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揚
(江蘇無錫 214000)
中國人有信仰嗎?一些外國人說“中國人沒有信仰”,一些中國人也說“中國人沒有信仰”。這些人說:中國人大多不信教,拜神也是今天拜佛,明天拜道,沒個準;你看,基督教徒、伊斯蘭教徒、東正教徒,信教多么虔誠,那才叫信仰!
真不可思議:一個五千年文明的中國,沒有信仰,怎樣走過來?一個偉大的新中國,沒有信仰,怎樣屹立世界?
美國前總統(tǒng)尼克松在他的《1999:不戰(zhàn)而勝》一書中斷言:“當有一天,中國的年輕人不再相信他們老祖宗的教導和傳統(tǒng)文化,我們美國人就不戰(zhàn)而勝了?!盵1]為什么?
前幾年香港的“亂港青年”,怎么會變得如此離心離德,沒有了國家認同,不像中國人?為什么?
中國人真的沒有信仰嗎?持“中國人沒有信仰”論者及受此論影響者,應(yīng)該到中國江南無錫來,走進惠山祠堂群看一看,這里會告訴你關(guān)于“中國信仰”的真相。
中國祠堂,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創(chuàng)造,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標志。無錫惠山祠堂群,坐落在九龍山下,大運河畔;梁溪從這里發(fā)源,老城近在東向。這里,按歷史上曾存在過的祠堂計數(shù),約有150多座祠堂[2]。其數(shù)量之大、種類之多、密度之高,歷史之長,世所罕見。
據(jù)上海圖書館歷史文獻研究所原所長王鶴鳴等編著的《中國祠堂通論》[3],祠堂以祭祀對象分類,分為宗祠、專祠、神祠三類。在無錫惠山祠堂群中,這三類祠堂情況如何?與“中國信仰”的關(guān)系又如何呢?
宗祠,含總祠、宗祠(狹義)、分祠、家祠四小類,包括起先是專祠后增祀多世先祖的演變祠?;萆届籼萌杭s有50座宗祠。
宗祠,祭祀宗族的列祖列宗,表明宗親血脈。中國祠堂以宗祠為多,在一地,多有一姓的祠堂,也有二三姓的祠堂,甚至有五六姓、七八姓的祠堂。惠山祠堂群有50宗祠,加上專祠中涉及的姓氏,共有73姓,其密集程度,除中國臺灣地區(qū)金門外,世所罕見。因為中國古代是宗法制社會結(jié)構(gòu),“宗親血脈”頗能表明中國祠堂的重要意蘊。
宗祠,內(nèi)含家族文化、望族文化、家譜文化、家訓文化、義莊文化、義塾文化等,見證了由氏族發(fā)展構(gòu)成的民族身份,見證了中國宗法社會的基本結(jié)構(gòu)。惠山祠堂群的至德祠、錢肅武王祠、蔣氏宗祠、蘇氏宗祠、華孝子祠、陸忠宣公祠、過郡馬祠等宗祠,不就是這樣嗎?
上惠山宗祠祭祀的人們,從古至今絡(luò)繹不斷,是那么虔誠。想一想,中國人崇拜祖先,信仰祖宗,中國人最感恥辱的是“辱沒祖宗”,難道這不是中國人的信仰?!
專祠,專為祭祀著名人物而建的祠堂,又稱名人祠或名賢祠?!抖Y記》載:凡有功于民的、為公務(wù)而死的、有安邦定國功勛的、為大眾防止災(zāi)害的、保衛(wèi)民眾不使受苦的,要立祠祭祀。專祠一般要獲得朝廷的恩準,多與地方人士高度相關(guān)。如松滋王公祠,是名宦祠專祠而非宗祠,無錫王氏將祖宗牌位供奉進祠,地方人士打官司到官府,無錫王氏最后不得不將祖宗牌位撤出松滋王公祠。
惠山祠堂群,有賢臣名士祠、文人學士祠、忠勇將士祠、實業(yè)人物祠、烈女孝子祠等,約70座。如名臣祠李忠定公祠,名宦祠五中丞祠、松滋王公祠,名士祠陸子祠,忠勇祠王武愍公祠、顧太仆祠,義士祠張止齋祠,孝子祠潘孝子祠、蔡孝友祠,貞節(jié)祠浦孝節(jié)烈祠、單貞女祠,合祠昭忠祠、忠節(jié)祠、尊賢祠、報忠祠,等等。
惠山古鎮(zhèn)圖(陳德華 繪)
上惠山專祠祭祀的人們,從古至今潮流接續(xù),是那么虔誠。信仰名賢,這是社會的良心、鄉(xiāng)賢的尊嚴、讀書人的最愛!信仰名賢,就是信仰名賢的“家國情懷”,就是信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不僅是古代中國“家國同構(gòu)”的社會結(jié)構(gòu)所致,而且成為中國官吏、士人、民眾的風尚標。
神祠,祭祀神靈的祠堂,包括天地、山川、日月的自然神和社會英杰演化的人物神。神靈人物大多非地方人士,在民俗中有廣泛影響。在惠山祠堂群,神祠約有30座。惠山祠堂群的神祠,如天神東岳行廟、戰(zhàn)神張中丞廟、土地神春申君廟、蟲神劉猛將軍祠,如魯班殿、夢神殿、藥王殿,如關(guān)王廟、花神廟,如文昌祠、真武祠等。
上惠山神祠祭祀的人們,從古至今風起云涌,是那么虔誠?;萆缴耢魮碛兴泥l(xiāng)信眾,民眾基礎(chǔ)廣泛,民俗色彩鮮明,逢上節(jié)日廟會,更是人山人海。信仰多元神靈,不也是信仰的一種方式嗎?
上述宗祠的宗族文化、專祠的名賢文化、神祠的神靈文化,加上惠山特有的書院文化、山水文化、園林文化、文士文化、民俗文化,合計八大文化,組成了地方教化文化,形成了地方教化信仰。無錫官民信仰教化,信仰地方教化,信仰地方教化的力量。因為一個地方,不能將信仰及其文化種在學子的心中,那么,學子如何走向遠方?因為一個地方,不能將信仰及其文化植入民眾的心中,那么,這個地方的民風如何好得起來?
惠山,祠堂文化特別杰出,書院文化特別璀璨,山水文化特別優(yōu)秀,園林文化特別美麗,文士文化特別悠久,民俗文化特別大眾。這里是城鄉(xiāng)士民的集聚地,這里是節(jié)慶佳日的游樂園,這里是八大文化的大舞臺,這里是地方教化信仰的實踐基地,也是地方教化信仰的精神高地。
地方教化,是中國地方官員負有主體責任的地方教化體系。地方教化上承中央的德治,下納家庭教育、地方風化等,以士農(nóng)工商全民為對象、以學子為重點,整合起官方和宗族、書院和書塾、鄉(xiāng)賢和鄉(xiāng)紳、寺院和道觀等各種力量,有著長官講學、鄉(xiāng)飲賓、名宦忠孝鄉(xiāng)賢入祠等規(guī)范的制度,標志著地方文明。而無錫惠山祠堂群的地方教化信仰,恰恰見證了中國長期以來存在的地方教化。而這正是當今中國有力有效德治的極好借鑒。試問:地方教化好了,地方教育焉能不好?地方民風焉能不好?地方營商環(huán)境焉能不好?地方百業(yè)焉能不興盛發(fā)達?各地的地方教化好了,國家焉能不大治?由惠山的“地方教化”信仰,“治國”方略中應(yīng)該要提出“地方教化”這一重大課題。
宗祠,祭的是前世,信仰的是宗族祖先(源遠流長的前世)。我們從哪里來?我們從祖宗那兒來,我們信仰祖宗,因為宗親血緣標志著民族的身份。
專祠,祭的是現(xiàn)世,信仰的是國家棟梁(現(xiàn)實世界的現(xiàn)世)。我們現(xiàn)在哪里?我們現(xiàn)在中國社會,我們信仰名賢,因為那是家國情懷,信仰名賢就是信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神祠,祭的是天地,信仰的是天地神靈(神人因緣的神界)。我們身臨哪里?我們身臨大自然生態(tài),我們信仰多神,因為那是中國“三教”的精氣神,信仰多神就是信仰天地神靈的保佑。
教化,祭的是來世,信仰的是未來希望(面向未來的來世)。我們往哪里去?我們正往未來走去,我們信仰地方教化,因為信仰地方教化,就是信仰傳統(tǒng)文化,就是信仰青少年學子,就是信仰未來。
惠山祠堂群的核心價值是什么?起先,不少人將惠山祠堂群的核心價值定為“宗親血緣”,因為祠堂最顯著的功能是祭祀祖先,表明血緣。但在惠山祠堂群中,宗祠占比僅占三分之一,所以,“宗親血緣”顯然不能涵蓋整體惠山祠堂群的意蘊。
惠山專祠和神祠之和實際占比達三分之二,不少人確認這一事實后,重新提出把“東方價值體系”作為惠山祠堂群的OUV(核心價值)。“東方價值體系”涵蓋惠山三類祠四信仰,主題有新意,意蘊全面,然而,是不是還寬泛了一些?
那么,把“中國信仰”作為惠山祠堂群的核心價值,如何?那么,把信仰祖宗、信仰名賢、信仰多神、信仰地方教化作為“中國信仰”四要素,如何?這樣,惠山祠堂群的核心價值,也許更有高度、更直接、更鮮明、更切歷史,也更有現(xiàn)實意義,而且更與“中國夢”相通。
“中國人沒有信仰”,這“信仰”說的是宗教信仰,不是通義的“信仰”。通義的“信仰”指信念及人生價值體系,包括宗教信仰,但不只宗教信仰,宗教信仰只是信仰的一部分。說中國人整體而言沒有單一的宗教信仰“可”,說中國人沒有信仰“不可”!
“中國人沒有信仰?”五千年來,中國人信仰祖宗、信仰名賢、信仰多神,信仰地方教化,這是不爭的事實。中國人明明有信仰,而且歷史悠久,經(jīng)過了歷史實踐,經(jīng)過了現(xiàn)實的檢驗,利在當時,功在千秋!
尼克松斷言美國人“不戰(zhàn)而勝”的前提,是年輕人不再相信傳統(tǒng)文化。因為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是“中國信仰”。一個沒有信仰的民族是可怕的,是沒有前途的;一個沒有信仰的國家,是可怕的,是沒有前途的。一個國家,可以什么都沒有,唯獨不能沒有信仰。有了信仰,即使一時一盤散沙,終究會萬眾一心;即使一時衰敗,也會終究復興;即使一時亡國,也會終究復國;即使今世歷經(jīng)苦難,也終究會擁有未來。
香港“亂港青年”,之所以如此離心離德,是因為國內(nèi)外別有用心者,在他們身上實現(xiàn)了“去中國化”“全盤西化”“洋奴心理”,他們心中沒有了“中國信仰”,斷“根”失“魂”,沒有了國家認同,所以根本不像一個中國人了!說一部分中國人沒有信仰“可”,說整體中國人沒有信仰“不可”!
在中國江南無錫惠山祠堂群這里,有“中國信仰”的真相!無數(shù)的國內(nèi)外中國人,在惠山祠堂群尋根問祖、守望信仰、復興優(yōu)秀、展望未來。無錫也正在勇敢地接受時代挑戰(zhàn):無錫惠山祠堂群中見證的古代“中國信仰”范式如何建構(gòu),無錫近現(xiàn)代名賢、革命者見證的“中國信仰”范式如何建構(gòu),現(xiàn)代“無錫夢”及“中國夢”的“中國信仰”范式如何建構(gòu),中國傳統(tǒng)的“中國信仰”如何接續(xù)新時代的“中國信仰”,如何在吸納西方文明的同時與國內(nèi)外“去中國化”的斗爭中實現(xiàn)文化自信,如何讓新時代“中國信仰”匯聚起實現(xiàn)民族復興的磅礴力量!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wěn)腳跟的堅實根基?!盵4]無錫惠山祠堂群,讓我們見證:中國信仰是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國人信仰祖宗,歷史悠久,那是中國人對中華民族的血脈認同。中國人信仰圣賢,那是中國人對家國情懷的家國認同。中國人信仰多神,那是中國人對宇宙萬物的神州天地認同。中國人信仰教化,那是中國人對風土傳統(tǒng)的地方認同。在這四種認同中升起的中國信仰,是新時代中國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命脈。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國家有力量?!盵5]在當今國際國內(nèi)不確定性因素增多的情勢下,我們尤其需要高揚“中國信仰”——
“中國信仰”,乃是民族希望所在!
“中國信仰”,乃是國家力量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