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世康
(江蘇南京 210000)
海門建縣至今1074年,東洲建鎮(zhèn)至今更是已達1120年。創(chuàng)造海門苦難而輝煌歷史的,是無數(shù)已從歷史大潮中退去的海門先人;記錄海門斑駁而繁雜歷史的,則是歷史上屈指可數(shù)的一些有志承前啟后的讀書人。
海門前身是雄居于長江口的東洲,戰(zhàn)略位置重要。后周顯德五年(958)于此設海門縣,寓意為大海之門。宋至元代中期,海門發(fā)展成全國大縣。元末,長江主泓擺動至崇明島北側,海門頻遭風暴潮襲擊。海侵江毀,土地坍塌,桑田漸變滄海,縣治往西北方向一遷又一遷??滴跏荒辏?672),位于金沙場南的四遷縣城被大潮沖毀,清廷決定裁海門縣為海門鄉(xiāng)。1690年左右,長江主泓又擺動至崇明島南側,海門坍江處開始復漲,自狼山以東至長江口百多里江面上,幾十個沙洲漸次露出,江海再生海門。乾隆三十三年(1768),清廷決定設立海門廳,管理這片江中新漲沙地。崇明及江南多地移民遷入,墾荒耕牧,百業(yè)漸興。1912年,海門廳改名為海門縣……古海門縣—海門鄉(xiāng)—海門廳—海門縣,以“海門”二字名之,歷史一脈相承。
千年海門,歷盡滄桑。958年建縣時為120里(每里110戶),是壯縣。到元代中期,發(fā)展為180里。1672年,裁縣為鄉(xiāng)時土地只有40公頃,人口為2200多;光緒十七年(1891),面積又超過古海門最輝煌時期,人口94萬多。這塊土地災難深重,一次次大潮災沖毀官署學宮書屋,歷史資料被卷入波濤,再加戰(zhàn)火、兵燹、倭禍,海門縣城學宮呂四鹽場等紛紛被搶被盜被燒,積存的歷史檔案灰飛煙滅。我們的先輩就是在這樣艱難的背景下,千方百計搜尋資料,費盡心血爬梳整理,撰寫了一部又一部志書。不止一個志書作者說,他們不寫,當時了解的歷史就會湮滅;他們不寫,后代子孫們怎么能知道祖先的來路、薪火的傳承?他們以這種超乎常人的自覺,勤奮筆耕,留存資料,其中第三本志書作者,明萬歷年間的舉人張龍南,志書只寫到一半就去世了……所以,我們要致敬歷史上那些為海門存史續(xù)史的先賢前人。
明嘉靖十五年(1536),海門人崔桐59歲。因父母病故,他回家守孝三年。崔桐是于正德十二年(1517)四十歲時殿試一甲第三名,探花及第,是海門歷史上第一位位列金榜前三之人。他回家后,海門知縣吳宗元禮請他編纂縣志。崔桐慨然應允。他說:一個國家沒有國史就不能算是國,一個縣沒有方志就不能算是縣。海門沒有縣志,是我的責任。我們的前輩海門人尹璽在弘治年間(1488—1505)曾撰寫過海門志,但沒寫完也沒有印刷出版,至今只有半本殘卷,我們應該在此基礎上,撰寫出一本完整的海門縣志。于是崔桐組織了幾位學識淵博的同人,用了一年多時間,到第二年即1537年秋天,編纂完成了海門歷史上第一部縣志,這就是明《〔嘉靖〕海門縣志》。志書卷首為海門縣新舊縣圖,這是兩張令人心情沉重的地圖。第一張是元末海門縣治在一遷禮安鄉(xiāng)即今萬年境內時的全域,第二張就是編纂縣志時縣治遷到余中鹽場時的,兩相對比,從呂四到余東到余中余西,大面積的土地坍塌掉了,桑田復歸滄海。南面是江、東面北面都是海的海門,已成一個狹窄的長條形的半島,處于江濤海浪的吞噬之中。這是直觀、形象而且十分嚴峻的展示。整部志書體現(xiàn)了海門濱江負海、江海門戶的特色,對當時海門的水患記述較為詳盡,并把它貫穿到每一綱之中,這對研究長江下游的歷史變遷,富有參考價值。志書上溯五代,啟承宋元,截止于落筆時的明代海門,按志書體例,進行了全方位搜集梳理,歸類記錄;留下了變遷史、人物史、風尚史、信仰史,留下了地理物產、田地賦稅、建筑景觀、詩詞文賦。這種全時空全方位的如實記載,使后繼修志者承接有源,使海門后輩能打通與祖先相連的血脈。
《〔順治〕海門縣志》地圖上清楚地標出了元末至清初海門沿江不斷坍削及縣治一遷、二遷、三遷的情況
崔桐還為海門遷縣、筑城、遷文廟、修筑捍海堤留下了記錄。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為海門潮災留下了詩詞悲歌。海門歷史只有潮災來襲的簡單記錄,沒有具體災情的記載。
嘉靖十五年(1536),崔桐回家守孝,正逢大潮災,他的家鄉(xiāng)、家園全部坍江,眼望昔日綠洲如今魚龍水闊,耳聽農人野哭悲愁無地可耕,他滿懷悲傷地寫下了《丙申歲歸省感故里入江》的詩作。嘉靖十八年(1539),巨大潮災,史書記載呂四等地溺死三萬余人。那年,崔桐“服方闋”,即剛剛三年守孝結束、除去孝服,即遇大潮襲來。崔桐目睹身感,寫下《己亥服方闋又七月三日颶潮丈余海門以東人產蕩盡悲感六首》?!梆┦讜r東望,沾巾對落曛。”“有魂招不返,南望涕淫淫?!毖劭垂释猎獯硕螂y,故友或葬魚腹,詩人淚流不止。崔桐的這兩首詩具有很大的史料價值。
從明嘉靖十五年(1536)到清順治十三年(1656),120年過去了,而且改朝換代了。這期間,在明萬歷年間舉人、海門人張龍南接續(xù)崔志纂寫縣志,但沒有寫完,也沒有正式付印出版。李兆星,海門人,明末貢生,曾任浙江溫州通判(官六品),因病告老回家。順治十三年,時任海門知縣莊泰弘邀李修志,李便在張龍南部分殘稿基礎上,撰寫《〔順治〕海門縣志》。其時,海門縣境已坍去十之七八,海門范圍內的呂四、余東、余中、余西、金沙五大鹽場,不僅鹽場外面的農田已坍入江,而且鹽場也大面積坍塌。呂四場由原來南北50里縮為10里,余東場由40多里縮為30多里。位于金沙場南的海門縣城,其南城門離江邊只有2里。江潮翻滾,步步往北,海門的四遷縣治又岌岌可危了。李兆星是滿懷悲情來修志的。李志除接續(xù)崔志以來120年間的志書必須記載的各大類內容外,另外有兩大特點:一是把海門縣治四遷的重要奏章文獻按順序整理收入,并且自己撰寫了一篇《海門縣宜遷宜并宜豁大略》的總述性文章,文章結尾的一句是“擲筆潸然”,寫完,他淚流滿面。把幾百年間出自縣官、知府、巡撫等官員反映海門災情、請求寬待黎民的奏疏也集納在一起,并在前面寫道:古人曾經說過,讀《出師表》而不垂淚必非忠臣,讀《陳情表》而不掉淚必非孝子。那么今天讀坍江造成的苦難而不掉淚的,也必非仁人!這些奏疏之文,坦陳苦難,豈止是切膚之痛,而是至骨至肉之言!李兆星的這段文字同樣“至骨至肉”,泣淚泣血。此志的第二個特點是詳盡記述了明末清初多次的土田、戶口的統(tǒng)計數(shù),很有價值。
道光十一年(1831),海門人丁鹿壽纂修了《〔道光〕海門縣志》,兩年后,他又纂修了《靜海鄉(xiāng)志》。
丁鹿壽(1789—1856),字頌良,號蘋野,海門人,嘉慶二十四年(1819)舉人。丁鹿壽在《〔道光〕海門縣志》的“例言”中說,李兆星編撰的縣志離現(xiàn)在又已經170多年了??h在很久前并入了州,當年史跡已經處于或存在或湮沒的變化之中,再過數(shù)十百年,就都遺失、遺忘了。所以,取李志,把當年縣內的一切掌故都錄存下來。丁說,海門原來瀕臨江海,城池雖然歷經遷移災變,其經濟、制度、人物與國史編撰及后人考證有關,不能沒有?,F(xiàn)在我反復審定,參考《明一統(tǒng)志》、乾隆省志、康熙揚州志、《〔康熙〕通州志》、《〔嘉慶〕兩淮鹽法志》,旁及各姓家傳文集,繁者刪之,缺者補之,不足存者汰之,或裁或并,具有微意,比之李志原本,則已事增文省了。丁說,編纂志書,只有人物這一編的內容難以達到預期的要求,他對歷史負責盡責,做了最大努力。
一年多后,丁鹿壽又開始接著編纂縣志,即留傳至今的《靜海鄉(xiāng)志》。他的良苦用心,也可稱之為宏圖大志,是要把自李志的下限時間順治十三年(1656)至他動筆時的道光十二年(1832)這一百七十多年的海門歷史補接起來。盡管其間發(fā)生過裁縣為鄉(xiāng)、鄉(xiāng)治遷徙、鄉(xiāng)名更改等諸多大的歷史變化,但不僅沒有成為阻攔,相反更激起他存史、續(xù)史的責任感。一個地方在順應歷史潮流正常前行時,當政者、秉筆者修志存史,尚必須有一種發(fā)自內心的自覺,而在縣已不縣、土非故土的情況下,還想要把廢縣之前、之中、之后,非故土上的故人所作所為一一記述,留存歷史,傳之后代,這種源自內心的文化覺悟和歷史擔當,即使放至整個海門歷史,放至更大時空范圍,與那些著名史家和名垂史冊的鄉(xiāng)紳比肩也毫不遜色!
《江蘇歷代方志全書》說:“此書雖稱《靜海鄉(xiāng)志》,實為《海門縣志》無疑。”“是志的最大價值,是保存了海門縣建制撤銷后至道光十二年一百七十多年間的史料?!x舉’收薦辟二人,進士三人,舉人二十七人,貢生一百三十九人,武進士三人,武舉十一人,封贈三十三人;《人物》‘宦跡’收李兆星等十五人,‘耆舊’收夏鼎臣等七十九人;《藝文》‘著述’收清代海門士人書目四十余種;《藝文》‘奏疏’‘詩’所收康熙九年(1670)兩江總督麻勒吉《請豁坍糧疏》、兩江總督馬祜《海坍逼近城垣疏》,丁腹松《桑田歌》《老農泣》,丁有煜《海門歌》等,都再現(xiàn)了當年海門人民的苦難?!?/p>
《靜海鄉(xiāng)志》的最大創(chuàng)新是增設“大事記”?!督K歷代方志全書》載:“我國地方志設大事記者古已有之,或稱年表,或稱紀略。直稱‘大事記’者,向來以黃炎培《川沙縣志》為祖,而此書實比黃炎培《川沙縣志》專設大事記要早一百余年?!薄鹅o海鄉(xiāng)志》的“大事記”,上溯至宋元,羅列海門舊志、通州志等古籍所載的風潮大災和兵禍災難的記錄。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該志把明嘉靖中后期,海門、通州罹患倭禍的重大事件、重要過程、重點人物等都一一選入,而且選錄了關鍵的大決戰(zhàn)的過程及其戰(zhàn)果。這一內容,收集自當時幾本重要史料,翔實而權威,此前海門志書中的缺項、不足,至此方為補全。
海門從建縣開始至《靜海鄉(xiāng)志》編纂時,近九百年過去了,該志在《地理志·疆域沿革》中對海門的災難經歷作了一次系統(tǒng)梳理。這是一次完結式的總結,海門的子孫后輩不僅能從中體悟到先輩既追江趕海開辟家園、又逃江避海流浪他鄉(xiāng)的艱苦,更體悟到大自然的威力,體悟到生態(tài)的決定性前提,體悟到與環(huán)境友好相處的無上重要。作者懷著深深的依戀之情回憶舊海門的一草一木,并把它化作紙上的一字一詞?!白胼嬚吲α糇∴l(xiāng)愁的自覺追求,使得該志在我國文化史上具有深遠意義?!保ā督K歷代方志全書》)
丁鹿壽所在的丁氏家族,明代中期自河南遷海門,其后就世居其地,繁衍生息,耕讀傳家,成為海門旺族。丁鹿壽的五代祖丁有煜著名的《海門歌》,是以詩的形式,留下了海門人遭遇潮災、遷徙家園的記錄,那么,丁鹿壽的《〔道光〕海門縣志》和《靜海鄉(xiāng)志》,就是以志書形式譜出的“海門歌”。丁氏一族,從有史料記載的丁文恒至丁鹿壽八代人,自明至清,自縣至鄉(xiāng),自進士至貢生,有官有民,有政績有口碑。丁鹿壽更以自己的德識才學,為海門存史續(xù)史,表達海門人心聲,留下了海門人那一時段的大事記錄。丁氏一族助長了海門聲譽,擴大了海門影響,尤其是在海門裁縣為鄉(xiāng)以后,還能為了海門的事業(yè)奔走呼號,殫精竭慮,這是后代們讀之深為感動的。同時,它也從另一側面說明714年古海門文化積淀之深,崇善守正綿延薪火風氣之厚,否則也產生不了丁氏一族人的嘉德善行功績。這是整體海門歷史留下的一個感動,后來的海門人會被這“歷史的感動”所激勵。
從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設立海門廳起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劃定新的海門縣止,共有5本志書,分別是:嘉慶十二年(1807)刊印的《〔嘉慶〕海門廳志》,董曰申纂;光緒二十五年(1899)刊印的《〔光緒〕海門廳圖志》,主要執(zhí)筆者為周家祿;《續(xù)海門廳志》,自光緒二十三年(1897)至宣統(tǒng)三年(1911),劉偉纂;《〔民國〕海門縣圖志》,民國元年(1912)至民國24年(1935),劉偉纂;《〔民國〕海門縣續(xù)志》,敘述民國24年(1935)前全縣水利、交通狀況,范欽孟纂。
《〔嘉慶〕海門廳志》綜述了海門建廳之初情況,該志有三大特點。一是介紹了為什么建海門廳,有狼山以下百多里沙洲漲起的情況,各種奏章批文等。二是介紹通崇所劃30沙、所劃人口、土地數(shù)字、各自不同的稅賦制度,甚至清丈田畝所規(guī)定的一丈的長度也不一樣。述說“水利是海門第一政要”,從受災到疏浚,敘述詳細。三是沙案頻發(fā),先是通州、崇明,后是通、崇、海三地,民間與民間、官府與官府紛紛爭奪江中新漲沙洲。
周家祿執(zhí)筆的《〔光緒〕海門廳圖志》,創(chuàng)新在“圖”——當時從上海制造局請了三位懂得現(xiàn)代測繪技術的專業(yè)人員,運用專業(yè)設備和新式繪圖技術,專門繪制了海門廳30多個沙洲的地圖。當年繪圖,主要是為沙洲變遷留下原始面貌,便于判斷沙案。而當年這一工作,今天看來,實在是功德無量。海門廳原來的30多個沙洲,后來全部相連,成為江海平原的東南板塊。如果當年不繪,今日已無影無蹤,何處去尋?有此圖,今人及子孫后代得以了解當年原狀,這真是無價之寶。《〔光緒〕海門廳志》的另一特點是在“詳”——如文廟的祭祀過程,海門的多本志書,唯周家祿這本,記載得如此具體、清楚、翔實,這是具體歷史場景的紙上再現(xiàn),難能可貴?!独m(xù)海門廳志》和民國的兩本志書,基本記載了民國改元、清末民初的情況,但欠具體和全面。
另外還必須提及的是兩本詩集。一本是最能反映沙地文人詩作的《師山詩存》,成書于清咸豐年間(1851—1861),為海門第一部詩歌總集,編者茅炳文,字禹門,海門人,出生在清嘉慶年間?!稁熒皆姶妗饭彩兆髡?82人,詩選590余首,作者附有小傳。另一本叫《海門詩鈔》,周雁石輯錄。文史學者、藏書家周雁石(1894—1959),祖籍太倉,出生于海門茅家鎮(zhèn)。他在1928年夏天從上海東方圖書館借得南通楊述臣先生所編之《五山耆舊集》(前集、今集)24冊,用整整一個暑假,將所有古海門縣人士的詩,全數(shù)鈔出,自明至清,總計71人,380首詩及《東洲文集》2則、《山堂肆考》1則,全部是有關于海門之作。此書108頁,4.5萬余字,自后周顯德五年設縣以來,迄清康熙十一年廢縣為鄉(xiāng)歸并通州,數(shù)百年間之詩詞薈萃于此書。周雁石和茅炳文,這兩個不同時代人的相互接力,為海門整理和疏通了一條詩歌的長河。至于咸豐以后,周雁石在《海門詩鈔》的“緣起”中說,只有等待來者了。
正是有了以上述幾位為代表的、在歷史上留下了姓名或沒有留下姓名的海門先賢,他們懷著對家鄉(xiāng)的無限深情和對后輩的極端負責,以自己的德識才學和勤奮執(zhí)著,為曾經被裁去縣級身份的海門,留下一部綿延不斷的歷史,留下了一部綜合完整的歷史,留下了一部感動子孫后代的歷史。《海門傳》就是在這樣厚實的基礎上,通覽海門各部志書及相關古籍今著,旁及各種鄉(xiāng)邦文獻及海門黨史、革命史、烈士傳的有關著作……前后歷時5年多,終于成書?!逗iT傳》僅僅是串接了9本志書,僅僅是為進一步敘述、挖掘海門歷史和研究、認識海門歷史開了個頭,期待后來者有新的發(fā)現(xiàn)、新的發(fā)展,出新的作品、新的成果,那是我進一步的期待和期望。
廖鴻荃曾在《〈靜海鄉(xiāng)志〉序》中說:有了此志,鄉(xiāng)人就能追溯歷史,知道某條河邊某處丘上,祖先們曾經釣過魚、踏過春;某處里巷某個結社,祖先們曾經碰杯為歡,友情融融。后來者中,一定有尋根故土而敬畏先輩、效仿楷模而奮發(fā)向上的人。周雁石在《海門詩鈔》的“緣起”里寫道:愿我海門的仁人君子,不忘故土,要知道家鄉(xiāng)的文獻之美,歷來如此。要進一步學習海門的經典要籍,砥礪前行,不斷對海門文化有所貢獻,與先輩后前輝映,為本邦再添光彩。
大江東去,歷史總是后浪緊隨前浪奔涌向前,愿我們共同致敬先賢,期待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