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圍性面神經麻痹(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PFP)是一種面神經損傷病癥,目前多認為是由面神經管內非特異性炎癥引起的周圍性面肌癱瘓,可發(fā)病于任何年齡
。PFP的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口眼歪斜、貝爾氏征、頸闊肌征,臨床治療以改善微循環(huán)、抗病毒、抗炎癥及營養(yǎng)神經為主,治療手段以藥物治療為主,鼠神經生長因子是神經保護劑、神經營養(yǎng)劑,是臨床治療面神經麻痹的常用藥物,其在治療面神經麻痹中可促進面神經微循環(huán)再生的作用已被臨床證實,藥物治療雖能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取得一定的療效,但單獨采用藥物治療的臨床效果有待進一步提高
。隨著現代醫(yī)療技術的發(fā)展,低頻脈沖電刺激在PFP的治療中逐漸推廣,在改善局部代謝、加快血液循環(huán)及促進面肌收縮方面有較好的效果,可與藥物治療聯合應用
。本文探討低頻脈沖電刺激聯合注射用鼠神經生長因子治療PFP的臨床療效及對患者面神經功能、紅細胞免疫功能、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的影響,以期為提高PFP的臨床治療水平提供參考。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20年5月~2021年9月期間本院收治的PFP患者150例為研究對象,150例均為單側面肌麻痹,納入標準:符合PFP的臨床診斷標準
;年齡>18歲,病程<10d;單側面肌麻痹;簽署知情同意書,且治療依從性良好。排除標準:因腫瘤、外傷、中樞神經系統(tǒng)疾病誘發(fā)的PFP者;伴嚴重精病或存在交流障礙者;處于哺乳期或妊娠期者;合并有影響本研究檢測指標水平的其他相關疾病者;對本研究中使用的藥物有過敏史者。將患者隨機分為聯合組和對照組。2組性別與年齡構成、病變部位、病程、麻痹嚴重程度分級
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詳見表1。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入組后由專業(yè)醫(yī)師給予個性化的健康教育及飲食指導,并囑咐患者堅持每天適量運動,同時給予常規(guī)預防性護胃、適當服用鉀片維持電解質平衡等對癥支持治療。在此基礎上,給予注射鼠神經生長因子(國藥準字S20060023,生產批號20190218,規(guī)格:30μg/瓶),20 μg鼠神經生長因子加入2 mL生理鹽水中配制后肌肉注射,每天1次,共治療20d。聯合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低頻脈沖電刺激治療,采用KT-90B型神經肌肉電刺激儀(京械注準20182260113),電極片貼放于兩側人迎、兩側旁廉泉,選擇三角波,波長寬10~300ms,頻率1000Hz以下,脈沖周期1000ms,具體治療參數根據強度—時間曲線進行相應的調整,每組穴位每次20min,1次/d,10d為1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
1.3 評定標準 ①臨床療效:根據臨床療效判斷標準
,將臨床療效分為痊愈(口眼歪斜、貝爾氏征、頸闊肌征等臨床癥狀消失,面神經功能恢復正常)、顯效(口眼歪斜、貝爾氏征、頸闊肌征等臨床癥狀明顯改善,面神經功能明顯恢復)、有效(口眼歪斜、貝爾氏征、頸闊肌征等臨床癥狀有所改善,面神經功能有所恢復)、無效(未達到上述指標或病情加重)。總有效率=痊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面部神經肌電圖指標及面神經指數:于治療前后采用Schwarzer肌電誘發(fā)電位儀檢測2組瞬目反射(blink reflex,BR)潛伏期和面神經復合肌肉動作電位(complex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波幅。面神經指數采用諾丁漢分級系統(tǒng)進行評定
,評分≥0.9即表示面神經功能基本恢復。③面神經功能評分:采用面神經功能簡易評定量表評定2組治療前后的面神經功能
,量表共10項,每項分別設計0分、1分、2分,每項滿分3分,得分越高說明神經功能越好。④紅細胞免疫粘附功能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水平:于治療前和治療后分別采集患者外周空腹靜脈血4ml,以3000r/min離心10min,有效離心半徑8cm,常規(guī)分離留取血清備用。采用酵母菌玫瑰花環(huán)法檢測紅細胞免疫復合物花環(huán)率(erythrocyte immune complex rosette rate,RBC-ICR)評價紅細胞免疫功能。采用亞硝鹽酸生成法檢測SOD水平,SOD試劑盒購于上海酶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操作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進行。
2.3 2組面神經功能評分及面神經指數比較 面神經功能評分及面神經指數治療前聯合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與治療前比較,治療后2組面神經功能評分及面神經指數明顯升高(
<0.05)。治療后組間比較,聯合組面神經功能評分及面神經指數高于對照組(
<0.05)。見表4。
涼山州天然草原主要分布在海拔2 500 m以上的地帶,牧草以禾本科、莎草科和雜草類為主。據統(tǒng)計,2015年天然草原平均干草產量2 701.5 kg/hm2,飼草料總利用量(折合干草)9.3×109 kg,平均超載率7.64%。喜德縣、鹽源縣、布拖縣、昭覺縣和西昌市牧草種植面積達8.99×104 hm2,占全州的40.69%。
2.1 2組患者的療效比較 本次研究中,150例患者全部完成相關檢測,未出現脫落病例。療程結束后,聯合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0.05)。見表2。
2.2 2組面部神經肌電圖指標比較 2組BR潛伏期、CMAP波幅及面神經指數治療前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與治療前比較,治療后2組BR潛伏期、CMAP波幅降低(
<0.05)。治療后組間比較,聯合組BR潛伏期、CMAP波幅低于對照組(
<0.05)。見表3。
施工部門在高速公路橋梁施工過程中,要結合施工環(huán)境的基本參數和情況,對溫度參數予以收集和管理。溫度出現變化后,不僅梁體會隨之發(fā)生改變,伸縮縫寬度也會異常,這些變化都會對安裝定位數值產生影響?;诖?,技術部門要對安裝定位數值進行設計的過程中,充分考量數據參數、伸縮縫寬度設計的條件等,分別在最高溫和最低溫狀態(tài)下展開寬度設計,避免因為定位管理不準確造成的伸縮縫高溫過度膨脹以及低溫過度拉長的問題,真正維護高速公路橋梁施工項目的整體質量和道路橋梁的使用壽命,也為后續(xù)質量監(jiān)督管理工作的全面落實和優(yōu)化奠定基礎,促進管理體系的和理升級和優(yōu)化[2]。
2.4 2組RBC-ICR及SOD水平比較 治療前聯合組與對照組RBC-ICR、SOD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與治療前比較,治療后2組RBC-ICR降低(
<0.05),SOD升高(
<0.05)。治療后組間比較,聯合組RBC-ICR低于對照組(
<0.05),SOD高于對照組(
<0.05)。見表5。
鼠神經生長因子是一種特異性蛋白質分子,提取于小鼠頜下腺,分子質量13.5kD,成品中含有5%的甘露醇和0.1%人血白蛋白保護劑,具有營養(yǎng)神經元細胞和促進軸突生長的雙重生物學功能,可調控神經元的發(fā)育、分化、生長和再生,在治療PFP中有助于神經損傷的自我保護,改善周圍神經損傷所致的運動功能障礙,提高神經-肌肉動作電位幅度,是臨床上治療PFP的常用藥物
。低頻脈沖電刺激療法又叫非損傷性脈沖療法,是指通過1000Hz以下頻率的脈沖電流刺激神經元細胞的治療方法,可以有效解除小動脈痙攣、擴張血管,從而發(fā)揮治療效果
。本研究顯示,療程治療結束后聯合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提示低頻脈沖電刺激聯合注射用鼠神經生長因子治療PFP可顯著提高臨床療效,其機制可能是:PFP患者面部周圍神經損傷后神經元軸突中的生長因子合成減少,導致神經生長因子濃度下降,此時給予神經生長因子,神經生長因子與神經突觸末端結合,可在損傷的軸突內形成局部高濃度神經生長因子內環(huán)境,誘導軸突生長,促進神經恢復和再生
。低頻脈沖電刺激治療PFP的機制是通過對神經元細胞刺激,一方面提升了機體線粒體有氧化能力和強化了機體線粒體的生物活性,另一方面還能夠解除小動脈痙攣,從而促進了毛細血管開發(fā)及側支循環(huán)建立,達到擴張血管改善血液供應的效果,有效促進了癱瘓面積收縮,加快血液循環(huán)。兩種方法分別從內、外兩個方面共同作用,達到提高療效的效果。
孫湛認為,中山醫(yī)院的MDT發(fā)展到今天,既是偶然也是必然。其偶然性就在于,中山醫(yī)院作為行業(yè)中的“排頭兵”,“最初的想法是,這些疑難病,我們不看誰看?轉到其他醫(yī)院也是耽誤患者救治時間。所以,我們盡可能去嘗試,甚至一開始抱著‘啃骨頭’的想法去做,是無心插柳的一個行為,好像也沒決定要往哪個方向發(fā)展。目的很單純,讓原本很難診治的患者再次得到診療的機會,同時又提高了醫(yī)生的診療水平。但結果吸引了大量的首診患者,首診患者怎么來的?就是社會聲譽來的,是因為我們讓更多疑難危重癥病例又獲得了救治的機會。當初大家并沒有意識到最后會達到這樣的效果。”
PFP又名周圍性面癱,是神經內科一種常見的病癥,其發(fā)病機制復雜,目前尚不完全明確,多認為是由面神經管內組織急性水腫導致面神經炎癥或受壓引起,期發(fā)病多與血運障礙、病毒感染、自身免疫及環(huán)境等因素有關
。PFP患者的臨床癥狀以面部表情運動障礙為主要表現,若治療不當可能導致患者面部毀容或留下面肌癱瘓、痙攣、眼瞼閉合不良等后遺癥,不僅會給患者帶來身體上的痛苦,而且對患者的心理健康造成極大的不良影響,因此科學有效的治療方法尤為重要。既往臨床上對PFP的治療多選擇神經營養(yǎng)代謝藥物、類固醇激素及抗病毒藥物等藥物治療方案,多數患者經過藥物治療后癥狀得以緩解,神經功能也可恢復,但療效并不十分理想,甚至有少數患者療效較差
,成為神經內科醫(yī)務工作者較關注的重點問題。隨著近年來醫(yī)療技術的進展,電刺激治療技術治療PFP在臨床上得以推廣,其在加快血液循環(huán)、促進癱瘓面肌收縮及改善局部代謝方面的功效以被臨床所證實
。因此可考慮將電刺激技術與藥物治療聯合用于治療PFP。
加拿大林間貓頭鷹的鳴聲“呵呵——呵——呵——”,極像老翁冷冷的笑聲,與我記憶中江南的貓頭鷹的叫法“骨碌碌碌……”圓滾而陰森的鳴音,大異其趣。鴟鸮的鳴法會超過人類的方言上萬種嗎?鳥啼人語,都是天趣。
由臨床經驗及相關研究可知PFP患者由于存在脫髓鞘、神經水腫等病理改變,這些病理改變通常表現為神經失用或者軸索變性,在肌電圖上表現是RI潛伏期和CMAP波幅異常改變,通常是RI潛伏期延長,CMAP波幅升高
。本研究顯示,療程治療結束后,聯合組BR潛伏期、CMAP波幅低于對照組,提示低頻脈沖電刺激聯合注射用鼠神經生長因子治療PFP,可更好地促進患者髓鞘再生和調節(jié)損傷神經元細胞恢復再生長,抑制病理改變。面神經指數可有效評價面癱嚴重程度和面唇區(qū)神經功能,面神經功能簡易評定量表評分可有效反映面神經麻痹患者的預后情況
。本研究顯示,治療后聯合組面神經指數、面神經功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提示低頻脈沖電刺激聯合注射用鼠神經生長因子治療PFP可顯著改善患者的面神經功能。其原因在于鼠神經生長的營養(yǎng)神經促生長功效與低頻脈沖電刺激擴血管促循環(huán)功效的共同作用。PFP的發(fā)病與患者自身免疫有關,紅細胞具有調理補體功能,是機體免疫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RBC-ICR是反映紅細胞粘附功能的主要指標,RBC-ICR水平升高提示機體紅細胞粘附功能降低
;SOD可促使自由基轉化為水和氧,而自由基作為機體代謝的產物,參與了PFP的病理過程,SOD可直接反映機體對抗自由基損傷的能力
。本研究顯示,治療結束后,聯合組RBC-ICR、SOD水平高于對照組,提示低頻脈沖電刺激聯合鼠神經生長因子治療PFP可顯著提高患者免疫水平,增強機體對抗自由基損傷的能力,其原因可能是因為微循環(huán)得以改善,機體免疫力增加,清除了多余氧自由基。
本研究證實低頻脈沖電刺激聯合注射用鼠神經生長因子治療PFP可顯著提高臨床療效,改善患者面神經功能及免疫功能,但尚未對其長遠療效作進一步觀察,也為深入分析其改善免疫功能的具體機制,后續(xù)研究將繼續(xù)觀察,分析其長遠療效,并從動物學試驗的角度進一步探討其改善免疫功能的機制。
綜上所述,經穴位低頻脈沖電刺激聯合注射用鼠神經生長因子治療PFP療效顯著,可明顯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及紅細胞粘附功能,增強機體對抗自由基損傷的能力,值得臨床推廣引用。
[1]許明敏,黃辰,李瑛,等.周圍性面癱大鼠模型的研究現狀與展望[J].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18,33(12):5504-5507.
[2]邵雅楠.表情肌康復訓練聯合常規(guī)針刺對恢復期周圍性面癱患者神經功能改善作用的觀察[J].中國康復,2019,34(9):477-479.
[3]丁曉寧,張鵬,陳陽美.周圍性面癱的病因和治療[J].臨床神經病學雜志,2019,32(4):316-319.
[4]鄧永安,郭家奎,于金棟,等.面癱臨床評價方法的研究進展[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7,23(12):1407-1410.
[5]James DC,Solan MC,Mileva KN.Wide-pulse,high-frequency, low-intensity 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 has potential for targeted strengthening of an intrinsic foot muscle: a feasibility study[J]. Journal of Foot and Ankle Research,2018,11(1):1-16.
[6]王立童,賈愛明,姜永梅,等.低頻脈沖電刺激結合康復訓練治療腦卒中后魚際肌萎縮的療效觀察[J].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2019,41(1):51-53.
[7]馬俊蘭.電針聯合面肌功能鍛煉治療特發(fā)性面神經麻痹的臨床療效及對神經電生理的影響[J].中醫(yī)臨床研究,2019,11(5):9-11.
[8]楊萬章.周圍性面神經麻痹診斷與治療專家共識(2015)[C].第十一次中國中西醫(yī)結合神經科學術會議,承德,2015.
[9]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29-31.
[10]舒湘寧,馬躍文.面神經功能評定方法[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5,21(8):924-928.
[11]孔巖,徐耑,郝亞南,等.簡易面神經功能評價量表在特發(fā)性面神經麻痹評估中的信度和效度[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5,21(2):224-227.
[12]劉惠林,韓紅,黎明,等.肌肉能量技術聯合溫電針治療周圍性面癱的療效研究[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21,36(6):702-705.
[13]王琰,李勇強,王琨,等.肌電圖在周圍性面癱患者評估中的作用[J].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2018,40(6):465-466.
[14]黃亞麗,喻雯,張玲, 等.針刺與針藥結合治療面神經磁共振檢查正常的周圍性面癱患者療效對照研究[J].中國針灸,2019,39(2):139-142.
[15]朱清,邵帥,胡楠,等.神經干細胞聯合神經生長因子納米粒海馬移植對阿爾茨海默病轉基因鼠的影響[J].康復學報,2021,31(4):300-306+334.
[16]嚴佳虞,任朝暉.經皮神經電刺激的臨床應用研究進展[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18,33(3):361-364.
[17]孔勉,劉巍,余志華,等.鼠神經生長因子穴位注射結合針刺治療兒童周圍性面癱的臨床研究[J].康復學報,2019,29(4):49-53.
[18]馮園,粟小蕓,初紅, 等.經典型慢性炎性脫髓鞘性多發(fā)性神經根神經病患者肌電圖與磁共振神經成像相關性研究[J].中華神經科雜志,2019,52(11):912-918.
[19]黃宇青.mNGF聯合甲鈷胺治療周圍性面神經麻痹88例臨床觀察[J].西南國防醫(yī)藥,2015,25(12):1292-1294.
[20]Lanteri MC, Kanias T, Keating S, et al.Intradonor reproducibility and changes in hemolytic variables during red blood cell storage: results of recall phase of the REDS-III RBC-Omics study[J].Transfusion,2019,59(1):79-88.
[21]鄧俊超,羅沖,朱小石, 等.佛司可林通過TLR4/STAT3通路對新生大鼠缺血缺氧性腦損傷氧自由基水平和炎癥反應的調節(jié)作用[J].免疫學雜志,2019,35(10):829-837.