連續(xù)造成的。從分析的10個剖面樣品來看,水陸庵彩塑顏料的白底層很薄,幾乎是剛剛能覆蓋住泥層的程度,推測是制作時為節(jié)省開銷,或是節(jié)省時間造成的。多數(shù)白底層稍呈棕褐色,應是隔離層滲入了白底層所致,沒有隔離層的彩繪,白底層既滲入了顏料層,也滲入了泥層。樣品D-8綠色顏料是以棕褐色層做為隔離,上涂灰色底層,再將綠色顏料涂在灰色打底層上,推測綠色顏料可能是以灰色為打底層,灰色層極薄,并且隱約不連續(xù)(圖6)。
圖8 樣品D-7金層剖面Fig.8 Gold cross-section of Sample D-2
3個貼金樣品D-4、D-7和NG-1(圖9~10)剖面觀察都有不同的層位缺失,但綜合歸納類比,完整的貼金彩繪的工藝應為“金層—棕褐色層—淺紅—棕褐色層—白底層—棕褐色層-泥塑土”,為傳統(tǒng)的襯地貼金工藝做法[4-5]。金層下的棕褐色層推測為金膠油,顏料層與白底層之間、白底層與泥層之間有棕褐色隔離層,具體成分還需進一步分析。隔離層的目的是使顏料層不滲入白底層,使白底層不滲入泥層。
圖9 樣品NG-1貼金剖面Fig.9 Gold cross-section of Sample NG-1
圖10 樣品D-9橘紅色顏料剖面Fig.10 Orange cross-section of Sample D-9
共檢測偏光顯微樣品9個,分析結果見表3,部分照片見圖11~17。白色顏料D-1和D-6呈半透明片狀,正交偏光下弱消光,折射率小,為云母(圖11~12)。但樣品D-1呈淺棕色片狀,與剖面觀察棕黃色一致,是棕褐色隔離層侵入白色層造成的。黑色樣品ZB-5、B-1和灰色樣品D-3顏料顆粒呈黑色聚集狀,正交偏光下全消光,推測為炭黑,具體成分還需經(jīng)拉曼光譜分析(圖13~14)。藍色顏料ZB-1和ZB-6鏡下觀察有藍色和白色兩種顆粒,藍色顆粒呈藍色偏綠巖石狀晶體,正交偏光下強消光,折射率較大,為普魯士藍(圖15),白色顆粒中帶有淺綠色調,邊緣圓潤,顆粒極小,正交偏光下,強消光,折射率較大,為鉛白,應是做為調色使用的,具體成分需再佐證、分析。綠色顏料D-8(圖16)與黃色顏料ZB-3(圖17)呈典型的氯銅礦與雌黃形貌。
表3 顏料樣品偏光顯微分析結果Table 3 PLM results of pigment samples
圖11 樣品D-1白色顏料Fig.11 Sample D-1 white pigment
圖12 樣品D-6白色顏料Fig.12 Sample D-6 white pigment
圖13 樣品D-3灰色顏料Fig.13 Sample D-3 grey pigment
圖14 樣品ZB-5黑色顏料Fig.14 Sample ZB-5 black pigment
圖15 樣品ZB-6藍色顏料Fig.15 Sample ZB-6 blue pigment
圖16 樣品D-8綠色顏料Fig.16 Sample D-8 green pigment
圖17 樣品ZB-3黃色顏料Fig.17 Sample ZB-3 yellow pigment
由X射線衍射結果(表4)可得,綠色是氯銅礦,紅色是鐵紅和鉛丹,白色是云母,黑色顏料和黃色顏料未檢出顯色成分。樣品B-2顯示出的粉色是用鐵紅和云母調和而成。樣品B-1和ZB-5是黑色,但衍射圖譜未分析出特征峰,樣品還含有石英、云母、石膏和方解石,應是作為白底層使用。樣品ZB-1和ZB-6的藍色顯色物質未檢出,樣品還含有水白鉛礦,與PLM分析檢測結果一致。樣品ZZ-2表面呈黑色,2θ在26.61°、30.74°有強衍射峰,與鉛丹(Pb3O4)、鉛丹的變色產(chǎn)物(PbO2)的最強衍射峰基本吻合[6-7],表面呈現(xiàn)的黑色應是鉛丹變色所致,鉛丹在高溫潮濕的環(huán)境下變成了棕黑色的二氧化鉛(圖18)。
圖18 ZZ-2樣品鉛丹X射線衍射圖譜Fig.18 XRD pattern of Sample ZZ-2 miniumite
表4 顏料樣品X射線衍射分析結果Table 4 XRD results of pigment samples
多數(shù)樣品含有云母和少量石膏、石英、方解石,推測為白底層成分,白色樣品B-3的顯色物質也是云母(圖19),所以推測云母有3種用途:一是作為白底層成分;二是作為白色顏料直接使用;三是摻入其他顏料作為調色顏料。中國彩繪一般使用白堊、高嶺土、石英粉、云母粉或石膏作為白色顏料,云母具有閃爍光澤,能夠產(chǎn)生溫潤的珠光效果,色相豐富。莫高窟唐代112窟的銀白色顏料是片狀云母,晚唐12窟也發(fā)現(xiàn)了銀白色云母[8]。麥積山石窟93號窟和37號窟也發(fā)現(xiàn)云母和石膏、高嶺土混合使用的情況[9]。
圖19 B-3樣品云母X射線衍射圖譜Fig.19 XRD pattern of Sample B-3 mica
為進一步確定ZB-1和ZB-6樣品的藍色是何種顏料,采用紅外光譜儀進行檢測分析,紅外圖譜見圖20。經(jīng)分析樣品的藍色紅外光譜在2 085 cm-1處有強烈的吸收,這是CN在Fe2+-CN-Fe3+中伸縮震動的特征吸收峰,文獻中普魯士藍的特征峰值為2 070 cm-1、603 cm-1、490 cm-1[10-11],由于紅外光譜儀的測試范圍為4 000~650 cm-1,與文獻中的特征峰無法完全吻合,故需再借助拉曼光譜儀佐證、分析。普魯士藍顏料是一種無機復合鹽,分子式為Fe4[Fe(CN)6]3,深藍色粉末,色調濃郁,色光在暗藍至亮藍之間,不與堿性顏料兼容,不應與鉛白和碳酸鈣混合使用[12]。但這2個藍色樣品中均加入了大量的水白鉛礦調色,致使其耐光性下降,因此呈現(xiàn)出淺藍色。ZB-1和ZB-6樣品來源的區(qū)域——中隔壁背面有大片的淺藍色,與殿內整體藝術性不協(xié)調,推測可能是由于普魯士藍和水白鉛礦混合使用造成的。
圖20 ZB-1樣品與普魯士藍標準樣品對比紅外圖譜Fig.20 FT-IR spectra of Sample ZB-1 and Prussian blue
普魯士藍是最古老的現(xiàn)代合成顏料,于1704~1707年在德國柏林人工合成,18世紀中期開始工業(yè)生產(chǎn)并推廣使用。據(jù)文獻記載,自1775年起至1828年間英國曾多次經(jīng)海運出口普魯士藍至中國,并于1827年左右完成國產(chǎn)化。普魯士藍顏料多見于18世紀中期歐洲繪畫使用,梵高的《星空》和《塞納河星月下》都曾大量使用普魯士藍[13-16]。但普魯士藍在我國古代彩繪泥塑和彩畫中的應用實例較少,陜西安康紫陽北五省會館過殿和正殿的壁畫藍色顏料經(jīng)拉曼光譜分析使用了普魯士藍,該壁畫繪制于清代晚期[15],清宮藏慶成燈角片藍色顏料經(jīng)拉曼光譜分析為普魯士藍[17],清代廣東外銷油畫《鎮(zhèn)海樓》經(jīng)紅外光譜分析也采用了普魯士藍[18],從沿海至清宮,可見普魯士藍于清代在中國流布之廣。因此可推斷,水陸庵ZB-1和ZB-6樣品來源的區(qū)域——中隔壁背面,應該是在明朝后重妝過。
對前述分析不能確定的剖面顏料樣品進行掃描電鏡能譜分析,分析結果見表5。ZB-3顏料樣品As、K、Si、Al、Ca、O和S等元素含量較高,應是以云母和石英打底,并含有少量的方解石和石膏。鑒于顯色元素為As,因此再次檢測黃色顏料(圖21),得到48.72%S和51.28%As,樣品所顯示出的黃色為雌黃As2S3,與PLM分析結果一致。
表5 顏料樣品能譜分析結果Table 5 EDS results of pigment samples (%)
圖21 ZB-3樣品顏料顆粒電鏡照片F(xiàn)ig.21 SEM image of Sample ZB-3 pigment particles
D-4樣品在顯微剖面分析中未見明顯的連續(xù)分層,但在電鏡觀察下顏料分層清晰可見,依稀可見金層脫落的痕跡(圖22)。白底層Si、Al和K含量高,應是云母打底,含有大量的C和O,推測棕褐色層是以C和O為主體元素的有機質物質[19]。金層是Au-Ag-Cu合金金箔,含Au量高達90.32%,金層厚度1.077 μm。淺紅層含有57.19%的Fe和42.81%的O,應是鐵紅和白色顏料調制而成的。紅底貼金自古有之,據(jù)《營造法式》襯地之法記載:“貼真金地:候鰾膠水干,刷白鉛粉,候干又刷,凡五遍,次又刷土朱、鉛粉同上,亦五遍”[5]。紅底貼金在甘肅省永登縣連城魯土司屬寺壁畫、陜西安康紫陽北五省壁畫等也都有發(fā)現(xiàn)[4,20],可見以鐵紅、朱砂及鉛丹打底貼金是中國古代傳統(tǒng)貼金工藝的一種。
圖22 D-4樣品剖面電鏡照片F(xiàn)ig.22 SEM image of Sample D-4
樣品NG-1白底層K、Si、Al和Ca含量高,應是云母打底,并加入少量方解石。白底層含8.98%的N,N是氨基酸的重要組分,推測白底層與泥層之間,或是白底層與顏料層之間的隔離層是動物或植物膠結物[21]。淺紅層含有19.36%的S和80.37%的Hg,顯色顏料為HgS,樣品是以朱砂為紅底貼金的。金層含6.78%的Ag和93.22%的Au元素,為Au-Ag合金,Ag是常見的金箔伴生物,金層厚度1.077 μm,與D-4樣品的金層厚度相同(圖23)。樣品D-7剖面有明顯分層,依稀可見金層脫落的痕跡(圖24)。白底層C、O、Si、Al、K和Ca含量高,白底層應是云母打底,并加入少量方解石。C和O含量較高,再次證明了金層下的棕褐色層為有機質膠結物成分,推測為金膠油。紅色層含有大量的Pb,為鉛丹紅底貼金。
圖23 NG-1樣品剖面電鏡照片F(xiàn)ig.23 SEM image of Sample NG-1
圖24 D-7樣品剖面電鏡照片F(xiàn)ig.24 SEM image of Sample D-7
樣品D-1電鏡觀察有明顯分層,白色層下是棕褐色隔離層(圖25),樣品D-1和D-6同為白色樣品,C、O、Al、Si、K含量較高,結合XRD樣品檢測結果大部分白色打底和白色顏料均為云母,推測這2個樣品的白色顯色顏料也應是云母,云母既是白色顏料,也是調和顏色時的摻加顏料。顏料層C、O含量高,應是有機質的棕褐色隔離層侵入白色層造成的,與剖面觀察樣品顯現(xiàn)棕黃色,實際樣品顯色是白色的結果相吻合。D-2樣品可以看到很明顯的顆粒狀顏料和分層情況,Cu和Cl含量高,顯色顏料是氯銅礦(圖26)。D-3樣品含有73.7%的C,灰色應是炭黑和白色調制而成,與樣品D-2綠色下的灰色打底成分相同,顏料層中還含有少量N,推測顏料中調和使用的膠結物為蛋白質類。顯微剖面結果中,樣品D-9呈橘紅色,樣品D-5呈兩層紅色和橘紅色,能譜分析顯色元素均為Fe,未見其他顯色元素,紅色為鐵紅。
圖25 D-1樣品剖面電鏡照片F(xiàn)ig.25 SEM image of Sample D-1
圖26 D-2樣品剖面電鏡照片F(xiàn)ig.26 SEM image of Sample D-2
為使分析檢測結果相互驗證,對前述分析不能確定或不足以確定的6個顏料樣品進行拉曼光譜分析,結果見表6。經(jīng)XRD分析,樣品B-1和ZB-5雖是黑色,但衍射圖譜未分析出特征峰,灰色樣品D-3經(jīng)能譜分析含C元素,但還不能確定顏料種類,因此對這3個黑色和灰色樣品進行顯微拉曼分析。結果顯示,這3個樣品的峰值在1 360 cm-1、1 590 cm-1左右,與炭黑1 353 cm-1、1 597 cm-1的峰值對應較好[22]。經(jīng)紅外光譜分析,樣品ZB-1和ZB-6為普魯士藍,但由于紅外光譜儀的測試范圍為4 000~650 cm-1,與文獻中的特征峰無法完全吻合,因此對這2個藍色樣品進行顯微拉曼分析。結果表明,這2個樣品的峰值在2 150 cm-1、2 090 cm-1、540 cm-1、270 cm-1左右,與文獻中普魯士藍的峰值2 154 cm-1、2 102 cm-1、538 cm-1、282 cm-1吻合[23]。ZB-3樣品XRD未檢出顯色顏料,能譜分析含As和S元素,經(jīng)顯微拉曼分析峰值為355 cm-1、311 cm-1、293 cm-1、233 cm-1、203 cm-1、155 cm-1,與雌黃的特征峰相對應[22]。
表6 顏料樣品顯微拉曼分析結果Table 6 LRS results of pigment samples
《水陸庵壁塑彩繪工藝和繪畫材料研究》(后文簡稱《材料研究》)一文中總結,紅色顏料是不同比例的朱砂和鉛丹的混合物,在此次分析檢測中發(fā)現(xiàn)的紅色是大量鐵紅和少量鉛丹與朱砂,沒有發(fā)現(xiàn)朱砂與鉛丹混合使用的情況?!恫牧涎芯俊分校G色是孔雀石和石膏,孔雀石是天然礦石,使用石膏來調色,此次檢測綠色是氯銅礦,未發(fā)現(xiàn)有石膏調色的現(xiàn)象,綠色顏料是以涂刷的次數(shù)來定深淺,且部分綠色是以灰色作為打底。《材料研究》中分析西墻白底層成分有鉛白、石膏和云母,在此次檢測中發(fā)現(xiàn)東墻白底層為云母,并含有少量的方解石和石膏,中隔壁背面發(fā)現(xiàn)有水白鉛礦打底,且中隔壁背面推測為后世重妝[2]。如此大的差異可能是采樣位置的不同造成的,也有可能確實如民間流傳,西墻彩塑為六朝遺物,與殿內其他彩塑塑造時代不同,具體原因有待進一步分析佐證[2]。
經(jīng)分析,水陸庵彩繪泥塑使用顏料成分見表7。
表7 水陸庵彩繪泥塑使用顏料成分Table 7 Components of the pigments of sculptures in Shuilu Temple
(續(xù)表7)
水陸庵彩繪泥塑以紅綠為主色調,以黑、白、灰、藍、黃、粉為副色調,大多為礦物顏料繪制。紅色是鉛丹、朱砂和鐵紅,淺紅色和粉色是鐵紅、朱砂、鉛丹和云母調制而成,黃色是雌黃,綠色是氯銅礦,白色是云母,黑色是炭黑,灰色是炭黑和云母調和而成。彩塑大面積瀝粉貼金,貼金彩繪的工藝為“金層—棕褐色層—淺紅—棕褐色層—白底層—棕褐色層-泥塑土”。顏料層與白底層,白底層與泥層之間有棕褐色隔離層。
白色底層主要成分為云母,并含有少量方解石和石膏,可能是云母顏料里自帶的成分,也可能來自泥層。部分綠色是以灰色打底,灰色顏料是炭黑和云母調制成的。云母有3個作用:一是作為白色顏料直接涂刷在泥層上;二是作為紅色、粉色和黑色的調色顏料呈現(xiàn)淺紅色、粉色和灰色;三是作為白底層使用。由于膠結材料老化,在顏料層中含量太少,又受到樣品量的限制,本次研究未分析檢測顏料層膠結質、隔離層材料和金膠油成分,有待后續(xù)再進行深入系統(tǒng)的研究,做為保護修復材料篩選的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